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北洋往事·那些軍閥那些人

第30章 二九、好運氣,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

袁世凱的死,引發了一個最迫切的問題,那就是……誰來繼任袁大總統空出的位置呢? 在護國戰爭爆發後,袁世凱已經宣布退位,但他仍舊是中國民國的大總統。如果按照1915年的《總統選舉法》,繼任總統應由上一任總統推薦,推薦的名單寫在“嘉禾金簡”上,而金簡又藏在“金匱石室”中,要等到上一任總統死後才能打開。 到底有沒有“金匱石室”和“嘉禾金簡”這一回事,目前有很多傳聞,其中流傳最廣的是這麼一說:在袁世凱去世的當天,段祺瑞、黎元洪、徐世昌和另外幾個政府要員便一起去開啟“金匱石室”,想要看看袁世凱到底做了什麼樣的安排。 所謂“金匱石室”的做法,其實是仿照前清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儲制度,只不過清朝的建儲密詔藏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之下,而“金匱石室”則秘設於中南海萬字廊內。段祺瑞一行人在打開金匱後,只見裡面藏有一個黃布包裹,包裹裡有一張考究的泥金紙,紙有一尺多長,上面和下面分別寫著“兆民托命”和“民國萬年”四個大字,中間則寫著幾個人的名字。

大家湊近一看,上邊赫然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個人的名字。 也有人說,這份名單並不是袁世凱最初書寫的,而是在護國戰爭爆發後臨時更改的。據說,袁世凱最初寫的只有他的大公子袁克定一個人的名字,但隨著護國軍的步步緊逼,他手下的那些將領又不肯用命,袁世凱知道老袁家沒有“家天下”的這個命,於是背著袁克定將“嘉禾金簡”的名字偷偷地改成了“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以求補救。 關於“金匱石室”的這件事,其中的當事人大多秘而不宣,是否真的存在目前尚存疑問。譬如黎元洪,每當人問起這事的時候,黎菩薩總是故作神秘,笑而不答。傳聞是真是假,姑且不去追究,但繼任大總統的問題卻是火燒眉毛,必須要最先解決的,因為按照中國的傳統,“國不可一日無君”,這個問題不解決,不但後面的事情無法展開,就連國家都有可能陷入到四分五裂的危險境地,這可是開不得玩笑的。

那麼,誰有資格來接任袁世凱的位置呢?這事說起來還真是頗費思量,不好決定。如果要按實力、論影響,當時的國務總理段祺瑞當然是最合適的人選;要說起資格和名望,則以前清內閣協理大臣徐世昌聲望最隆(相當於內閣副總理),事實上,老徐不僅和老袁是老交情,而且一直是袁世凱的左右手,可以說是袁世凱集團中的第二把手,在袁世凱退隱期間,北洋係也主要由他來照拂。 但是,北洋系統之外的一個重要人物也不能小覷,那就是武昌首義的革命元勳黎元洪。黎元洪雖然談不上什麼實力和資歷,但他在法統與名分上卻是獨占鰲頭,接任總統最為名正言順。 由此可見,“嘉禾金簡”上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個人的名字,這個傳聞不會是空穴來風,而是由這三個人的實力和名望所決定的。如果“嘉禾金簡”的傳聞是真的,那上面有三個候選人,究竟該由誰來接任呢?這可就不好辦了。

如果袁世凱還有一口氣在,估計他會希望徐世昌來接任,因為徐世昌是袁世凱的多年老友,而且是翰林出身,經綸滿腹,從政多年,可謂是老成穩重,算得上最佳的人選;至於段祺瑞,雖說也是多年的部下,但終究是武人出身,而且政論立場和老袁多有不合;和這兩人想比,黎元洪顯然是落在最後面的。 但是,中國人的傳統最講究“名分”二字,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偏偏黎元洪在這點上佔盡優勢,並非徐世昌與段祺瑞可以比擬的。所以說,歷史的發展往往不可捉摸,有時候還真由不得人呢! 徐世昌雖說是北洋元老,但飽讀詩書並浸潤了多年儒家傳統的他顯然是知道名分的重要性。在一陣尷尬的沉默後,素有“水晶狐狸”之稱的徐世昌打破僵局,他首先聲明自己不做總統,很明智的退出了這場競爭。徐世昌心裡也清楚,雖然自己在北洋集團中名望甚高,但手中並無一兵一卒,要想做民國大總統,就必須仰仗那些北洋將領和地方實力派……遠的不說,就現任的內閣總理段祺瑞,恐怕就不好說話呢!

此刻的老段,腦海裡也正發生著激烈的衝突:面對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是趁勢拿下、還是禮讓一二?這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還真是讓人難以取捨呢。老段心裡清楚,徐世昌雖說是北洋集團的大管家,但他並不是自己的對手,而黎元洪就比較麻煩了。 如果要論實力,老段是完全可以登上總統之位的,但目前黎元洪是副總統而自己是內閣總理,名不正言不順且不說,這要是強行上位,非但南方的那些護國軍不答應,就是北洋內部恐怕也會有人說三道四,譬如南京的那個馮國璋,就未必會讓自己如願哪! 徐世昌的意思,也不主張老段出任總統。雖然老段是北洋的自己人,但要考慮全局的話,他還是認為由黎元洪來接任大總統的位置比較妥當。道理很簡單,黎元洪以副總統的名義接任總統之位,既名正言順,又可以籠絡南方的護國軍和革命黨,國家也不至於陷入分裂,也算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對於徐世昌的意見,段祺瑞最開始並沒有表態。但他思考了好一陣之後,覺得徐相國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這老袁剛死,國家正處於紛爭之中,如果再來個名分之爭,非但總統做不安穩,恐怕連現在這個內閣總理都做不成呢!既然如此,倒不如順水推舟,避虛就實,讓沒有實力的黎元洪做個名義上的大總統,實權則自己掌握,還可以落得個顧全大局的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既然老段想通了,事情就好辦多了。本來呢,黎元洪對於接任總統的問題是沒有發言權的,畢竟他來北京後,基本上是被袁世凱給軟禁了,非但毫無兵權,就連自己的幫派都沒有,拿什麼去和北洋系競爭呢?如果自己真的接任了大總統之位,那也實在是僥倖,全仗著北洋系給自己面子。 黎元洪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的。當時的北京完全由北洋系控制,實權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如果他真要是跟自己作梗,這大總統還不如不當。想到這裡,黎元洪一再推脫,不肯就任,直到段祺瑞保證維持北京的秩序,並約束北洋系的那些驕兵悍將,黎元洪這才答應接任大總統之位。

當時的北洋系雖然已經分裂,但他們聽說老段和老徐推舉黎元洪接任總統之後,一個個心裡老大的不樂意……這黎元洪畢竟不是咱北洋的人嘛!據不可靠消息,在袁世凱屍骨未寒的數小時之內,一些傾向於段祺瑞的北洋系文武大員數十人聚集在國務院裡,他們堅持要段祺瑞仿效當年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繼任大總統職位。對此,段祺瑞嚴加拒絕,並邀集徐世昌進行了好一番的勸解,才把這些武人說服。 1916年6月6日下午,段祺瑞在國務院簽署了由黎元洪繼任大總統的通電。次日上午十點,在東廠胡同的宅邸裡,黎元洪以副總統的資格就任民國的第二任大總統。當天的就職典禮非常冷清,只有段祺瑞和少數內閣閣員參加,新任大總統黎元洪則身穿軍服,在幾個幕僚和典禮官的簇擁下來到就職大廳,在發表了一個簡短的演說後便匆匆就任。

據稱,袁世凱生前曾對黎元洪這個兒女親家(黎女嫁袁子)開玩笑說:“今日之我,為的是將來之你。人多頌揚我的才,我看還不如你的福。”袁世凱一語成讖,要說起來,素有“菩薩”之稱的黎元洪也的確是運氣不錯。 黎元洪的父親名叫黎朝相,他早年曾加入鮑超的“霆軍”,並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屢立戰功,後被擢升為游擊(武職從三品)。但在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像黎朝相這樣的軍功人員多如牛毛,清廷也不可能一一安置,最後大多數人只得到一筆數量可觀的“休致費”後解甲歸田。黎朝相退役之後,便將全家遷到漢陽,並用遣散費蓋了一所房子,一半供家人居住,一半對外出租,以換取一些生活費。黎元洪於當年(1864年,同治三年)出生於漢陽,因其祖籍是湖北黃陂(今屬大悟縣),所以民國時期也稱他為“黎黃陂”。

如果正常的話,黎家可能就在漢陽安家立業,做個普通老百姓安度一生。但晦氣的是,承租黎家房屋的一個房客因為涉嫌謀反而被官府捉拿,結果黎朝相也被連帶“窩藏罪犯”之嫌,最後房屋竟被官府沒收。 在走投無路之下,黎朝相只好重操舊業,跑到天津北塘再度投軍,又一次的棲身於行伍之間。黎朝相走後,黎家立刻陷入了窘境,好在這時黎朝相從天津將餉銀寄來,這才緩解了家中的衣食之憂。 1877年,14歲的黎元洪突然染上重病,幾乎不治。父親黎朝相得知消息後,心急火燎的從天津趕回來探視,好在黎元洪福大命大,這才度過這一鬼門關。 在黎元洪病癒之後,黎朝相考慮再三,決定將全家遷到自己的駐地北塘,以免再次發生類似的後顧之憂。在臨行前,黎朝相將比黎元洪小6歲的兒媳婦(娃娃親)同時帶到北塘,這就是黎元洪後來的夫人吳敬君。

在父親的影響下,黎元洪從小也對軍事很感興趣,他經常在讀書之餘去父親的兵營觀看操練,由此也產生了棄文從武的念頭。 1883年,20歲的黎元洪在父親的支持下考中了北洋水師學堂,學習艦艇操作與海軍戰術。但不幸的是,黎朝相在次年突然壯年猝死,而母親早在1878年去世,這樣黎元洪獨力擔負其家庭的重任,並在讀書之餘負擔繼母、夫人和幼弟的生活。 好在當時水師學堂的學生有一筆不菲的津貼,黎元洪省吃儉用,就靠著這點錢勉強養家糊口,但日子過得十分緊巴。為了省錢,黎元洪每次回家探視時都是徒步往返,來回要走上近百里的路程,目的就是為了省下一個光洋的路費。 1888年,黎元洪從水師學堂畢業後被派往“來遠”艦上見習。 “來遠”艦是當時北洋艦隊中最新的裝甲巡洋艦(與“經遠”艦為同級姊妹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定造,1887年剛剛下水。在見習一年多後,因為廣東水師急需人才,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便將黎元洪派到“廣甲”艦上充當三管輪。

“廣甲”艦是福州船政局自行組裝生產的一艘鐵脅木殼兵艦,雖然它隸屬於廣東水師,但由於廣東水師的訓練水平相對較差,因此每年都會隨同北洋艦隊參與操練。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廣東水師的“廣甲”、“廣乙”、“廣丙”三艦也隨同北洋艦隊參戰。在黃海大戰中,由於與之編組的“濟遠艦”擅自撤離戰場,“廣甲”艦在管帶吳敬榮的率領下隨之逃跑,最後又在驚慌失措中擱淺於大連灣三山島附近。由於擔心日艦發現,“廣甲”艦最終自毀以免資敵,而黎元洪等人跳海逃生,回到旅順。 甲午之戰後,北洋艦隊全部覆沒,廣東水師也是損失慘重,那些原本為人所欽羨的海軍將領也大都被朝廷革職(船都沒了,養你幹嗎?),各回原籍,自謀出路,黎元洪當然也不例外,他大概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的海軍夢竟是以這樣的方式破碎的。 失業後的黎元洪徬徨無計之時,之前的老領導、前兩廣總督張之洞調任了兩江總督,此刻正在南京設立延才館,招聘武備人才。黎元洪得此信息後,急忙趕到南京去投奔。張之洞對黎元洪的海軍背景並不感興趣,他當時要招募的是砲台防禦專才,黎元洪靈機一動,便把自己曾經學過的陸上防禦理論敘述了一遍,張之洞對此很是讚賞,於是委派他為負責監修南京城外的砲台。由此,黎元洪棄水登岸,由一名海軍軍官開始轉型為陸軍將領。 1896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由於黎元洪在南京幹得不錯,張之洞便將他帶回老家湖北,繼續效力。在甲午戰後,鑑於舊式軍隊的拙劣表現,朝廷隨後出台了編練新軍的政策,其中便有南北兩個試點,北是袁世凱的小站練兵,南就是張之洞編練的自強軍。由此,黎元洪得到了張之洞的極大重視,並於1898、1899和1901年三次受命前往日本,考察學習東鄰強國的陸軍訓練和軍事工業等。 應該說,湖廣總督張之洞對黎元洪是很賞識的,他曾經寫了個“智勇深沉”的條幅贈給黎元洪,並上奏朝廷稱其“忠勇可靠,堪當重任”。由此,黎元洪官運亨通,由幫帶升管帶、千總,再升守備、都司,隨即又晉升為副將,成為武職中的從二品大員。 1906年,清廷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編練新軍36鎮,湖北新軍的計劃任務是兩鎮,當時暫時練成第八鎮和第二十一混成協(相當於旅),前者由總兵張彪任統制,後者則由黎元洪出任協統。由此,黎元洪也就成為湖北軍界中的第二號人物。 第八鎮統制張彪長期跟隨張之洞,但他是個舊派軍人,對新軍的操練並不熟悉,因此在清末的幾次秋操中,張彪雖然名義上是南軍的總統官,但實際指揮者卻是黎元洪。特別在1908年的太湖秋操中,黎元洪率南軍與北軍對抗,三戰三勝,由此聲譽鵲起,引起了軍界的關注。 黎元洪雖然是新派軍人,對手下的士兵也還不錯,但他在仕途上順風順水,因此對革命黨原本並無好感。在武昌起義爆發後,黎元洪親自坐鎮第四十一標並令關閉營門,禁止士兵外出參加革命。其間,一個名叫周榮棠的革命士兵翻牆而入,前來四十一標聯絡起義,很不幸被抓獲,黎元洪為防止軍心動搖,當即下令處決。直到午夜時分,革命黨用蛇山和楚望台上的大砲轟擊四十一標,黎元洪方知大勢已去,只得打開營門,各自逃生。 黎元洪逃出營門後,便來到幕友劉文吉家中暫避。在慌亂當中,黎元洪感到大難將至,他語無倫次地對劉文吉說:“我身居協統,如今部下兵變,死也是死,不死也是死。如果革命黨失敗,朝廷必定要重罰我;如果革命黨成功,我恐怕也是性命不保,這下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劉文吉勸他說:“現在事態不明,還是先觀望一下好,說不定會有出人意料的結果”。 這個劉文吉,還真是有先見之明。在一夜激戰後,儘管革命黨已經取得勝利,但有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那就是臨時指揮起義的首領都資望太淺,不能服眾,而原先的那些革命黨首領又下落不明,革命士兵們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 命運的改變也許就在不經意間。黎元洪沒想到的是,正當他惶惶不安的時候,革命黨人已經探得他的下落,並決定由他來出任軍政府的都督。黎元洪對此十分惶恐,連稱:“莫害我,莫害我!”但革命黨哪裡管得了那麼多,大筆一揮,便在軍政府的佈告上簽下了黎元洪的大名……這就叫霸王硬上弓,想不做都不行。 三天后,黎元洪也想通了,反正這“黎大都督”的名聲已經傳遍全國,認與不認已無區別,倒不如乾脆就認了算了。於是,黎元洪積極投身革命事業,一舉成為了首義元勳,並進而當上了民國的副總統。 在袁世凱時期,黎元洪被段祺瑞半請半騙的弄到北京,形同軟禁,好在他也懂得明哲保身之道,但凡具體事務,概不插手,袁世凱倒也對他還算滿意,兩人還結為了兒女親家(其中也不乏強迫的因素)。 順從歸順從,黎元洪在袁世凱稱帝的問題上還是保持了堅定的立場,保住了革命氣節。當袁世凱封他為“武義親王”並派人親自送來“親王”服的時候,黎元洪是死活都不肯收下,還將來人趕出門外。 正因為黎元洪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抉擇,這才順順噹噹的接了老袁的班……和正兒八經的民國大總統相比,“武義親王”算個怎麼回事啊? 所以說,黎元洪也是個高人哪。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