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易中天中華史18·王安石變法

第17章 三、鄧綰倒台

愛子去世之後,自己離職之前,悲憤交加的王安石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奏請皇帝將鄧綰等人罷免。這是他在位期間被皇帝接受的最後一次建議,因此值得注意。 成都雙流人鄧綰是因為擁護變法而青雲直上的。他原本是寧州(州治在今甘肅省寧縣)通判,相當於副州長。這樣邊遠地區的地方小官一般難入宰相法眼,鄧綰卻在朝野上下對新法議論紛紛的熙寧三年十月上書朝廷,聲稱:吾皇任用千古賢相,頒布青苗和免役等法,寧州民眾無不載歌載舞頌揚聖澤。以臣親眼所見推而論之,可知天下皆然。 王安石大喜過望,將鄧綰推薦給皇帝。 神宗問:認識王安石嗎? 鄧綰答:臣不認識。 神宗說:這是當今的古人。 又問:認識呂惠卿嗎? 鄧綰答:也不認識。

神宗說:這是當今的賢人。 鄧綰退下,去見王安石,兩人一見如故。 王安石問:家屬也一起來了嗎? 鄧綰答:匆匆進京,未知所使,不敢俱來。 王安石說:為什麼不一起來?我不會讓你走。 宰相陳昇之和副宰相馮京卻決定讓鄧綰回寧州,只不過由副職晉升為正職。鄧綰大為不滿,公開發牢騷說:大老遠地把我叫來,怎麼還讓我回去?我不干! 旁邊看熱鬧的人問:那你認為該做什麼官? 鄧綰說:總得弄個館職吧! 館職就是唐宋兩代在史館、昭文館和集賢院等處任職的官員,所選皆天下俊才,一經任命便是名流。眾人見他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便問:難道不會是諫官嗎? 鄧綰說:那也理所當然。 這實在貽笑大方,京師同鄉更是羞與為伍。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傢伙果然被任命為集賢校理,在館職中屬於中等。於是鄧綰便說: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呵呵,小人得志啊! 兩個月後,王安石也宣麻拜相。 從此鄧綰官運亨通。熙寧四年四月,他成為最高監察機關二把手侍御史知雜事,同時兼任司農寺(國家農委)的負責人。我們知道,司農寺是熙寧變法期間的重要機構,諸如青苗法和農田水利法都由其製定推行,之前的正副長官分別為呂惠卿和曾布。由於呂惠卿父親去世必須居喪,王安石便讓鄧綰接替了呂惠卿。鄧綰也沒有辜負王安石,上任第一天就彈劾富弼拒不推行青苗法,給了反對派沉重一擊。 王安石很滿意。 於是到熙寧五年二月初三,鄧綰便代理御史中丞,成為最高監察機關實際長官。這是破例的,因為由知雜事而升任中丞,之前從未有過。事實上,鄧綰屢創奇蹟:不經考試便由通判而任館職,半年之後到御史台做秘書長,只用十個月就擔任長官。如此平步青雲,簡直就是坐了直升機。

對此,神宗給出的理由是:鄧綰不嫉賢妒能。 但是到熙寧九年十月初五此人被罷免時,皇帝陛下的御批卻是:鄧綰居心險惡,天性奸詐。論事薦人,都不講政治規矩。哈,措辭如此嚴厲,可謂雷霆霹靂。 請問,這又是為什麼呢? 直接原因是鄧綰的自作聰明。按照正史的說法,這傢伙是個投機分子,靠巴結王安石上位,又在王安石罷相後投靠了呂惠卿。只是他沒想到,王安石居然回來了。為了將功補過洗刷前嫌,便又成為王雱他們攻擊呂惠卿的打手。 可惜鄧綰的改換門庭,跟呂惠卿曾經暗地裡陷害王安石一樣查無實據,正史也只有“鄧綰亦彌縫前附惠卿之跡以媚安石”一句空話。但根據同一史料,鄧綰在御史台設專案組對呂惠卿華亭買地一事立案偵查,是王雱指使的。

因此,王雱去世,安石請辭,鄧綰便如喪家之犬。利令智昏的他,力勸神宗挽留王安石,乃至出言不遜,還要皇帝賜給王安石一座宅子。結果,不但皇帝龍顏大怒,王安石更是如坐針氈,只好上書彈劾鄧綰,請皇帝嚴懲。 皇帝當然二話不說,將他攆出了御史台。 投機取巧飛黃騰達的鄧綰成了過眼煙雲,留下的教訓卻很深刻。我們不禁要問:以王安石之廉潔自律,為什麼會看上鄧綰?以鄧綰之八面玲瓏,又怎麼會自取滅亡? 這很值得琢磨。 第一個問題似乎不難回答,因為王安石的用人一直遭到詬病,南宋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就有“王安石專用小人”條,名列其中的有鄧綰,更少不了呂惠卿。 但是如前所述,呂惠卿恐怕是被污名化了的。他那個買地的事也在熙寧十年正月結案:華亭知縣被判處脊杖刺字發配沙門島(今山東省長島縣),呂惠卿的弟弟呂溫卿作為同案犯則只是被貶。據說,溫卿是招了的,專案組也掌握了一些線索。不過鄧綰倒台,呂家就給溫卿送去名叫“綰出湯”的藥,辦案人員也不再深挖細找,草草了事。

可惜這並不能說明問題。專案組既然能夠因為人事變動而不再追究呂溫卿,又豈能保證他們當初不會為了討好鄧綰和王安石刑訊逼供?也只好讓那華亭知縣去做替罪羊,以此證明帝國一貫正確。真相如何,無人知曉。 顯然,這不是冤案,也是疑案。 何況就算呂惠卿和鄧綰都是小人,又能怎樣?沒錯,韓琦也好,富弼也罷,還有文彥博和司馬光,也許都是正人君子,但也都反對變法。那麼請問,王安石是該選擇為了做一個所謂好人而放棄改革,還是應該為了變法不拘一格地唯才是舉呢?答案恐怕不言而喻吧? 麻煩還在於,無論鄧綰或呂惠卿人品如何,王安石自己都是有理想有道德的。因此,他可以理直氣壯地將變法看作道德的事業,也能夠以此為標準重新界定小人與君子:凡是擁護變法的都是君子,凡是反對變法的都是小人。

呵呵,兩個凡是。 這是一個深刻的錯誤,錯在哪裡卻只能在講完司馬光的故事之後,到第四章再討論。實際上,作為踐行者,王安石想不了那麼多,也顧不上那麼多。他只能依靠那些擁護變法的人,不管他們的擁護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是為國為民,還是自私自利。此外,他別無選擇。 事實上,變法派成員五花八門,發自內心贊成改革的大有人在。呂惠卿就是。要知道,他參加製置三司條例司工作的時候,一切都還沒有頭緒,前途也十分渺茫,他其實無利可圖。若非真心誠意,他也做不出那麼多貢獻。至於後來與王安石分手,其實有多種原因,王安石又豈能預料? 何況並非所有人都背叛了王安石。鄧綰就沒有,他只是做了蠢事。鄧綰的愚蠢在於,他居然忘了,大宋的江山從來就姓趙不姓王,真正大權在握的是皇帝。因此,當他為了留住王安石而跟神宗較勁時,自己就給自己判了死刑。

同樣,當王安石將政敵和戰友都驅逐出朝時,他也自己給自己斷了後路。別忘了,趙宋官家歷來就有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威脅到皇權。因此,如果朝中俊傑只有王安石一人碩果僅存,那麼對不起,這顆果子就該摘掉,否則皇帝陛下還怎麼稱孤道寡、君臨天下? 看來,鄧綰和王安石都犯了同一個錯誤。 是的,他們都看錯了宋神宗。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