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名人傳-貝多芬傳

第23章 附錄: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 三

名人傳-貝多芬傳 罗曼·罗兰 14522 2018-03-16
為完成我這篇粗疏的研究起計,我將選擇貝多芬最知名的作品加一些淺顯的註解。當然,以作者的外行與淺學,既談不到精密的技術分析,也談不到微妙的心理解剖。我不過摭拾幾個權威批評家的論見,加上我十餘年來對貝多芬作品親炙所得的觀念,作一個概括的敘述而已。我的希望是:愛好音樂的人能在欣賞時有一些啟蒙式的指南,在探寶山時稍有憑藉;專學音樂的青年能從這些簡單的引子裡,悟到一件作品的內容是如何精深宏博,如何在手與眼的訓練之外,需要加以深刻的體會,方能仰攀創造者的崇高的意境。 ——我國的音樂研究,十餘年來尚未走出幼稚園;向升堂入室的路出發,現在該是時候了罷! 一鋼琴奏鳴曲 作品第十三號:《悲愴奏鳴曲》(SonatePathe“tiquein”Cmin.)——這是貝多芬早年奏鳴曲中最重要的一闋,包括AllegroAdagioRondo—-三章。第一章之前冠有一節悲壯嚴肅的引子,這一小節,以後又出現了兩次:一在破題之後,發展之前;一在復題之末,結論之前。更特殊的是,副句與主句同樣以小調為基矗而在小調的Adagio之後,Rondo仍以小調演出。 ——第一章表現青年的火焰,熱烈的衝動;到第二章,情潮似乎安定下來,沐浴在寧靜的氣氛中,但在第三章潑辣的Rondo內,激情重又抬頭。光與暗的對照,似乎象徵著悲歡的交替。

作品第二十七號之二:《月光奏鳴曲》(Sonatequasiuna“fantasia”〔“MoonlightinC”〕 Cmin.)——奏鳴曲體制在此不適用了。原應位於第二章的Adagio,佔了最重要的第一章。開首便是單調的、冗長的、纏綿無盡的獨白,赤裸裸地吐露出淒涼幽怨之情。緊接著的是Allegretto,把前章痛苦的悲吟擠逼成緊張的熱情。然後是激昂迫促的Presto,以奏鳴曲典型的體裁,如古悲劇般作一強有力的結論:心靈的力終於鎮服了痛苦。情操控制著全局,充滿著詩情與戲劇式的波濤,一步緊似一步。十幾年前國內就流行著一種淺薄的傳說,說這曲奏鳴曲是即興之作,而且在小說式的故事中組成的。這完全是荒誕不經之說。貝多芬作此曲時絕非出於即興,而是經過苦心的經營而成。這有他遺下的稿本為證。

作品第三十一號之二:《“暴風雨”奏鳴曲》(SonateTem“ BpestinD”min.)——一八○二——○三年間,貝多芬給友人的信中說:“從此我要走上一條新的路。”這支樂曲便可說是證據。音節,形式,風格,全有了新面目,全用著表情更直接的語言。第一章末戲劇式的吟誦體(recitatif),宛如莊重而激昂的歌唱。 Adagio尤其美妙,蘭茲說:“它令人想起韻文體的神話;受了魅惑的薔薇,不,不是薔薇,而是被女巫的魅力催眠的公主……”那是一片天國的平和,柔和黝暗的光明。最後的Allegretto則是潑辣奔放的場面,一個“仲夏夜之夢”,如羅曼·羅蘭所說。 作品第五十三號:《黎明奏鳴曲》(SonatelAurore'inC)——黎明這個俗稱,和月光曲一樣,實在並無確切的根據。也許開始一章裡的crescendo,也許Rondo之前短短的Adagio,——那種曙色初現的氣氛,萊茵河上舟子的歌聲,約略可以喚起“黎明”的境界。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此毫無貝多芬悲壯的氣質,他彷彿在田野裡閒步,悠然欣賞著雲影,鳥語,水色,悵惘地出神著。到了Rondo,慵懶的幻夢又轉入清明高遠之境。羅曼·羅蘭說這支奏鳴曲是《第六交響曲》之先聲,也是田園曲。通常稱為田園曲的奏鳴曲,是作品第十四號;但那是除了一段鄉婦的舞蹈以外,實在並無旁的田園氣息。

作品第五十七號:《熱情奏鳴曲》(SonateAppassionna“-tainFmin”.)——壯烈的內心的悲劇,石破天驚的火山爆裂,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式的氣息,偉大的征服……在此我們看到了貝多芬最光榮的一次戰爭。 ——從一個樂旨上演化出來的兩個主題:獷野而強有力的“我”,命令著,威鎮著;戰栗而怯弱的“我”,哀號著,乞求著。可是它不敢抗爭,追隨著前者,似乎堅忍地接受了運命一段大調的旋律。然而精力不繼,又傾倒了,在苦痛的小調上忽然停篆…再起……再僕……一大段雄壯的“發展”,力的主題重又出現,滔滔滾滾地席捲著弱者,——它也不復中途蹉跌了。隨後是英勇的結局(coda)。末了,主題如雷雨一般在遼遠的天際消失,神秘的pianissimo。第二章,單純的Andante,心靈獲得須臾的休息,兩片巨大的陰影第一與第三章中間透露一道美麗的光。然而休戰的時間很短,在變奏曲之末,一切重又騷亂,吹起終局(FinaleRondo-)的旋風……在此,怯弱的“我”雖仍不時發出悲愴的呼籲,但終於被狂風暴雨獷野的我淹沒了。最後的結論,無殊一片沸騰的海洋……人變了一顆原子,在吞噬一切的大自然裡不復可辨。因為獷野而有力的“我”就代表著原始的自然。在第一章裡猶圖掙扎的弱小的“我”,此刻被貝多芬交給了原始的“力”。

作品第八十一號之A:《告別奏鳴曲》(Sonate“LesAdieuxinE)”b本曲印行時就刊有告別、留守、重敘這三個標題。所謂告別係指奧太子魯道夫一八○九年五月之遠遊。 ——第一樂章全部建築在solfami--三個音符之上,所有的旋律都從這簡單的樂旨出發;這一點加強了全曲情緒之統一。复題之末的結論中,告別即前述的三音符更以最初的形式反復出現。 ——同一主題的演變,代表著同一情操的各種區別:在引子內,“告別”是淒涼的,但是鎮靜的,不無甘美的意味;在Allegro之初,第一章開始時為一段遲緩的引子,然後繼以Allegro。它又以擊撞抵觸的節奏與不和協弦重現:這是匆促的分手。末了,以對白方式再三重複的“告別”幾乎合為一體地以diminuento告終。兩個朋友最後的揚巾示意,愈離愈遠,消失了。 ——“留守”是短短的一章Adagio,徬徨,問詢,焦灼,朋友在期待中。然後是vivacissimamente,熱烈輕快的篇章,兩個朋友互相投在懷抱裡。 ——自始至終,詩情畫意籠罩著樂曲。

作品第九十號:《E小調奏鳴曲》(SonateinEmin.)——這是題贈李希諾斯夫基伯爵的,他不顧家庭的反對,娶了一個女伶。貝多芬自言在這支樂曲內敘述這樁故事。 第一章題作“頭腦與心的交戰”,第二章題作“與愛人的談話”。故事至此告終,音樂也至此完了。而因為故事以吉慶終場,故音樂亦從小調開始,以大調結束。再以樂旨而論,在第一章內的戲劇情調和第二章內恬靜的傾訴,也正好與標題相符。詩意左右著樂曲的成分,比《告別奏鳴曲》更濃厚。 作品第一○六號:《降B大調奏鳴曲》(SonateinB)——貝多芬寫這支樂曲時是為了生活所迫;所以一開始b便用三個粗野的和弦,展開這首慘痛絕望的詩歌。 “發展”部分是頭緒萬端的複音配合,象徵著境遇與心緒的艱窘。作曲年代是一八一八,貝多芬正為了侄兒的事弄得焦頭爛額。 “發展”中間兩次運用賦格曲體式(Fugato)的作風,好似要尋覓一個有力的方案來解決這堆亂麻。一會兒是光明,一會兒是陰影。 ——隨後是又古怪又粗獷的Scherzo,惡夢中的幽靈。 ——意志的超人的努力,引起了痛苦的反省:這是AdagioAppassionna Bto,慷慨的陳辭,淒涼的哀吟。三個主題以大變奏曲的形式鋪敘。當受難者悲痛欲絕之際,一段Largo引進了賦格曲,展開一個場面偉大、經緯錯綜的“發展”,運用一切對位與輪唱曲(Canon)的巧妙,來陳訴心靈的苦惱。接著是一段比較寧靜的插曲,預先唱出了《D調彌撒曲》內謝神的歌。 ——最後的結論,宣告患難已經克服,命運又被征服了一次。在貝多芬全部奏鳴曲中,悲哀的抒情成分,痛苦的反抗的吼聲,從沒有像在這件作品裡表現得驚心動魄。

二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在“兩部奏鳴曲”中,即提琴與鋼琴,或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貝多芬顯然沒有像鋼琴奏鳴曲般的成功。軟性與硬性的兩種樂器,他很難覓得完善的駕馭方法。而且十闋提琴與鋼琴奏鳴曲內,九闋是《第三交響曲》以前所作;九闋之內五闋又是《月光奏鳴曲》以前的作品。一八一二年後,他不再從事於此種樂曲。在此我只介紹最特出的兩曲。 作品第三十號之二:《C小調奏鳴曲》(SonateinCmin.)題贈俄皇亞歷山大二世。 ——在本曲內,貝多芬的面目較為顯著。暴烈而陰沉的主題,在提琴上演出時,鋼琴在下面怒吼。副句取著威武而興奮的姿態,兼具柔媚與遒勁的氣概。終局的激昂奔放,尤其標明了貝多芬的特色。赫里歐法國現代政治家兼音樂批評家有言:“如果在這件作品裡去尋找勝利者按係指俄皇的雄姿與戰敗者的哀號,未免穿鑿的話,我們至少可認為它也是英雄式的樂曲,充滿著力與歡暢,堪與《第五交響曲》相比。”

作品第四十七號:《克勒策奏鳴曲》(SonateaKreutzerinAmin.)克勒策為法國人,為王家教堂提琴手。曾隨軍至維也納與貝多芬相遇。貝多芬遇之甚善,以此曲題贈。但克氏始終不願演奏,因他的音樂觀念迂腐守舊,根本不了解貝多芬——貝多芬一向無法安排的兩種樂器,在此被他找到了一個解決的途徑:它們倆既不能調和,就讓它們衝突;既不能攜手,就讓它們爭鬥。全曲的第一與第三樂章,不啻鋼琴與提琴的肉搏。在旁的“兩部奏鳴曲”中,答句往往是輕易的、典雅的美;這裡對白卻一步緊似一步,宛如兩個仇敵的短兵相接。在Andante的恬靜的變奏曲後,爭鬥重新開始,愈加緊張了,鋼琴與提琴一大段急流奔瀉的對位,由鋼琴的洪亮的呼聲結束。 “發展”奔騰飛縱,忽然凝神屏息了一會,經過幾節Adagio,然後消沒在目眩神迷的結論中間。 ——這是一場決鬥,兩種樂器的決鬥,兩種思想的決鬥。

三四重奏弦樂 四重奏是以奏鳴曲典型為基礎的曲體,所以在貝多芬的四重奏裡,可以看到和他在奏鳴曲與交響曲內相同的演變。他的趨向是旋律的強化,發展與形式的自由;且在弦樂器上所能表現的複音配合,更為富麗更為獨立。他一共製作十六闋四重奏,但在第十一與第十二闋之間,相隔有十四年之久,一八一○——一八二四。故最後五闋形成了貝多芬作品中一個特殊面目,顯示他最後的藝術成就。當第十二闋四重奏問世之時,《D調彌撒曲》與《第九交響曲》都已誕生。他最後幾年的生命是孤獨、尤其是藝術上的孤獨,連親近的友人都不了解他了…...疾並困窮、煩惱侄子的不長進煎熬他最甚的時代。他慢慢地隱忍下去,一切悲苦深深地沉潛到心靈深處。他在樂藝上表現的,是更為肯定的個性。他更求深入,更愛分析,盡量汲取悲歡的靈泉,打破形式的桎梏。音樂幾乎變成歌辭與語言一般,透明地傳達著作者內在的情緒,以及起伏微妙的心理狀態。一般人往往只知鑑賞貝多芬的交響曲與奏鳴曲;四重奏的價值,至近數十年方始被人賞識。因為這類純粹表現內心的樂曲,必須內心生活豐富而深刻的人才能體驗;而一般的音樂修養也須到相當的程度方不致在森林中迷路。

作品第一二七號:《降E大調四重奏》(QuatuorinEb)第十二闋。 ——第一章裡的“發展”,著重於兩個原則:一是純粹節奏的,一個強毅的節奏與另一個柔和的節奏對比。一是純粹音階的。兩重節奏從Eb轉到明快的G,再轉到更加明快的C。以靜穆的徐緩的調子出現的Adagio包括六支連續的變奏曲,但即在節奏複雜的部分內,也仍保持默想的氣息。奇譎的Scherzo以後的“終局”,含有多少大膽的和聲,用節略手法的轉調。 ——最美妙的是那些Adagio,包括著AdagiomanontroppoAndantecon;moltoAdagiomoltoespressivo;。好似一株樹上開滿著不同的花,各有各的姿態。在那些吟誦體內,時而清明,時而絕望——清明時不失激昂的情調,痛苦時並無疲倦的氣色。作者在此的表情,比在鋼琴上更自由;一方面傳統的形式似乎依然存在,一方面給人的感應又極富於啟迪性。

作品第一三○號:《降B大調四重奏》(QuatuorinBb)第十三闋。 ——第一樂章開始時,兩個主題重複演奏了四次,——兩個在樂旨與節奏上都相反的主題:主句表現悲哀,副句由第二小提琴演出的表現決心。兩者的對白引入奏鳴曲典型的體制。在詼謔的Presto之後,接著一段插曲式的Andante:淒涼的幻夢與溫婉的惆悵,輪流控制著局面。此後是一段古老的Menuet,予人以古風與現代風交錯的韻味。然後是著名的CavatinteAdagiomoltoespressivo—,為貝多芬流著淚寫的:第二小提琴似乎模仿著起伏不已的胸脯,因為它滿貯著嘆息;繼以淒厲的悲歌,不時雜以斷續的呼號……受著重創的心靈還想掙紮起來飛向光明。 ——這一段倘和終局作對比,就愈顯得慘惻。 ——以全體而論,這支四重奏和以前的同樣含有繁多的場面,Allegro裡某些句子充滿著歡樂與生機,Presto富有滑稽意味,Andante籠罩在柔和的微光中,Menuet借用著古德國的民歌的調子,終局則是波希米亞人放肆的歡樂。但對照更強烈,更突兀,而且全部的光線也更神秘。 作品第一三一號:《升C小調四重奏》(QuatuorinC Cmin.)第十四闋。 ——開始是淒涼的Adagio,用賦格曲寫成的,濃烈的哀傷氣氛,似乎預告著一篇痛苦的詩歌。瓦格納認為這段Adagio是音樂上從來未有的最憂鬱的篇章。然而此後的Allegromoltovivace卻又是典雅又是奔放,盡是出人不意的快樂情調。 Andante及變奏曲,則是特別富於抒情的段落,中心感動的,微微有些不安的情緒。此後是PrestoAda, BgioAllegro,,章節繁多,曲折特甚的終局。 ——這是一支千緒萬端的大曲,輪廓分明的插曲即已有十三四支之多,彷彿作者把手頭所有的材料都集合在這裡了。 作品第一三二號:《A小調四重奏》(QuatuorinAmin.)第十五闋。 ——這是有名的“病癒者的感謝曲”。貝多芬在Allegro中先表現痛楚與騷亂,第一小提琴的興奮,和對位部分的嚴肅。然後陰沉的天邊漸漸透露光明,一段鄉村舞曲代替了沉悶的冥想,一個牧童送來柔和的笛聲。接著是Allegro-,四種樂器合唱著感謝神恩的頌歌。貝多芬自以為病癒了。他似乎跪在地下,合著雙手。在赤裸的旋律之上(Andante-),我們聽見從徐緩到急促的言語,賽如大病初癒的人試著軟弱的步子,逐漸回復了精力。多興奮!多快慰!合唱的歌聲再起,一次熱烈一次。虔誠的情意,預示瓦格納的《帕西發爾》歌劇。接著是Allegroallamarcia,激發著青春的衝動。之後是終局。動作活潑,節奏明朗而均衡,但小調的旋律依舊很淒涼。病是痊癒了,創痕未曾忘記。直到旋律轉入大調,低音部樂器繁雜的節奏慢慢隱滅之時,貝多芬的精力才重新獲得了勝利。 作品第一三五號:《大調四重奏》F(QuatuorinF)第十六闋。 ——這是貝多芬一生最後的作品。未完成的稿本不計在內。 第一章Allegretto天真,巧妙,充滿著幻想與愛嬌,年代久遠的海頓似乎復活了一剎那:最後一朵薔薇,在萎謝之前又開放了一次。 Vivace是一篇音響的遊戲,一幅縱橫無礙的素描。而後是著名的Lento,原稿上註明著“甘美的休息之歌,或和平之歌”,這是貝多芬最後的祈禱,最後的頌歌,照赫里歐的說法,是他精神的遺囑。他那種特有的清明的心境,實在只是平復了的哀痛。單純而肅穆,虔敬而和平的歌,可是其中仍有些急促的悲嘆,最後更高遠的和平之歌把它撫慰下去,——而這縷恬靜的聲音,不久也朦朧入夢了。終局是兩個樂句劇烈爭執以後的單方面的結論,樂思的奔放,和聲的大膽,是這一部分的特色。 四協奏曲 貝多芬的鋼琴與樂隊合奏曲共有五支,重要的是第四與第五。提琴與樂隊合奏曲共只一闋,在全部作品內不佔何等地位,因為國人熟知,故亦選入。 作品第五十八號:《G大調鋼琴協奏曲》(ConcertopourPianoetOrchestreinG)第四協奏曲,一八○六年作。 --單純的主題先由鋼琴提出,然後繼以樂隊的合奏,不獨詩意濃郁,抑且氣勢雄偉,有交響曲之格局。 “發展”部分由鋼琴表現出一組輕盈而大膽的面目,再以飛舞的線條(arabesque)作為結束。 ——但全曲最精彩的當推短短的Andanteconmolto,全無技術的炫耀,只有鋼琴與樂隊劇烈對壘的場面。樂隊奏出威嚴的主題,肯定是強暴的意志;膽怯的琴聲,柔弱地,孤獨地,用著哀求的口吻對答。對話久久繼續,鋼琴的呼籲越來越迫切,終於獲得了勝利。全場只有它的聲音,樂隊好似戰敗的敵人般,只在遠方發出隱約叫吼的迴聲。不久琴聲也在悠然神往的和弦中緘默。 ——此後是終局,熱鬧的音響中雜有大膽的碎和聲(arpeggio)。 作品第七十三號:《“帝皇”鋼琴協奏曲》(ConcertoEm“ BpereurinE)”b第五協奏曲,一八○九年作。 “帝皇”二字為後人所加的俗稱。 ——滾滾長流的樂句,像瀑布一般,幾乎與全樂隊的和弦同時揭露了這件莊嚴的大作。一連串的碎和音,奔騰而下,停留在A的轉調上。浩蕩的氣勢,雷霆萬鈞的力量,富麗的抒情成分,燦爛的榮光,把作者當時的勇敢、胸襟、懷抱、騷動,一八○九為拿破崙攻入維也納之年。全部宣洩了出來。誰聽了這雄壯瑰麗的第一章不聯想到《第三交響曲》裡的crescen Bdo? ——由弦樂低低唱起的Adagio,莊嚴靜穆,是一股宗教的情緒。而Adagio與Finale之間的過渡,尤令人驚嘆。在終局的Rondo內,豪華與溫情,英武與風流,又奇妙地融冶於一爐,完成了這部大曲。 作品第六十一號:《D大調提琴協奏曲》(ConcertopourViolonetOrchestreinD)第一章Adagio,開首一段柔媚的樂隊合奏,令人想起《第四鋼琴協奏曲》的開端。兩個主題的對比內,一個C音的出現,在當時曾引起非難。 CLarghetto的中段一個純樸的主題唱著一支天真的歌,但奔放的熱情不久替它展開了廣大的場面,增加了表情的豐滿。最後一章Rondo則是歡欣的馳騁,不時雜有柔情的傾訴。 五交響曲 作品第二十一號:《第一交響曲》(inC)一八○○年作。一八○○年四月二日初次演奏。 ——年輕的貝多芬在引子裡就用了F的不和協弦,與成法背馳。照例這引子是應該肯定本曲的基調的。雖在今日看來,全曲很簡單,只有第三章的Menuet及其三重奏部分較為特別;以Allegromoltovivace奏出來的Menuet實際已等於Scherzo。但當時批評界覺得刺耳的,尤其是管樂器的運用大為推廣。 timbale在莫扎特與海頓,只用來產生節奏,貝多芬卻用以加強戲劇情調。利用樂器各別的音色而強調它們的對比,可說是從此奠定的基業。 作品第三十六號:《第二交響曲》()inD一八○一——一八○二年作。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演奏。 ——製作本曲時,正是貝多芬初次的愛情失敗,耳聾的痛苦開始嚴重地打擊他的時候。然而作品的精力充溢飽滿,全無頹喪之氣。 ——引子比《第一交響曲》更有氣魄:先由低音樂器演出的主題,逐漸上升,過渡到高音樂器,終於田整個樂隊合奏。這種一步緊一步的手法,以後在《第九交響曲》的開端裡簡直達到超人的偉大。 ——Larghetto顯示清明恬靜、胸境寬廣的意境。 Scherzo描寫興奮的對話,一方面是弦樂器,一方面是管樂和敲擊樂器。終局與Rondo相仿,但主題之騷亂,情調之激昂,是與通常流暢的Rondo大相徑庭的。 作品第五十五號:《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inEb)一八○三年作。一八○五年四月七日初次演奏。 ——巨大的迷宮,深密的叢林,劇烈的對照,不但是音樂史上劃時代的建築,回想一下海頓和莫扎特罷。亦且是空前絕後的史詩。可是當心啊,初步的聽眾多容易在無垠的原野中迷路! 刂迫值睦志洌翟諡皇牽翰晃蝕我睦志溆卸嗌伲奈《氳撓白郵賈沾A⒃諤煒鍘B蘼ぢ蘩及閹弊鮃桓鏨椋宦撲枷耄桓鮃庵荊恢直灸堋R蛭頤遣荒馨延⑿鄣墓適鹿誑吹孟質擔獠⒎切鶚祿蠣櫳吹囊衾幀D悶坡匾舶眨廾⑿垡舶眨導手皇且桓鮃蜃櫻桓魷笳鰲U嬲撓⑿芻故潛炊嚳易約骸5諞徽巒ㄆ撬亓榛甑木齠罰蠡睾系諞徽履詰娜蠖畏絞薊竦靡桓鱟酆系慕崧郟褐庸鈉朊漚淺ばィ袢鵲娜褐謐e龐⑿芻逗簟H歡浼淶木嗆蔚惹郟憾嗌俅蔚牡咂擻攵嗌俅蔚姆芷稹6嗌俅蔚模悖潁澹螅悖澹睿洌錚≌饈搶擻肜說某寤鰨奕聳降惱蕉罰》⒄共糠值吶喲螅潛厩釹災奶卣鰨馀喲笥敕痺郵鞘視ψ髡叩筆鋇哪諦母徊氐摹! 詼攏⑿鬯懶耍∪歡⑿鄣鈉⑷粵粼謁馱嵴叩男辛屑洹K患塹謎庥腦苟嗷痰鬧骶洌旱彼詿蟮魃鮮保嗔怪謝褂星迕髦崴乒畔@暗霓陡琛5氐叫〉魃鮮保淶靡醭粒嗬鰨ぐ海故巧勘妊鞘降謀胗胗裘屏恕M旄櫨址⒄鉤墒肥母窬幀W詈螅塚穡椋幔睿螅螅椋恚鐧慕峋種校匱實腦崆諭純嗟納鈐誥材! 櫻悖瑁澹潁錕際筆竊鬥揭嫉牟ㄌ嗡頻納簦潭ソズ甏螅潭鐘呻實暮漚峭u5娜刈嗖糠執黨鑫尷奚衩氐牡髯印! 站質且願揮形棖縹兜鬧魈庾鞒傻謀渥嗲路鶚竅贅獨鍾胱雜傻摹5諞徽碌鬧骶洌⑿郟賾致睹媯勞鮃倉叵至艘淮危嚎墒鞘だ忠訊aJO碌鬧揮洩餿俚慕崾恕? 作品第六十號:《第四交響曲》(inB)b一八○六年作。一八○七年三月初次演奏。 ——是貝多芬和特雷澤·布倫瑞克訂婚的一年,誕生了這件可愛的、滿是笑意的作品。引子從B小調轉到大調,遙遠的哀傷淡忘了。活潑而有飛縱跳躍之態的主句,由大管(basson)、雙簧管(hautbois)與長笛(fluteD)高雅的對白構成的副句,流利自在的“發展”,所傳達的盡是快樂之情。一陣模糊的鼓聲,把開朗的心情微微攪動了一下,但不久又回到主題上來,以強烈的歡樂結束。 ——至於Adagio的旋律,則是徐緩的,和悅的,好似一葉扁舟在平靜的水上滑過。而後是Menuet,保存著古稱而加速了節拍。號角與雙簧管傳達著縹緲的詩意。最後是AllegromanontropBpo,愉快的情調重複控制全局,好似突然露臉的陽光;強烈的生機與意志,在樂隊中間作了最後一次爆發。 ——在這首熱烈的歌曲裡,貝多芬洩露了他愛情的歡欣。 作品第六十七號:《第五交響曲》(inCmin.)俗稱《命運交響曲》一八○七——○八年間作。一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初次演奏。 ——開首的solsolsolmi---b是貝多芬特別愛好的樂旨,在《第五奏鳴曲》作品第九號之一,《第三四重奏》作品第十八號之三,《熱情奏鳴曲》中,我們都曾見過它的輪廓。他曾對申德勒說:“命運便是這樣地來叩門的。”命運二字的俗稱即淵源於此。它統率著全部樂曲。渺小的人得憑著意誌之力和它肉博,——在運命連續呼召之下,回答的永遠是幽咽的問號。人掙扎著,抱著一腔的希望和毅力。但運命的口吻愈來愈威嚴,可憐的造物似乎戰敗了,只有悲嘆之聲。 ——之後,殘酷的現實暫時隱滅了一下,Andante從深遠的夢境內傳來一支和平的旋律。勝利的主題出現了三次。接著是行軍的節奏,清楚而又堅定,掃蕩了一切矛盾。希望抬頭了,屈服的人恢復了自信。然而Scherzo使我們重新下地去面對陰影。運命再現,可是被粗野的舞曲與詼諧的staccati和pizziccati擋祝突然,一片黑暗,惟有隱約的鼓聲,樂隊延續奏著七度音程的和弦,然後迅速的crescendo唱起凱旋的調子。這時已經到了終局。運命雖再呼喊,Scherzo的主題又出現了一下。不過如惡夢的回憶,片刻即逝。勝利之歌再接再厲地響亮。意誌之歌切實宣告了終篇。 ——在全部交響曲中,這是結構最謹嚴,部分最均衡,內容最凝煉的一闋。批評家說:“從未有人以這麼少的材料表達過這麼多的意思。” 作品第六十八號:《第六交響曲》(《田園交響曲》inF)一八○七——○八年間作。一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初次演奏。 ——這闋交響曲是獻給自然的。原稿上寫著:“紀念鄉居生活的田園交響曲,注重情操的表現而非繪畫式的描寫。”由此可見作者在本曲內並不想模仿外界,而是表現一組印象。 ——第一章Allegro,題為“下鄉時快樂的印象”。在提琴上奏出的主句,輕快而天真,似乎從斯拉夫民歌上採來的。這個主題的冗長的“發展”,始終保持著深邃的平和,恬靜的節奏,平衡的轉調;全無次要樂曲的羼入。同樣的樂旨和麵目來回不已。這是一個人面對著一幅固定的圖畫悠然神往的印象。 ——第二章Andante,“溪畔小景”,中音弦樂,第二小提琴,次高音提琴,兩架大提琴。象徵著潺oe·的流水,是“逝者如斯,往者如彼,而盈虛者未嘗往也”的意境。林間傳出夜鶯長笛表現、鵪鶉雙簧管表現、杜鵑單簧管表現的啼聲,合成一組三重奏。 ——第三章ScherBzo,“鄉人快樂的宴會”。先是三拍子的華爾茲,——鄉村舞曲,繼以二拍子的粗野的蒲雷舞。法國一種地方舞。突然遠處一種隱雷,低音弦樂。一陣靜默……幾道閃電。小提琴上短短的碎和音。俄而是暴雨和霹靂一齊發作。然後雨散雲收,青天隨著C大調的上行音階還有笛音點綴重新顯現。 ——而後是第四章AlleBgretto,“牧歌,雷雨之後的快慰與感激”。 ——一切重歸寧謐:潮濕的草原上發出清香,牧人們歌唱,互相應答,整個樂曲在平和與喜悅的空氣中告終。 ——貝多芬在此忘記了憂患,心上反映著自然界的甘美與閒適,抱著泛神的觀念,頌讚著田野和農夫牧子。 作品第九十二號:《第七交響曲》()inA一八一二年作。一八一三年十二月八日初次演奏。 ——開首一大段引子,平靜的,莊嚴的,氣勢是向上的,但是有節度的。多少的和弦似乎推動著作品前進。用長笛奏出的主題,展開了第一樂章的中心:ViBvace。活躍的節奏控制著全曲,所有的音域,所有的樂器,都由它來支配。這兒分不出主句或副句;參加著奔騰飛舞的運動的,可說有上百的樂旨,也可說只有一個。 ——Allegretto卻把我們突然帶到另一個世界。基本主題和另一個憂鬱的主題輪流出現,傳出苦痛和失望之情。 ——然後是第三章,在戲劇化的Scherzo以後,緊接著美妙的三重奏,似乎均衡又恢復了一剎那。終局則是快樂的醉意,急促的節奏,再加一個粗獷的旋律,最後達於crescendo這緊張狂亂的高潮。 ——這支樂曲的特點是:一些單純而顯著的節奏產生出無數的樂旨;而其興奮動亂的氣氛,恰如瓦格納所說的,有如“祭獻舞神”的樂曲。 作品第九十三號:《第八交響曲》()inF一八一二年作。一八一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初次演奏。 ——在貝多芬的交響曲內,這是一支小型的作品,宣洩著興高采烈的心情。短短的Allegro-,純是明快的喜悅、和諧而自在的遊戲。 ——在Scherzo部分,第三章內。作者故意採用過時的Menuet,來表現端莊嫻雅的古典美。 ——到了終局的Allegrovivace則通篇充滿著笑聲與平民的幽默。有人說,是“笑”產生這部作品的。我們在此可發現貝多芬的另一副面目,像兒童一般,他作著音響的遊戲。 作品第一二五號:《第九交響曲》(《合唱交響曲》,ChoralSymphonyinDmin.)一八二二——一八二四年間作。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初次演奏。 ——《第八》之後十一年的作品,貝多芬把他過去在音樂方面的成就作了一個綜合,同時走上了一條新路。 ——樂曲開始時,Allegromanontroppo。 lami-的和音,好似從遠方傳來的呻吟,也好似從深淵中浮起來的神秘的形象,直到第十七節,才響亮地停留在D小調的基調上。而後是許多次要的樂旨,而後是本章的副句B大調b……《第二》、《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各交響曲裡的原子,迅速地露了一下臉,回溯著他一生的經歷,把貝多芬完全籠蓋住的陰影,在作品中間移過。現實的命運重新出現在他腦海裡。巨大而陰鬱的畫面上,只有若干簡短的插曲映入些微光明。 ——第二章Moltovivace,實在便是Scherzo。句讀分明的節奏,在《彌撒曲》和《菲岱里奧序曲》內都曾應用過,表示歡暢的喜悅。在中段,單簧管與雙簧管引進一支細膩的牧歌,慢慢地傳遞給整個的樂隊,使全章都蒙上明亮的色彩。 ——第三章Adagio似乎使心靈遠離了一下現實。短短的引子只是一個夢。接著便是莊嚴的旋律,虔誠的禱告逐漸感染了熱誠與平和的情調。另一旋律又出現了,淒涼的,惆悵的。然後遠處吹起號角,令你想起人生的戰鬥。可是熱誠與平和未曾消滅,最後幾節的pianissimo把我們留在甘美的凝想中。 ——但幻夢終於像水泡似的隱滅了,終局最初七節的Presto又捲起激情與衝突的漩渦。全曲的原素一個一個再現,全溶解在此最後一章內。先是第一章的神秘的影子,繼而是Scherzo的主題,Adagio的樂旨,但都被doublebasse上吟誦體的問句阻住去路。從此起,貝多芬在調整你的情緒,準備接受隨後的合唱了。大提琴為首,漸漸領著全樂隊唱起美妙的精純的樂句,鋪陳了很久;於是獷野的引子又領出那句吟誦體,但如今非複最低音提琴,而是男中音的歌唱了:“噢,朋友,毋須這些聲音,且來聽更美更愉快的歌聲。”這是貝多芬自作的歌詞,不在席勒原作之內。 ——接著,樂隊與合唱同時唱起《歡樂頌》的“歡樂,神明的美麗的火花,天國的女兒……”——每節詩在合唱之前,先由樂隊傳出詩的意境。合唱是由四個獨唱員和四部男女合唱組成的。歡樂的節會由遠而近,然後大眾唱著;“擁抱啊,千千萬萬的生靈……”當樂曲終了之時,樂器的演奏者和歌唱員賽似兩條巨大的河流,匯合成一片音響的海。 ——在貝多芬的意念中,歡樂是神明在人間的化身,它的使命是把習俗和刀劍分隔的人群重行結合。它的口號是友誼與博愛。它的象徵是酒,是予人精力的旨酒。由於歡樂,我們方始成為不朽。所以要對天上的神明致敬,對使我們入於更苦之域的痛苦致敬。在分裂的世界之上,——一個以愛為本的神。在分裂的人群之中,歡樂是惟一的現實。愛與歡樂合為一體。這是柏拉圖式的又是基督教式的愛。 ——除此以外,席勒的《歡樂頌》,在十九世紀初期對青年界有著特殊的影響。貝多芬屬意於此詩篇,前後共有二十年之久。第一是詩中的民主與共和色彩在德國自由思想者的心目中,無殊《馬賽曲》之於法國人。無疑的,這也是貝多芬的感應之一。其次,席勒詩中頌揚著歡樂,友愛,夫婦之愛,都是貝多芬一生渴望而未能實現的,所以尤有共鳴作用。 ——最後,我們更當注意,貝多芬在此把字句放在次要地位;他的用意是要使器樂和人聲打成一片,——而這人聲既是他的,又是我們大眾的,——使音樂從此和我們的心融和為一,好似血肉一般不可分離。 六宗教音樂 作品第一二三號:《D調彌撒曲》(MissaSolemnisin)——這件作品始於一八一七,成於一八二三。當初是為D奧皇太子魯道夫兼任大主教的典禮寫的,結果非但失去了時效,作品的重要也遠遠地超過了酬應的性質。貝多芬自己說這是他一生最完滿的作品。 ——以他的宗教觀而論,雖然生長在基督舊教的家庭裡,他的信念可不完全合於基督教義。他心目之中的上帝是富有人間氣息的。他相信精神不死須要憑著戰鬥、受苦與創造,和純以皈依、服從、懺悔為主的基督教哲學相去甚遠。在這一點上他與米開朗琪羅有些相似。他把人間與教會的籬垣撤去了,他要證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與哲學更高的啟示”。在寫作這件作品時,他又說:“從我的心裡流出來,流到大眾的心裡。” 全曲依照彌撒祭曲禮的程序,按彌撒祭歌唱的詞句,皆有經文——拉丁文的——規定,任何人不能更易一字,各段文字大同小異,而節目繁多,譜為音樂時部門尤為龐雜。凡不解經典及不知典禮的人較難領會。分成五大頌曲:(一)吾主憐我(Kyrie);(二)榮耀歸主(Gloria-);(三)我信我主(Credo);(四)聖哉聖哉(Sanctus);(五)神之羔羊(AgnusDei)。全曲以四部獨唱與管弦樂隊及大風琴演出樂隊的構成如下:2flutesD;2hautbois;2clarinettes;2bassons;1contrebasse;4corshorns();2trompettes;2trombonestimbale;外加弦樂五重奏,人數之少非今人想像所及。 ——第一部以熱誠的祈禱開始,繼以An Bdante奏出“憐我憐我”的悲嘆之聲,對基督的呼籲,在各部合唱上輪流唱出。五大部每部皆如奏鳴曲式分成數章,茲不詳解。 ——第二部表示人類俯伏卑恭,頌讚上帝,歌頌主榮,感謝恩賜。 ——第三部,貝多芬流露出獨有的口吻了。開始時的莊嚴巨大的主題,表現他堅決的信心。結實的節奏,特殊的色彩,trompette的運用,作者把全部樂器的機能用來證實他的意念。他的神是勝利的英雄,是半世紀後尼采所宣揚的“力”的神。貝多芬在耶穌的苦難上發現了他自身的苦難。在受難、下葬等壯烈悲哀的曲調以後,接著是複活的呼聲,英雄的神明勝利了! 謁牟浚炊嚳也渭松衩鰨猶旃氐餃思洌⒉家黃氯岬那樾鰲H緩筧紜兜誥漚幌燁芬話悖腔獨鍾肭崢斕謀ⅰ=艚幼牌淼唬悅5模衩氐摹r系男磐劫橘胱牛丫傻街韉木旃恕! 諼宀浚執磣旁飩俚娜死嗥砬笞擰吧裰嵫頡保砬蟆澳詰暮推接臚獾暮推健保袼約核怠? 七其他 作品第一三八號之三:《雷奧諾序曲第三》(OuverturedeLeonoreNo.3)貝多芬完全的歌劇只此一出。但從一八○三起到他死為止,二十四年間他一直斷斷續續地為這件作品花費著心血。一八○五年十一月初次在維也納上演時,劇名叫做《菲岱里奧》,演出的結果很壞。一八○六年三月,經過修改後,換了《雷奧諾》的名字再度出演,仍未獲得成功。一八一四年五月,又經一次大修改,仍用《菲岱里奧》之名上演。從此,本劇才算正式被列入劇院的戲目裡。但一八二七年,貝多芬去世前數星期,還對朋友說他有一部《菲岱里奧》的手稿壓在紙堆下。可知他在一八一四以後仍在修改。現存的《菲岱里奧》,共只二幕,為一八一四年稿本,目前戲院已不常貼演。在音樂會中不時可以聽到的,只是片段的歌唱。至今仍為世人熟知的,乃是它的序曲。 ——因為名字屢次更易,故序曲與歌劇之名今日已不統一。普通於序曲多稱《雷奧諾》,於歌劇多稱《菲岱里奧》;但亦不一定如此。再本劇序曲共有四支,以後貝多芬每改一次,即另作一次序曲。至今最著名的為第三序曲。腳本出於一極平庸的作家,貝多芬所根據的乃是原作的德譯本。事述西班牙人弗洛雷斯當向法官唐·法爾南控告畢薩爾之罪,而反被誣陷,蒙冤下獄。弗妻雷奧諾化名菲岱里奧西班牙文,意為忠貞入獄救援,終獲釋放。故此劇初演時,戲名下另加小標題:“一名夫婦之愛”。 ——序曲開始時(Adagio),為弗洛雷斯當憂傷的怨嘆。繼而引入Allegro。在trompette宣告釋放的信號法官登場一場之後,雷奧諾與弗洛雷斯當先後表示希望、感激、快慰等各階段的情緒。結束一節,尤暗示全劇明快的空氣。 在貝多芬之前,格魯克與莫扎特,固已在序曲與歌劇之間建立密切的關係;但把戲劇的性格,發展的路線歸納起來,而把序曲構成交響曲式的作品,確從《雷奧諾》開始。以後韋伯、舒曼、瓦格納等在歌劇方面,李斯特在交響詩方面,皆受到極大的影響,稱《雷奧諾》為“近世抒情劇之父”。它在樂劇史上的重要,正不下於《第五交響曲》之於交響樂史。 附錄: (一)貝多芬另有兩支迄今知名的序曲:一是《科里奧蘭序曲》(OuverturedeCoriolan),作品第六十二號。根據莎士比亞的本事,述一羅馬英雄名科里奧蘭者,因不得民眾歡心,憤而率領異族攻略羅馬,及抵城下,母妻遮道泣諫,卒以罷兵。把兩個主題作成強有力的對比:一方面是母親的哀求,一方面是兒子的固執。同時描寫這頑強的英雄在內心裡的爭鬥。 ——另一支是《哀格蒙特序曲》(OuverturedEgmont'),作品第八十五號。根據歌德的悲劇,述十六世紀荷蘭貴族哀格蒙特伯爵,領導民眾反抗西班牙統治之史實。描寫一個英雄與一個民族為自由而爭戰,而高歌勝利。 (二)在貝多芬所作的聲樂內,當以歌(Lied)為最著名。如《悲哀的快感》,傳達親切深刻的詩意;如充滿著幽默;如《鵪鶉之歌》,純是寫景之作。 至於《彌儂》歌德原作的熱烈的情調,尤與詩人原作吻合。此外尚有《致久別的愛人》,作品第九十八號。四部合唱的《輓歌》,作品第一一八號。與以歌德的詩譜成的《平靜的海》與《快樂的旅行》等,均為知名之作。 一九四三年作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