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1966-1976的地下文學

第7章 紅衛兵話劇的頂峰之作:《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1966-1976的地下文學 杨健 3697 2018-03-16
《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一劇,是在1967-1968年影響最大的一部老紅衛兵話劇。 《希望》組創人員主要是三個人:徐雅雅(北京戲劇專科學校,話劇表演系)、申小珂(北京外語學校附中)、胡濱(北京外語學校附中)。 徐雅雅是這齣戲創作的核心。在“文革”前,上學期間她就已經開始學習寫戲,她創作的《學習焦裕祿》等節目曾在農村、工廠演出。 “文革”中,她編了不少紅衛兵文藝節目,在老紅衛兵中頗享聲名。 徐雅雅屬於被超前的共產主義理想哺養起來的一代人。張春橋曾把老紅衛兵比成是“十二月黨人”。徐雅雅說:“如果我1825年在彼得堡,我也會參加十二月黨人的起義,沒有能灑上這滴血令人遺憾。” “文革”中毛澤東八次接見紅衛兵,徐雅雅有七次在場。她是一個歷史的見證人。 1969年9月15日在天安門城樓上,她被指定為會場主持人。她距離毛澤東不過幾尺之遙,可是卻未上前與毛澤東握手(“八一八”毛澤東接見紅衛兵把手握腫了,從此規定,不許與毛澤東主動握手)。

往常在天安門喊口號,是由兩名解放軍一男一女,這次是由徐雅雅一人主持會場,從天亮喊到天黑。她的嗓子一點沒啞,一片響亮。徐雅雅說:“我不為我能喊口號感到得意,我得意我的金嗓子,它體現出我對毛澤東的全部崇拜。” 天安門廣場上是百萬人的紅海洋,紅旗、紅語錄、紅袖章。面對紅海洋,每當徐雅雅的喊聲落下來後,紅海洋便迴響起一片海嘯似的迴聲,震盪在天穹。徐雅雅是女中音,嗓音不很高,卻很脆,她把聲音提到頂,然後緩緩滑落下來,尾音拖得很長很長;“毛——主席萬萬歲——!” 廣場上接受檢閱的弟弟、妹妹一下聽出姐姐的聲音,興奮地對別的紅衛兵說:“這是我姐姐!這是我姐姐!” 1966年國慶,由徐雅雅所在的戲劇專科學校紅衛兵組織與戲曲學院聯合趕排了《紅燈記》。戲專二年級一個同學主持修改劇本,他在劇中添了一句台詞。當李鐵梅從李奶奶手中接過紅燈時,說道:“紅燈呀,紅燈,我現在明白了,這就叫老子革命兒接班!”每當演到這裡,全場便熱烈喝彩鼓掌。

演出中還採用跨時空手法。當李玉和犧牲後,鐵梅接過紅燈,台上便出現了紅衛兵,響起了“造反歌”:拿起筆,做刀槍,集中火力打黑幫……在一陣緊鑼密鼓打擊樂伴奏下,一名紅衛兵扛一面紅旗上場作“龍擺尾”的“急急風”,在台上旋風似得耍大旗,只聽鑼鼓點猛停,紅衛兵把大旗一甩,走到高台上。在李玉和就義處,鐵梅把紅燈交給紅衛兵。出於對鳩山的仇恨,在磨刀人指引下,用鐵梅作誘餌引出鳩山。最後,紅衛兵刀劈鳩山。 這齣戲第一次演出是在人民大會堂三層樓小禮堂。請首都紅衛兵代表及中央首長審查。到場的除了江青、康生等人之外,還有陳毅元帥。在演出前,徐雅雅還作了即興發言。 1966年12月26日是首都紅衛兵聯合行動委員會集會的日子。當初,江青稱讚的“我們的小太陽,中國的希望”的那群娃娃們,開始向中央文革反戈。這是老紅衛兵謝幕的日子,在毛澤東73歲誕辰日,他們獻上了最後的禮品。

這一天,徐雅雅等三人擺脫了監視,來到北京展覽館。她一下看到那麼多老紅衛兵,彷彿是吳清華在解放區見到了洪常青,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說不出是什麼滋味。老紅衛兵們在劇場宣布聯合行動,並高呼:“反對亂揪革命老前輩!'中央文革'某些人不要太狂了!”整個展覽館天棚都要被震塌了。這是老紅衛兵決一死戰的宣言。 不久,公安部長謝富治遵照中央文革旨意,以維護社會治安為名,抓了一批對中央文革不滿的紅衛兵,關押在公安部。這就導致了“聯動”六次沖擊公安部,從而更多的學生被捕和監禁。與此同時,在中央文革指揮下,各校老紅衛兵組織被抄、被砸、被封。人被打得頭破血流,被任意關押、凌辱。某些昔日的加害者,成了被害者;一些過去的被害者,肆意加倍報復,又成為加害者。

1968年元旦社論宣判“聯動”為反革命組織。當晚,徐雅雅與一名烈士子弟給毛澤東寫信:“毛主席呀,我們雖然喝了幾口水,可我們不怕,我們要堅持革命!”信尾署名:“黨之子。” 江青“四三講話”之後,老紅衛兵開始策劃紀念“五二九演出”。徐雅雅受幾個學校紅衛兵之託,在北京城騎車四處奔走,組織這場匯演。這時,外語學校附中的申小珂慕名而來,請求她為外語學校附中寫一出歌頌紅衛兵業績的戲。 經過徐雅雅與申小珂進行創作構思、編排討論之後,由徐雅雅執筆寫出了初稿。申小珂因忙於組織演出班子,退出了創作。這時,該組織的胡濱(一個熱愛戲劇文學的紅衛兵)又加入了劇本創作。這個劇本,在排練中邊排邊改,最後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演出本。

這齣戲的導演是徐雅雅,她還在劇中飾演校黨總支副書記。實際上,徐雅雅是集編、導、演為一身,對這齣戲作出重要貢獻的還有彭印印(女一中,高二學生),她全面負責劇組的衣、食、住、行,刻印劇本,聯繫演出等行政工作。 《希望》一劇主要飾演劇中人物的演員有25人,其中主要角色有13人。 楊向平、饒小鋼,(鋼院附中)飾:彭路生(高三·二班學生)AB角 劉明哲(5中)飾:趙三輩(高三·二班學生) 金伯宏(34中)飾:何戚(高三·二班學生) 王國政(外語學校附中)飾:楊國棟(高三·二班學生) 肖蓬蓬(崇文區某中學)飾:丁颯英(女,高二·一班學生) 吳金路(崇文區某中學)飾:小豆子(初一·三班學生)

徐雅雅(戲劇專科學校)飾:洪松(校黨總支副書記) 宋棣(外語學校附中)飾:韋因(校長) 張止戈(外語學校附中)飾:劉加君(工作組組長) 秦瑞波(外語學校附中)飾:鄧修文(工作組副組長) 除此之外,還有老紅衛兵派系統內部許多文藝愛好者出入這一劇組,飾演群眾角色,協助舞台工作。 參與劇組演出活動的有:北京外國語學校附中(演出主體)、中央美院附中(舞美設計、製作)、師大女附中、清華附中、人大附中、25中、34中、5中、101中等學校的紅衛兵。 關於《希望》一劇的創作意圖,寫作者們在劇本後記中說:把“歷史的教訓用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教育那些由於犯錯誤而失去信心、希望,醉生夢死的紅衛兵。提醒他們,“過去的戰鬥生活,是多麼充滿戰鬥激情和令人含淚回顧啊!再看看你們今天的生活,你們不羞愧嗎?”

劇作者們的創作意圖是再現紅衛兵一周年的運動歷程,進行反思、總結,並教育逍遙派,歌頌紅衛兵在戰鬥中凝成的友誼。 《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共分八場。從1966年,高三·二班幾名學生罷考,在校外荒郊圓明園創建紅衛兵,到與工作組作鬥爭、被整,毛主席“八一八”接見。實際是集中了清華附、北大附、北航附等幾個中學運動初期組織紅衛兵的經歷。 在樣板戲的影響下,此劇設立了一號人物彭路生(幹部子弟)和李三輩(工人子弟)、丁颯英(高二女生)等人為中心人物;在其周圍是革命學生張小紅、小豆子、邵華,還有中間派:何戚、楊國棟。對立面是校長與工作組。 劇情以彭路生等人領導罷考,撕碎考卷開始,以校長、工作組組織中間派學生揭發、圍攻紅衛兵,上綱上線,將戲推到高潮。最後校黨總支副書記洪松毅然站出來,支持紅衛兵,並揭露工作組組長劉加君實際是出賣過彭路生母親的叛徒,廣大同學紛紛覺醒。各中學紅衛兵紛紛來支援,並帶來毛主席將要接見他們的好消息。

《希望》記錄了“文革”初紅衛兵誕生期的一些生活片斷。如:第一場,彭路生等人半夜出校進行秘密會議,晚上由下水道鑽回,想不到洞口布上了帶刺的鐵絲網。小豆子問彭路生頭刺傷了沒有,並且念毛主席語錄:要奮鬥就會有犧牲。 高三·二班女生丁颯英,是全校英語朗誦第一名,性格潑辣;學生們給她起了個外號:釘子。在高三畢業考試的場合,她站起來大聲疾呼:“同學們,拋開自己前途,為國家命運想一想吧!”並且將考卷撕碎。 劇本中有《荒郊》一場,怒雲蔽空,古柏聳立,二十餘人列隊宣誓:“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整場仿《東方紅》音樂舞蹈史詩,有旁誦,由1927年講到1966年,從湘江星火講到文化革命。這一場戲把紅衛兵成立昇華到歷史的高度。

第七場,以舞台為“批鬥”學生的現場,舞台上下打成一片,演出中劇場反應熱烈。滿場響起一片口號聲、掌聲,彷彿時光倒流真有一場大辯論在展開。 《希望》8月18日初在甘家口建工禮堂首演,道具、服裝用一個平板三輪就可拉走。一個屏風、一棵小樹,還是徐雅雅從戲劇專科學校借來的。後來,戲在長安劇院上演了三場,公開售票,一時座無虛席,一些演員家長也來看戲,劇場氣氛十分熱烈。長安劇院的演出標誌著此劇的成熟,票房的收入成為劇組活動經費。 《希望》還在天津寧園“鐵路工人俱樂部”和石家莊華北製藥廠以及石家莊市最大的劇場(人稱“小人民大會堂”)等地進行過一系列演出。演出一直持續到1968年冬天,一些演員開始參軍入伍、下鄉插隊,劇組才解散。

《希望》一劇從創作至演出過程,始終充滿了激情。演員們有時在台上邊演邊流淚。 《希望》油印劇本的後記中寫道:“這部不成熟的劇本,是幾個還沒失掉希望,依然在摸索前進的紅衛兵戰士歷經了多少不眠之夜,苦心瀝血,用血汗凝成的。” 全劇有始至終貫穿一個道具:一幅油畫《紅軍永遠不倒》。畫中一個紅軍戰士遍體鱗傷,高舉紅旗,那紅旗不是迎風招展,而是被狂風吹卷得打了一個卷。 真誠的創作與表演贏得了觀眾熱烈的反響。飾演丁颯英的肖蓬蓬,飾演校長的宋娣,飾演洪鬆的徐雅雅等演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是一台充滿青春、友誼、激情,火焰熊熊的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