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49章 晉察冀:第一個敵後根據地

當日軍將主要注意力集中於正面戰場上的常規戰時,八路軍已經深入到山西從事游擊戰爭。山西太原失守後,八路軍開始集中力量以山西各處山區為基地創建抗日敵後根據地。第一個也是國民政府惟一正式承認的八路軍創立的敵後根據地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它是由聶榮臻將軍率領第一一五師近3000人以五台和阜平為中心艱難開闢的。接著,第一二九師劉伯承部開創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第一二〇師賀龍部開闢了晉綏抗日根據地等。 這些根據地都是在不斷粉碎日軍的進攻中建立起來,在經受日軍反复掃蕩後而得到鞏固的。 1938年春以後,八路軍不再局限於山地作戰,還果斷地向被認為不適宜開闢游擊戰爭的山東與河北等省的平原地區發展,建立敵後抗日武裝和根據地。

敵後根據地的創立牽制了日軍大量兵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上友軍的作戰,迫使日軍將主要注意力轉到鞏固佔領區的統治,而暫時停止了在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 太原失守後,八路軍主力開始分兵各處,深入敵後,創建山區根據地。平型關戰役以後,第一一五師主力轉往晉東南作戰,副師長聶榮臻則率領1個獨立團、1個騎兵營和兩個不完整的連,約3000人駐紮在山西東北部五台山一帶。當時,晉東北完全處在日軍的包圍之中,官兵們在大雪紛飛的日子裡行軍,只穿單衣單褲,晚上就在四處透風的破廟里胡亂地睡上一覺。到達五台一帶時,發現各縣官員已南逃,只有五台縣縣長宋劭文、孟縣縣長胡仁奎還在本縣堅持職守。在他們的協助下,八路軍摧毀各地偽政權,建立了以五台為中心的晉東北抗日游擊根據地。聶榮臻部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先後佔領了察南、冀西的10多個縣,形成了以阜平為中心的冀西游擊區。在冀中,東北軍第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在團長呂正操率領下拒絕南撤,在晉縣小焦鎮舉行誓師大會,以“人民自衛軍”的名義堅持作戰,佔領了安平、高陽、博野等縣城,開闢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1937年11月,各根據地聯合成立晉察冀軍區,由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下轄4個軍分區。稍後成立的以呂正操為司令的冀中軍區歸晉察冀軍區統一指揮。

晉察冀根據地以阜平和五台為中心,邊區政府與軍區司令部設在這裡。這一帶地區有恆山、五台山等山脈,道路崎嶇難行,易守而難攻。 1937年11月下旬,日軍由平綏、正太、平漢路分兵8路圍攻晉察冀邊區,但均被擊退,日軍死傷1000餘人,經此一戰,根據地得以穩定與鞏固。晉察冀地區成立抗日民主政權的條件已經成熟。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召開,國共兩黨代表,各部隊的代表,各群眾團體、少數民族、包括五台山的僧侶代表參加會議,用民主選舉的辦法成立了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推舉宋劭文、胡仁奎為正、副主任委員。邊區政府得到了國民政府的承認,開始正式辦公。根據地內陸續設立了銀行、郵電局,還有兵工廠,能自製步槍、子彈和手榴彈。

晉察冀邊區地處平綏、平漢、同蒲、正太鐵路之間,日軍將晉察冀根據地視為心腹之患,日偽報紙稱:以價值論,漢口、五台各為國民黨軍及共產軍之根據地,日軍決心一面圍攻武漢,一面進剿五台。 1938年10月以後,日軍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發起攻擊,佔領了除阜平以外的晉察冀的所有縣城,但很快被根據地軍民擊退。外國曾就敵後作戰的情形電詢國民政府外交部,當時的外交部長王寵惠作瞭如下回答:“我軍仍在華北敵後堅持,五台山根據地依然屹立。”晉察冀邊區是最早和最大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邊區政府是華北敵後建立的第一個政權組織,具有與省級政府同等權力,它也是惟一得到重慶方面承認的中共敵後抗日政權。 到1938年底,晉察冀邊區包括冀中、冀西、晉東北、察南70多個縣,面積幾乎等於河北省,人口近1200萬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