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故宮1

第22章 二、四遭火焚

大故宮1 阎崇年 2232 2018-03-16
太和殿這座雄偉的大殿,屢遭火災,慘被焚毀,舉其大端,主要有四。 第一次: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奉天殿(太和殿)舉行盛大朝會,慶祝北京宮殿正式啟用。 “福兮,禍之所伏”——老子這句哲理名言,百試百應。正當永樂皇帝興高采烈、躊躇滿志的時候,一位高人講了一句令他半信半疑的話。 事情是這樣的:永樂皇帝召見欽天監管時間的漏刻博士胡奫(yun),讓他占卜三大殿吉祥。胡奫受命占卜後,跪奏道:“某年某月某日午時,三大殿當毀!”就是說,永樂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午時,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會遭火焚毀。這裡說的午時,是指11點到13點,午正是12點。永樂帝聽後勃然大怒,下令把這位胡博士下獄。為什麼沒有立刻殺他呢?永樂帝的意思是:到時候三大殿安然無恙,再殺也不遲。過了正月、二月、三月,三大殿都平安無事!到四月初八這一天,永樂帝靜心地等待正午的時刻。報時官員奏報:現在是午正時刻!永樂帝既高興又憤怒——高興的是三大殿太平無事,憤怒的是胡奫胡言亂語,擾亂官心、軍心、民心,也擾亂朕心。這時,獄卒報:以正午無火,胡奫在獄中服毒而死!但正午剛過三刻,突然接到奏報:奉天殿雷擊著火了!三大殿都著火了!胡博士獄中自殺,永樂帝深為惋惜。 (朱國楨《湧幢小品》)

第二次:三大殿重建後,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十三日,驚雷引火,三殿盡焚。這是三大殿第二次被雷火焚毀。為什麼三大殿連續兩次遭雷火焚毀呢?那時候古人不懂避雷針的科學知識,北京夏秋時節多雷雨,宮殿又是高大木結構,於是宮殿發生多次被雷火焚毀的悲劇。 第三次: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十九日,歸極門(熙和門)起火,火勢蔓延,三殿再毀。這次三大殿僅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使用了40年。 第四次: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火災。 (《清聖祖實錄》卷八十一)這次大火是由御膳房起火,火乘風勢,金鑾大殿,化為焦土。四名宮監責任人,被處以絞刑。這一年,吳三桂叛亂、北京大地震、太和殿大火。但這次太和殿大火,有個意外收穫,後面再做解釋。

明清北京皇宮太和殿被焚毀過四次。這是因為:其一,主要是木結構建築易燃;其二,建築高大易引發雷火;其三,沒有避雷針的科學知識;其四,人為因素,不慎起火,延及大殿;其五,消防設備,不能配套。所以,一旦失火,延燒無遺。高大雄偉的太和殿,興建起來費時費工、開支浩大。因為太花錢,每次燒毀之後都是過了很多年才重修,結果明代起碼有3個皇帝一輩子也沒見過奉天殿(皇極殿)完好的樣子。 當時怎樣防火救火呢?朝廷採用改殿名、祭火神、祀水神和安水缸等措施。 第一,改殿名。當時人們認為,既然雷火是從天上來,便從“天”字上找究竟——大臣們從“奉天殿”的匾額上找了原因。重修三大殿後的匾額,是懸掛豎匾還是懸掛橫匾呢?這本來不是大問題,但在當時朝廷上卻成為大難題。為什麼呢?因為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主張懸掛橫匾,理由是——原來是豎匾,匾上“奉天殿”三個字,“奉”字在上,“天”字被“奉”字蓋住,“天”不出頭,得罪了天,上天示警,因此兩次天火,燒毀三大殿。而懸掛橫匾,則“天”字居中,中為大。另一種意見認為,雖然“天”字居中,但還是“奉”字在前,提出:“'天'字居中、上出,'奉'、'殿'二字,兩旁稍下、相對。”嘉靖帝聽了之後,認為橫匾固然突出了“天”字,但“奉”與“殿”兩字靠下寫,這樣很不雅觀。那麼,怎樣辦呢?有人提出高見:取《尚書·洪範》篇“皇極,皇建其有極”、“惟皇作極”中的“皇極”二字,改奉天殿名為皇極殿,匾上“皇極殿”三個字豎匾直書。這樣一來,“皇”字在上,皇帝為天子,則順理成章。最後,嘉靖皇帝拍板,改“奉天殿”名為“皇極殿”,殿的匾額,“直匾順書如故”。 (《明世宗實錄》卷五百十三)就是仍用豎匾,自上而下,豎直書寫“皇極殿”。這場殿名和匾額之爭雖一錘定音,但火災依舊。

第二,祭火神。位於什剎海的火神廟,全稱“火德真君廟”,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為表達對“火德真君”的崇敬,將殿頂的灰瓦改成綠琉璃瓦。據說火神生日是六月二十三日,於是明天啟元年(1621年)就定每年六月二十二日為祀火神的日子。每到這一天,宮裡就要派人來祭祀火神。每逢皇宮失了火,也要委派大臣來這裡告災,並求火神保佑平安。清乾隆時重修火神廟,又在山門及後閣頂上鋪了黃琉璃瓦。慈禧太后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太和門那場大火之後,驚魂甫定,就去這座火神廟進香,乞求火神保佑。慈禧太后親自來燒香,算是給了這座小廟最高的禮遇。這座火神廟完好保存至今。 第三,祭水神。太和殿遭火災,既拜火神,又拜水神。宮裡供奉水神——玄武神,地點在御花園欽安殿。玄武神相傳為北方太極之神,在五行之中,北方屬水,所以玄武神就是水神。其實太和殿簷角裝飾的虯龍和行什,也有保佑大殿防雷防火的含義。

第四,安水缸。在故宮的各個地方放置了大小水缸308口,現有231口,叫作“太平缸”,用來儲水防火。大缸有鐵的,有銅的,也有銅質鎏金的。一般來講,鐵缸是明代鑄造的,銅缸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鎏金銅缸都是清代的。冬天缸下加溫,防缸水凍冰。大缸雕飾華美,造價不菲。據乾隆年間《奏銷檔》記載,鎏金銅缸每口約重1696公斤,僅銅缸製造費就要白銀500多兩,再加上缸外覆蓋的100兩黃金,共需費至少白銀1500兩。故宮鎏金銅缸共22口,現存18口,其中太和殿前有4口。八國聯軍侵華時,竄入紫禁城,侵略者竟然用刺刀刮去缸上的金子。累累刀痕,至今可見,提醒人們,勿忘國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