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師們

第78章 音樂

在“滬學會”補習科時,李叔同就注重將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從、《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十三篇,配上西洋和日本音樂的曲調,連同中國戲曲中兩段崑曲的譯譜合編成《國學唱歌集》,於1905年刊行,供學校教學所用。其中,他作詞配曲的《祖國歌》傳遍了全國,成為最早的著名愛國歌曲。 豐子愷回憶:“我的少年時代,正是中國外患日近的時期。……那時民間曾經有抵制美貨、抵制日貨、勸用國貨等運動。我在小學裡唱到這《祖國歌》的時候,正是勸用國貨的時期。我唱到上下數千年,一脈延,文明莫與肩;縱橫數万裡,膏腴地,獨享天然利的時候,和同學們肩了旗子排隊到街上去宣傳勸用國貨時的情景,憬然在目。我們排隊遊行時唱著歌,李叔同先生的《祖國歌》正是其中之一。”

1906年,在日本的李叔同創辦了我國第一本音樂刊物《音樂小雜誌》。創刊號由他在日本編印後,寄回國內發行,其中除兩幅插畫和三篇文章為日本人所作外,封面設計、美術繪畫、社論、樂史、樂歌、雜纂、詞府各欄均由李一人以“息霜”的筆名包辦。創刊號中的《我的國》一曲成為李叔同的又一首流傳甚廣的愛國歌曲。 李叔同一生寫了90多首歌曲,他創作的《春遊》、《送別》、《悲秋》、《傷春》、《晚鐘》、《西湖》、《落花》等數十首樂歌,在大江南北流行數十年,久唱不衰。其中,《春遊》是我國最早的合唱歌曲。 李叔同的《送別》至今流傳,成為經典名曲。 《送別》歌詞清冷繾綣,人盡唏噓: 李叔同在浙一師教授圖畫和音樂。這兩門原本無足輕重的課程,一下子成為全校最為看重的功課。學校的圖畫教室配備了特殊的設備(開天窗、有畫架),音樂課也有獨立專用的音樂教室,並置有大小五、六十架風琴和兩架鋼琴。每到下午四時以後,滿校都是琴聲,圖畫教室不斷有人作畫,宛如一所藝術學校。課餘時間,歌聲琴聲悠揚。曹聚仁回憶說,那段時間,連他這素來對音樂向來沒有興趣的人,竟也“發瘋地一早起來唱音階”。

1927年底,豐子愷、裘夢痕將老師弘一法師的名曲《朝陽》、《憶兒時》、《送別》、《悲秋》等二十多首,編成《中文名歌五十曲》一書,作為國內各級學校音樂教材。 豐子愷在《中文名歌五十曲》序言中讚頌老師道:“西洋名曲所以傳唱於全世界者,因為它們都有那樣優美的旋律;而李先生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據我所知,中國能作曲又作歌的樂家,也只有先生一人。”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