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故宮1

第13章 二、大明國門

大故宮1 阎崇年 1550 2018-03-16
承天門(天安門)作為皇城正門的時間並不長。乾隆中期以前的大約三個世紀裡,皇城的正門,是承天門以南的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民國稱中華門)。遼闊的明帝國中,大明門是唯一用國號命名的門,可謂“國門”,是皇朝正統所繫。所以,清朝入關以後,立即將大明門的牌匾摘下,翻過來刻上“大清門”。相比之下,承天門改名天安門就毫不急切,直到順治八年(1651年)才下詔。據說民國初年改大清門為中華門時,把門匾摘下,本想翻過來接著用,一看卻被清朝搶了先。於是只好另找一塊門額,刻上“中華門”三個大字。 大明門(大清門)的重要,還可以從其門聯看出。這副門聯是明代著名學者解縉寫的。解縉(1369—1415年),江西吉水人,洪武進士,是個大才子、大學問家。永樂帝登極,他受到重用,參與機務,任翰林學士、大學士,主持修纂《明太祖實錄》、《永樂大典》。他的故事後面還要講,這里特別介紹他為大明門作的一副門聯——

上聯是:日月光天德; 下聯是:山河壯帝居。 這副對聯自然是歌頌皇帝、皇宮、皇朝和皇權的,但就文學層面來說,的確是一副氣勢磅礴、石破天驚的對聯。因為: 其一,大氣磅礴。仰望乾天的太陽與月亮,俯視坤地的山巒與江河,立地頂天,氣貫寰宇,宏偉博大,無以復加。 其二,語言通俗。蒼天對大地,日月對江河,天德對帝居,自然對社會,上下聯,五雙字,語言樸實,沒用典故,簡明曉暢,婦孺都懂。 其三,意境高遠。日月之明光,山河之壯美,都為襯託大明而存在,將“天德”與“帝居”,擴充到天日之崇高,川流之長遠。 然而,《孟子·盡心下》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副對聯卻將皇帝、皇宮、皇朝、皇權推高到極致。

大明門雖然重要,但規制不高:和承天門(天安門)相比,沒有城台,沒有重簷,只開三門,平時閉而不開。之所以如此,大概是考慮到大明門居於承天門與正陽門之間,相鄰兩門,十分高大,中間門低,兩邊門高——緩和節奏,錯落有致,南北平衡,總體和諧。 1959年,中華門被拆除,“國門”記憶,日漸塵封。 在幾百年前,國門是地位和榮耀的象徵,是天朝正統所繫,不僅為萬民仰望,而且引發過激烈的鬥爭。下面我講三個同大明門(大清門)有關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明嘉靖帝即位時,圍繞通行大明門的禮儀,發生了震動朝野的“大禮議”。明正德帝死後無子,按“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製,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繼位。朱厚熜是興獻王的兒子,要從湖北安陸(今鍾祥)來北京即位,年方十五。禮部按太子即位禮儀,請朱厚熜從東安門進皇城。他說:“皇兄遺詔裡是說讓我即位當皇帝的,禮部這麼說算怎麼回事!”他的車駕到城外,就是不進城。禮部沒有辦法,最後他由大明門中門進入,到皇宮登極,年號為嘉靖,就是嘉靖皇帝。

第二個故事。當時,嘉靖帝的父親已經去世,母親蔣氏還健在。朱厚熜年紀小,又孝順,對群臣說:“至親莫若父母。”他的母親也來京到了通州。禮部奏請“聖母至京,宜由東安門入”。走東安門入皇城?嘉靖帝不准;再議由大明門左側門入,又不從;最後嘉靖皇帝斷然下旨:走大明門正中的門!正僵持著,嘉靖帝的母親很生氣,鬧起脾氣,拒不入京。嘉靖帝聽到生母這般境遇,痛哭不止,提出不想當皇帝了,要“奉母歸”——母子都回湖北老家去!大臣們嚇壞了,最後決定妥協一步:按照嘉靖皇帝的意思辦。嘉靖帝的母親這才從通州起程,由大明門中門進入皇城,再進入宮城,同當了皇帝的兒子團聚。 (《明史記事本末·大禮議》) 第三個故事。清朝在大清門也有故事。清朝后妃和明朝一樣,只有皇后大婚時允許走大清門,其他妃嬪只許走紫禁城的後門——玄武門(康熙時改神武門)。相傳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和婆母慈禧太后鬥氣,曾脫口而出說:“媳婦是從大清門抬進來的!”言外之意——您不配!這句話如果屬實,一定會深深刺痛慈禧太后的心。後來慈禧太后逼死兒媳,或許這句話埋下了她的一個禍根。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