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俞敏洪創業人生

第43章 正文俞敏洪: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現實人生教案(3)

為一個有價值的夢想去勇敢經歷、充分體驗 有一次去泰山,俞敏洪感慨地說:“坐纜車上泰山不再有雙足之苦。但像泰山這樣的山,一路歷史,一路文化,一路滄桑,如果不是自己爬上去,怎麼體驗得到?” 真正的旅程不只是為了尋找全新的景色,也為了擁有全新的眼光。 後來回憶起這次旅行,俞敏洪要說的話也很多:“登山便利了,但泰山的挑夫們卻失業了。儘管現代工具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但我們在失去泰山挑夫的同時,是否也在同時失去一種堅忍不拔的勇氣和精神呢?人類文明是否會因此變得淺薄呢?”一路上,俞敏洪還看到了那些成群結伴一路燒香的樸素農民,他們從泰山腳下的岱廟開始,經過山神廟、各個佛教寺廟、關帝廟,一直到玉皇頂這一路上,也不分神靈是誰虔誠地逢廟就拜。俞敏洪對此感慨道:“中國的老百姓在現實中被欺負得只要見到當官的就低頭,反映在宗教上就是見到什麼神像都拜……”雖只是只言片語,卻足以使我們看到一個真實的俞敏洪,一個熱愛生活,心向遠方的俞敏洪。

如果說經歷是必然的,那麼體驗則是應該的,作為一個北大學子、教師和企業家,俞敏洪相信生命的寬度是由自己掌控的,在同樣的一段歷程之內,自然應該去充分的體驗,去擁有更加深沉的情懷,不僅要體驗生活,更多的是去體驗自然、歷史、人文和社會,這些將是永恆的美好財富。 在《贏在中國》的點評中,俞敏洪直接指出:“一個人的經歷多並不等於境界高。”因為,如果經歷並沒有提高你的境界,而經歷又基本相同的話,經歷再多也是無益的,個人魅力與思想境界的提升還需要傾心注入的體驗。 一直以來,俞敏洪堅持把讀書作為每天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俞敏洪曾經說:“我是有點學者氣的商人。因為我寫的文章是別的商人寫不出來的。我那些遊歷的日記、感受其實可以給員工們帶來底氣。新東方要做長久,需要一些人文情懷的滋潤。”人文精神無疑將是醫治現代社會的浮躁與虛弱症候的最好良藥,人文精神其實也是中國最富有的“教書匠”——俞敏洪最深沉的信仰,俞敏洪憑藉人文精神維繫了新東方的長足發展。無論做什麼,做到最高境界就是做文化,對此,俞敏洪與新東方是最好的證明。

人文精神的獲取,恰是對生命的充實體驗、沉澱後的一種收穫。俞敏洪相信,人應在現實的經歷中進一步追求心靈的體驗和靈魂的昇華,他這樣寫道:“人在路上,這就是人生。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我們出生後學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路,從此我們就走在了路上。我們一輩子走在兩條路上,心靈之路和現實之路,這兩條路互相補充互相豐富,心靈之路指引現實之路,現實之路充實心靈之路。當我們的心靈不再渴望越過高山大川時,心靈就失去了活力和營養;當我們的現實之路沒有心靈指引時,即使走遍世界也只是行屍走肉。一年又一年我們不斷走過,每一個人的生命走得如此的不同。” 如果說經歷人生是一條現實之路,那麼體驗則是一條心靈之路。 有一次,俞敏洪到國外旅行,跟朋友一起去釣魚,朋友告訴俞敏洪,這次釣魚是釣著玩的,是“catchandrelease”,意思就是“抓了就放”。當時,俞敏洪心想:“抓了就放有什麼好玩的,沒事找事。”可是當他真的到了現場,卻發現現實的情形出乎他所料,每次釣上來一條魚大家全都興奮得要死,儘管最後又把魚都放了,但是俞敏洪和朋友們卻收穫了一天極好的心情。

這件事讓俞敏洪深受觸動,收穫心情有時候比收穫具體的東西更加重要,而要收穫心情最重要的一條是要親自參與和努力,他說:“如果我們從農貿市場上買回來這些魚蝦,我們能夠收穫同樣的心情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如果我們僅僅坐在河邊,我們能夠收穫什麼呢?一定是無所事事所產生的煩悶,看到別人得到魚蝦所產生的失落,因為別人的歡樂所產生的嫉妒,因為別人難忘的過去所產生的空虛。” 顯而易見,體驗其實是一種如何對待時間的問題,是置身時間之外,還是熱切地投身其中,相比之下,俞敏洪在時間的長河中選擇了積極參與,努力收穫,快樂生活的生存體驗方式,而這其實也是我們所有人現在能夠採取的最正確的態度。所謂生命在追求什麼呢?生命追求的就是歡樂和難忘,而不僅僅是活下去,歡樂是活在當下,難忘是品味過去。

俞敏洪用13年的時間鍛造了一個上市公司,這樣的經歷注定是難忘的,因為他從其中獲取的不僅僅是財富、經歷,還有更多的快樂,他說,“全中國用了13年從身無分文到億萬富翁的人也不是很多,但這個標準也不意味著你就成功了。我覺得衡量的標準是13年你過得是不是愉快,是不是值得,如果不愉快,就別過這種生活了,如果覺得還值得,就繼續過下去。” 為一個有價值的夢想去勇敢經歷、充分體驗、尋求昇華 如果說經歷是必需,體驗是積累,那麼昇華則是人生的質變。這一點,從新東方精神中可以得到最切實的應驗,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在最沉重的現實中尋求最終的昇華。俞敏洪所教給學生的,不僅是語言,他用新東方的精神激勵那些“屢敗屢戰”的學子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絕望是大山,但是只要你能砍下一塊希望的石頭,你就有了希望。”

雖然所謂的新東方精神,到底是什麼?我們很難一言蔽之。對於局外人來說,新東方校訓之一“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只是一句口號,而對於在新東方學習和工作的很多人來說,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寫照。 新東方精神對新東方的創業者而言,是徐小平跨洋過海重新創業的激情,是王強放棄貝爾實驗室優厚待遇毅然回國的決心;新東方精神對新東方的老師而言,是在教室停電後依然用嘶啞的嗓子藉著燭光繼續上課,是在學生困惑時用勵志的故事催人向上,是在學生勞累時用嘹亮的歌聲鼓舞人心,是在夏天40多度的教室里和學生一起背誦課文來抵抗酷熱;新東方精神對新東方的學員而言,是在孤獨與絕望中探索一條人生的光明大道,是在舉目無親的城市從一輛公共汽車擠進另一輛公共汽車的艱辛,是在馬路邊一邊吃盒飯一邊背單詞的勤奮,是在失敗後又鼓起勇氣重新爬起來的堅定……

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這是每一個熟悉新東方的人都知道的一句口號。但是,對於俞敏洪來說,這卻更像是一次次歇斯底里的吶喊,因為在俞敏洪的生命裡,上帝至少有三次把他扔在了絕望的深淵。每一次挫敗,都可以把他放入失敗的谷底,最終淪為一個不被人知的小角色,但是,令人驚嘆的是他用卓絕的努力把一次次挫敗變成讓他高高躍起的跳板。每一個企業的文化和精神都與它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是分不開的,新東方也不例外,探求新東方的精神內核,應該從俞敏洪的苦難開始。 第一次是高考的失利。當年來自農村的俞敏洪,第一年高考潰不成軍,第二年參加高考依然是名落孫山,最終在第三年考入北京大學。失敗、努力和成功交織的滋味讓他永生難忘,因此,他將新東方的校訓定為:“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第二次是留學夢的破滅。當年中國經濟尚未騰飛,個人發展空間相對較小,留學成為名校畢業生的首選,留學熱潮中的北大,熱度可想而知,在家庭和社會的壓力下俞敏洪也加入了進來。天有不測風雲,美國留學政策的緊縮將成績不算特別優秀的俞敏洪關在了門外,在努力了三年半之後,他痛苦地放棄了留學夢。沒能出國深造的俞敏洪留在國內發展,作為資深“托派”,俞敏洪對各種出國流程瞭如指掌,對莘莘學子的備考難關和心理動態更有豐富的切身體會,這些經驗對他辦好新東方至關重要。後來,幾位當年風光留美的同學先後回國投身於新東方,俞敏洪再一次從失敗獲益。 第三次是被北大“放逐”。畢業留校後,出身貧寒的俞敏洪為了籌集出國資金到外面去兼課教書,因觸犯北大的利益而被記過處分,為了挽回顏面,俞敏洪不得不離開北大。工作沒了、住房沒了,租住在農民的平房裡,給房東的孩子做家教抵房租,在周圍人的眼裡,他的前途暗無天日。但是一邊在北大任教一邊到外邊兼職代課的生涯中,他積累了豐富的英語教學經驗,辭職後俞敏洪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培訓,創辦了北京新東方學校。如果留在北大,俞敏洪充其量是個副教授,沒留在令人仰慕的北大,卻成為俞敏洪人生中最大的機遇。

時勢造英雄,英雄識時勢。面對永遠微笑並幽默的俞敏洪,誰能讀懂他從臉上到心靈的滄桑?這是他人生中曾經的屈辱、坎坷和背運所鍛造出來的,就像安徒生一生也不曾被女孩子們愛慕過,但是卻寫出了那麼多膾炙人口的愛的童話一樣,大學四年沒有被一個女孩子愛過的俞敏洪卻擁有了幾百萬可愛的學子。 俞敏洪對《贏在中國》的選手說:“男人的堅強是體現在笑容背後,而不是體現在外表很嚴峻。”男人俞敏洪憑藉笑容後的堅強,在苦難的經歷中體驗人生,默默積累力量,終於一次次地從現實的火海中脫穎而出,獲得令人驕傲的新生。這就是人生的昇華,它只留給那些長期準備、心地虔誠能夠忍辱負重的靈魂。 其實人生的意義還遠不僅限於新生與發展,事業和工作也是在一次次的昇華中獲取了更為普適於社會的價值和意義。俞敏洪的夢想最初只是改變個人命運,最終卻改變了社會對培訓業、對出國潮的價值認識,不僅如此,俞敏洪的傑出意義還在於完成了一種“兼容”,在中國崛起的市場經濟的“主板”上,因為掌握了“知識資源”,從而完成了一次“商業革命”——打破了古老東方有史以來的一個“紀錄”:教師與商人的整合。

即使不成功,也不將一片空白,在這種思維下一路走來,卻往往產生更具價值的社會影響。一個人能否被這個世界銘記,更多的是因為這個社會對他所奉獻的價值是否懷著感恩與敬佩,而這種價值,在此前是根本規劃和設想不出來的,惟有腳踏實地、沉心靜氣地走在認定的路途上,也許有一天世界終將驚訝地發現你的存在、你的價值,這,就是昇華的全部意義,於烈火中重生,於平凡中成為奇蹟。 一個夢想,一個有價值的夢想,為一個有價值的夢想去勇敢經歷、充實體驗、尋求昇華,這行路的過程,竟是這樣一個慢慢擴充、慢慢偉大的過程,的確如此,世界上的大事都是急事慢做的,容不得浮躁與懈怠。 ##永恆 無盡的路途 當《贏在中國》一個賽季、一個賽季的激烈推進,我們目睹著一批又一批的行路者勇敢無畏的戰鬥的時候,當他們把智慧與榮光帶給更多的人,而自己最終退下這方舞台的時候,我們往往會以為,一切彷彿都已經結束了。

但一切卻又從未結束,創業其實是一場駛入單行線的追逐,是一次只有起點絕無終點的行進,在這條被一代又一代敢為人先的先驅者們走過的路上,我們後來的每一個遊戲者一旦駛入,便絕無停止的可能,因為人生在世本就無法停下腳步,這是浮士德先生上天入地之後方才體悟到的真理,當我們感嘆於“停下來吧,人生是多麼美好”的時刻,我們也向魔鬼交出了靈魂。 比賽可以有場次有輸贏,但現實卻不會,我們關注《贏在中國》,關注誰會是那個最終的勝利者,如同我們關注俞敏洪的人生路徑,然而,其實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在現實之中的、那些一直“在路上”探索、嘗試和摸爬滾打的人們。 更何況,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一直“在路上”。 一個人的創業之路也許看似只是個人獨立的抉擇,但其實這條路從來都不通往私人的秘密花園,先行的創業者們已親身驗明它的四通八達——直接與社會需求接壤,與國家、經濟、責任、信仰這些宏大莊嚴的主題相通。甚至,這條路已經是歷史的一部分,在路上的那些人們,他們曾凱歌高進,他們也曾功虧一簣,但正是他們深深淺淺的足跡,為中國經濟發展史做出了最為鮮活的註解。 所以,作為一個行者,在這無盡的路途上,你別無選擇。 哪怕你是俞敏洪——你的名字如今在哈佛和耶魯的號召力已幾乎超過了中國的任何一位大學校長;哪怕由你創辦的北京新東方學校主宰著北京、乃至全國的出國培訓市場,經新東方培訓過的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數以萬計;哪怕你精通英語,擅長詞彙,所著的GRE詞彙叢書,被新東方的學生們稱為“紅寶書”;哪怕你的學員中屢屢有人在TOEFL和GRE考試中拿到滿分,以至於你被他們尊稱為“留學教父”。 企業在很多的時候更像是一個生命,你締造了它,呵護它,然後它一日一日發展壯大,在一定的時刻,它會完成蛻皮,變得更加強大,或者生病受傷,再或者它甚至會擁有它的後代。這個過程,看似可以控制,有時卻很難壓抑。 所以,俞敏洪在十幾年前,根本無法想像到今天的新東方擁有的實力和地位,而今天,俞敏洪也將難以想像若干年後新東方的情狀,對於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做大事的人,也不喜歡做大事的俞敏洪來說,他身上到底擁有什麼樣的“種子”成全了他的偉業,我們實在很難說清,但可以肯定,俞敏洪一定擁有某種成功者的素質,他曾經非常自信地對記者說:“如果當時沒有辦英語培訓班,我還會做其他的事,比如開個醬油店,也許現在我已經把它搞成一個大型連鎖商城了。” 如今,新東方的一切成績都成為事實,活生生的存在,俞敏洪所流露出來的,依然是真誠而平和的笑容,他甚至還會時不時袒露出“後悔把新東方做這麼大”的真實心跡,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真實、坦然的,儘管新東方上市之後,要對國際股東負責的俞敏洪其實已經別無選擇了,他必鬚麵對此後企業會發生的種種狀況,絲毫沒有退路。 而俞敏洪,也正如人們所評價:在他樸實又平和的“羊”一般的外表下,卻有著“狼”一般的堅定和雄心。 2001年,新東方的上層矛盾激化,幾乎到了分崩離析的程度,俞敏洪再一次面臨難關,高層的劇烈動盪讓新東方就像一艘根基不牢固、結構又存在巨大缺陷的巨輪,急劇的擴張使之不堪重負,幾乎到了搖搖欲墜的邊緣。幾經努力,俞敏洪終於力挽狂瀾,奇蹟般地使之脫胎換骨,邁上了良性循環的軌道,新東方猶如經歷了一次鳳凰涅般的再生,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化企業結構的新東方。雖然毫無疑問,在這次動盪中,俞敏洪是付出代價了,但他獲得了更多的回報,不僅樹立了絕對的領導權,還贏得了一個安定團結的局面,他說:“如果真得到了*股權維護自己領導地位的地步,那將是很可悲的事情,也將意味著你領導權的終結。”俞敏洪的洞察力與魄力,再一次經受了考驗,他用自己的行動穩定了自己作為新東方總舵主的地位,用最小的代價,換取了最大的回報,再一次顯示出他的坦然與自信。 的確,自信的俞敏洪,雄心一如既往。新東方一路走來,挑戰似乎一直都沒有停止,而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新東方的進一步規劃和設想。早在2000年10月,新東方廣州分校舉行開學典禮時,俞敏洪就表示了想把新東方辦成中國最好的私立大學——中國的哈佛和耶魯的想法,他還特別強調了私立大學的價值,私立大學將代表一種很高的辦學境界和理念,將是對呆板的中國教育體制的補充。 他不僅沒有停止,而且一直有超前的眼光和明確的方向。其實,如果我們回顧俞敏洪的成長歷程就不難發現,他的理想似乎全都沒有超過他最終所得到的結果。當年他一心只想拔掉農根,卻鬼使神差地上了北大,後來懷著出國的夢想,卻最終造就了一個龐大的新東方教育集團。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完全有能力將眼前的理想,變成將來的事實。 我心永恆 生而在世,就會面臨哀苦和傷痛,面臨絕境。生命是這樣,企業也是如此。所以,在這無盡的路途上,夢想不息,挑戰和困境也將一直存在。既然是一條永恆的路,自然就應有永遠年輕健碩的行路人。 佛經裡這樣說:“沒有人會只因年齡而衰老,我們是因放棄我們的理想而衰老。年齡會使皮膚老化,而放棄熱情卻會使靈魂老化。” 儘管俞敏洪和新東方的校長們曾經多次討論過是否要改變新東方“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校訓,討論過它是不是還適合現在的時代?但是,俞敏洪一直堅持地認為這是一種永恆的人生哲學。的確,絕望是一種現實困惑或人生困惑,而這種困惑不會因為財富、地位的增加而不存在。俞敏洪自己是這麼認為的,他也是這樣把這種認識傳達給學生的,他希望學生們能更加堅強,希望能讓學生感受和明白:要在歷經痛苦時決不回頭的努力,在絕望後堅忍不拔地繼續追求,在顫抖後重新積聚力量。在新東方培訓過的學生們,很多都把新東方描述成一所精神的母校,他們在這裡除了研究如何應付國外的入學考試,如何簽證的方法之外,還知道了:“從絕望中尋找希望”是保持信仰和生命力的永恆出路。 正如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說:“你有信仰就年輕,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輕,畏懼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輕,絕望就年老;歲月使你皮膚起皺,但是失去了熱忱,就損傷了靈魂。” 從絕望中尋找希望的俞敏洪,他的靈魂始終是不安分的,如他自己所說:“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呼喚,總是把我帶向不可知的遠方。即使讓我坐在房間裡,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夠讓我眺望遙遠的地平線的窗戶。”他彷彿注定要過一種熱情似火的在路上的生活,這是一種年輕的生活,因為有嚮往、有希望。 2006年9月初,距離新東方上市還有幾天,正在美國的俞敏洪接通了徐小平的電話。兩人情不自禁聊起當年的創業史,說到興奮處,俞敏洪忍不住對即將赴美的徐小平說:“小平,順便帶點招生簡章過來,在紐約地鐵裡發一發……糨糊就算了,這裡有的是不干膠。”這是徐小平在一次新東方上市慶功會上對那段故事的一個生動描述,俞敏洪的書生意氣、純粹性情彷彿一如13年前的那個俞敏洪,冬天提著糨糊桶在凜冽的寒風里四處貼廣告的艱難歲月始終是他記憶中的一個結,比起他的創業傳奇,這個親手締造中國最大的民營教育機構並在美國成功上市的“留學教父”,內心裡其實一直都對創業初始階段那種火熱拼搏的生活念念不忘,並深感欣慰。 就在幾天后,2006年9月,新東方上市了,擔任新東方董事長和總裁的俞敏洪擁有公司31.18%的股權,其總資產至少達到了2.7億美元。新東方上市不只是讓俞敏洪成為了中國最富有的教師,還造就了一批教師富翁,除俞敏洪外,新東方另一位創始人徐小平持有新東方10%的股份,包凡一持有4%的股份,錢永強持有2.5%的股份。上市第一天,股價上漲46.67%,俞敏洪身價一下子超過19億人民幣,一躍成為中國最富有的教師。那天他坐在紐約哈里遜河邊,他看了兩個多小時的景色,沒有一絲激動的感覺,“我還能左右我的未來,左右新東方的理想嗎?”他告訴記者,當時想得最多的,是新東方的未來。 人們曾經目睹了俞敏洪的財富增長和社會地位的變遷,人們還將繼續目睹俞敏洪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但是,在這些成功的光環背後,俞敏洪似乎並沒有變化,還是那個來自江淮的農家子弟,從臉到手都瘦得非常一致,永遠是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T卹、休閒褲和白得刺眼的運動鞋,與想像中財大氣粗的新東方掌門人的身份大相徑庭。談起自己的成功,他說:“有歷史定論的東西才叫成功,商人無所謂成功與否,因為商海永遠是驚濤駭浪,險象環生,把自己定義在商海中就沒有成功的出頭之日。假如寫一本書,受到歷史定論,千百年都有人捧讀,那是成功,像陳忠實的、馮鞏的小品,就是成功。新東方現在還沒有這種永恆的東西。” 在俞敏洪看來,成功必須與永恒有著默契的對應。沒有那些一夜攀富人群的狂妄和淺薄,他仍然保持著一顆沉靜和坦蕩的心,一如年輕一無所有之時。 1995年,在溫哥華,徐小平問俞敏洪還缺什麼?俞敏洪沉吟片刻說:“還缺少一點崇高感。”也許就是這一點崇高感,使得俞敏洪在其財富一夜間飆升至19億時仍然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使得俞敏洪若干年來無論財富和地位有何等變遷卻一直保持著純粹的心地和飽滿的狀態。 這份永恆的心態是理想主義者的共同特徵,他們無論痛苦與榮耀,都堅守著這種理想的底色,俞敏洪在這片底色上已經寫下了、並將繼續書寫只屬於他的現實的人生歷程,彷如一份理想主義者的“現實版”人生教案,而當我們閱盡了這其中的人間萬象之後,心中如果能憑增幾多期許、幾多堅定,那麼也許,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終將成為一份成功的教案,就讓我們和俞敏洪一般,常常地給予自己力量和希望吧:願我努力前進,勤奮不懈,願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諾言,願我能堅決勇敢,有毅力和恆心,願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願我能謙卑、平和、寧靜、沉著、安詳,願我能邁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美地服務別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