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1966-1976的地下文學

第66章 後記

1966-1976的地下文學 杨健 755 2018-03-16
這本書第一版是在出版社催稿下,用四個月寫成的,其中還包括鑽圖書館、跑採訪。在匆忙“交卷”時,心中不免有些恍惚。 作為本書這樣一個大題目,至少應該有四五十萬字的分量。 “文革”中最具特色的政論文、小品文、雜文因材料不足,只是一筆帶過,是一樁憾事。特別是,本書內容多集中在首都,外省市材料有限,可謂掛一漏萬。以現在這樣菲薄的成績交卷,實在有些汗顏。希望它能為“文革”文學十年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筆者採訪當年的當事人,一般迴避詢問——“文革”仍是一個十分敏感的話題。即使提供材料的人,也吩咐不要掛名,包括提及的人名也請筆者在書上免提。萬不得已,有時只好化名。 對於書中收入的作品,筆者試圖避免下過多結論,只作了必要評點、提示。因為在寫作過程中深感具體歷史問題實在不易置喙。部分也出於對提供材料人的尊重。總之,本書材料比重偏大,而理論歸納、總結不夠展開,我想,只要材料在,過若干年會有公正、明確的定評。當然,凡是本書疏漏和錯誤之處,筆者當文責自負。

本書大量引用了“文革”後公開的諸多材料和他人的文字。這些作者的名字及書目、文章列於書末,可供進一步查閱。 本書寫作中受到不少朋友的關心、幫助,特別是一些以往並不相識的同志,承蒙他們熱情接待。他們是張淑文、李家平、李曉龍、郭小林、楊桂香、郭赤嬰、林證、徐曉、張揚、邢奇、朱宗強、董蘭娣、楊軍等同志。 楊長征同誌曾為本書提供詩歌材料。姚莽老師、郭赤嬰同誌曾通閱全稿,提出許多寶貴意見。在此衷心向他們致謝。 在編寫此書時,筆者力圖加強它的資料性。希望此書不僅使讀者了解“文革”地下文學10年的概貌,也能成為理論工作者的一本資料集、工具書,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本書存在的諸多不足和錯誤,請讀者、專家加以指正,並提出寶貴意見,以便本書再版時加以修正、補充。

一九九二年十月於北京虎坊橋取靜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