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故宮2

第61章 第41講翊坤儲秀

大故宮2 阎崇年 1837 2018-03-16
翊坤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翊坤宮。清沿明舊,沒再改名。翊坤宮的前殿,懸掛乾隆帝御筆匾額“懿恭婉順”,東壁懸掛張照書寫的《聖制昭容評詩讚》,西壁懸掛《昭容評詩圖》,後殿懸掛乾隆帝御筆匾額“懋端壼(kun)教”。翊坤宮“昭容評詩”典故,出自《舊唐書·后妃上》(卷五十五)和《新唐書·后妃上》(卷七十六)。故事說的是唐中宗昭容上官婉兒聰慧秀麗,文采卓異,在昆明池評論學士詞臣賦詩的文壇佳話。後上官婉兒在宮廷政變中被“斬於闕下”。儲秀宮“西陵教蠶”典故,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卷一):“皇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lei)祖。”故事說的是嫘祖西陵氏教授婦女養蠶織布,被後世尊為先蠶氏,為歷代皇后舉行親蠶禮時所祭之神,其寓意是清宮后妃應重視農桑。明代翊坤宮主要是貴妃等居住,據《玉堂薈記》等書記載:萬曆帝鄭貴妃在此宮住過。明朝避諱不像清朝那樣嚴格。如明萬曆帝鄭貴妃居住的翊坤宮,其“翊”字就是萬曆帝“朱翊鈞”的“翊”字,內外所稱,恬不為怪。 (《萬曆野獲編·門宮不避諱》)又如明人記載:今禁城北門名厚載門,即玄武門(清改名為神武門)也。但“厚”與“載”兩字都犯明帝字諱,“厚”字犯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的字諱,隆慶帝朱載垕“垕”字的音諱,“載”字也犯了隆慶帝朱載垕的字諱,但在明朝,上下通稱,並不避諱。


明朝四大名妃之鄭貴妃曾住在翊坤宮
明朝有四大名妃:永樂帝權賢妃、成化帝萬貴妃、萬曆帝鄭貴妃和崇禎帝田貴妃,前已介紹權、萬、田三妃,下面介紹鄭貴妃。 鄭貴妃,大興(今北京市)人。萬曆初年入宮,封貴妃,生皇三子常洵,進皇貴妃。鄭貴妃成為名妃,同萬曆帝立太子相關。 這裡交代萬曆帝的八個兒子:王恭妃生皇長子常洛,鄭貴妃生皇三子福王常洵、皇四子沅王常治(一歲殤),周端妃生皇五子瑞王常浩,李貴妃生皇六子惠王常潤、皇七子桂王常瀛,另皇二子邠王常溆(一歲殤)和皇八子永思王常溥(二歲殤),《明史》稱此二皇子其“母氏無考”。 立太子事爭論的焦點是:立皇長子、王氏生的朱常洛為太子,還是立皇三子、鄭貴妃生的朱常洵為太子,二者只能有一,必須做出抉擇。

按照明製,應立皇長子為太子。但是,萬曆帝不喜歡朱常洛生母王恭妃,也不喜歡其長子常洛;他寵愛的是鄭貴妃,尤愛鄭貴妃所生的皇三子常洵。這樣,朝廷上下,宮廷內外,都懷疑鄭貴妃有立自己兒子常洵為太子的圖謀。萬曆帝處事優柔寡斷,患得患失,拖而不決。群臣奏爭立儲,章奏成百上千。但萬曆帝概置不理,拖而不定,一拖再拖,竟拖了二十八年。官員們有的猜測立朱常洛,有的猜測立朱常洵,兩派門戶大起,朝廷黨爭激烈。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立長子常洛為皇太子,而疑者仍未死心。這就產生所謂立儲的“國本”之爭。明朝的“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都同萬曆帝立儲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圍繞鄭貴妃和立太子之事,傳言不斷,妖書四起。比如,有一封匿名書,假託“鄭福成”——有人附會“鄭”指鄭貴妃,“福”指福王朱常洵,“成”指鄭貴妃與福王立儲冊後成功。還有解釋說:“鄭福成”者,謂鄭之福王當成也。大略說:“帝於東宮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賡內閣者,實寓更易之義。”萬曆帝大怒,敕錦衣衛搜捕,後捉一人,處以極刑。大學士葉向高勸萬曆帝以靜處之,速命福王之藩,以息群言。後發生“梃擊案”。事情牽連鄭貴妃。鄭貴妃聞之,便對萬曆帝哭泣。萬曆帝說:“須自求太子。”鄭貴妃向太子號訴。貴妃拜,太子亦拜。萬曆帝又在慈寧宮太后幾筵前召見群臣,令太子降諭禁株連,於是張差獄乃定。萬曆帝崩逝,遺命封鄭貴妃為皇后,禮部阻止。 “移宮案”起,又傳言鄭貴妃要與李選侍同居乾清宮,陰謀垂簾聽政。崇禎三年(1630年)七月,鄭貴妃薨。 (《明史·后妃傳》卷一百十四)鄭貴妃身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長達五十餘年。

明人記載一個故事:郊遊時見敕建寺宇,壯麗特甚,登殿禮佛,見供几上並列三位——中曰“當今皇帝萬歲景命”,左曰“坤寧宮萬歲景命”,右曰“翊坤宮萬歲景命”。翊坤宮就是鄭貴妃所住之宮。 (《萬曆野獲編·郊寺保釐》)這件事情說明鄭貴妃當時在宮中的地位與影響。

明代皇貴妃御書鈐用印璽
萬曆帝、鄭貴妃與眾朝臣之間,圍繞著皇儲問題,喧鬧了二十多年,說明當時朝廷大臣有一定的話語權,也有政治的影響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牽制皇帝決策,自然也付出代價。萬曆帝是個優柔寡斷的人,猶猶豫豫,患得患失,拖而不決,決而不斷,致使萬曆帝與鄭貴妃、朝廷與百姓都受到巨大損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