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金庸傳奇

第25章 人世空茫

金庸傳奇 费勇 2479 2018-03-16
是一部奇特的武俠小說,或者可說是武俠小說中的異數。 它的主人公完全不會武功,而且也不是什麼俠義的英雄,只是一個亦正亦邪的頑童。 在戲謔性的情節推演中,金庸要告訴讀者的是什麼? 以書名推測,這部小說的主題其實與家國興亡有關。 “鹿”是逐鹿中原的“鹿”,“鼎”是問鼎中原的“鼎”,還有東北的鹿鼎山,埋藏著關於大清國運的龍脈。 事實上正是如此,除了主人公韋小寶外,幾乎所有的人物都在拼命、廝殺,或為了皇權,或為了復興明室,或為了龍脈寶藏,或為了報仇雪恨,等等,等等。 然而,天地會總舵手陳近南的結局是被奸人暗算致死,一世英名,一身武藝,落得如此下常大漢奸吳三桂處心積慮,經營多年,仍被康熙剿滅。神龍教教主洪安通最終眾叛親離,在瘋狂中死去。康熙雄才大略,似乎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過得似乎也並不怎麼痛快。還有九難、沐王府眾英雄、李自成、鄭成功後人等等的遭遇,都是哀多樂少。

成功也罷,失敗也罷,到頭來只是一嘲空”。 大家絞盡腦汁想得到的《四十二章經》,莫名其妙地,被不知所謂的韋小寶得到。 真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歷史的荒謬,也是人生的荒謬。 歷史的神聖光澤,人世的莊嚴外表,在中遭到了徹底的解構。 寫的基本上是史實,只不過加了一個韋小寶,例如康熙謀殺鰲拜、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均為真人真事,只有一個韋小寶是虛構的。 虛構的韋小寶參與真實的歷史,反映了金庸觀察歷史的一種獨特角度。由於韋小寶的參與,積澱在歷史記述之下的“真相”一一顯現。究其實,歷史不過是一連串的鬧劇,支撐著情節發展的可能只是一剎那的心理波動或某個人的一時衝動。 韋小寶與蘇菲亞公主偷情,並助她成功篡權奪位,令人發笑,也令人深思。一切權力的鬥爭,玩弄的難道不正是韋小寶的把戲?恰如小說中所言:

小說中得來。當年清太宗使反間計,騙得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殺了大將袁崇煥,就是抄襲中周瑜使計,令曹操斬了自己水軍都督的故事。 而韋小寶煽動俄國士兵造反的汁策,實際上也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那就是:讓群眾的慾望之河決堤。 接下來,蘇菲亞站在廣場上的演說,以及底下的群眾反應,實為人類歷史上許多“革命”的縮影。在冠冕堂皇的旗幟下,驅動力是金錢與美女,人成了慾望的奴隸和打手。 就是這麼幾句平淡無奇的話,卻將群眾煽動得熱火朝天。為什麼?因為抓住了人內在的願望,那種強烈的被壓抑的願望。如果仔細去研究一切的群眾運動,則會發現,運動的領導者總是激發了此一類的潛願望,群眾才可能“揭竿而起”。 因為慾望,便有了革命,有了戰爭,有了人與人之間無休無止的爭鬥,有了歷史的進步。但最後,人人都成了慾望的犧牲品。

連韋小寶這樣一個在人世混得溜溜轉的“活寶”,也感到了厭倦,終於從心裡喊出:“老子不干了!” 慾望化的世界是一個立體的世界。 好與壞,正與邪,是與非,忠與姦,不是能夠截然判斷的。在多元的視角里,它們之間的界線若隱若現,有時甚至了無踪跡。 就大的方面而言,康熙是滿清的皇帝,是全體漢人的死敵,但他卻是一個“好皇帝”。他對韋小寶說:“明代的皇帝沒有一個能像他自己那樣勤政愛民。假定人民的希望是安居樂業,那麼,在他的統治下,人民達成了他們的希望。為什麼還要無事生非,想把他趕出中原?只不過是名份之爭罷了。” 韋小寶將這個意思轉述給顧亭林這樣有學問的人,後者也是一時語塞不知何以對答。這就注定了壯烈的反清復明運動失敗的必然性。

再就小的方面而言,同是反清復明,天地會、沐王府、九難各有所主,而李自成則完全是個“造反派”,吳三桂則是反复無常的“奸雄”。他們互相指責,自以為是,在旁人看來,吵吵鬧鬧的,內裡卻不免荒唐。一個敗落了的王朝,居然還在為“正統”、“名份”爭執不休。 在鄭成功的小政權內,宛如一個縮小的皇宮,骨肉相殘,權貴傾軋。在歷史風雲中飄搖的身影,那種跌爬的姿勢,同樣叫人不勝唏噓。 書中除了像吳之榮這樣明顯的反角,或像陳近南、吳六奇這樣明顯的正角外,大多數人只是生活中的真實的“人”,無所謂好壞。在這樣的環境,他可以成就好事,在那樣的環境,他又可以成就壞事。例如韋小寶手下的一些爪牙,或者像鄭克塽、海老公之類的人物,完全看你從什麼角度去判斷。

至於本書的主角韋小寶,則更是一個難以言說的人物。 有人讚韋小寶,說他聰明伶俐,辦事妥當;有人罵韋小寶,說他奸詐浮滑,不明忠義。幾乎可分成兩派,各有道理,互不相讓。 現實中是不可能有韋小寶這樣一個人物的:一個小小的孩童,竟然可以在皇宮、官嘗異族、秘密幫會的爭鬥中,履險如夷,逢凶化吉。每一個成名的人物,都被他弄得貼貼服服,言聽計從。怎麼可能有這樣的小孩子呢?但當你讀的時候,就覺得他是站在身旁,擠眉弄眼,精靈古怪,伺機向你惡作劇的小頑童。 相對比梁羽生關於同一歷史時期的作品,金庸的描寫顯然要深刻得多。他有意無意地將歷史的全部複雜性,也包括人性的複雜性,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並沒有作出什麼結論,卻讓人久久地沉思。

不僅如此,在這部小說中,金庸對於道德的兩難有著獨到的體會,並且將世間的虛偽假象昭示無遺。 韋小寶用下三濫的功夫去對付茅十八的敵人,救了茅十八。而茅十八則告誡他:“這等下三濫的行徑,江湖上最給人瞧不起,比之下蒙藥、燒悶香,品格還低三等。我寧可給那黑龍鞭史松殺了,也不願讓你用這等卑鄙無恥的下流手段救了性命。” 韋小寶卻說:“用刀殺人是殺,用石灰殺人也是殺,又有什麼上流下流了?要不是我這小鬼用下流手段救你,你這老鬼早就做了上流鬼啦。你的大腿可不是受了傷麼?人家用刀子剁你大腿,我用刀子剁人家腳板,大腿跟腳板,都是下身的東西,又有什麼分別?” 這或許有點強詞奪理,卻也觸及到了關鍵問題。往深裡想,道德原是游移不定的,而許多“美好”的幌子,也只是人類自欺欺人的把戲。

難怪到得小說結尾,榮華富貴、金錢美女俱一一得手的韋小寶會這樣感嘆: 行走在人世間,就是難、難、難!無論你做什麼,怎樣做,都不可能圓滿,不可能完美無瑕。那麼,最好就是不做,不做才能達臻圓滿。 對於歷史,對於人世,充滿了諷刺,也充滿了洞察和懷疑,似乎是一部厭世的書。或者,換一句通俗的話,是一部看透了人生的書。所以,在以後,金庸再也不寫小說了。 還有什麼可說呢?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