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故宮2

第23章 二、殿區格局

大故宮2 阎崇年 1826 2018-03-16
雍正帝之所以選擇養心殿作為理政和居住的中心,因為它有優勢和特點。 其一,位置適當。養心殿位於西六宮南面,乾清宮西面,一殿一宮,東西相對,其間隔著一條南北向的西一長街。養心殿與乾清宮,有乾清宮西牆的月華門,養心殿東牆的遵義門,東西相望,為養心殿與乾清宮出入的通道。遵義門外南側,有軍機處,再南有軍機章京房,是輔弼皇帝理政的辦事機關,還有御膳房,是帝后的廚房。這裡適合作為皇帝理政與居住的宮殿。 其二,院落緊湊。對雍正帝的理政和居住來說,千重要,萬重要,實用安全最重要。養心殿區比後三宮區,建築更為緊湊,圍以高牆,兩重大門,防守嚴密,既實用,又安全。養心殿區面積不大,南北長63米,東西寬80米,共5040平方米。分為三個院落——外院、前院和後院。

外院,在遵義門裡、養心門南,是一個南北約14米的東西狹長小院。宮廷侍衛,嚴加把守,比較靜肅,也較安全。 前院,進了養心門,是養心殿庭院。院內主體建築是養心殿,九間。 後院,主要是后寢殿和東西圍房各六間。乾隆朝纂修的《日下舊聞考》記載:“養心殿後為穿堂,為二層樓。”今已不見二層樓,因後來做了改建。養心殿區的前殿,其“辦理庶政,召對引見,一如乾清宮”(《國朝宮史》卷十三),後殿又似后宮。似可以說,養心殿院區是紫禁城宮殿的一個縮影,或者說是一個袖珍的紫禁城。 其三,亦殿亦宮。養心殿區格局是前殿后宮,基座呈“工”字形。養心殿是皇帝處理政務的殿堂,后寢殿是帝后寢居的后宮。

養心殿的格局為前殿后宮,既是皇帝辦公場所,也是寢居之處

養心殿坐北朝南,殿為九間,正中三間,當陽正座,上懸“中正仁和”匾額,為雍正帝御書。養心殿的殿名,含義豐富深刻。君子養心,中正仁和。這既是雍正皇帝追求的理念,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寶座的東、北、西三面,擺列書架、珍玩。正殿東壁為乾隆帝御制《養心殿銘》,西壁為御制《題董邦達溪山清曉圖》。殿堂高雅、華貴、莊重、靜謐。正堂兩側,為東暖閣和西暖閣。東暖閣,後來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處,後面要講;西暖閣匾額為“勤政親賢”——這確是君王的為政之鏡:既勤政,又親賢——親賢臣,退佞臣,道理簡明,做到卻難。再西為三希堂,下文會述及。殿前中西部,南窗外抱廈——夏季狂風驟雨,冬季朔風暴雪,都淋不濕也打不透窗戶紙;還有,殿前侍衛值班,遠離殿的門窗,更安全,更私密。這裡有個小故事:乾隆朝,劉於義(江蘇武進人),年七十餘,到養心殿奏事,跪的時間久了,起立時誤踩衣袂,摔倒遽死。 (《清史稿·劉於義傳》卷三百七)

后寢殿,坐北朝南,現在看到的格局是:中為五間,東次間、梢間五間,西次間、梢間也五間,合為十五間。養心殿和后寢殿,前後兩殿間有一穿堂,四面圍合,呈封閉式,在穿堂行走,夏不怕風雨暑熱,冬不怕冰雪嚴寒,很方便,也安全。兩殿之間距離,近到難以想像。第一次我請故宮的黃希明先生幫我量,回答是近5米,我不信。第二次我請故宮的劉素玲女士幫我量,回答是3.1米,我愕然!第三次是我親自帶捲尺和陳亮去故宮,劉素玲等陪我一同測量:前殿後牆與後殿前牆的距離是4.8米,穿堂內前殿後門到後殿前門的距離是3.1米。而後單霽翔院長等陪我再次實測,經過四次反複測量,最後確定:養心殿後門到后寢殿前門,實際距離是1.8米。特別是我親自參與測量,我才相信這1.8米的距離是真的。這條穿堂,通俗地說,從“宿舍”到“辦公室”的“路程”,往遠裡說是4.8米,往近裡說是1.8米,皇帝“上下班”真是太近便了。這比從坤寧宮到乾清宮,從乾清宮到乾清門的距離真是近得太多了!

其四,陰陽失衡。養心殿原作為宮廷造辦處,其建築與結構是平衡的,而加以改建的后寢宮格局,作為朝廷中樞則是不平衡的。養心殿與后寢殿之間的距離太近,陰陽不平衡。我聯想到後三宮,在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建一座交泰殿,這就平衡了後三宮中乾清宮與坤寧宮的陰陽關係。養心正殿九間與后寢殿十五間,也是“陰盛陽衰”,陰陽不平衡。所以,養心殿的正殿與後殿缺乏陰陽平衡關係。事實上,自雍正帝遷居養心殿後,出現皇子繼位恐慌。雍正帝45歲繼位後子嗣不旺,臨終前有繼位資格的只有皇四子弘曆(乾隆帝)和皇五子弘晝二人。乾隆帝臨終前有繼位資格的只有三位皇子。嘉慶帝、道光帝兒子不多,咸豐帝只有一子,同、光、宣則無子女。而同、光、宣三朝,出現太后干政現象,也是陰陽不平衡。 《周易》說:“一陰一陽之為道,繼之者善也。”(《易經·繫辭上傳》)養心殿改建後的建築格局與實用功能,不相匹配,陰陽不和。這恐怕是雍正帝所沒有想到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