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一個真實的戴安娜

第40章 四、與婚禮同樣隆重的是葬禮

一個真實的戴安娜 苏菲 4217 2018-03-16
1997年8月31日—9月5日,世界沉浸在悲痛之中,人們以各種方式表達哀思,等待葬禮的舉行。 9月6日,葬禮舉行的日子,這必定是最悲哀的一天。 天剛拂曉,清寒乾燥的倫敦,哀傷的人民排起了三五英里的隊,來為他們的王妃送行。有人已徹夜守候在王宮或教堂前,在淚眼迷濛之中等待著送王妃的最後一程。警方估計會有500萬人參加了送葬,遠遠超過了1981年戴安娜與查爾斯王子結婚的人數。 清晨,當威爾士親王查爾斯、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回到肯辛頓宮這座象徵他們各自悲哀的地方的時候,都不禁潸然淚下。因為這座宮殿已被花的海洋和成千上萬的悼念者所包圍。 王子們慢慢地走著,與人們握手,表示他們的感激之情。許多人握著兩位小王子的手,拍著肩膀以安慰,但自己的淚水已經不覺中滾落。

這時的世界上的27.5億人民———約佔世界人口的一半,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在千里之外向戴安娜道別。 BBC英國廣播公司將對這一葬禮做一次空前規模的實況轉播,並向178家電視台賣出了轉播權,它將把這筆收入捐贈給戴安娜慈善基金。 上午9點零8分,戴安娜王妃的靈柩安放在砲架上,覆蓋著褐紫紅色和金色的皇家旗幟,上面擺著白色鮮花,鮮花叢中有一張兩位年幼的王子所寫的卡片,上面只有一個字“媽”。皇家衛隊的6匹黑馬緩緩地拉著靈柩行駛在陰沉的倫敦大街上。威廉王子和亨利王子緊跟在母親的靈柩後面,查爾斯王子、菲利普親王和戴安娜的弟弟斯賓塞伯爵也都低頭走在後面。 在白金漢宮前,五百多名來自不同慈善機構的人員從王室成員身後走出來,向為慈善事業作出貢獻的戴安娜致以最後的敬意。他們中有不少人特意穿上印有慈善標語的服裝。

教堂附近的街區聚集了600萬的民眾。他們之中的大多數人是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等待,在睡袋和帳篷裡過夜,這讓人想起1981年戴安娜嫁給查爾斯王儲並成為英國皇室中最耀眼的明星的時候的那種規模,只是物是人非,大喜變成了大悲。 當靈車經過英國王宮———白金漢宮門口時,身著黑衣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率領著3代王室成員向戴安娜的靈柩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她身後,白金漢宮上空飄揚的英國國旗早早地降下了一半,以示對戴安娜的悼念。 靈車在千萬人民的注視下,緩緩地走著。戴安娜在向英國人民告別,人民也揮淚送別這位他們熱烈愛戴的王妃。 戴安娜兩位親愛的孩子,威廉和亨利是最受民眾關注和同情的。 15歲的威廉穿著黑色雙排扣禮服,臉上露出冷峻的神色。母親魂斷天國,他也似乎一夜之間長大成人了。年僅12歲的亨利王子比哥哥矮了一截,在父親、舅舅和哥哥的襯托下,顯得非常稚嫩。

人群中不時傳出陣陣啜泣聲,呼喚著“戴安娜”的名字。有人還打出了標語,其中一幅上寫道:“想愛就愛吧,現在不會有人傷害你了。” 從肯辛頓宮到威斯敏斯特教堂,送葬隊伍足足走了2個小時。 威斯敏斯特教堂裡面聚集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大人物和知名人物2000人,其中有法、美兩國的第一夫人,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都迪的父親、著名的哈羅茲百貨公司的老闆穆罕默德·艾爾·法耶茲,好萊塢的著名影星湯姆·漢克斯和湯姆·克魯斯,以及當前英國王室和政府的顯官要爵,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等等,這是威斯敏斯特教堂自建立1000年來最為隆重的一次葬禮。在唱詩班的頌詩中,英國首相布萊爾宣讀了《科林斯人對愛的讚美》。

布萊爾首相說:“如今我們只能透過玻璃模糊地看到她的遺容。從她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希望和愛,但三者之中,最偉大的是愛。” 坎特伯雷大主教也向世界發布了關愛的悼詞。 感謝上帝賜予我們戴安娜王妃和她快樂的性情,讓她為人師表,行善無數。感謝上帝賜予我們戴安娜王妃,她的平生是那樣打動人心。感謝她那麼平易近人,感謝她那麼富有魅力,富有同情心。我們要懷念她銀鈴般的笑聲,而最重要的是她隨時準備幫助這個國度,乃至全世界貧困無助的人。她以自己的溫暖點燃了很多人的希望。她的可貴的品質和同情心使她富有魅力,給我們以力量。 我們要感謝上帝賜予我們最可寶貴的家庭生活,最寶貴的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我要感謝你讓我們能夠從相互間汲取力量。

我們要感謝上帝,因為戴安娜給這麼多人帶來了巨大的力量,我們也會繼續戴安娜未竟的事業。剛才布萊爾首相講到了戴安娜的希望、愛和忠誠等等美好品質,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愛。我懇求上帝能賜予每一個人像戴安娜那樣的仁愛、富有同情心、生生不息的精神。戴安娜的內在美與外在美永遠不會消失。她對國家的愛永遠不會消失。 教堂裡響起巴赫、維爾第和普切爾那哀婉的旋律,2000位悼念者傾聽了戴安娜王妃的篤友、流行歌星埃爾頓·約翰動情的演唱,他根據自己的《風中之燭》特地改編一曲。上世紀70年代他為了紀念瑪麗蓮·夢露而作了《風中之燭》,今日由抒情詩人伯尼·托潘填詞紀念同樣美麗而不幸的王妃。 “永別了,英格蘭的玫瑰……你的燭光熄滅已久,而你事蹟永遠存留”。歌聲響起,故人長辭;心碎的人唱起輓歌,遠行的人魂遊天堂。

歌聲中,亨利王子把頭埋在雙手中。戴安娜的弟弟斯賓塞伯爵上前致了悼詞。說到最後,他哽咽了。人們回報熱烈的掌聲結束了精彩的演講。 儀式進行了50分鐘,最後全英國為戴安娜———人民的王妃默哀1分鐘。 這是個讓人永遠難忘的時刻。當2000名貴賓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內哀悼王妃的時候,全球各地的人民也在觀看這場葬禮並用各種方式送別這朵“英格蘭的玫瑰”———戴安娜。葬禮的實況向60個國家轉播,廣播電台用至少44種語言向不同民族、不同膚色的各地人民講述這場壯觀又發人深省的葬禮。 王妃終於要離去了。這一次,沒有攝像機,也沒有人群。 下午,車隊隨後開始護送戴安娜的靈柩前往距倫敦約一百公里的戴安娜家祖墳地。這裡埋有戴安娜20代的祖先,位於大布靈頓村一座小教堂內,在倫敦西北郊50英里處。這裡也埋葬了她曾與之相依為命的父親。

參加安葬儀式的只有親密的家庭成員。簡短儀式的細節沒有透露,牧師的姓名也沒有透露,據說是家庭的一位朋友。 估計只有約十個人參加了最後的儀式。這些人是她的弟弟斯賓塞伯爵、兩個姐姐和她們的丈夫、威廉和亨利兩位王子、戴安娜的母親和戴安娜的管家。 就在倫敦街頭數百萬民眾淚別王妃之際,已有許多人等候在莊園門口,等候在她回家的路上,迎接王妃的歸來。他們有的早在星期五晚上就在這裡舉著蠟燭,舉著條幅“戴安娜王妃,我們心中的皇后,回家安息吧”。 斯賓塞家族說,戴安娜下葬時身穿一件她幾個星期前剛買的但從未穿過的黑色長袖,配有特蕾莎修女送的一串念珠。 在法國,人們前往發生車禍的地點阿爾瑪廣場,敬獻寫有悼詞的鮮花。當葬禮在倫敦舉行時,他們點燃花束中的蠟燭。在離象徵塞納河的銅像幾百米處,孩子們來到英國駐法大使館,把戴安娜的畫像放在菊花、菖蘭和玫瑰叢中,這個地方已被人們稱作“戴安娜王妃廣場”。

在舊金山,14,000餘人手持蠟燭,在城市中游行向戴安娜致意,為了感謝她為艾滋病人所做的大量慈善工作。遊行隊伍始終是沉默無聲的,直到耳邊結束埃爾頓·約翰哀婉動人的歌曲《風中之燭》。組織者瓊斯說:“我們這些艾滋病毒攜帶者,在這個最黯淡無光的日子,和她的人民一起哭悼,我們懷念她的勇氣,她的勇氣給我們帶來生存的力量。她那張在醫院中用不戴手套的雙手擁抱一個瀕死艾滋病患者的照片傳遍了整個世界。這種簡單而深沉的同情愛心照亮世界,使世界改變了對我們的態度。” 在洛杉磯,艾滋病組織舉行了一場盛大的燭光悼念活動,整個壘球場變成了淚水的海洋。 波斯尼亞的地雷受害人舉行悼念,感謝戴安娜上個月的人道主義訪問使他們的國家飽受地雷折磨的人民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幫助。一位40歲的受害者說:“我總覺得似乎不是戴安娜去世而是我家中的親人去世了。我非常想念她。”

在安哥拉也是如此,那些地雷受害者希望政府能像戴安娜一樣關心他們。戴安娜最近訪問安哥拉的照片使世界將反殺傷性地雷活動推向了高潮。 在飽受戰火之苦的北愛爾蘭,王妃的死使一直交火的愛爾蘭天主教和親英清教徒聯合了起來為她誌哀。 善良的人們會永遠記住這位美麗善良的王妃,記住她給這個世界的衝擊,記住她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對於戴安娜的死,經歷此事件的人5年後仍記憶猶新。在戴安娜香消玉隕5週年之際,2002年8月31日,人民網的駐英國記者史宗星作了一系列採訪,人們深情地回憶了當年事故發生後的情形。 安德魯·梅塞爾(BBC記者、戴安娜去世當夜值班編輯):大約深夜12點30分,我接到駐法國記者打來的電話,說戴安娜遭遇車禍受了重傷。我驚呆了。這麼大的事情,我們必須趕寫一篇新聞稿,還得去找播音員。那會兒,我們還沒得到白金漢宮的反應,也沒有來自英國駐法使館的消息,但我預感到事情不妙。後來,我們從尼古拉斯·威徹爾那兒得到戴安娜已經去世的消息,威徹爾當時正陪羅賓·庫克大臣在國外旅遊。很特別的是,當我們最終證實戴安娜已經去世的時候,辦公室里安靜極了,整個晚上,瀰漫著一種讓人永遠難以忘懷的安靜。大家都不願接受這個事實。在那舉國悲痛的時刻,我只是覺得她剛剛找到自己的幸福,剛剛開始新的生活,而這一切突然間就消失了,這是很殘酷的。對我個人來說,那個夜晚是我在BBC新聞部度過的最不尋常的一個夜晚,甚至超過了“9·11”事件發生的那一天。

米歇爾·沃勒(單身母親):那年,我女兒莎琳只有4歲,她嚷嚷著要去倫敦參加戴安娜的葬禮。我們去了,在威斯敏斯特的大街上露宿了3個夜晚,莎琳也成了當時惟一在外露宿超過一夜的孩子。人們對戴安娜的那份感情是不可思議的,就像突然失去了一位親近的家人一樣。戴安娜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人。她有信仰,她做的很多事對我們普通人是意味深長的。那幾天,我們在倫敦街頭結識了許多朋友,有的現在還保持著聯繫。我們現在有了兩位患艾滋病的小朋友,我和莎琳盡力給他們一些溫暖。這是我們從戴安娜身上學到的。 帕斯卡爾·阿瑞特(倫敦市中心街道清理公司總經理):戴安娜的葬禮對每個人的道德水準都是個測試。那些日子,數百萬人湧向倫敦街頭,交通、食宿一時都成了大問題。我們曾估計可能會亂套,但是沒有。我認識的一位78歲的老軍官和他的老伴,一連好幾天自願在食品攤上幫忙。當時,買食品飲料需要排一個多小時的隊,但秩序井然。數十萬人在街頭露宿了兩三天,留下了許多垃圾,葬禮後的清理工作量非常大。我指揮了市中心的清理工作,連續三天兩夜沒回家睡覺。我們並沒有號召誰來幫忙,但一下子冒出來大批志願者。大家都想多干點活,都想做點特殊的事情紀念戴安娜,也藉以平靜自己的心情。這些事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一樣,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