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中國通史

第9章 第八章戰國時期

中國通史 钱穆 1442 2018-03-16
戰國亦經歷了二百四十年,由最初的十二諸侯演變到七雄,即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韓、趙、魏三晉原為周之同姓,但分成三國後便與周無關了。 當時秦、楚反週。齊是周之外戚,田姓一出,與周無關了。故此時已無“尊王攘夷”之口號了。 春秋時期,一國一城,是城市國家。 戰國時期,一國有很多城,齊國有七十餘城,十分像樣。故春秋稱為封建諸侯,至戰國則以軍立國,成為軍國矣! 實際上,戰國不止七雄,起初應有九雄,尚有宋國,由商朝傳下;又有中山國。 孟子說:今天下方千里者九。從前的國家方百里,戰國的加了十倍,成為方千里了。孟子對齊宣王說:以一服八,是不可能的。 又:《戰國策》亦有九國之策。但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稱“七雄”。此是由於太史公生於秦王統一中國後八十年。孟子先於太史公約三百年,且為戰國時人。 《史記》是後出之書,何以會弄錯?因宋與中山首先被滅,故前、中期的戰國是九雄,但後期便是七雄了。理由在此。

戰國七雄,有合縱,有連橫。 合縱者,南北相連打擊秦。出了蘇秦。 連橫者,東西聯合服從秦。出了張儀。 蘇秦、張儀是同學,同是鬼穀子學生,居住在鬼谷。蘇秦甚窮,洛陽人,家經商。他先去見秦王,勸秦攻打六國,秦不聽,回國後父母妻子都看不起他。於是蘇再發奮苦讀,懸樑刺股,學有所成後,去燕、趙等六國遊說攻打秦國,六國均請他做宰相。他身懸六國相印,返回洛陽時,萬人空巷迎接他。他對嫂嫂說:“何前倨而後恭?”嫂嫂答道:“季子位高而多金。”蘇秦嘆道:“人要富貴,道理在此也。” 張儀畢業後,到楚國遊說貴族。楚相請張儀吃飯時,據說丟了一塊玉璧,懷疑是張儀所偷,張儀被打得皮破肉爛,說:“我的舌頭還齊全不破,仍還可用,前途絕不會受影響。”後來張儀就去見做了六國宰相的蘇秦,去了,卻受到冷遇,於是張儀就前往秦國。他一口氣從洛陽到了長安,途中遇一旅客,一路上幫助他經濟吃用,終於到了秦國,秦王請他為宰相。這時陪他同去的旅客要回鄉,說明以上一切都是蘇秦安排好的,為了刺激他去見秦王,現在既已成功,便要身退了。這故事相傳已有兩千年。

但以上這個故事,其實不可靠。所以說神話和傳說故事有時是靠不住的。經考證後,這故事原是假的,我發現太史公講錯了。第一點,蘇秦、張儀略早於孟子,孟子說“方千里者九”,則蘇秦當時應聯合八國,何以只有六國,卻少了宋與中山兩國?第二點,聯合六國攻打一國,可見秦最強,但蘇張時期,世界最大國要推梁即魏國與齊國。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要請孟子設法。後來孟子見齊宣王,王曰:寡人有大欲存焉!可見大希望,想王天下。孟子說:不要做楚,天下方千里者九,以一敗八是不可能的。齊宣王當時想統一天下。

梁惠王時,秦有秦孝公,當時春秋各國稱公,只有楚稱王。後來有吳王、越王,楚不服週,便永遠稱王。戰國樑惠王稱王,楚人反對,遂邀齊亦稱齊威王,在徐州稱王。當時秦尚是秦孝公,後才稱王。故當時是強國先稱王,弱國後稱王。 當時有兩員大將,孫臏與龐涓。他倆是同學,老師亦是鬼穀子,同學軍事,後來龐涓在梁國,孫臏則去齊國。龐涓因懼孫臏,遂設計使孫變成跛腳。後齊梁開戰,孫做參謀,擊敗龐涓。孫臏事先於其樹下置一標語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遂自殺。 齊敗梁後變為大國,與秦合攻楚,秦取楚六百里地,因此齊楚絕交。 西周歷時三百年,春秋與戰國各二百四十年,合共八百年,大致上週曆時一千餘年,楚則八百年,楚與周大致同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