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故宮2

第32章 二、書壇三傑

大故宮2 阎崇年 2850 2018-03-16
“三希堂”裡《快雪帖》作者王羲之、《中秋帖》作者王獻之和《伯遠帖》作者王珣三位是“同族、同時,為江左風流冠冕”的大書法家。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他的生卒年有多種說法。出身於高官顯宦之家,祖父為尚書郎,伯父為司徒王導,父親為淮南太守。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然而他最突出的特點是工書法,有“書聖”之譽。 他博採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一變漢、魏以來質樸書風,創出妍美流麗的書法新體。 王羲之幼小時,比較靦腆,不愛說話,人們並沒覺得他有奇異之才。十三歲時,書法受到社會名流的器重,開始知名。漸長,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晉書·王羲之傳》卷八十),特別受到伯父王導的器重。當時太尉郗鑒想為女兒選女婿,王導就讓其在家族“海選”眾多子弟。 “海選者”回复王鑑說:“王氏諸少年都不錯,聽到信息,趕過來了,都自矜持。只有一人,在東床邊,袒露肚子,在吃東西,若無其事。”郗鑒說:“這就是我的佳婿呀!”太尉郗鑒就把女兒嫁給這位少年即王羲之為妻。

王羲之性愛鵝。有位孤居老人養一隻鵝,善鳴,到市上去賣,沒有人買。王羲之聽說後,同親友前去看鵝。老婦聽說王羲之要到家裡來,就殺鵝招待王羲之。王羲之本來要看鵝,卻看不到鵝,非常遺憾。 王羲之還聽說附近有一位道士好養鵝,就去觀看。他看了鵝,很高興,想買這隻鵝。道士說:“為我寫,我就將這一群鵝相贈。”王羲之欣然寫完,把鵝裝在籠子裡,高興地回家。 王羲之還曾見一位老婦,正在賣竹扇,就在每把扇子上各寫五個字。老婦流露出滿臉的不高興。王羲之對老婦說:“你就說這是王右軍的書法,要一百錢才賣。”老婦果然照辦,人們競相購買老婦的扇子。幾天后,老婦又拿扇子來,讓王羲之在扇子上寫字,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寫字成癖,一次他到學生家,見几案滑淨,就在上面寫字。後被其父誤將几案上字刮了去,學生很驚訝,惋惜好幾天。他曾跟人說:“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很贊佩這種刻苦精神。及到晚年,書法更妙。人們稱讚王羲之書法“煥若神明”。

王羲之頗有美譽,朝廷公卿,社會名流,都愛其才器,多次召他做官。王羲之坦然表示:“吾素自無廊廟志!”我根本沒有在朝做官的志趣。朝廷授他護軍將軍,推辭不拜,後授他為右軍將軍。所以人們稱王羲之為王右軍。王羲之做官,重生計,恤民生:地方鬧飢荒,他開倉賑災;朝廷重賦役,他力爭減賦。 王羲之喜愛會稽即今浙江紹興的青山綠水,名士雅居,尤其是會稽山陰的蘭亭(現存後建王右軍祠)。因與王述(曾官尚書令、建威將軍、會稽內史)不和,辭去官職,定居在會稽山陰(今紹興),曾與謝安(官至宰相,督揚州等十五州軍事,後指揮取得“淝水之戰”勝利)等好友集蘭亭,相傳在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寫下著名的《蘭亭序》《蘭亭序》(唐馮承素摹本28行,324字):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據元陸繼善《雙鉤蘭亭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xi)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王羲之既辭去官職,與人遊覽山水,飲酒流觴,垂釣為樂。又與道士交往,修心養性,年五十九卒。朝廷贈金紫光祿大夫,他兒子們以父有遺言,辭讓不受。他有七子,知名者五人,其中之一便是王獻之。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與其父被稱為“東晉二王”。獻之官拜中書令,就是宰相,又稱“王大令”,尚新安公主,就是做了駙馬。 王獻之年少有名,非常清高,雖在家無事,卻衣冠嚴整,風流倜儻,為一時冠。曾與其兄長到宰相謝安府答謝,兩位兄長多談俗事,獻之只寒暄幾句。他們走後,客人問謝安——王氏兄弟優劣,謝安說:“小者佳。”客問其故,回答說:“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王獻之有個小故事。一天夜裡,王獻之在齋中睡覺。有幾個小偷進來,把東西搜掠殆盡。王獻之慢騰騰地說:“偷兒,那件青氈是我家的舊物,你可以把這件舊物放下。”幾個小偷,聞聽之後,放下東西,驚慌逃走。

王獻之有魏晉士人風骨。一次,王獻之經過吳郡,聽說顧闢強家有名園,與顧並不相識,便乘坐肩輿,不打招呼,徑直進入。時顧闢強正在同賓友聚會,而獻之四處遊歷,旁若無人。闢強勃然數之道:“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齒之傖(讀作cang或chen,吳中罵人語)耳。”王獻之傲態如此。還有一次,謝安新建太極殿,想請獻之題額,作為萬代之寶,但難於啟齒,便試探說:魏時陵雲殿建完,匾額未題,而工匠誤將匾釘上,取不下來了,便使韋仲將登懸梯在高處書寫。寫完,對他的子弟說,以後不能這樣做。王獻之明白這話的含義,說:“仲將,魏之大臣,寧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長。”謝安不再逼他寫匾。 (《晉書·王獻之傳》卷八十)

王獻之工草隸,善丹青。七八歲時學書,王羲之偷偷從背後拔其筆,拔不下來,嘆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王獻之小小年紀,曾在牆壁上書寫一丈見方的大字。有數百人觀看,王羲之很讚賞。一天,駙馬、權臣、大司馬桓溫要獻之寫扇面,不小心,筆誤落,因畫作黑帶白點的母牛,靈活機變,非常巧妙。獻之死後,他的哥哥徽之,“奔喪不哭,直坐靈床上,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歎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月餘,也亡。 (《晉書·王徽之傳》卷八十) 王珣(350—401年),字元琳,小名法護,東晉著名書法家、丞相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從侄(堂侄)。早年為桓溫的下屬。時桓溫經略中夏,竟無寧歲,軍中機務,委託王珣,文武數万人,珣都識其面。後任徵虜將軍、中軍長史,官尚書令。

珣兄弟都是謝(安)氏女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謝安既與珣絕婚,又離珉(珣弟)妻,謝、王二族,遂成仇釁。王珣有心量,他既與謝安有隙,聞謝安死,不顧族人勸阻,直到謝安靈前,哀哭甚慟。 晉帝雅好典籍,王珣陪侍左右。 王家長書法,但短壽——珣五十二歲、弟珉三十八歲、父洽三十六歲。珣生五子,都有高名。 《晉書·王珣傳》評論曰:“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