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鄧小平和世界風雲人物

第33章 “我們要積極向前看”——鄧小平和日本天皇(6)

鄧小平是繼秦始皇、孔子、毛澤東之後中國歷史上的第4號人物。日本媒體更是將鄧小平訪日在日本掀起的“中國熱”形像地稱作“鄧小平旋風”。 鄧小平在日本訪問期間扮演了一個中國超級推銷員的角色。 有“毛澤東研究權威”之稱的日本著名學者竹內實教授,在1978年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開始轉向研究鄧小平。他十分關注鄧小平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對鄧小平的理論與實踐作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早在1992年11月,他就從大歷史的角度,在日本《外交論壇》雜誌撰文提出了一個在中國乃至國際學術界上引起震動的獨特觀點———鄧小平是繼秦始皇、孔子、毛澤東之後中國歷史上的第4號人物。 竹內實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分析說: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人應選秦始皇,因為他他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秦國”。而第二人應該要算孔子了,因為孔子使中國具有“中華文明”的世界之“面貌”,他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並且還將永遠流傳下去而不朽。而在20世紀,“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再次結束了中國近代以來軍閥混戰、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狀況,成為一個既有政治權威又有思想權威的中央集權的領袖人物,沒有毛澤東也就沒有了中國革命的歷史,第三人非他莫屬。而中國歷史上的第四人就是鄧小平。

竹內實說:“鄧小平在第三次復出後,面臨的問題堆積如山。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來的各項政治制度以及不成文的規定和思維方式,明顯地而且牢固地存在著。要想突破這些框框,需要極大的勇氣和努力。人們雖然厭惡這些東西,但是惰性和懦弱卻在蔓延,而且從這些框框中的受益者和階層並不希望發生變化。鄧小平讓'文化大革命'中喪失地位的人復出了,給已僵化的中國社會帶來一股新風。說句公道話,我覺得不能無視毛澤東逝世後鄧小平在政治上的業績。積極推進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自然是鄧小平。雖然周恩來提出過'四個現代化'的目標,但是在周逝世後為了改變政治潮流而一步步地採取措施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是鄧小平。現在中國的經濟很有生氣,商店裡食品、服裝等琳瑯滿目,電視普及,近年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提高,這都是鄧小平新政策帶來的結果。如果說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在國家這部車子前進的道路上挖開了一個大坑,而且他就那樣地離開了人間的話,那麼填埋這個大坑使車子和人們能夠順利通過的是鄧小平,不僅如此,他讓中國這部車子跑起來了。這部車子不是沿著鎖國的方向,而是沿著開國的方向疾馳著。可以說鄧小平是在幹前無古人的事業。”

竹內實教授的分析自有其一定的道理。 1980年,他在新出版的《友好易,理解難》一書中,又對鄧小平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在日本8天的訪問和給日本人民留下的印像作了全面客觀的紀實描述,並對鄧小平訪日作了高度評價,稱“鄧小平在日本掀起了一股'鄧颱風'”。他說:“宛如颱風經過一樣,鄧小平副總理訪問了日本,日程安排顯示了他的精力十分充沛。颱風過後,我們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仰望那爽朗、萬里無雲的晴空,品味出秋天到了。這場'鄧颱風',究竟給我們日本人留下了什麼呢?” 是啊,鄧小平給日本人留下了什麼呢?給中日關係留下了什麼呢? 1978年10月25日下午4點,一場世界矚目的“西歐式”的記者招待會在日本東京日比谷的日本記者俱樂部拉開了序幕。

今天的主角又是鄧小平。 這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在出訪時第一次同意以“西歐方式”同記者見面。 參加記者招待會的400多名記者分別來自時事社、共同社、路透社、合眾國際社、美聯社、法新社、德新社等世界上著名的通訊社,用新聞界的行話來講,都是些提問尖銳毫不留情的“主兒”。 因為是中共領導人第一次召開這樣的記者招待會。那些善於鑽牛角尖見縫插針、企圖從鄧小平的即席回答中尋找破綻的西方記者們個個摩拳擦掌,想考一考中國人。 但在鄧小平自信、從容、巧妙的回答中,他們紛紛“失望”了。 招待會一開始,鄧小平在簡短地概略性地評價《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歷史意義,和反霸問題、中國的內外政策問題之後,站起來攤開雙手,微笑著來了一句:“如果我的回答有錯誤,請大家批評。”

這樣一來,會場更加活躍。 時事社記者第一個提問:“在剛才的講話中,您說由於霸權主義存在,就有世界大戰的危險。不過,我國採取全方位外交,要同所有國家友好相處。您認為兩國對世界形勢的認識有沒有分歧呢?”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日本政府也一直是在躲躲閃閃,態度並不十分明朗。既然日本記者首先把這個問題提到桌面上,鄧小平也就毫不客氣,直言不諱地說出了中方的觀點:“反對霸權主義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核心。因為我們要和平友好,謀求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和平與安全,謀求世界的和平與安全,不反霸是不行的。按照《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包含的意義來說,我想,如果有人把霸權強加在日本頭上,恐怕日本人民也不會贊成。” 鄧小平巧妙的一針見血的回答讓日本記者無話可說,信服地點點頭。

當一位記者提出亞洲緊張地局勢的中心在朝鮮和越南時,鄧小平以其廣闊的歷史視野,談到了被人分裂的國家需要統一的問題。 鄧小平說:“我們歷來認為,人為地把一個國家一分為二,分割開來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兩個越南的問題解決了。儘管越南現在反對我們,但是,它解決自己國家的統一,這是正義的。除了'兩個朝鮮'之外,還有兩個德國,'兩個中國',是不是還有一個一國有百分之一的日本的問題。這些問題總是要解決的。十年解決不了,一百年,一百年解決不了,一千年總能解決了吧!這種民族願望,這個潮流是不可抗拒的。” 鄧小平講的“是不是還有一個一國有百分之一的日本的問題”,是指日本北方四島問題。對於鄧小平的這個講話,日本《朝日新聞》評論說,它“充分顯示出了鄧小平真不愧為偉大人物的風度”。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位日本記者提出了中日雙方早先約定的這次中日雙方都不涉及的問題———“尖閣列島”(中國稱之為“釣魚島”)的歸屬問題。 尖閣列島,中國稱釣魚島,是中國台灣省的附屬島嶼,自然屬於中國領土。甲午戰爭後被割讓給日本。 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時,曾要求周恩來明確該島的歸屬權。當時,為了不讓這個一時難於解決的問題成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障礙,周恩來表示:“現在還是不要討論,地圖上又沒有標。出了石油就成問題了。”對此,日方也表示同意。 1978年8月,日本外相園田直在北京又同鄧小平討論了這個問題。當時,正值雙方就中國漁民在該島周圍海面捕魚問題進行交涉後不久,日方想趁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之際,一鼓作氣地要求中方承認該島歸屬日本。據園田直在接受日本《周刊文春》記者採訪時的回憶,他是這樣向鄧小平提出問題的:

“說真的……還有一個問題……如果我這個日本外務大臣不提的話,就無顏見江東父老……” 聽我這樣一說,鄧小平就說:“我理解,理解你,你儘管講嘛!” 於是我鼓起勇氣指出,尖閣列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再發生以前那種“偶發事件”,我無法交待。 鄧小平微笑著攤開雙手,說:“上一次是偶發事件。漁民追起魚來,眼睛裡就沒有別的東西嘍。那種事情再也不會發生,絕對不會發生。” 我當時真是提心吊膽,只求老天保佑。萬一從鄧小平嘴裡說出“不是日本領土”,“是中國領土”,我就完了。 他挺了挺身子,然後說:“一如既往,擱置它20年、30年嘛。” 他講這話的時候,態度自若。我可受不了。使勁地拍了一下鄧的肩膀,說:“閣下,不必說了。”

他在那裡悠哉游哉,我覺得全身像癱了一樣。 兩個多月前,鄧小平的回答是如此輕鬆自若,令園田直大為讚歎。此刻,當日本記者再次提出這一敏感問題後,會場氣氛陡然緊張起來,大家都屏往呼吸,看鄧小平如何回答。 鄧小平非常輕鬆地說:“'尖閣列島',我們叫釣魚島,這個名字我們叫法不同,雙方有著不同的看法,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時,我們雙方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這次談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時候,雙方也約定不涉及這一問題。倒是有些人想在這個問題上挑一些刺,來障礙中日關係的發展。我們認為兩國政府把這個問題避開是比較明智的。這樣的問題放一下不要緊,等10年也沒有關係。我們這一代缺少智慧,談這個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下一代總比我們聰明,一定會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法。”

鄧小平把這麼重要的領土歸屬問題回答得如此巧妙,而且合情合理。這個“中國式的解決方式”是記者們意料不到的,一下子折服了全場的記者。 在回答中國的現代化問題時,鄧小平再次讓西方記者們感受到他的坦率、務實和開放的風格。 鄧小平說:“我們所說的在本世紀末實現的現代化,是指比較接近當時的水平。世界在突飛猛進地前進,那時的水平,例如日本就肯定不是現在的水平,我們要達到日本、歐洲、美國現在的水平就很不容易,要達到22年以後的水平就更難。我們清醒地估計了這個困難,但是,我們還是樹立了這麼一個雄心壯志。” 鄧小平還說,要為了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就“要有正確的政策,就是要善於學習,要以現在國際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首先承認我們的落後,老老實實承認落後就有希望。再就是善於學習。這次到日本來,就是要向日本請教。我們向一切發達國家請教,向第三世界窮朋友中的好經驗請教。相信本著這樣的態度、政策、方針,我們是有希望的。”

對於中國的落後,鄧小平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自嘲地說:“長得很醜卻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樣,那是不行的。” 26日,日本的各大媒體紛紛在顯著位置報導了鄧小平的這次記者招待會。 《東京新聞》說:鄧小平既詼諧,又善於雄辯,有時還岔開話題,很有談話技巧———這位“矮個子巨人”真是名不虛傳。 《每日新聞》以《鄧副總理首次舉行“西歐式”記者招待會》為題評論鄧小平說:既不顯威風,也不擺架子,用低沉而穩重的聲調和溫和的口吻發表談話……始終笑容滿面地談日中友好和世界形勢。一想起被稱為“長生鳥”一再倒台和上台的坎坷人生,就令人覺得他是一個多麼難得的“人才”。 而竹內實教授在他的文章中卻是這麼評價鄧小平的:“看到中國要搞'現代化'的這種焦躁感,我們日本人不是沒有擔心。儘管如此,中國迫不得已發出的奔向'現代化'的信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我認為在這種理解的背後,我們日本人感到內心有愧。這就是戰爭責任,是曾經侵略過中國的欠債。” 顯然這是有良知的日本人的心聲。 1978年10月29日下午,鄧小平結束了為期8天的訪日活動,從日本大阪乘專機回國。有評論說,在這8天的訪問中,以鄧小平到達日本關西地區訪問為最高潮。因為在鄧小平到達之前,關西的經濟界人士為了能夠出席大阪府、大阪市和商工會議預定在28日聯合舉行的晚餐會,各方紛紛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角逐”。許多經濟界的人士和企業集團紛紛向舉辦單位毛遂自薦,積極要求“一定要讓我們公司也參加……”。這使主辦單位頗感吃驚,說:“不出所料,真是鄧小平熱啊!”就此,《每日新聞》發表評論說:“中國對關西財團寄予的期望之大是出人意料的,而關西經濟界對中國市場所寄予的巨大期待又超過了中國。”評論認為,戰後日本關西經濟基礎削弱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失去了中國市場,因此,各大公司都想趁此機會迎頭趕上。為此,關西經濟界專門為鄧小平舉行了一個歡迎宴會,請鄧小平品嚐日本菜,目的是讓中國客人進一步加深印象。 其實,“鄧小平熱”在鄧小平未到日本之前就開始了。 鄧小平抵達東京的前一天,日本《產經新聞》就驚呼:因為鄧小平訪日,經濟界的“中國熱”已經過熱了! 23日一大早,福田首相就在住宅同記者們感嘆地談起了舉國一致談論鄧小平的“清一色”局面。 日本經濟界人士認為,有九億人口、資源豐富的中國,隨著“四個現代化”的發展,將向國外購買大量的機器設備。因此,中國就必然成為世界僅剩下的最大的貿易市場了。細心的觀察家發現,基於同一認識,日本的五十鈴、三菱、豐田、日立等200多家日本公司在10月24日採取了一次空前絕後的行動,分別在《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每日新聞》、《東京新聞》等幾乎所有大報大刊上刊登了廣告,慶祝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生效和歡迎鄧小平的來訪。 在25日,由經團聯6個經濟團體為鄧小平舉行的歡迎宴會上,出席的人數高達320人,突破了日本在歡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時出席人數達300人的最高記錄。更讓人難忘的是,宴會桌上,還出現了一對一地同中國隨行人員交換名片的熱鬧場面。 美聯社記者約翰·羅德里克曾以讚賞的語氣評論說:“鄧小平在日本訪問期間扮演了一個中國超級推銷員的角色,他以逗人的微笑和精力充沛的交談,不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為中國結交了新朋友。” 而日本媒體更是將鄧小平訪日在日本掀起的“中國熱”形像地稱作“鄧小平旋風”。 歷史已經證明,“鄧小平旋風”不僅僅是一場“風”,而是一個影響更為深遠更為持久的轉折,對中國,對日本,對亞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都有著歷史性的意義。 鄧小平選擇1978年這個馬年走出國門與日本天皇握手,是在對新中國風風雨雨20年的坎坷歷程的清醒反思之後,以一種大國領導者的巨大的政治膽識和寬容的政治智慧,向世界果敢地宣布: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改革開放! 當年鄧小平對日本天皇說:“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我們今後要積極向前看。”這是一個高瞻遠矚的論斷,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今天,鄧小平的這句“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已經成了一句名言被人們引用,但後面的一句話“我們今後要向前看”總往往被人們忽略。只有“積極向前看”,我們才不計前嫌恩怨,“過去的事情”才“讓它過去”,但也不是說我們就忘了“過去”。如果不“積極向前看”呢?那就是倒退!就是對歷史的背叛! 但近年來,日本政府的許多行動讓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感到擔心:曾經,海那邊的文部省修改教科書,否定入侵中國;曾經,海那邊的通產大臣歪曲侵略歷史;曾經,海那邊的村山首相在中國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時口口聲聲說自己是戰敗國,“侵略”二字隻字不提;曾經,海那邊的執政三黨就不足300字的“不戰決議”,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爭論才達成妥協……如今,海那邊有了它的“自衛隊”,有了它的“八八艦隊”,有了更多更尖端更先進的“殺人武器”,2004年它又派出了它的自衛隊進入仍處於戰爭狀態的伊拉克……日本最高領導人曾多次表示要以史為鑑,深刻反省,走和平發展道路,強調中日世代友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日本朝野至今不肯認真反省過去犯下的罪惡,拒絕公開道歉,甚至仍在公然侵犯中國主權,這種自相矛盾、自欺欺人的作法,只有一種解釋:就是至今日本仍有一些人妄圖“征服全世界”。所以,只要外部環境有機可乘,日本軍國主義就會從陰溝裡跳將出來,披掛上陣。所以,一心想成為政治大國的日本,對歷史已作定論的侵略戰爭的態度長期遮遮掩掩,“猶抱琵琶半遮面”,亞洲各國怎能對它相信、對它放心?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年之際,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0週年前夕的1998年,日本竟然在各地公開上映歪曲歷史的電影《自尊———命運的瞬間》,仍想尋找種種藉口宣傳“殺俘”合理,肆意美化和吹捧當年發動侵略戰爭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並竭力為戰犯開脫罪責,進而達到推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正義判決的目的,為二戰中世界人民的公敵東條英機之流招魂。這種公開挑釁和平,褻瀆公理的行徑,嚴重違反了中日聯合聲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也失信於亞洲各國和世界人民。 在中國,《中國青年報》和零點調查公司都曾經完成過有關中、日等國際關係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民對於二戰中曾使千百萬中國人民在日本侵略者槍砲、屠刀下喪生的抗日戰爭,依然記憶猶新。然而,今天在中國的一些地方,一些人竟然美滋滋地穿著曾經沾滿中國人血液的“皇軍服”,在大街上“瀟灑”地招搖過市,吉林通化經常有假“日本鬼子”游來蕩去、廈門賣過“皇軍帽”、鄭州照過“皇軍相”、某廠家還製過日本侵華戰艦,更有甚者的是福建竟然有人假冒“日本遺孤”妄圖偷渡,而如今首都北京幾個有名的婚紗影樓裡也開設了日本“武士服”的婚紗藝術攝影,這種把恥辱當榮耀,有辱國格的行為實在讓人義憤填膺,真是可恥啊!我們應該捫心自問,當日本首相不顧亞洲人民的感情執意年年參拜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的時候,當他們為所謂的拼命叫囂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中間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在國家和民族的恥辱面前表現出令人痛心疾首的“健忘”、“無知”和“麻木”,中華民族的自尊哪裡去了? “難道日本的轎車果真坐軟了我們的骨頭?難道日本的電器果真簡化了我們的智商?如果不是用一顆顆跪下的心來真誠謝罪,我們為何要接受那些貌似彬彬有禮的鞠躬?”一個詩人發自靈魂深處的感嘆,給我們的該是怎樣的深深思考? 偉大的毛澤東主席早以睿智告誡人民:“日本帝國主義利用其和中國接近的關係,時刻都在迫害中國各民族的生存,迫害著中國革命。”偉人在時空裡縱橫捭闔,老人家的話告訴我們許多樸實的真理,至今仍讓人警醒。知恥近乎勇,忘恥就受辱。正如捷克文學大師米蘭·昆德拉所說:人類反對強權的鬥爭,就是記憶反對遺忘的鬥爭。列寧說:“忘記歷史等於背叛!”那麼,看不清今天,記不住今天呢?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 中華民族是一個寬容的民族,中國是一個大度的國家,中國人民是善良的人民,有句掛在中國老百姓嘴邊上的話叫做:“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但友誼歸友誼,歷史終究是歷史,在我們積極向前看的時候,歷史總會在我們的心靈中留下記憶!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