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我生有涯願無盡

第36章 第六輯暮年有感

我生有涯願無盡 梁漱溟 1542 2018-03-16
第六輯暮年有感 第72節老來回憶此生 老來回憶此一生多有非自己早年意料之事。例如少年時嚮往事功,視學問若不足尚,尤厭棄哲學玄談,而今結果恰得其反。兒時既未曾誦習儒書舊籍,比及少壯且視中國文化如無物,信有如《思親記》中所說“語及人生大道必歸宗天竺,策數世間治理則矜尚遠西”者,乃不料中年而後卒有《中國文化要義》之作,深入淺出,精闢而周詳,為學術界此一研究奠基開端。再如我年未及冠,志切出世,決定一身清淨矣,未料年近三十,竟爾娶婦生子,且喪偶之後又續婚焉。乍看起來,一若忽彼忽此,率爾行動者,而不知沉思熟慮是吾生性,其審決於衷者固非外人想像所及也。而今追憶往事,只有嘆息命運播弄人耳。吾先世累代宦遊北方,我自幼隨父母住家北京,曾無一日嚐過農村生活味道,然竟投身農村運動,茹苦自甘,號召國人以為創建社會主義復興民族之惟一途徑,十年,徒以日寇入侵,未竟其志。其初吾標名曰“鄉治”,志在培植鄉村自治體,實為目標遠大之一政治運動,其志正在建造新中國。當時雖悟及必須有方針、有計劃地發達社會生產以為其根本,顧尚未認識其入手乃在實施社會教育,其重點更在成人。最後寫出《社會本位的教育系統草案》,遂為此一生從少壯而中年思索解決中國問題幾經曲折轉變臻於成熟的具體規劃,總結主張,卻遠非當初感觸問題一念興起時所及料矣。我在人生實踐中認真不苟,其步步發展變化固當如是耶。

1976年7月10日 第六輯暮年有感 第73節談樂天知命 古人有許多說話,早先我自以為能領會其意義,其實所領會的極其粗淺。今年過八旬後,感受時事環境教訓,乃有較深領會於心。此一不同,唯自己心裡明白而已,難以語人。今略記之於下;人之領會於吾言者如何,又將視其在人生實踐上為深為淺而不同焉。 例如五十年前舊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曾比照“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指出“仁者不憂”之大可注意,自謂能曉然其意義矣;其實甚淺甚淺。今所悟者乃始與《易·繫辭》“樂天知命故不憂”一語若有合焉。樂天知命是根本;仁者不憂根本全在樂天知命。 何謂樂天知命?天命二字宜從孟子所云“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來理解,即:一切是事實的自然演變,沒有什麼超自然的主宰在支配。自然演變有其規律,吾人有的漸漸知道了,有的還不明白。但一切有定數,非雜亂,非偶然。這好像定命論,實則為機械觀與目的觀之合一,與柏格森之創化論相近,不相違。吾人生命與宇宙大自然原是渾一通徹無隔礙的,只為有私意便隔礙了。無私意便無隔礙,任天而動,天理流行,那便是樂天知命了。其坦然不憂者在此。然而亦不是沒有憂,如雲“憂道不憂貧”;其憂也,不礙其樂。憂而不礙其樂者,天理廓然流行無滯故耳。孔子自己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意思可見。孔子又云,“五十而知天命”,殆自言其學養功夫到五十之年自家生命乃息息通於宇宙大生命也。

在平素缺乏學養的我如上所說,不過朦朧地遠遠望見推度之詞。即從如上所見而存有如下信念:一切禍福、榮辱、得失之來完全接受,不疑訝,不駭異,不怨不尤。但所以信念如此者,必在日常生活上有其前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是也。 臨深履薄之教言,聞之久矣。特在信服伍庸伯先生所言反躬慎獨之後,意旨更明。然我因一向慷慨擔當之豪氣(是個人英雄主義,未是無產階級革命的英雄主義),不能實行。及今乃曉得縱然良知希見茁露,未足以言“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卻是斂肅此心,保持如臨深履薄的態度是日常生活所必要的。此一新體會也。 信得及一切有定數(但非百分之百),便什麼也不貪,什麼也不怕了。隨感而應,行乎其所當行;過而不留,止乎其所休息。此亦是從臨深履薄態度自然而來的結果。

註一切有定數,但又非百分之百者,蓋在智慧高強的人其創造力強也。一般庸俗人大都陷入宿命論中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