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電影幕後故事1905-2005

第15章 第一部分:險象環生的“廣州第一大案”彌補不了的深深遺憾

對於獲獎,蔡楚生並沒有感到有太大的興奮,因為早在1935年由他編導的《漁光曲》就在國際影壇上揚名,榮譽和掌聲,鮮花和喝彩,在1947年隨著《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公映,更是把蔡楚生的橫溢才華顯現無遺,令其導演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峰。但對於這次似乎是秘而不宣的本該公佈、但卻難以公開的頒獎秘密,真是匪夷所思。蔡楚生難以理解,也百思不得其解,作為一名普通的導演,作為一部普通的影片,蔡楚生是極不願意將之與殘酷的政治路線鬥爭纏繞在一起的。然而,個人的良好意願只是單方面的一廂情願,絕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身為電影局主要領導和主抓電影工作的負責人,講黨性、講原則,使得蔡楚生心裡深深明白,個人的渺小是無法抗衡外界的強大力量。蔡楚生只是謹慎地、很有原則性的、並且還很有分寸地在與王為一通信交代其他工作事項時,順便透露地寫了一句“《南海潮》的票數最多”。不知內情的王為一得到這一消息,自然是樂在心間,更加躊躇滿志,更加期盼與蔡楚生再次合作把下集早日拍成的信心和決心。時隔不久,蔡楚生又來信說道:該屆“百花獎”頒獎活動不辦了。這無形中給王為一的心中又增添了一團疑雲。

當年的6月,本該按時進行頒發的“百花獎”,自然是不能如期舉行。廣大觀眾和熱心讀者焦急得又等待了兩個多月時間,評委會每天都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詢問信件有數百封之多。此時,文化藝術界的文藝整風運動已進入了白熱化程度,繼續發獎已成為海市蜃樓般的可望而不可即。中國電影家協會在沒有得到上級主管部門明文通知之下,進退兩難。在時隔一年之後的1964年年底,違心地借用社會上的“左”傾觀點,自誣此次《大眾電影》“百花獎”所有的獲獎影片“沒有很好的體現出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文藝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精神,不符合當前的革命形勢,已經呈報上級批准撤銷了這次評獎。”至此,經過眾多權威部門和群眾團體通力合作、有近90萬人積極參與的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活動,終於在強大政治形勢的壓力之下無疾而終。 1966年7月後首創“百花獎”的《大眾電影》被迫停刊,直到1979年才重獲復刊。

1966年“文革”運動在全國全面爆發後,蔡楚生作為三、四十年代重點要批判的“黑線人物”,自然是首當其沖地遭受到殘酷的迫害,他於1968年7月15日含冤而去,終年62歲。然而,在他的身後除了早在1935年以《漁光曲》一片,而榮獲蘇聯莫斯科國際電影展覽榮譽獎,從而成為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上獲得的第一項獎項之外,還有從1947年公映以來,歷久不衰,已被評為世界電影經典名片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以及在1963年榮獲國內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的四項主要大獎的《南海潮》。除此之外,尚還有他的個人代表作品《南國之春》、《粉紅色的夢》、《王老五》……這些都是這位世界級的藝術大師留給後人的無價財富和不可估量的瑰寶。然而,蔡楚生嘔心瀝血創作的《南海潮》,卻只留下了全片的上集,而成為了永久、永遠也彌補不了的深深遺憾!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