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劉邦發跡史·神一樣的無賴

第34章 定位不准,地位不穩

公元前202年的正月,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越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開始假意推辭了一番,說:“我聽說皇帝的尊號,賢能的人才能據有,空言虛語,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擔不了皇帝的尊號。”他還提到義帝沒有後代。 韓信他們說:“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 劉邦辭讓再三,實在推辭不過了,才說:“既然諸位認為這樣合適,那我就為了國家的便利吧。” 這年的二月初三,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同時,封呂氏為皇后,兒子劉盈為太子。因為齊王韓信熟悉楚地的風俗,就改封韓信為楚王,建都下邳。封建成侯彭越為梁王,建都定陶。原韓王信仍舊為韓王,建都陽翟。改封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建都臨湘。番君的部將梅鋗有功勞,曾經隨漢軍進入武關,所以皇帝感激番君。淮南王黥布、燕王臧荼、趙王張敖封號都不改變。

即位的同年五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舉行慶功宴,宴席上,他和眾人總結楚漢戰爭勝敗的經驗教訓。他對大臣們說:“咱們今天歡聚在一起,大家說話用不著顧忌。你們說說,我是怎麼得天下的,項羽又是怎樣失天下的。” 這時候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傲慢而且喜歡侮辱別人;項羽仁厚而且愛護別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奪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給人們,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卻嫉妒賢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懷疑人家,打了勝仗不給人家授功,奪得了土地不給人家好處,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這兩人拍馬的功夫可是一流,屬於欲揚先抑,要一般的皇帝肯定心里美得要命了。 劉邦自有他自己的說法——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鴻門宴實際上是張良導演的,還有那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都是張良的主意。

“鎮國家,撫百姓,給餉垧,不絕梁道,吾不如蕭何。”打仗實際上打的是後勤,糧草的準備,後備軍隊的準備,這樣的事兒都是蕭何干的,蕭何在後方從來沒有讓劉邦斷過糧,斷過兵,這就是蕭何,沒有蕭何不可能有劉邦的勝利。蕭何是劉邦的後勤部部長,張良就是他的戰略部部長。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在戰爭當中,如果他幫項羽,項羽肯定稱王;如果他幫劉邦,劉邦可以奪天下。是這麼厲害的人物。韓信自己的器具不夠,不但不能坐天下,甚至自己的結局也不好。但是劉邦最後能夠把江山打下來,韓信是立了大功的人。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只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敗。”

劉邦的總結確實說對了,戰爭的勝敗,人的因素總是最重要的。群臣聽了,皆認為非常精闢。劉邦對張良、蕭何、韓信的這段評價,也被後人認可。從此以後,這三人便被譽為“漢初三傑”。 劉邦之勝和項羽之敗,首先在於人才爭奪上的高下,這個方面,劉邦完胜。 項羽忽視人才對戰爭的作用和影響,而劉邦則極為重視人才。就個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別是在反秦戰爭中的作用而言,劉邦都遠遠不如項羽。但項羽的最大缺點是輕視人才,任人唯親,獨斷專行,剛愎自用。 韓信是當時第一流軍事家,陳平是不可多得的智謀之士,都曾在項羽的手下效力,又都因言不聽、計不用而棄楚歸漢,並成為項羽的掘墓人。項羽唯一親信的范增,雖遠不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之輩,但也不失為一個智謀奇士,結果還是被項羽趕走而氣死。項羽所重用的武將,也沒有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人物,強大的楚軍只有在項羽的親自率領下才能屢戰屢勝,一旦離開項羽的指揮,就會遭到像濰水之戰那樣的慘敗。

項羽手下也並非無可任用的將才,如“有名於楚”“數窘漢王”的季布,就是一個很好的將才,但也始終未得到項羽的重用。項羽輕視人才,實行孤家寡人的政策,這是他失敗的最重要而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劉邦則不同。他一旦發現有才能的人士,如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黥布、酈食其、陸賈以及頗能指揮戰鬥的曹參、樊噲、灌嬰等,無不採取各種策略招納或籠絡到自己的手下,並大膽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所以,選賢任能,納諫如流,是劉邦的最大優點,這一優點彌補了他個人的無數缺點和不足。 楚漢戰爭的全過程,實際上也是人才流動和轉移的過程,充分反映了人心向背和人存事興、人亡事廢的道理。 總結起來,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原因有很多。劉邦懂得聽取別人的意見。如果他不聽魏無知的意見,那麼就有可能錯過陳平;如果他不聽蕭何的意見,那麼就有可能錯過韓信,如果他不聽張良的意見,那麼就有可能錯過黥布。一個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不可能接觸到那麼多的人,也不可能每次都親自去甄別究竟誰是人才,這個時候恰當的聽取部下的意見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他懂得要給別人甚麼東西。招徠人才是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更重要。來看看劉邦幹的事情:給彭越以正統的地位,從而籠絡住了彭越;給黥布一幢豪宅,從而使黥布鐵了心和項羽作對;給韓信以獨立操作的權力,從而讓韓信深感知遇之恩而為自己奮戰;此外,劉邦還能給陳平黃金四萬斤,隨便他怎麼花,自己毫不過問。所有的這些,縱觀中國歷史,有幾個帝王能夠做到? 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之初,劉邦是屢戰屢敗。但在每次戰敗後,都能很快地再次積聚力量,重新投入戰爭。但項羽則不同,儘管在與劉邦的戰爭中,幾乎從來不敗。但垓下一失,就自刎烏江,徹底失敗。究其原因,就在於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後方基地,致使兵、糧的損失無法得到及時的補充,終積小失為大敗。

更重要的是劉邦和項羽對自身的戰略定位不同。劉邦始終將自己定位為社會秩序的製定者與維護者,採取的是王道的戰略。 劉邦初入關中,即與秦人約法三章,開始恢復天下秩序,發布命令:凡項羽手下,只要來降,一概既往不咎。項羽舊部季布,曾多次使劉邦身陷窘境,劉邦曾為此發誓一定要殺了季布。但在此時,季布來降,劉邦不但沒有殺季布,還封賞了季布。而季布的同母兄弟丁公,在劉、項爭霸中,曾因私放了劉邦一條生路,也來投靠劉邦,滿以為可以得到更大的封賞,不料反被劉邦殺了。劉邦聲明賞季布的理由時說,是給後世為臣子的作個榜樣。可見,劉邦拋棄了個人情感因素,全力在維護其所確定的秩序。 而在劉邦處理韓信的問題上,更能凸顯劉邦的王道戰略。天下初定後,韓信仍手握重兵。因此,劉邦找個理由,說有人舉報韓信要謀反,以此為藉口召見韓信並將其囚禁,嚴格控制了全國的兵權,從根本上維護著王權。反觀項羽的做法,則與劉邦完全不同。

項羽將自己定位為秩序的破壞者,採用的是諸侯的王霸之策。項羽徹底打敗秦軍後,因軍糧不足,坑殺秦降卒三十萬人,從而失卻人心。佔據秦都咸陽後,項羽不是從穩定全局出發,盡快建立新的統治秩序,而採取了廢棄劉邦的約法三章、火燒阿房宮等大規模的破壞行為。完全沒有將自己視為天下的共主,因此天下也不會將其視為共主。 五胡時代的後漢皇帝石勒就對劉邦非常仰慕,他曾經對自己的部下說過:如果我和劉邦生在一個時代,我也只能向他臣服,和韓信、彭越等同列。石勒也是從戰場上殺出來的人物,他不見得會仰慕戰場上的劉邦,而他仰慕的應該是戰場下縱橫捭闔的劉邦。項羽的眼光所及,僅僅是戰場,不像劉邦,看到的是整個中國的局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