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抗日戰爭全記錄(1931-1945)

第38章 盧溝橋的見證

1932年初,三面受困的北平,只剩下向南的一條出路——平漢鐵路。而被譽為北京一景的盧溝橋緊鄰著它。隨著時間的消逝歷史總是被濃縮,大量的信息被過濾,只留下簡明而形象的東西存留在歷史教科書中,殘留在人們的記憶裡。盧溝橋很幸運,一座歷經滄桑的石孔橋,成了中國抗戰的永久象徵。 盧溝橋位於北平西南10多公里處,在河北宛平縣境內,和平漢鐵路遙遙相對。這座建於金代的石橋,呈南北向,橫貫於永定河上。橋下有水聲,潺潺可聞。橋欄上雕刻著眾多的石獅子,大小不一,姿態各異。每逢秋冬季節,衰草枯黃,朔風勁吹,商旅馱隊不緊不慢從橋上走過,漸行漸遠,消失在高聳神秘的群山之中。這裡是古戰場,這裡也是皇帝南巡,首程停留之地。橋的兩旁有瓦亭,亭旁豎著大清乾隆皇帝親題的“盧溝曉月”和記敘亭史的石碑。登臨這座古老的石橋,人們會感受到中世紀東方藝術的偉大魅力,同時也會生出時事推移、江山依舊的感慨。

1937年初,橋南入口處堆滿沙袋,防衛森嚴,只能讓一人側身通過。 穿著灰色棉衣,打著裹腿,提著步槍的第二十九軍士兵在盧溝橋守衛。戰士身後背著的大刀,是這支軍隊特有的標識。忠誠的戰士來自淳樸的鄉村,而今他們是這座城市的忠誠衛士。沉著、勇敢和愛國是他們的品德。守橋部隊的番號是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第三營。他們眺望著幾百米處的平漢鐵路。戰爭一爆發,那條鐵路將成為偌大北平城居民南撤的生命線。 6月下旬,駐丰台的日軍第一聯隊以攻占宛平城為目標,晝夜演習。 7月7日,該聯隊第8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郎率領,在事先未通知中方的情況下,便在盧溝橋旁邊第二十九軍駐地附近舉行軍事演習。這天夜晚,從宛平縣城東附近的日軍演習位置傳來一陣槍聲。日本的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失踪”了,是個傳令兵。其實是因為小解掉了隊,20分鐘後便歸隊了。日本軍官明知如此,卻藉題發揮,包圍了宛平城。日軍隨即要求進宛平城搜查,理由是演習中有一名士兵失踪。

8日凌晨,得到增援的日軍突然向宛平縣城發起攻擊,駐守該城的中國士兵斷然開槍抵抗。第二十九軍軍部得到事變消息後,給前線士兵下達如下命令:“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旅長何基灃也下達3條命令:一、不同意日軍進城;二、日軍武力侵犯則堅決回擊;三、我軍守土有責,決不退讓,放棄陣地,軍法從事。 盧溝橋事變的第二天,署名流火的作者寫瞭如下詩句:“怒吼吧,盧溝橋!我們抗戰的日子已經來到。忍辱負重亦非一日,祈望和平亦非一朝,可是我們得到的是,盧溝橋頭的無理取鬧。如今已有二十九軍的崛起,用鐵血回答著敵人的橫暴!聽啊!殺敵的喊聲起了,健兒們的鮮血正灑在北國的荒郊!” 長達8年的全面抗日戰爭的狂飆正是由盧溝橋旋起,然後迅速席捲整個中國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