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文學大師們

第10章 新式

林語堂的祖母是一位基督教徒,父親林至誠24歲進入神學院學習,後來成為一名基督教的牧師,林語堂的兄弟們從小都不梳辮子,而留短髮。林至誠夫婦經常邀請農人、樵夫到家裡喝茶乘涼或吃午飯。這種平等觀給林語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後,林語堂也會和小癟三交朋友,請其到家中做客。 林家中掛著兩幅畫,因為父親熱心西學和維新,所以其中一幅是彩色的石印光緒皇帝畫像;母親則喜歡一幅外國女孩的畫像,滿臉笑意,雙手拿著一頂破舊的草帽,裡面盛著幾顆剛撿來的雞蛋。 暑假,林語堂的父親在家給孩子們上課,早餐過後,他便搖鈴上課,教他們讀四書五經、《聲律啟蒙》、《幼學瓊林》之類,一屋子都是咿唔的讀書聲。父親還鼓勵他們看林琴南翻譯的書,如《福爾摩斯》、《天方夜譚》、等。

一次,大嫂在院子裡洗衣服,小林語堂準備捉弄一下她,便趁她起身去拿衣服時偷偷撤去凳子,大嫂毫無提防,結果坐了個空。當時大嫂已經懷孕,全家人嚇壞了,馬上把她送到醫院搶救,才母女平安。日後林語堂對大嫂和侄女格外關心,將《宇宙風》的版權贈給大嫂,侄女家中遭劫,他知道後,從美國寄錢給她。 上小學時,一次考試前,林語堂偷偷進入老師的房間,偷看了考卷。老師批改試卷時發現,每個學生都得了高分,他知道肯定有人做了手腳,挨個審問,唯獨沒有懷疑林語堂。他怎麼也想不到,一向聰明好學、成績優秀的林語堂正是洩題的人。 8歲時,老師給林語堂一篇作文的評語為“如巨蟒行小徑”,批評他表達笨拙,林給老師的評語回敬了一個下聯:“似小蚓過沙漠。”

兒時,林語堂一次被大人關在屋外,他索性撒起野來,撿起一塊石頭從窗戶扔了進去,叫道:“你們不讓和樂進去來,石頭替和樂進來!”又一次,他和二姐發生爭執後,躺在泥地上,然後爬起來對負責為全家洗衣服的二姐說:“現在你得給我洗衣裳了吧。” 1908年前後,一些敵對基督教的村民在一位落榜儒生的組織下,募捐在林家所在教堂的街上修建了一座佛寺。一個禮拜天,教堂的鐘聲敲過之後,寺廟里傳來了隆隆的鼓聲,林家的孩子就用敲鐘來回應,一時鐘鼓齊鳴,熱鬧異常。 林語堂從小受基督教的熏陶長大,他回憶說:“我們兄弟姊妹是不許吵架的,實際上我們也沒吵過架。理由是:每個人都要'友好和善'。”林到聖約翰大學讀書前,見到人就微笑,到聖約翰後,他堅決改掉了這個習慣,還勸弟弟也改掉。

林父對西學很感興趣,其好友範禮文牧師常給他寄來許多這方面的書籍,林語堂回憶說:“西學就是這樣來到我家。”林父晚上總是挑著油燈,口吸旱煙,向孩子們講述牛津大學怎樣好,柏林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這位每月只有24元大洋收入的牧師希望他的孩子們能到那裡去讀書,林說父親是在做“狂夢”。 還在上小學的時候,父親就鼓勵林語堂說英語,會幾個單詞就說幾個單詞。林語堂的小學、中學、大學,都是在教會學校度過的。他受到兩位女老師的影響,很喜歡英文,他曾對父親說,長大後最想當英語教員,其次是物理教員。 因為從小受到教會教育,林語堂無緣接觸中國文化,林從小就不知道中國民間傳說,連看梁山伯祝英台的戲曲,都是一種罪過。林語堂說自己20歲之前就知道古猶太國約書亞將軍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到了三十多歲才知道中國古代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他說這是教會中學欠他的一筆債。

林語堂聽到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後,他十分憤怒:“我被騙去了民族遺產。這是清教徒教育對一個中國孩子所做的好事。我決心反抗而深入我們民族意識的巨流。” 在林語堂看來,他的中學教育是浪費光陰。他對地理興趣濃厚,自學了一本十萬字的地理書,而在學校每星期只讀一頁半,全年不過讀三萬字。他甚至對學校教育產生了逆反心理:“凡是教員所要我讀的書我俱不喜歡。”他讀了大量的課外書籍,最大的願望是學校有一座好的圖書館,等他到哈佛就讀時,終於得償所願。 從聖約翰大學畢業後,林語堂到清華大學任英文教員,他這時才深切感覺到國學知識的貧乏。於是他從閱讀開始補課,經常出沒於琉璃廠的舊書店,接觸到了大批經典著作。 徐回憶,林語堂在對待不速之客方面,如同歌德般不近人情。家中舉辦宴會,他會很高興地接待朋友,與朋友閒談,平常則不喜與朋友隨便來往聊天。在美國時,都是胡適去林家中拜訪,他從不探訪胡適,二人也從來不會無事相約在外面吃個便飯聊聊天。

30年代,林語堂赴美前,退了租住的房子,出售屋中的家具。陶亢德從林家買走了沙發,林的兄弟們也各買了幾件舊家具。當時大家都覺得,幾件舊家具林還要收自己兄弟的錢,實在太沒人情味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