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鑑6·貞觀之治

第15章 七世紀六〇年代(六六〇—六六九年)

1、春季,正月,唐王朝(首都長安)西方遠征軍蘇定方在洛陽宮(河南省洛陽市)乾陽殿向唐帝(三任高宗)李治(本年三十三歲)呈獻俘虜,司法單位請求誅殺都曼,蘇定方請求說:“我曾經承諾讓他不死,所以他才出城投降,願饒他一命。”李治說:“我就不按法律行事,而成全你的承諾。”遂赦免都曼。 2、正月二十三日,李治從東都(洛陽)出發。 二月十日,李治抵達并州(山西省太原市)。 三月五日,皇后武曌在政府辦公大廳設宴招待她的親戚故舊和鄉里鄰居,女賓的宴席設在內殿,依照次序等級,分別賞賜(武曌是并州文水人,此次衣錦還鄉)。李治下詔,說:“并州婦女年在八十歲以上的都封'郡君'(婦女爵位)。”

3、百濟王國(首都泗沘)仗恃高句麗王國(首都平壤)的支持,不斷侵略新羅王國(首都金城)。新羅國王(二十九任武烈王)金春秋上疏唐帝國求救。 三月十日,李治命左武衛(衛軍第三軍)大將軍蘇定方當神丘兵團總司令官(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衛軍第五軍)將軍劉伯英等十萬人,水陸並進,攻擊百濟王國。另任命新羅國王金春秋當嵎夷兵團總司令(嵎夷道行軍總管),會同新羅軍隊,向百濟夾攻。 4、夏季,四月八日,李治從并州出發。四月二十三日,李治抵達東都。 五月,重新裝修合璧宮(改八關宮稱合璧宮,在洛陽境)。 五月二十二日,李治前往合璧宮。 5、五月二十八日,命定襄軍區(總部設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北部)總司令(都督)阿史德樞賓、左武候(衛軍第十一軍)將軍延陀梯真、居延州軍區(總部設內蒙古哲里木盟北部)總司令李合珠,同時擔任冷岍(音qian)兵團總司令(冷岍道行軍總管),各率自己的部隊,攻擊奚部落(灤河上游)叛軍;另命國務院右秘書長(尚書右丞)崔馀慶擔任總指揮官,統御三路大軍;奚部落叛軍不久就派使節投降。

另命阿史德樞賓等當沙磚兵團總司令(沙磚道行軍總管),討伐契丹部落(遼河上游)叛軍,生擒酋長、松漠軍區(總部設內蒙古巴林右旗)總司令耶律阿卜固,押送東都。 6、六月一日,日食。 7、六月二十五日,李治回洛陽宮(自合璧宮返)。
8、房州(湖北省房縣)州長、梁王李忠(前太子),年紀漸大(本年十八歲),內心憂懼不安,有時秘密穿上婦女衣服,希望逃避刺客;又不斷占卜算卦,向神靈詢問吉凶。有人向中央檢舉。 秋季,七月六日,李治下詔免除李忠官爵,貶作平民,押往黔州(重慶市彭水縣),囚禁李承乾被囚禁的家宅(李承乾事,參考六四三年九月)。 9、七月二十八日,國務院財政部長(度支尚書)、一級實質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盧承慶被控失職,免官。

10、八月,吐蕃王國(首都邏些城)宰相祿東贊(曾出使唐帝國,參考六四〇年閏十月),派他的兒子起政率軍攻擊吐谷渾汗國(青海省)——因吐谷渾始終歸附唐帝國之故。
11、東方遠征軍蘇定方率海軍艦隊自成山(山東省榮成市東北成山角)出港,橫渡黃海,直航朝鮮半島。百濟王國大軍固守熊津江(錦江)江口抗拒。遠征軍強行登陸,百濟軍數千人陣亡,殘餘軍隊全都潰散逃走。蘇定方水陸兩路同時並進,直撲首都泗沘城,距城還不足三十里,百濟全國動員出戰,蘇定方攻擊,大破百濟軍,殺一萬餘人,追擊前進,進入外郭。 百濟國王(三十一任)扶馀義慈(扶馀,複姓)及太子扶馀隆,逃到北方邊城,蘇定方進軍包圍,扶馀義慈的次子扶馀泰宣布繼承王位,率領軍民固守。扶馀隆的兒子扶馀文思警告老爹說:“大王(祖父扶馀義慈)和太子(老爹扶馀隆)都還健在,叔父(扶馀泰)手握重兵,已自稱國王,即令把唐朝軍隊擊退,我們父子也不能保命。”遂率左右官員跳出城牆,向唐朝軍隊投降,人民也都紛紛追隨,扶馀泰不能阻止。蘇定方派士卒登上城牆,豎起旗幟,扶馀泰窘困急迫,只好打開城門請求投降。扶馀義慈、扶馀隆以及其他各城防司令(城主)全都投降(百濟王國於前一八年建國,曆三十一任國王,至本年亡國,立國六百七十八年)。百濟王國原本分為五道(部),共有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約三百八十萬人)。

李治下詔將百濟國土併入唐帝國版圖,設熊津軍區(總部設熊津城)等五個軍區(熊津軍區、馬韓軍區、東明軍區、金連軍區、巍安軍區),分別命原來的酋長當軍區總司令、州長(熊津是百濟王國故都,參考四八八年十二月)。 12、八月十四日,北方遠征軍、左武衛(衛軍第三軍)大將軍鄭仁泰,率軍討伐思結部落(蒙古國巴彥洪戈爾市)、拔也固部落(即拔野古部落·內蒙古呼倫湖西)、僕骨部落(即僕固部落·蒙古國東部)、同羅部落(蒙古國烏蘭巴托市北),三次會戰,三次大勝,追擊一百餘里,誅殺他們的酋長,班師。 13、冬季,十月,李治最初患有一種昏眩頭痛症,深感痛苦,後來視力衰退,眼睛也看不見,文武百官及政府各單位奏報政事,李治就命皇后武曌裁決。武曌天性聰明敏捷,而又研讀過文學及史書,對政事的處理,李治都十分滿意,因此遂開始把政事交付給她,武曌的權力遂跟皇帝相等。

14、十一月一日,李治登洛陽宮則天樓(南城三門,中門名應天門,武曌稱則天皇帝后,才改稱則天門),接受呈獻的百濟戰俘,自百濟國王扶馀義慈以下,全都釋放。蘇定方前後征服三國,都生擒他們元首(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思結部落司令官都曼,百濟國王扶馀義慈)。唐政府赦免天下。 15、十一月十七日,李治前往許州(河南省許昌市)。 十二月五日,李治在長社(許州州政府所在縣)打獵。 十二月十三日,李治回東都。 16、十二月十六日,任命左驍衛(衛軍第五軍)大將軍契苾何力當浿江兵團總司令官(浿江道行軍大總管),左武衛(衛軍第三軍)大將軍蘇定方當遼東兵團總司令官(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當平壤兵團總司令官(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蒲州(山西省永濟縣)州長程名振當鏤方兵團總司令官(鏤方道行軍總管),分道攻擊高句麗王國(首都平壤)。

青州(山東省青州市)州長劉仁軌,因負責海上運輸,船艦大批傾覆,剝奪所有官職,以平民身份在軍中供職效力。 1、春季,正月十九日,唐政府(首都長安)在黃河南北以及淮河以南六十七州招募新兵,集結四萬四千餘人,分別前往平壤兵團(劉伯英軍)及鏤方兵團(程名振軍)報到。 正月二十二日,任命藩屬事務部長(鴻臚卿)蕭嗣業當扶馀兵團總司令(扶馀道行軍總管),率回紇部落等軍,前往平壤兵團(劉伯英軍)報到。 2、二月三十日,改年號(之前是顯慶六年,之後是龍朔元年)。 3、三月一日,唐帝(三任高宗)李治(本年三十四歲)在洛陽門設宴招待文武百官以及外國貴賓,參觀城門防衛大營(屯營)排練出來的最新舞步,稱《一戎大定樂》(意思是一件軍服就平定天下。舞者一百四十人,身穿五彩鎧甲,手拿長矛。舞時戰鼓雷鳴,聲振一百里,氣勢雄壯,使人熱血沸騰)。當時李治打算親自出征高句麗王國(首都平壤),用以展示聲威。

4、最初,蘇定方征服百濟王國(首都泗沘),留貴族徵兵府副司令(郎將)劉仁願鎮守百濟首都泗沘城,又命左衛軍(衛軍第一軍)貴族徵兵府司令(中郎將)王文度當熊津軍區(總部設韓國公州市)總司令,安撫亡國後的百濟人民。王文度渡海接任後,即行逝世。百濟王國佛教僧侶道琛、故大將扶馀福信聚眾起兵,據守週留城(朝鮮半島韓山城),派人到倭國(日本)迎接充當人質的王子扶馀豐回國繼任國王(三十二任),把劉仁願包圍在故京泗沘城中。 李治下詔徵召平民身份的劉仁軌攝理帶方州(朝鮮沙裡院城)州長,統御王文度的部隊,並順便徵調新羅王國軍(首都金城),增援泗沘。劉仁軌大喜過望,跳起來喊叫說:“上天把榮華富貴賜給我這個老漢!”就由州政府向中央請求頒發《唐王朝皇曆》及唐王朝歷代皇帝及祖先名字,隨身攜帶出發,說:“我打算掃平東方蠻夷,頒發皇曆,使大海之外都用大唐年號。”劉仁軌治軍嚴肅整齊,輾轉作戰,所向無敵。百濟反抗軍在熊津江口(錦江口)建立兩道柵欄,劉仁軌軍及新羅軍前後夾攻,大破百濟反抗軍,殺死及淹死一萬餘人。道琛接到消息,立刻解除泗沘包圍,退守任存城(朝鮮半島大興城)。新羅軍糧食吃完,班師回國。道琛自稱領軍將軍,扶馀福信自稱霜岑將軍,集結反抗異國統治的仁人誌士,勢力迅速膨脹。劉仁軌軍人數太少,進入泗沘跟劉仁願會師後,按兵不動,休養士卒。

李治下詔命新羅王國增援泗沘,新羅王(二十九任武烈王)金春秋奉詔派大將金欽率軍向泗沘進發,援救劉仁軌等;抵達古泗(朝鮮半島古埠縣),受到扶馀福信阻擊,大敗,遂自葛嶺道逃回本國,不敢再出。 扶馀福信不久誅殺道琛,統一軍權。 5、夏季,四月三日,李治前往合璧宮。 6、四月十六日,任命任雅相當浿江兵團總司令(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當遼東兵團總司令(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當平壤兵團總司令(平壤道行軍總管),會同扶馀兵團總司令(扶馀道行軍總管)蕭嗣業及各外籍兵團,共三十五軍,海陸兩道,同時向朝鮮半島進發。 李治打算親自率大軍繼進。 四月二十九日,皇后武曌上疏勸阻御駕親征,李治下詔接受。

7、六月十九日,唐政府在吐火羅王國(阿富汗北部汗阿巴德)、嚈噠王國(阿富汗北部馬扎里沙裡夫城)、罽賓王國(阿富汗喀布爾市。罽,音ji)、波斯王國(伊朗高原)等十六國設置八個軍區總部(都督府),及七十六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個指揮所(軍府),全部隸屬安西都護府(設新疆庫車縣。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此十六國,除以上四國外,還有訶達羅支國、解蘇國、骨咄國、帆延國、石汗那國、護時犍國、怛沒國、烏拉喝國、多勒建國、俱密國、護密國、久越得犍國。唐政府此次所設州縣的範圍,覆蓋今中亞塔吉克及阿富汗全境,以及伊朗東部)。 8、秋季,八月十一日(原文誤置於七月,據《新唐書》改),東征軍蘇定方在浿江擊破高句麗軍,連戰連捷,遂包圍首都平壤(朝鮮平壤市。蘇定方應率海軍橫渡渤海海峽進擊)。

9、九月一日,特進(文散官二級·正二品)、新羅國王(二十九任武烈王)金春秋逝世。唐政府封他的兒子金法敏當樂浪郡王、新羅國王(三十任文武王)。 10、九月二十日,改封潞王李賢(李治第六子)當沛王。李賢聽說王勃擅長撰寫文章,聘請他當王府編撰官(修撰)。王勃,是王通的孫兒(王通,參考六〇三年九月)。當時,各親王流行鬥雞,王勃用遊戲態度,作了一篇《討伐周王雞》文告(周王李顯,是李治第七子)。李治看到,勃然大怒,說:“這是挑撥他們互鬥的開端。”把王勃逐出沛王府。 11、高句麗王國(首都平壤)中央執政官(莫離支)淵蓋蘇文(淵蓋,複姓)派他的兒子淵蓋男生率精銳部隊數万人,固守鴨綠江,唐遠征軍各軍無法強渡。遼東兵團總司令(遼東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抵達時,恰巧天氣突然寒冷,河水結成堅冰,契苾何力率軍踏冰渡河,擂動戰鼓,大聲嘶喊,登岸攻擊,高句麗江防部隊崩潰,遠征軍追擊數十里,殺三萬人,殘餘的高句麗江防部隊全都投降,淵蓋男生僅逃出一命。正巧李治下令回軍,遂班師(此時蘇定方正包圍平壤,渡鴨綠江各軍竟不前進會師,反而撤退,則踏冰渡江,豈不多此一舉,此次戰役,似有可疑)。 12、冬季,十月五日,李治前往陸渾(河南省嵩縣)狩獵。 十月六日(原文“戊申”,據《新唐書》改),前往非山(河南省伊川縣西)狩獵。 十月十一日,返洛陽宮。 13、回紇部落(蒙古國北部)酋長樂羅葛婆閏(樂羅葛,三字姓)逝世,侄兒樂羅葛比粟毒接管他的部眾,與同羅部落(蒙古國烏蘭巴托市北)、僕固部落(蒙古國東部)聯合,侵略唐帝國北方邊境。 李治下令反擊,任命左武衛(衛軍第三軍)大將軍鄭仁泰當鐵勒兵團總司令官(鐵勒道行軍大總管),燕然都護(都護府設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劉審理、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當副總司令,藩屬事務部長(鴻臚卿)蕭嗣業當仙萼兵團總司令(仙萼道行軍總管),右屯衛(衛軍第十軍)將軍孫仁師當副總司令,率軍討伐。劉審理,是劉德威的兒子(劉德威事,參考六三七年正月)。 1、春季,正月二十一日,唐政府(首都長安)封波斯軍區(總部設伊朗東部扎博勒城)總司令(都督)卑路斯當波斯王。 2、二月四日,重新訂定文武百官及各機關名稱:“門下省”改稱“東台”(監督院),“中書省”改稱“西台”(立法院),“尚書省”改稱“中台”(國務院);“侍中”改稱“左相”(最高監督長),“中書令”改稱“右相”(最高立法長),“僕射”改稱“匡政”(國務院最高執行長),“左右丞”改稱“左右肅機”(秘書長),“尚書”改稱“太常伯”(部長),“侍郎”改稱“少常伯”(副部長)。其餘二十四司(國務院所屬)、御史台(總監察署)、九寺(直屬部)、七監、十六衛(十六衛軍),都依照他們的工作職掌性質,改用新的官稱,但工作及職掌不改(這是一個類似王莽時代那種大的官名改革,無論當時人或現代讀者,都會陷於五里雲霧之中,所幸我們的譯名不變)。 3、二月十四日,東方遠征軍浿江兵團總司令官(浿江道行軍大總管)任雅相在軍中逝世。 任雅相當大將,從來不奏請任用親戚故交,官員出缺,一定用公文請求主管單位選派,任雅相對人說:“官不論大小,都是國家的職位,怎麼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私慾!”因此軍中賞罰公平,人們敬佩任雅相的大公無私精神。 4、二月十八日,東方遠征軍、左驍衛(衛軍第五軍)將軍、白州(廣西博白縣)州長、沃沮兵團總司令(沃沮道行軍總管)龐孝泰,跟高句麗軍在蛇水(朝鮮合井江)會戰,大敗,龐孝泰跟他的十三個兒子全部戰死。蘇定方包圍平壤(高句麗首都·朝鮮平壤市),很久不能攻陷(去年七月圍平壤),現在又遇上漫天大雪,遂解除包圍,班師。
5、三月,北方遠征軍、左武衛(衛軍第三軍)大將軍鄭仁泰等,在天山(鬱督軍山·蒙古國杭愛山)擊敗鐵勒部落群。 鐵勒九姓部落聯軍聽到唐帝國遠征軍即將抵達消息,集結十餘萬人抗拒,先選驍勇、健壯戰士數十人,出陣挑戰,左武衛(衛軍第三軍)將軍薛仁貴連射三箭,擊斃三人,其他人震恐,下馬投降,薛仁貴把他們全部坑殺,渡過沙漠地帶,攻擊殘餘部眾,生擒親王兄弟三人,班師。軍中為此高歌:“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思結部落(蒙古國巴彥洪戈爾市)、多濫葛部落(蒙古國烏蘭巴托市)等,早先就進入天山據守,聽到鄭仁泰等將要到達,全出來迎降;鄭仁泰等卻揮軍攻擊,掠奪他們的家財,作為犒賞,各部落相繼逃走;將軍楊志追趕,被逃走的部落聯軍擊敗。斥候騎兵報告鄭仁泰說:“蠻虜的輜重就在附近,再往前走,就可擄獲!”鄭仁泰率輕裝備騎兵一萬四千人,急行兼程趕路,渡過龐大的碎石沙漠地帶,抵達仙萼河(蒙古國色愣格河),竟看不見敵人踪影,而糧食已經吃完,只好撤退。偏逢天降大雪,士卒飢寒交迫,拋棄盔甲武器,殺馬果腹,等到戰馬殺光,就互相格殺,吃對方的屍體;等到進入邊塞,只剩下八百人(一萬三千二百人餓死、凍死、或被自己戰友呑食,只為了將領貪圖財物,人間慘事)。 班師之後,副總監察官(司憲大夫)楊德裔上疏彈劾說:“鄭仁泰等屠殺已經投降的人,致使蠻虜四散逃走;不愛惜士卒,沒有充分準備糧草,即行出擊,致使忠勇將士,變成骸骨,漫山遍野,拋棄盔甲武器,全部送給盜寇。自從聖明王朝(唐王朝)開創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今天這樣的慘敗。薛仁貴所到之處,貪污姦淫,縱情任性,雖然立有戰功,但抵不上帶給國家的損失,請一併交付司法單位調查審判定罪。”唐帝(三任高宗)李治(本年三十五歲)下詔,命他們用所立的功勞贖罪,不再追究。 任命右驍衛(衛軍第六軍)大將軍契苾何力當鐵勒地區(蒙古國)安撫特使,左衛(衛軍第一軍)將軍姜恪當副安撫特使,對殘餘的反抗部落作出最後的處置;契苾何力遴選精銳精兵五百人,突然出現在九姓部落群的營帳,九姓部落群大吃一驚,契苾何力說:“大唐政府知道你們都出於被迫,所以一律赦免,犯罪的只是酋長,只要捉住酋長,就撥馬而回。”部眾大喜過望,同心合力製伏他們的親王(葉護)、將軍(設)、公爵(特勒)等二百餘人,交給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宣布他們的罪狀,全部斬首,九姓部落群遂告平定。 6、三月五日,李治從東都(洛陽·河南省洛陽市)出發。 三月二十二日,抵達蒲州(山西省永濟縣)。 夏季,四月一日,抵達京師(首都長安)。 7、四月二十二日,整修蓬萊宮(大明宮)。 8、五月八日,任命許圉師當最高監督長(左相)。 9、六月七日,唐政府第一次下令:和尚、尼姑、道士、道姑,都要敬拜父母(之前,只下詔和尚不能接受父母叩拜,參考六五七年十二月)。 10、秋季,七月一日,赦免天下。 11、七月三十日,熊津軍區(總部設韓國公州市)總司令(都督)劉仁願、攝理帶方州(朝鮮沙裡院城)州長劉仁軌,在熊津東方,大破百濟王國(臨時首都週留城)反抗軍,攻陷真峴城(今地不詳)。 最初,劉仁願、劉仁軌等固守熊津城,李治詔令他們說:“攻擊平壤的大軍已經撤回,熊津一座孤城,不可能單獨防守,最好全軍前往新羅(首都金城)。新羅國王(三十任文武王)金法敏如果要求你們留下來協防,你們就留下來;如果不需要你們協防,就航海回國。”遠征軍將士都願回國。劉仁軌說:“人臣為了帝國利益而犧牲自己,除了死之外,沒有第二種選擇,怎麼可以先懷私心!領袖打算消滅高句麗(首都平壤),所以先剷除百濟,留兵防守,控制它的心臟。殘餘的盜匪(指反抗軍)看起來雖然到處都是,而且守備森嚴,但我們只要磨利兵器,餵飽戰馬,出其不意的發動攻擊,沒有攻打不下的道理。等到傳出捷報之後,軍心安定,然後派軍據守險要,擴張軍事形勢,急行奏報皇上,要求增援。政府知道我們有成功的把握,定會派軍,這種聲勢一旦連接,兇惡的醜類(百濟反抗軍)自會殲滅,不但不會拋棄前功,而且還能永遠保持海外安定。而今,攻擊包圍平壤的軍隊既已班師,如果再放棄熊津,則故百濟的殘餘部眾,不久就會復興!高句麗逃犯,什麼時候才可以消滅?而且,今天以一個城池,楔入敵人心臟地帶,只要動一動腳,立即就會被生擒活捉;即令可以進入新羅,也不過在異國當一個有家難歸的遊客,萬一事情發生意外,後悔也不能挽回。何況,扶馀福信兇殘暴虐,君臣之間,已有猜忌,勢將互相火拼。我們應該堅守城池,等待變化,抓住機會反攻,不可以隨便移動。”大家接受。 當時,百濟國王(三十二任)扶馀豐及大將扶馀福信等,認為劉仁願等苦守一座孤城,沒有外援,派使節問劉仁願說:“你什麼時候動身西返,我們會隆重送別。”劉仁願、劉仁軌知道反抗軍沒有戒備,於是發動突襲,一連攻陷支羅城、尹城、大山、沙井(地望當都在朝鮮半島西南部)等反抗軍大營,殺戮及俘虜很多,全都派軍駐守。扶馀福信等因真峴城(不知何時又落入反抗軍之手)險要,特別派軍增援,加強防守。劉仁軌趁守軍懈怠,率領新羅軍於夜晚抵達城下,攀著滿牆雜草登城,等天亮時,已完全控制城垣,遂打通從新羅運送糧食的交通要道。劉仁願於是奏報中央,要求增兵。李治下詔徵調淄州(山東省淄博市)、青州(山東省青州市)、萊州(山東省萊州市)、海州(江蘇省連雲港市)民兵七千人,前往熊津。 扶馀福信獨斷專權,跟國王(三十二任)扶馀豐之間漸生猜忌。扶馀福信聲稱有病,睡在一個地窖裡,打算趁扶馀豐前來探病時,把他誅殺。扶馀豐得到密報,親率親信勇士,發動襲擊,斬扶馀福信;派使節分往高句麗王國及倭國(日本),請求出兵共同抵抗唐遠征軍。 12、八月十六日,任命最高立法長(右相)許敬宗當太子少師(太子三少之一)、一級實質宰相(同東西台三品),仍主持立法院(西台)事務。 13、九月二十二日,唐政府第一次規定:八品及九品官員,穿淺綠色官服。 14、冬季,十月十一日,李治前往驪山溫泉(陝西省臨潼縣東南),命太子李弘監督國政。 十月二十一日,李治回宮。 15、十月二十四日,任命副立法長(西台侍郎)陝州(河南省三門峽市)人上官儀當一級實質宰相(同東西台三品)。 16、十月二十七日,李治下詔宣布:後年(六六四年)正月,將到泰山舉行大祭(封禪);並將於明年(六六三年)二月,前往東都(洛陽)。 17、最高監督長(左相)許圉師的兒子、皇宮總管府副車轎管理官(奉輦直長·正七品下)許自然,出去遊蕩打獵時,踐踏破壞農田莊稼,地主憤怒阻止,許自然用響箭向地主射擊。許圉師僅只打他兒子一百棍,卻沒有奏報皇帝,地主前往總監察署(司憲)控告,副總監察官(司憲大夫)楊德裔擱置不理。立法官(西台舍人)袁公瑜命人捏造一個假名,呈遞“親啟密奏”檢舉,李治說:“許圉師身為宰相,侵犯人民生命財產,竟隱藏不報,豈不是作威作福!”許圉師抗辯說:“我身居中樞,用正直公平的態度侍奉陛下,不可能使人家全都滿意,所以受到攻訐。至於作威作福,只有手握強兵,或身據軍事重鎮的人才有資格!我一個文官,侍候皇上,只知道閉門自修,怎麼敢作威作福!”李治大怒說:“你恨你沒有兵權是不是?”最高立法長(右相)許敬宗說:“人臣竟然有這種態度,誅殺他也不足以抵罪!”李治命人把許圉師趕出,下詔免職。 18、十一月十八日(原文誤置於十月,據兩《唐書》改),封皇子李旭輪(後改名李輪、李旦)當殷王。 19、十二月二十三日,李治認為帝國正在跟高句麗王國及百濟王國作戰,河北(黃河以北)人民苦於差役供應,到泰山大祭(封禪)以及前往東都之事,一律停止。 20、西方遠征軍䫻海兵團總司令(䫻海道行軍總管)蘇海政(䫻,音yu),奉命討伐龜茲王國(新疆庫車縣)。唐帝李治命西突厥汗國(新疆東北部及中亞東部)興昔亡可汗(十二任大可汗)阿史那彌射、繼往絕可汗(十三任大可汗)阿史那步真出軍支援。蘇海政進入阿史那彌射國境,阿史那步真跟阿史那彌射一直互相仇恨(參考六五七年十二月),於是向蘇海政告密說:“阿史那彌射謀反,請快誅殺。”當時蘇海政直轄部隊只有數千人,緊急召開軍事會議,討論說:“阿史那彌射如果叛變,我們一個活口都剩不下、不如先行下手。”乃宣稱接到皇帝詔書,命總司令官(大總管)攜帶綢緞數万段(四匹為一段),賞賜可汗及所有酋長。阿史那彌射率領他的部屬前來領取賞賜,蘇海政把他們一網打盡,全部誅殺,只有鼠尼施部落(新疆新源縣境)、拔塞幹部落(今地不詳)逃走,蘇海政與阿史那步真聯軍追擊,掃平。 蘇海政班師,走到疏勒王國(新疆喀什市),南弓月部落(今地不詳)再引導吐蕃王國(首都邏些城)軍隊北上,打算攻擊唐遠征軍,蘇海政因士卒長期在外作戰,疲倦憔悴,不敢接觸,遂把軍用物資送給吐蕃軍作為賄賂,簽訂和解協定,然後撤退。 各部落都認為阿史那彌射含冤而死,遂對唐帝國生出叛離之心。繼往絕可汗阿史那步真不久逝世,十姓部落群沒有領袖,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等,收拾殘破局面,集結餘眾,歸降吐蕃(西藏)。
21、本年,西突厥部落進攻庭州(新疆吉木薩爾縣),州長來濟率軍迎戰,對他的部屬說:“我早就應該一死(指冒犯皇后武曌,參考六五五年六月),幸而活到現在,今天當犧牲生命,報效國家。”遂不穿鎧甲,殺向敵營,陣亡(享年五十三歲)。 1、春季,正月,唐王朝(首都長安)左武衛(衛軍第三軍)大將軍鄭仁泰掃蕩鐵勒部落群(蒙古國),全部平定。 2、正月十一日(原文“乙酉”,據兩《唐書》改),擢升國務院文官部長(司列太常伯)李義府當最高立法長(右相),仍主持遴選官員工作。 3、二月,唐政府將燕然都護府(設內蒙古烏拉特中旗)遷到回紇部落(蒙古國西南部)王庭所在(蒙古國哈爾和林市),改名瀚海都護府;而把原來的瀚海都護府(設蒙古國哈爾和林市)遷到雲中古城(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改名云中都護府(燕然都護府設於六四七年四月;瀚海都護府設於六五〇年九月);以瀚海沙漠群作為分界,沙漠以北州府(軍區司令部)屬新設的瀚海都護府,沙漠以南州府(軍區司令部)屬新設的雲中都護府(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沙漠以南”或“沙漠以北”,不知是否包括沙漠?如果包括,轄區重疊;如果不包括,沙漠成為無人地帶;如是中分,並沒有言明。傳統史書總是說不清楚,使人迷惘)。 4、三月,許圉師(參考去年十月)再被貶出當虔州(江西省贛州市)州長。楊德裔被指控包庇罪犯,結交黨羽,流放庭州。許圉師的兒子許文思、許自然,一併撤職。 5、最高立法長(右相)河間郡公李義府,主持官員任免升降工作,仗恃皇后武曌的權勢,專門出賣官爵,對官員的資歷隨意排列,以至大街小巷充滿怨恨之聲。唐帝(三任高宗)李治(本年三十六歲)不斷聽到報告,有一次心平氣和地提醒李義府說:“你的兒子和女婿很不謹慎,做了很多犯法的事,還得我出面替你掩飾,你要小心。”李義府臉色驟變,脖子麵頰上的青筋都暴出來,質問說:“誰告訴陛下的?”李治說:“只要我說得對,為什麼要我交出檢舉的人?”李義府一點也不在乎,也不自責道歉,竟邁開腳步,緩緩走出去。李治因此大不高興。 柏楊曰: 孔丘說:“只有卑鄙的小人和女人最難相處,親近他,他會輕視你,疏遠他,他會怨恨你。”對於女人,並不准確;但對於卑鄙的小人,卻是洞察入微,你最好不要有這種朋友。李義府就是一個活榜樣,連皇帝老爺都承擔不住認識他的後果。 星象學家(望氣者)杜元紀警告李義府說,他的住宅有監獄氣息,只有積存二十萬串錢,才可以鎮壓得住,李義府十分相信,貪污聚斂,越發凌厲不擇手段。李義府親娘去世,政府特別准他初一、十五日守喪哭泣。可是李義府卻換上平民衣服,跟杜元紀到長安城東,攀登古墓,等候觀察天邊呈現的氣色。於是有人檢舉李義府秘密研究災禍怪異,暗中準備政變。李義府又派他的兒子、太子宮事務管理署事務官(右司議郎)李津,找到長孫無忌的孫兒長孫延,勒索七百串錢,命長孫延當水利部長(司津監),被右金吾軍(衛軍第十二軍)出納官(倉曹參軍)楊行穎告發。 夏季,四月乙丑日(四月甲申朔,沒有乙丑),李治下令逮捕李義府囚禁,指定國務院司法部長(司刑太常伯)劉祥道,會同監察官(御史)、最高法院院長(詳刑),聯合調查審判;命司空(三公之三)李世勣(徐世勣)當最高審判長;查出每種罪行都有證據。 四月五日,李治下詔開除李義府官籍,流放巂州(四川省西昌市),也開除李津官籍,流放振州(海南省三亞市西崖城鎮),李義府的兒子及女婿,一律開除官籍,流放庭州;消息傳出,無論官民,都歡呼慶祝。 一位失去姓名的作家,用幽默的文筆撰寫一篇《河間兵團元帥(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剿滅銅山巨匪李義府公開告捷奏章》(李義府是河間人,銅山指銅錢堆積起來的山,唐王朝時,銅已是鑄錢的主要材料),張貼大街鬧市。李義府一向用強迫手段奪取別人的奴僕婢女,權勢瓦解後,家人崩散,這些奴僕婢女各回各家,所以《告捷奏章》中強調說:“奴僕婢女混雜一起,趁亂逃出,各人辨認故主,爭先恐後,奔回家門。” 6、四月十二日,在新羅王國(首都金城)設雞林軍區總司令部(大都督府),命新羅國王(三十任文武王)金法敏當總司令官(大都督)。 7、四月二十三日,首都長安蓬萊宮含元殿落成,李治開始移居此宮,而將原住宮城稱為“西內”。 四月二十五日,李治登紫宸殿主持朝會。 8、五月三十日,柳州(廣西柳州市)蠻夷部落酋長吳君解聚眾起兵。中央政府派冀州(河北省大名縣)政務秘書長(長史)劉伯英、右武衛(衛軍第四軍)將軍馮士翽動員嶺南(南嶺以南)民兵討伐。 9、吐蕃王國(首都邏些城)和吐谷渾汗國(青海省)互相攻擊,各派使節上疏唐政府,申訴理由,指責對方,並要求援助,李治都不允許。 吐谷渾汗國官員素和貴犯罪,逃奔吐蕃王國,把吐谷渾內部軍事政治情形徹底洩露。吐蕃遂出軍進攻吐谷渾,大破吐谷渾軍;吐谷渾趉胡呂烏甘豆可汗(十九任)慕容諾曷缽,跟皇后弘化公主,率數千帳部眾,放棄國土,投奔唐涼州(甘肅省武威市),請求把他的部眾遷居唐內地(吐谷渾汗國自二八五年建立,歷十九任可汗,於本年滅亡,立國約三百七十八年,是“五胡亂華”慕容部落中立國最久的一支)。 李治命涼州軍區(總部設甘肅省武威市)總司令(都督)鄭仁泰當青海兵團總司令官(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右武衛(衛軍第四軍)將軍獨孤卿雲、辛文陵等分別進駐涼州、鄯州(青海省樂都縣),防備吐蕃進攻。 六月二十六日,又命左武衛(衛軍第三軍)大將軍蘇定方當西方遠征軍總指揮官(安集大使),統御各軍,作吐谷渾汗國殘部的後援。 吐蕃王國宰相祿東贊駐軍青海(青海湖),派使節論仲琮前來唐帝國朝見(論,最初是官稱,後來成為姓氏),控訴吐谷渾汗國罪行,並且請求再娶公主。李治不同意,派左衛軍(衛軍第一軍)貴族徵兵府副司令(郎將)劉文祥前往吐蕃,攜帶詔書,嚴厲責備。 10、秋季,八月二十七日,李治因東方海上連年征戰,人民不斷繳納賦稅,不斷被徵調服役,生活困苦,士卒大量戰死淹死,於是下詔停止三十六州製造船艦,派國務院財政部長(司元太常伯)竇德玄等分別前往十道(此時全國仍分十道),問候人民痛苦,罷黜貪官污吏。竇德玄,是竇毅的曾孫(竇毅,一任帝李淵的岳父,參考五八一年二月)。 11、九月八日,熊津兵團總司令(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衛軍第十軍)將軍孫仁師等,在白江(錦江)擊破百濟王國反抗軍及倭國(日本)援軍,攻陷週留城(百濟臨時首都·朝鮮半島韓山城。這次應是歷史上中國與日本第一次戰爭)。 最初,熊津軍區總司令劉仁願、攝理帶方州(朝鮮沙裡院城)州長劉仁軌攻克真峴城(參考去年七月),李治命孫仁師率軍橫渡黃海增援。百濟國王扶馀豐邀請倭國出軍協助,共同抗拒唐帝國遠征大軍。孫仁師跟劉仁願、劉仁軌會師後,聲勢大振。各將領因加林城(朝鮮半島林川城)位於水陸要道,打算先對它攻擊,劉仁軌說:“加林城地勢險要,城防堅固,猛烈攻擊則士卒定有很多傷亡,不猛烈攻擊則拖延時間太久。週留城是匪徒(指百濟反抗軍)的巢穴(百濟臨時首都),所以叛徒都集中那裡。剷除兇惡,先要剷除它的根本,應該先行攻擊週留城,如果能夠攻克,其他各城自然瓦解。”於是孫仁師、劉仁願與新羅國王金法敏,率陸軍前進;劉仁軌跟別動部隊將領杜爽、百濟故太子扶馀隆(參考六六〇年八月),率海軍艦隊及運糧船艦,自熊津(韓國公州市)進入白江跟陸軍會師後,直向周留。就在白江口,跟倭國援軍發生遭遇戰,唐軍海陸聯合,發動攻擊,四次會戰,傳出四次捷報,焚毀倭國船艦四百艘,濃煙烈火,直沖霄漢,彷彿要把天都烤焦,海水被鮮血染成一片赤紅。百濟國王(三十二任)扶馀豐逃出一命,投奔高句麗王國,王子扶馀忠勝、扶馀忠誌等率殘餘部眾投降,百濟最後反抗失敗,只有別動部隊將領遲受信據守任存城(朝鮮半島大興城),拒不投降。 最初,百濟王國西部人黑齒常之(黑齒,複姓),身高七尺餘,勇敢而有謀略,擔任王國的“達率”(二品)兼郡政府民兵司令(郡將),“達率”即中國的州長。當蘇定方攻陷百濟王國首都泗沘(扶馀市)時(參考六六〇年八月),黑齒常之率部眾追隨大家一起投降。後來,蘇定方囚禁百濟國王及太子,放縱士卒姦淫燒殺,四處搶掠,百濟青年很多喪生。黑齒常之畏懼,跟左右十餘人逃回故里,集結殘兵敗將,據守任存山,構築陣地,設立柵欄,十天半月之間,前往投奔的百濟人有三萬餘。蘇定方派軍攻擊,黑齒常之抗拒,唐帝國遠征軍不利;黑齒常之趁勢反攻,奪回二百餘城,蘇定方不能取勝,班師。黑齒常之跟別動部隊將領沙吒相如(沙吃,複姓)分別據守險要,響應扶馀福信。本年,百濟反抗軍失敗,二人都率軍歸降。劉仁軌派二人率各人自己部隊,攻擊任存城,只負責供應他們糧草。孫仁師說:“他們都是人面獸心(此種毒話,歷史上處處出現,對外國人尤其如此,充分暴露自己愚劣無知),怎麼可以相信?”劉仁軌說:“我觀察二人的性格,忠勇智謀,敬重信義,只因從前投降時,沒有遇對人(指蘇定方逼反),現今正是他們戴罪立功,感激圖報之時,不用懷疑。”遂發給二人糧秣武器,並派出軍隊跟隨他們之後,遂攻克任存城,守將遲受信拋棄妻子兒女,逃奔高句麗王國。 李治下詔,命劉仁軌留下鎮守百濟王國故地(朝鮮半島西南部),徵召孫仁師、劉仁願班師。百濟戰敗國亡之餘,家家戶戶,凋零殘破,死人無數,屍骨遍野。劉仁軌命軍民合作,掩埋屍骸,調查戶口,整理村落,派遣政府首長,修橋補路,加強堤防水壩,恢復魚池,督促農民種桑耕田,賑濟窮人,撫養孤兒老人,建立唐王朝皇家祭祀神壇(社稷),頒發唐朝使用的年號(正朔)及歷代皇帝名字(準備避諱之用);百濟人民大為喜悅,境內各行業都恢復正常。然後劉仁軌又舉辦軍事屯田,儲備糧食,訓練士卒準備北上攻擊高句麗王國。 劉仁願返抵京師(首都長安),李治問他說:“你在東方海上呈報不少奏章,分析事理,深刻明晰,文筆十分流暢。你本是一員武將,怎麼寫得這麼好?”劉仁願說:“這都出自劉仁軌手筆,我沒有這個能力。”李治十分高興,連升劉仁軌官品六階,實授帶方州州長,在首都長安給他興建家宅,對他妻子兒女的賞賜至為優厚,派使節攜帶詔書前往熊津慰勞勉勵。副立法長(西台侍郎)上官儀說:“劉仁軌雖然受到免職的處罰,而能盡忠報國,劉仁願手握統帥大權而能推薦賢才,都可以說是正人君子。” 12、冬季,十月一日,李治下詔命太子李弘每隔五天到光順門(大明宮紫宸殿的右側門)主持朝會,聽取政府各單位簡報,較小的事情,都由李弘裁決(本年,李弘十三歲)。 13、十二月二十一日,李治下詔宣布第二年(六六四年)改變年號(麟德)。 14、十二月二十三日,任命安西都護(都護府設新疆庫車縣)高賢當兵團總司令(行軍總管),攻擊弓月部落(新疆霍城縣),援救于闐王國(新疆和田市)。 15、本年,大食帝國(阿拉伯帝國)攻擊波斯王國(伊朗高原)及拂菻帝國(東羅馬帝國),分別把他們擊敗;又向南攻擊婆羅門王國(在印度半島),消滅很多邦國,擁有武裝士兵四十餘萬。 1、春季,正月十六日,唐政府(首都長安)改雲中都護府(設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為單于大都護府,命殷王李旭輪(後改名李旦)當單于大都護(唐王朝慣例,由皇子當都護時,加“大”字,表示不同凡品)。 2、最初,李靖擊破東突厥汗國(參考六三〇年正月、二月),把三百帳部眾遷到雲中城(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由阿史德(三字姓)家族首領當他們的酋長。直到今天,人口逐漸增加,阿史德酋長到京師(首都長安)請求依照慣例,選立一個唐朝親王當可汗,統御他們。唐帝(三任高宗)李治(本年三十七歲)召見他,對他說:“現代的可汗,就是古代的單于。”(可汗,音kehan;單于,音chan yu)所以改稱單于大都護府,命殷王李旭輪遙兼大都護。 3、二月十日,李治前往萬年宮(九成宮·陝西省麟游縣境)。 4、夏季,四月五日(原文“壬子”,據《新唐書》改),衛州(河南省衛輝市)州長、道王(孝王)李元慶逝世(李元慶是一任帝李淵的兒子)。 5、四月二十九日,魏州(河北省冀縣)州長、郇公李孝協貪贓枉法,李治命他自盡。皇族事務部長(司宗卿)隴西王李博乂求情說:念及李孝協的老爹李叔良在對突厥戰爭中,中流箭陣亡,李孝協是獨生子,沒有兄弟,恐怕後嗣斷絕(李博乂是一任帝李淵的侄兒,參考六一八年六月七日)。李治說:“國家頒布的法律,不能因為親疏關係不同,隨便變更。只要傷害到人民,即令是皇太子也不可以赦免。李孝協已有一個兒子,還擔心什麼後嗣斷絕!”李孝協終於在自己家宅自盡。 6、五月一日,遂州(四川省遂寧市)州長、許王(悼王)李孝(李治的兒子)逝世。 7、五月八日,在昆明(雲南省昆明市)以東的弄棟川(雲南省姚安縣盆地),設姚州軍區總司令部(六二一年,因此地住民多姓姚,遂改稱姚州)。 8、秋季,七月一日,李治下詔預定後年(六六六年)正月,到泰山添土祭祀天神,社首山闢場祭祀地神(封禪)。 9、八月一日,李治返京師(自萬年宮返首都長安),到他當晉王時的舊宅,留宿七天。 八月七日,回蓬萊宮。 10、八月十二日,擢升國務院文官部長(司列太常伯)劉祥道兼任最高立法長(兼右相);總監察官(大司憲)竇德玄當國務院財政部長(司元太常伯)、攝理最高監督長(檢校左相)。 11、冬季,十月六日,攝理熊津軍區總司令(都督)劉仁軌上疏說: “我觀察現在遠征軍駐防部隊,疲憊衰老的多,勇敢健壯的少,衣服破爛,不能遮蔽身體,一心一意,只想渡海西歸,毫無效命立功的意願。我問他們:'從前在大陸,親眼看見人民響應政府號召,踴躍從軍,有的甚至自帶軍裝糧食,稱為義師(參考六四五年三月),為什麼今天會墮落成這個樣子?'他們異口同聲說:'現在的政府跟從前的政府不同,現在的人心跟從前的人心也不同。從前,東征西討,只要是為國犧牲,皇上都指派使節,前來哀悼致祭,或追贈官位,或追賜封爵,或把死者的官爵轉授給兒子兄弟,凡是渡海東征的,勳位都擢升一級。可是,六六〇年以後,士卒屢次渡海作戰,政府連一紙記錄都沒有,一旦死亡,無人過問。州縣政府每次徵召人民入伍當兵,年輕力壯家境富裕的,用錢財賄賂,都能逃避,而老弱窮苦之人,徵召命令下達後,卻馬上編入隊伍,立即開拔。 “'最近,百濟、平壤(高句麗)兩次苦戰(參考六六〇年八月,及六六二年二月),當時指揮作戰的將領,發布賞格,真是用盡心機,無所不有。可是,等到凱旋西歸,大軍一旦登岸,事情突變,聽到的竟是一片捉拿之聲,勞苦功高的民族英雄,身帶鎖枷,被拷打審問,強行沒收他們得到的賞賜,刪除他們建立功勞的記錄,不堪迫害的人紛紛逃走,地方政府傳喚追捕,如同天羅地網,世界雖大,沒有他們立足之地,公私交困,一言難盡。因此,最近從大陸開拔時,就有人逃亡,甚至斷臂砍腳,使自己殘廢,並不是到了海外之後才士氣頹敗(自殘以逃兵役,在隋王朝末年普遍,但在唐二任帝李世民時已經絕跡,參考六四二年七月。如今又恢復以前情景)。本來,戰場上為國立功,升級受賞,應是一種榮耀。可是連年以來,即令已有官爵的退伍軍人,一旦遇到徵調,拉車挑擔,勞累辛苦,跟一個平民沒有分別,人們不願當兵,大概都由這些原因。' “我又問他們:'從前,士卒駐防五年,都能夠支持,現在才出征一年,怎麼就如此窮苦?'(唐王朝承襲西魏帝國“府兵”之製,士卒衣服武器糧食,都要自備。)大家一致回答說:'當初我們出發時,政府只教我們攜帶一年的裝備,而今已經二年,還沒有回期。'我檢查士卒儲存的衣服,今年冬天,勉強可以支持,明年(六六五年)秋天以後,便完全沒有什麼可穿。陛下把他們留在海外,打算掃蕩高句麗及百濟殘餘反抗勢力,高句麗一向跟百濟聯盟結黨,互相援助,倭國(日本)距離雖然遙遠,但仍兩地呼應,我們如果不留軍隊鎮守,百濟很快就會復國。現在,既已決定駐防,並且更武裝開荒屯田,依靠的是全軍士卒,同心合力;而士卒的心聲,卻是如此,怎麼可能成功。除非是徹底改革,優厚的加以慰勞,該賞的一定要賞,應罰的一定要罰,用以提高士氣;如果仍維持今天以前的做法,恐怕體力疲憊,士氣瓦解,沒有辦法為國效力。聽起來刺耳的話,恐怕還沒有人向陛下報告。我把肝膽呈獻在陛下之前,冒著被誅殺的危險,向陛下說明。” 李治完全同意,派右威衛(衛軍第十軍)將軍劉仁願率軍橫渡黃海,接替百濟地區駐屯軍的防務,下令劉仁軌跟他的部隊一同返國。劉仁軌告訴劉仁願說:“帝國派出部隊,跨海東征,打算消滅高句麗王國,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今,秋季莊稼還沒有收割完畢,官兵卻全部撤走,將領也跟著回去,蠻夷剛被征服,人心不安,必定發生變化。不如仍留下原來的駐屯軍,慢慢的教他們收割,一面準備資金糧秣,分成若干梯次撤退,軍官及將領更要留下來鎮撫軍心,不可以回去。”劉仁願說:“我上次返國,誣告陷害的讒言,像傾盆大雨一樣,主要的是攻擊我留下太多部隊,陰謀盤踞海東(朝鮮半島),幾乎難逃大禍。今天我只知道執行命令,怎麼敢自作主張!”劉仁軌說:“當一個重要幹部,只要對國有利,既然知道正確方向,就應全力以赴,怎麼能有私心!”上疏陳述利害,自己請求留下駐屯海東,李治批准。 於是任命扶馀隆當熊津軍區民兵司令(都尉),命他集結百濟殘存的部眾。 12、最初,皇后武曌初進宮時,處處採取低姿態,自己盡量卑屈,忍受各種羞恥侮辱,竭力博取李治歡心(這一段話道出武曌辛酸歷程!她對誰卑屈?又忍受誰給她的羞恥侮辱?又是什麼樣的羞恥侮辱?恐怕確實難堪,但武曌都一一忍受,只是為了更大的企圖),所以李治排除大家的反對,封她當皇后。可是,武曌達到目的之後,露出本性,專權橫行,作威作福,李治打算有所動作,武曌立刻干預,李治禁不住一肚子氣憤。道士郭行真出入禁宮,曾經替武曌施行祈福避禍的法術,宦官王伏勝向李治告發。李治大怒,秘密召見副立法長(西台侍郎)、一級實質宰相(同東西台三品)上官儀,討論如何反應,上官儀建議說:“皇后縱情任性,全國人民都不能心服,請求罷黜。”李治也認為應該如此,遂命上官儀撰寫詔書。 左右侍從中武曌埋伏的密探飛奔向武曌報告,武曌反應迅速,立刻出現在李治面前,傾訴自己的委屈。詔書草稿這時仍在李治手邊,李治像一個人贓俱獲的負心漢一樣,羞愧畏縮,不忍心繼續堅持,就跟武曌和好如初,而且仍怕武曌怨恨不解,推卸責任說:“我本來沒有這種想法,都是上官儀給我出的主意。”上官儀從前曾當過陳王李忠(前太子)的首席參謀官(諮議),李忠後來當太子時,跟王伏勝同時當過太子的屬官。於是,武曌命太子少師(太子三少之一)許敬宗誣告上官儀、王伏勝,跟李忠陰謀殺害君王。 十二月十三日,逮捕上官儀囚入監獄,和他的兒子上官庭芝以及王伏勝,一起斬首,家產沒收。 十二月十五日,李治下詔命李忠在貶所(黔州·重慶市彭水縣)自殺(李忠由房州再貶事,參考六六〇年七月)。最高立法長(右相)劉祥道因跟上官儀有深厚交誼,被剝奪宰相權力(最高立法長為當然宰相),降為國務院教育部長(司禮太常伯)。國務院左秘書長(左肅機)鄭欽泰等官員都因與上官儀有交往的緣故,很多被貶降流放。 從此之後,李治每次主持朝會,武曌就坐在珠簾的後面,政事無論大小都向她禀告。中央政府大權遂完全滑入武曌之手,官員的免職、降級、處死、赦免都由她一言決定,李治袖手坐在一旁而已,中外稱他們為“兩位聖人”。 13、太子宮事務署長、攝理副立法長(檢校西台侍郎)樂彥瑋,副立法長(西台侍郎)孫處約,同時被加授一級實質宰相(同東西台三品)。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