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權謀高手李鴻章:從刀筆小吏到第一重臣

第112章 僧格林沁之死

事實上,比洪楊之亂更早的,是淮上的捻亂。正是淮上的捻子,為這場漫長而浩大的戰爭,儲備了過多的尚武人才。這些人拒絕讀書識字,堅定不移地信守鐵血的野蠻法則。他們蔑視那些木訥老實的農民,視這些人為待宰的羔羊。對於李鴻章這樣的耕讀世家,他們一半人極為仰慕,因為他們自己做不到這一點;另一半人則是恨之入骨,因為他們自己也知道,讀書人是良知的種子,很容易取得人生事業的成功,而這就意味著野蠻法則的失敗。 淮上新捻子,是流竄中的太平軍殘餘與淮上第三代捻子化合而後衍生出來的全新品種。 淮上的第一代捻子,就是被僧格林沁捉到的張樂行與將英王陳玉成捆綁後賣給官兵的苗沛霖等人。其時也,淮上兇名最盛的巨捻,就是張老樂張樂行,其人嘯聚十八鋪人馬,攻城略地,橫行四方,讓朝廷痛苦不堪。

第一代巨捻張樂行太兇,勢力太大,擠得與他同輩的苗沛霖都沒個落腳之地。至於像劉銘傳、潘鼎新、張樹聲、吳長慶等二代捻子,他們能力極強,尤其是劉銘傳,傳說他曾於大潛山秘密樹捻,只是由於時辰詭異,突然捲起一陣神秘的黑風,將劉銘傳剛剛樹起來的旗桿絞斷。事發後劉銘傳驚心不定,詢問長輩,告之時局晦澀,不可輕動,劉銘傳這才停手。實際上,這個故事透露出淮上豪強勢力強大,市場飽和,新成長的劉銘傳等人,已經沒有了佔領地盤的機會。 第一代巨捻走向了朝廷的對立面,成了太平軍的同盟。第二代成長起來的捻子無處落腳,只好追隨李鴻章去上海打拼,成了第一代巨捻的對立面。 但等到李鴻章功成名就,追隨他的捻子也都將自己的身份洗得清白時,淮上的第一代老捻子張樂行已經落幕,成長起來的第三代新捻子,發現在李鴻章這邊已經沒有機會,就只能與殘餘的太平軍合流,填補了第一代老捻子離開後出現的巨大勢力真空,這就是新捻子之由來。

淮上新一代巨捻任化邦、張總愚等遇到了流竄而來的賴文光等太平軍,於是雙方迅速融合為一體,並分化成東捻和西捻兩支武裝力量。東捻由任化邦、賴文光率領,而西捻則由張總愚率領,縱橫山東、河南、陝西,威脅京畿。 話說京畿重地,關乎朝廷安危,向來由最信任的軍隊把守。此時把守直隸門戶的,就是僧王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鹹豐皇帝的舅舅,此人雖然對帝國忠誠無比,但腦袋落後於時代的距離比較遠,對於現代政治一無所知。說透了,老僧王是典型的權力動物,只知道對坐在龍椅上的皇帝效忠。正是他砲擊英法兵艦,而後又在談判桌上擄走了鐵匠的兒子巴夏禮,並虐殺其隨從。但是中國人沒有因此而責怪他,因為權力體制下的國民,和僧格林沁同樣缺乏是非判斷,認為僧王打的是洋人,洋人就該打,所以僧王是愛國的,應該大力支持才對。

但經歷瞭如此之多的事件,朝廷已經漸漸醒過神來了。愛國是好事,但不遵守國際行為法則,就是流氓行為,這個事可不是披上件愛國的外衣,就能夠蒙混過去的。於是,朝廷開始對僧王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不滿。 當南京被攻克之時,朝廷緊張地盯著曾國藩,生恐這老夫子造反。等發現曾夫子根本沒有此意,而是大力裁撤湘軍以表明自己的政治態度,朝廷鬆了一口氣之餘,忽然覺得曾國藩、李鴻章這些漢臣,真的很有見識、很能幹,你看他們把洋人玩兒得團團轉,這個就叫本事。 曾夫子的智慧與李鴻章的才幹,凸顯出的是老僧王的糊塗與無能。要擱在以往,朝廷更喜歡老僧王的這種糊塗,所有人全都糊塗才好,你糊塗了,我才能坐在龍椅上,恣意快活。可現在,面對著西方列強咄咄逼人的挑戰,糊塗的老僧王,已經不太適應這個需要智者的時代。

既然不再需要像老僧王這樣的糊塗蛋,朝廷當然也就不會客氣,無緣無故地接連下旨訓斥。也就是說,兩宮太后越看老僧王越不順眼。 老僧王正費盡心力與新捻子交戰,將這支可怕的武裝力量,阻擋在京畿門戶之外。無緣無故,突然挨兩宮太后的破口大罵,老僧王他委屈啊。 老僧王流著眼淚想,我不就是糊塗點兒嗎?我糊塗又怎麼了?可是我愛國呀。這兩宮太后,還講不講道理,怎麼可以罵像我這樣一個愛國糊塗蛋呢? 悲憤之下,老僧王把心一橫牙一咬,我不活了,我死給你們看。 史載,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僧王僧格林沁於山東菏澤一帶,僅率了輕騎部隊,狂追西捻軍張總愚部,追擊到了高樓寨,陷入新捻軍的重重埋伏之中。陳國瑞揪住他的馬羈,讓僧王掉頭快逃,可是僧王已經鐵了心,率輕騎向不計其數的捻子發起了自殺式衝鋒。他很快死於亂軍之中,其屍身被義子陳國瑞潛入背回。

老僧王僧格林沁之死,可以說是朝廷官方導致的結果。朝廷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已經確信了曾國藩等漢臣的智慧與忠誠。既然如此,僧格林沁的利用價值就迅速降低,終至除名。 說到底,都怪曾夫子硬是不做皇帝,連累降低了老僧王的利用價值。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