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中國電影幕後故事1905-2005

第7章 第一部分:險象環生的“廣州第一大案”建國十週年慶典的18部國產獻禮片

1958年11月1日至7日,國家文化部在北京召開了各電影製片廠廠長會議,貫徹落實中央下達的專項任務,安排、制定了拍攝十週年大慶獻禮片的具體計劃。文化部部長周揚在會上對獻禮片提出了“三好”(即“內容好、風格好、聲光好”)的嚴格要求。 1959年1月,文化部電影局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指出“大躍進”中存在著缺乏科學精神、發展比例失調、影片粗製濫造、管理制度混亂等問題。周恩來總理也在會上指出:“我們要的是'紀錄性藝術片',而不是'藝術性紀錄片'”。 同年2月,中宣部召開宣傳工作會議,批評“大躍進”中文藝工作存在的過熱、浮誇和偏向等問題。文化部黨組的檢查指出,電影方面存在影片宣傳“浮誇風”、電影事業發展中頭腦發熱等缺點。 3月27日,文化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呈報《關於各地電影製片廠的建設方針的請示報告》,建議採取堅決措施,制止各地新建故事片廠。 4月2日至5日,根據中共八屆七中全會精神糾正“高指標”、“共產風”等錯誤。 4月23日,週總理在醫院接見陳荒煤、張瑞芳、鄭君裡等電影界人士,在談話中指出:“國慶獻禮片不要貪多,要注意在人力、物力上留有餘地,注意勞逸結合。”同時,他還提醒創作人員要“加強業餘學習,提高藝術素質。”此外,週總理還特別強調:“只要年底以前生產的好片子,都應該算是獻禮片。”5月3日,周恩來總理在部分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發表了《關於文化藝術工作“兩條腿”走路的問題》的講話。 7月11日至28日,文化部召開全國故事片廠廠長會議,重點討論獻禮片生產以及如何提高影片質量和加強藝術領導等問題。夏衍在講話中提出要突破老一套“革命經”、“戰爭道”,思想要解放,題材要寬廣,有意識地增加新品種。陳荒煤批判了“強調政治忽視藝術”等“左”的錯誤,呼籲要“出大師”、“出流派”。 7月19日,文化部黨組向中共中央呈報《關於提高藝術質量的報告》,指出1958年的藝術生產中,違反藝術創作規律,追求數量、忽視質量等現象十分嚴重,並提出了將藝術片年產量降到70部左右,鼓勵題材、風格、樣式多樣化等多項改進措施。面對1958年在“大躍進”運動中拍攝的“藝術性紀錄片”的“冒進”和“過多”、“過剩”,周恩來總理和黨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早就公開指出:“我們至少要拍出7部具有較高思想藝術水平的彩色故事影片來,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年大慶隆重獻禮。”

我們的電影工作者正是在這種正確的文藝方針指引下,不負眾望,以自己的出眾才華和對黨和人民的無限深情,通過深入生活的紮實底蘊,在建國十週年來臨之際,相繼拍攝出來許多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好影片。 1959年,共生產故事影片(含戲曲片)82部,雖然產量比上一年有較大下降,但整體藝術質量卻明顯上升。通過政審,電影局領導和權威人士普遍認為,達到一定藝術創作水準的大約有30餘部,佔全年總產量的1/3以上,其中彩色片的生產佔45%,無論是數量,還是在總產量中的比重,都大大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年。經過文化部精挑細選,首次大規模推出了18部優秀國產佳作。同時,當年的9月25日至10月24日,文化部在全國各大城市舉辦“慶祝建國十週年國產新片展覽月”,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影片展覽活動,共展出影片35部,其中故事影片17部,有《風從東方來》、《鋼鐵世家》、《換了人間》、《綠洲凱歌》、《戰火中的青春》、《沙漠追匪記》、《今天我休息》、《金玉姬》、《飛越天險》、《江山多嬌》、《烈火真金》、《試航》、、《礦燈》、《黃浦江的故事》、《地下航線》、《前哨》等優秀作品擔綱“掛帥”,另外尚有新聞紀錄片7部,科教片6部,美術片4部。

另外確定18部的獻禮片,從當年的金秋一直延續到第二年的春天,其顯著而突出的特點:一是影片均為進口“伊斯曼”彩色膠片拍攝完成;二是各廠指標分配比例恰當,題材多樣化,形式藝術化;三是在攝影、錄音和洗印等高難度的技術方面均有重大攻關和突破;四是這些影片均由當紅影星和新中國重點培養的青年新秀領銜主演,陣容強大。 這18部歸類到“獻禮片”行列的故事片是:上影厂(6部)《林則徐》、《聶耳》、《春滿人間》、《萬紫千紅總是春》、《老兵新傳》(為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影片)、《寶蓮燈》(舞台藝術片);北影厂(4部)《青春之歌》、《風暴》、、《水上春秋》;長影厂(4部)《五朵金花》、《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冰上姐妹》、《笑逐顏開》;八一廠(4部)《海鷹》、《萬水千山》、《回民支隊》、《戰上海》。

綜觀以上18部國產獻禮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些影片無論是題材篩選,還是演職員陣容,無論是創作方向,還是藝術價值,均代表當時中國電影的最高成就,其中大多數影片已經成為不朽的中國經典名片。但由於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產生出來的藝術品,一些影片的選材儘管在突出和強調多樣化方面精挑細選,但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這些銀幕膠片漸漸失去了原來應有的光澤。比如《萬紫千紅總是春》一片,因為把其政治背景盡可能地推到後台,而著重描寫幾個家庭和婦女生活的關聯,而在眾多氾濫成災的“大躍進”片中脫穎而出,把本來定下的同樣是彩色片的《鋼鐵世家》給替換下來,當時圍繞著究竟是上《萬紫千紅總是春》還是輕喜劇風格的《今天我休息》而在上影厂領導班子中意見不一,爭論不休,因為同樣是以“大躍進”為背景但在全片幾乎是看不到這種濃烈的政治運動的氛圍,而且是以喜劇色彩的笑料和愛情的主線來貫穿全片,來熱情讚揚好人好事的社會新風尚,雅俗共賞的通俗化套路,更能貼近普通老百姓對傳統電影形式和情節發展的欣賞習慣,而由於後來明文指出要求上報的“獻禮片”必須是彩色片,這樣,《萬紫千紅總是春》就佔了一個大便宜,這樣的例子同樣也發生在長影厂拍攝頗受圈內人器重和一致看好的《戰火中的青春》的身上,無論是從藝術成就還是題材故事都比之遜色的《笑逐顏開》鑑於搶選一步的彩色膠片,意外入選獻禮片的行列。

至於被稱為中國電影農村題材的扛鼎之作的《我們村里的年輕人》在獻禮片中的獨占鰲頭,也有一段饒有趣味的小故事:當時在1958年“大躍進”風頭正猛的時候,蘇里導演看中了山西著名作家馬烽寫的這個本子,幾番遊說推薦廠裡能夠開拍,但考慮到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農村題材,廠領導並不看好,只是被蘇里的執著精神所感動,再加上他執導的《平原游擊隊》名聲在外,確實給廠裡帶來良好的社會效應,同年他已經完成的在審看後也反響不俗,於是便勉強同意,但當時彩色膠片的指標已經用完,蘇里自從執導影片以來,還從來沒有導演一部彩色片,所以,他想方設法又一心想拍攝個帶“色”的來,最後只好用已經完成的其他彩色片的剩餘膠片來完成,但全部樣片洗印出來送審後,得到電影局領導的一致叫好,但由於“伊斯曼”和“阿克法”兩種不同的彩色膠片,完成後的樣片偏色厲害,色差嚴重,直接影響質量,電影局明確指示,此片可做國慶十週年獻禮片的備選節目,為了保質保量,影片有過半鏡頭需要進行重新補拍,廠裡破例申請購買進口膠片,以影片完成中的兩種膠片鏡頭為多者為主,又重新趕回山西汾陽外景地,進行了二度拍攝。

另一部聞名遐邇的中國經典名片《五朵金花》之所以能夠順利問世,則是夏衍的一大功勞,當時在幾經反复確定18部獻禮片時,夏公就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不要總是一種題材,要合理搭配,要'百花齊放'嘛,我看可以搞一個輕鬆活潑的喜劇片,來反映新中國建設的新成就,這樣不是很好嗎?”雲南頗有才華的趙季康、王公浦夫婦的“神來之作”就在很短的時間裡脫穎而出,起先這個文學劇本的原名叫做《13朵金花》,因要表現的人物太多,不可能每一朵“金花”都給人留下印象深刻的感覺,所以,夏公又為此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好建議,重新集中人物,調整情節,更名為好記且更為精彩的《五朵金花》,由於這部影片為最後確定,故此在當年底才拍攝完成,並於次年的春節過後才公開放映。此外,八一廠的《海鷹》由於是善於用情的嚴寄洲執導,他拍攝出來劇中俊男靚女的王心剛與王曉棠吉普車飛馳、海邊擁抱抒情等一些場景的戀愛戲,都被認為有損我軍指戰員的正面形象而遭遇剪刀,而《戰上海》中的許多戰斗場面,也被荒唐地認為是宣傳了“戰爭殘酷論”被迫刪減。

總之,這樣一大批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以及“明星效應”於一體的新片集中展映,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主題、精湛的藝術表現力和豐富多彩的各類題材,真正以電影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普及藝術形式,達到了雅俗共賞、寓教於樂的目的,這些主流影片在全國廣大觀眾當中,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並引發出強烈的共鳴。短暫的24天裡,觀眾高達1.2億人次,隨之,這些影片拆散分開,陸續到各中小城鎮和工礦、農村、部隊等廣大區域中放映,觀眾量更是猛增,綜觀1959年全年,全國觀眾人次突破40億,比狂熱“大躍進”運動的頭一年所“浮誇”的30億人次,還要“貨真價實”地增長了1/3。 1959年11月2日,文化部、中國影聯在北京飯店舉行招待會,慶賀“新片展覽月”的成功。周恩來總理激動地在會上發表講話,稱讚說:“在文藝方面,戲劇、電影可以說是開得最茂盛的兩朵花,這是兩朵兄妹之花”,“十年來,電影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有了很大的進步,電影的風格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國電影已經開始創造了一種能夠反映我們偉大時代的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新風格”。建國十週年大慶,特別是中國影壇上真正的“百花齊放”,被史學界稱之為“難忘的1959”,而被載入史冊。

以《五朵金花》為代表的“獻禮片”,還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堂而皇之地闊步走進了國際電影市場,同樣贏得了世界人民和各國觀眾的喜愛。 《五朵金花》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週年的18部獻禮片的最後壓軸之作,於1960年的春天,在全國隆重放映,並於同年在埃及開羅舉辦的第二屆亞非國際電影節上放映,擔任主演的楊麗坤榮獲了“最佳女演員”的“銀鷹獎”,王家乙同獲“最佳導演”的“銀鷹獎”,埃及總統納塞爾點名請楊麗坤親自前往埃及,領此大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繼石聯星主演《趙一曼》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5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為自由而鬥爭獎”的“最佳女演員獎”、新中國培養出來的青年演員王曉棠和達奇主演的《邊寨烽火》榮獲了在捷克斯洛伐克舉辦的第1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之後,楊麗坤在世界影壇上獲得的第三個“國際影后”級的殊榮。同時,《五朵金花》自1959年起,先後輸往4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隆重公映,創下了當時中國電影在國外發行的最高記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