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國學大師們

第150章 求索

17歲的時候,梁啟超結識了康有為,兩人第一次見面,梁便為康所折服,拜在康門下。梁啟超後來追憶他與康第一次見面時的情形說,康有為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受此當頭棒喝,梁一時不知所措,發現以前所學的不過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而已,根本不是什麼學問。於是,梁馬上退出學海堂,拜康有為為師。從此,在康有為的引導下,梁啟超棄訓詁之學,接受康有為的維新變法思想與政治主張,逐漸成長為康有為的左膀右臂,史稱“康梁”。 1890年,梁啟超赴京趕考,名落孫山,回粵時途經上海,看到介紹世界地理的《瀛環志略》和上海機器局所譯西書,眼界大開。 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後,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一時群情激忿。 4月22日,時在北京趕考的梁啟超與老師康有為,寫成萬言“上今上皇帝書”,十八省舉人一起相應,一千二百多名舉子聯合署名。 5月2日,在康、樑的帶領下,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齊聚“都察院”門前,請求代奏皇帝。康、梁在上書中提出了“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此次上書史稱“公車上書”。

戊戌變法之前,梁啟超的主要思想皆來自於康有為,梁啟超用他那充滿感情的筆,闡發康有為雜亂、高深的思想,為康的“君主立憲”思想搖旗吶喊;變法失敗後,梁啟超亡命日本,與革命黨人多有接觸,思想逐漸從改良轉向革命。 戊戌政變後,梁啟超本“抱定一死的決心”,只因譚嗣同鄭重托命及日本公使林權助力勸,才逃離虎口。 梁啟超早年受康有為的影響,主張“尊孔保教”,黃遵憲和嚴復常常對此予以反駁,認為“孔教不可保”。受其影響,梁啟超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大倡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之新說,並願同孫中山合作。 1902年,本著“吾愛孔子,吾尤愛真理;吾愛先輩,吾尤愛國家;吾愛故人,吾尤愛自由”的原則,梁啟超公開發表文章《保教非所以尊孔論》,認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從今以後,只有努力保國而已,表示自己“昔也為保教黨之驍將,今也為保教黨之大敵”,被康有為嚴厲批評。

隨著思想的轉變,梁啟超的政治主張也發生了變化。逃亡日本期間,梁啟超與同在日本的孫中山、陳少白等交往,關係極為密切,有時擁被長談至深夜。梁、孫曾計劃合作組黨。樑與部分康門弟子聯名致函老師康有為,勸其退休。康有為得知梁啟超思想的轉變後,異常生氣,對其進行了嚴厲指責,並馬上令梁離開日本,到檀香山辦理保皇會事宜。 無奈,梁啟超只能謹遵師命,來到檀香山。檀香山是興中會的發祥地,孫中山在當地華僑中很有影響。於是臨行前,梁請孫寫介紹信,孫中山自然非常樂意。利用孫的關係,梁啟超不但在檀香山募集到了大筆資金,還將當地的革命團體變成了保皇會組織。孫中山得知後非常憤怒,自此,孫中山與梁啟超反目成仇。 此時,梁啟超的政治立場又從激進轉變為保守,從革命轉變為改良。梁啟超反對革命、共和,而主張改良、立憲,他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民智低下的專制國家,革命的結果只會造成徒具共和形式的民主專制國家。

中國國內的革命浪潮越來越猛烈,革命派在自己的報紙《民報》發表文章,駁斥維新派的保皇思想,梁啟超在這場論爭中處於下風。從此,他把主要的精力轉入“開明專制”的研究和實踐中。武昌起義爆發後,梁啟超企圖讓革命派與清政府妥協。 民國建立後,梁啟超轉而支持袁世凱,並按袁的意思,將民主黨與共和黨、統一黨合併,改組為進步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相抗衡。 1913年,進步黨組建“人才內閣”,梁啟超出任司法總長。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暴露後,梁啟超始認清袁的面目,他毅然與袁決裂,與弟子蔡鍔策劃武力反袁。 袁世凱死後,梁啟超與段祺瑞一起反對張勛復辟,後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 1917年11月,段內閣被迫下台,梁啟超也隨之辭職,梁啟超的政治迷夢最終破滅。

梁啟超的弟子四川督軍戴戡被劉存厚的川軍擊斃後,梁在北京四處為戴討說法,一定要段祺瑞嚴懲劉存厚,段只是敷衍了事。蔡鍔病死後,戴戡統領的駐川黔軍,是梁啟超及進步黨僅存的政治資本。戴戡之死,標誌著梁啟超從此淡出政壇。 1918年底,梁啟超到歐洲各國考察,了解了西方社會的許多問題和弊端。回國後,梁啟超宣揚西方文明已經破產,主張光大傳統文化,用東方的“固有文明”來“拯救世界”。 “五四”運動以後,梁啟超再次逆潮流而動,主張改良,在科學與玄學中尋找折衷主義,在國共兩黨之外尋求“第三黨”。 早年,梁啟超將科學視為禍亂之源;但到1922年,他在中國科學社講演《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時稱:“秦漢以後,反科學精神瀰漫中國者二千年”,“祝禱科學社能做到被國民信任的一位醫生,我祝禱中國文化添入這有力的新成分(科學精神),再放異彩!”

梁啟超一度將墨子與馬克思相提並論,但他認為中國祇可有社會主義的精神,不當真正實行社會主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