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國學大師們

第143章 傳道

說起章太炎的學生,這份名單裡有:魯迅、許壽裳、周作人、錢玄同、沈兼士、馬幼漁、朱希祖、吳承仕、黃侃、汪東、曹聚仁、劉文典…… 章太炎在日本時,為留學生開設國學講座,講授《說文》、、《楚辭》、《爾雅》等。此後,又為周樹人、周作人、朱希祖、錢玄同等人單獨開設一班,另行講授。 黃紹蘭(曾遭黃侃騙婚)著《三體石經》,為章太炎所賞識,成為章門唯一的女弟子。 1934年,章太炎由上海遷居蘇州,創立章氏國學講習會。次年3月,蔣介石派丁維汾(鼎臣)前往慰問,並送上萬金為章療疾之用,章即將此款移作章氏國學講習會經費。 1935年後,章太炎在蘇州辦國學講習會,該講習會實際上已經是私人學校。學校初設在章宅,後因為學生不斷增加,只能購地建房,作為教室和學生宿舍。章太炎為主講,另聘有多名講師,並章夫人湯國梨擔任該校教務長。學制2年,分4期,有規劃地進行課程安排。依學生程度不同,分班教學,有類似預科的基礎班,也有“研究生”。後來,該校還開辦了附屬中學。張昭軍回憶,學校門口掛著章氏國學講習會和《制言》雜誌社的招牌,不設門房,自由出入,一派思想自由活躍的氣氛,學生從全國各地負笈而來,最小的18歲,最大的73歲,住校者達百人之多。章太炎極重視講學,臨終前仍堅持帶病上課,他說:“飯可不食,書仍要講。”

周作人曾追憶章太炎在北大研究所講時的情景:當日講演系太炎所著《廣論語駢枝》,就中擇要講述,因學生多北方人,或不能懂浙語,所以特由錢玄同為翻譯,國語重譯,也是頗有意思的事。 章太炎講學,聲勢浩大。他名滿天下,前來聽講者甚眾,所以主辦者乾脆安排一次大課滿足聽者所需。章每次來上課,都有五六個弟子陪同,有馬幼漁、錢玄同等,都是一時俊傑,聲名在外。章國語不好,便由劉半農任翻譯,錢玄同寫板書,馬幼漁倒茶水,可謂盛況空前。章太炎講課,開口就說:“你們來聽我上課是你們的幸運,當然也是我的幸運。” 張中行回憶章太炎在北大風雨操場的演講:老人滿頭白髮,穿綢長衫,由弟子馬幼漁、錢玄同、吳檢齋等五六個人圍繞著登上講台。太炎先生個子不高,雙目有神,向下望一望就講起來。滿口浙江餘杭的家鄉話。估計大多數人聽不懂,由劉半農任翻譯;常引經據典,由錢玄同用粉筆寫在背後的黑板上。說話不改老脾氣,詼諧而兼怒罵。

周祖謨回憶,他讀小學時,曾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風雨操場見過梁啟超和章太炎兩位先生講演。梁先生講政治,聽的人很多;章先生講清代學術,聽的人很少。當時章太炎頭髮已經斑白,帶著一副白眼睛,坐在一條板凳上,面前一個課桌,講的是一口南方話,他幾乎聽不懂。在他身後有兩位先生代寫板書。周祖謨上了大學,才回憶起當時寫板書的人是誰。矮而胖的是錢玄同,高而瘦的是馬裕藻。 章太炎的餘杭口音很重,而且因生有鼻息肉,說話口齒不清,帶有極重的鼻音,演講、講學需要人翻譯。 1922年,章太炎在上海舉行有關國學的系列講演,據當時《申報》的報導,聽眾從三四百迅速上升到近千,而後又回落為七八十。曹聚仁記載說,這十回的系列講演,逢星期六下午舉行,第一次聽眾千人,第二次不到一百,最少的時候只有二三十,結束的那次稍好些,有七八十人。最初大家都是慕名而來,但由於世人對於對章的學問缺乏基本了解外,加上“章師的餘杭話,實在不容易懂”,所以,聽者銳減。

1923年,章太炎到東南大學暑期學校演講《治史學的方法》,章滿口餘杭土話,學生們大都聽不懂,只能由在座的柳詒徵翻譯,於是,“柳先生翻譯時,好像西人講學,中國人翻譯一樣,但他聲如洪鐘,有條不紊,娓娓動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