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大故宮2

第6章 三、交泰寶璽

大故宮2 阎崇年 2821 2018-03-16
交泰殿貯藏清代寶璽二十五方。所謂寶璽,就是圖章,是國家權力的象徵。 先說國寶。清初寶璽不規範,努爾哈赤用老滿文刻製了“天命金國汗之寶”和“後金國天命皇帝”兩方寶璽。清入關後,沿襲明製,但不完善。清初寶璽,除青玉“皇帝之寶”為滿文篆字外,其他寶璽都是滿漢兼書。其數量、存放、用途、篆刻,不規範,未劃一。乾隆帝對已有寶璽加以整合、規範。

寶璽是一國最高權力的象徵,圖為交泰殿內陳放的二十五方寶璽
乾隆整合。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二十五方寶璽收藏於交泰殿。每顆寶璽,名稱、用途、尺寸、質料、璽紐、文體等都不同。尺寸,大的方六寸,小的方二寸一分。文字統一篆刻。除關外所留“皇帝之寶,清書篆體”外,文體多是滿文、漢文兩種篆字,左為滿篆,右為漢篆。質料有玉、金、檀木,玉有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寶璽的龍紐,有交龍,有盤龍,也有蹲龍等,紐高者三寸五分。 (弘曆《交泰殿寶譜·敘》)寶璽不同,各有專用。其中最常用的是第五方檀香木的“皇帝之寶”,頒發詔書、錄取進士時用;第十四方青玉的“制誥之寶”,用於詔敕大臣等。這二十五方寶璽都裝在寶盒內,上面覆蓋著黃綾。現清二十五方寶璽已存入故宮博物院文物庫珍藏,交泰殿陳列的是裝寶璽的寶盒。

寶璽為什麼是二十五方呢?原來有寶璽二十九方和三十九方的記載。乾隆帝引《周易·繫辭上》說:“天數二十有五。”所以規範為二十五方。歷史上東周二十五王,歷五百一十五年。他又在《匣衍記》中說:“我大清得享號二十有五之數,亦可俯賜符願乎!”就是說,如果大清朝能傳二十五代,就是蒼天賜福,算是奢望!在這裡,乾隆帝沒有提大清國“億萬斯年”! 寶璽管理。寶璽的管理,明朝為尚寶監女官掌管,清朝由掌璽太監掌管。用寶璽時,內閣先到尚寶監,尚寶監請旨後,再去領取寶璽,然後加蓋寶璽。 封寶與開寶。每年末,要封寶,就是封印。封寶前,先洗寶——大學士先期啟奏,屆期,相關官員到乾清門通知內監請出寶來,在乾清門西一間正中,設洗寶黃案,依次用銀盆清洗寶璽。寶清洗畢,交泰殿首領仍捧入寶璽,恭貯於匣。開寶、封寶之日,都要在交泰殿設供——蘋果、秋梨等,焚香行九叩禮,然後開貼封條。開寶與封寶,其禮儀相同。

一個故事。前文述及,皇太極時,獲得傳國寶璽——“制誥之寶”。這方寶璽今在何處?成為一個歷史之謎。據記載:“制誥之寶”,世代流傳,後來遺失。兩百多年後,牧羊人在山中放羊,發現羊三天不吃草,總圍在一個地方跑,牧羊人在那裡挖掘,得到了這方傳國寶璽,後落入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手裡。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率軍徵察哈爾得勝回朝,奏報獲得林丹汗的這方寶璽——玉質,交龍紐,漢文篆字“制誥之寶”。皇太極為此舉行隆重的受寶大典。又以此為由,舉行大典,改族名“諸申”(女真)為“滿洲”,改年號“天聰”為“崇德”,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此後許多文書都用此“制誥之寶”。清入關後改用滿漢合璧文的“制誥之寶”。奇怪的是,乾隆帝在欽定宮中二十五寶時,竟然沒有這方傳國寶璽“制誥之寶”。這方寶璽哪裡去了?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清理出來的原宮中保存的清初寶璽,都被送往盛京故宮鳳凰樓收藏,卻不見有這方“制誥之寶”。不久,乾隆帝下旨從盛京藏寶璽中撤去“丹符出驗四方”之寶,而換上了一方青玉“制誥之寶”。


二十五寶璽之青玉“制誥之寶”,是乾隆帝留下的一個謎
這說明原來傳國寶璽“制誥之寶”還在。但是,專家認為這是元代寶璽的仿製品。乾隆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先是“傳國璽”失踪,後又搞件贗品,皇太極那個“傳國璽”,據學者研究本來就是假的。當年那方“制誥之寶”哪裡去了?據宮中《活計檔》記載: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世傑交白玉“制誥之寶”一方(隨錦盒一件,磁青紙金道冊頁一冊,黑漆描金寶匣一件),旨交啟祥宮將寶上字磨去。原來,乾隆帝將皇太極當年造假證據,磨去字跡,永遠銷毀。 (胡忠良《教科書裡沒有的清史》)可是,乾隆帝為什麼要磨去一方假“制誥之寶”,又製作一方假“制誥之寶”呢?令人不解。當年皇太極獲得的元代傳國寶璽“制誥之寶”,其真偽、去向、存毀、變故,仍是個歷史之謎。

怎樣對待國寶,乾隆帝說:垂統萬世,在德耶?在寶耶?寶器非寶,寶於有德。所以,國祚綿長,社會久安,關鍵在德,而不在寶。 次說閒章。清代皇帝既有國寶,還有閒章——用於皇帝平時御筆、鑑賞書畫、刻印圖書及收藏玩賞等的各類鈐印。如年號璽、宮殿璽、收藏璽、鑑賞璽、銘言璽、詩詞璽等。質地有玉料、石料、木料、金屬,玉有青玉、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石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還有瑪瑙、水晶、珊瑚、檀香木、竹根、象牙、犀角、金、銀、銅等,反映了清代皇帝印璽的豐富多樣。 文人雅趣。明清文人的書畫,詩、書、畫、印,四者並重,有機結合,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其中印章是不可缺少的。明清文人治印之風日盛,他們把反映自己內心世界的名言、佳句、詩詞、個性等,通過印章與自己的書法、繪畫、詩詞、圖案等,刻入印章,再通過印章與自己的書法、繪畫、詩詞相結合,從而達到高雅的藝術境界。這個文化現像也影響到了宮廷,特別是清康熙、雍正、乾隆諸帝,他們聘請文化素養優秀的文人做南書房翰林和上書房師傅,自己也習書作畫,賦詩填詞,收藏珍玩,鑑賞名品,還刻製了各種閒章,幾餘玩賞,精心排架。


乾隆八十大壽時,善於逢迎的和珅進獻了120方壽山石印章
三帝閒章。康熙帝的“敬天勤民”閒章,自視之為座右銘。雍正帝即位後,把康熙帝諸璽鎖箱收藏,而留“敬天勤民”寶,以鈐印御書,表示繼承康熙遺志。乾隆時,效仿雍正,留“敬天勤民”寶鈐印御書。雍正帝剛繼位就發出“為君難”的感嘆(《清世宗實錄》卷十八),為此還制了“為君難”閒章。乾隆帝尤喜閒章,刻製閒章1000多方,其中年號印璽70多方,宮殿行宮印璽200多方,並編修《寶藪》記存。他70歲時,刻製了一副閒章“古稀天子之寶”,副章“猶日孜孜”;80歲時,又刻製了一副閒章“八徵耄念之寶”,副章“自強不息”——“猶日孜孜”和“自強不息”,老驥伏櫪,精神可嘉。特別要提及的是,乾隆帝八十大壽,大學士和珅投其所好,進獻壽山石印120方,每方都帶壽字,形制不同,字體各異。

閒章不閒。道光帝秘密建儲諭旨,蓋閒章“慎德堂”印記,收藏在黃硬紙夾板中。咸豐帝的“禦賞”和“同道堂”本是兩方閒章,一般用於鑑賞和收藏。但同治帝的諭旨,須上起用“禦賞”章,下訖用“同道堂”章,這兩方閒章分別在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手裡,無此二章,諭旨無效,到同治帝親政為止。上面三方小閒章,起到國寶的作用。 歷史告訴人們:珍寶玩品,列架充室,飢不可食,寒不可衣。鑑賞可意,怡養情趣,文物玩賞,適可而止。 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的交泰殿,寓意乾坤交而天地泰,帝后交而夫妻泰。但縱觀歷史,乾坤、天地、陰陽、帝后之交,不泰者多而泰者少,不寧者多而寧者少。因此,人們在理想與現實、普世價值與客觀存在發生矛盾時,追求理念與現實諧和,企盼乾坤交合而安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