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劉邦發跡史·神一樣的無賴

第20章 張耳來投

關中,即今陝西一帶,是秦的本土,由於秦的大力經營,關中不但物產豐富,而且軍事工程也有強固的基礎。項羽不願意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願意他回到家鄉(今江蘇沛縣)一帶去,便故意把巴、蜀和漢中三個郡分給他,以漢中的南鄭為都城,想這樣把劉邦關進偏僻的山里去。還把關中劃作三部分,分給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以便阻塞劉邦向東發展的出路。 劉邦東進所面臨的第一道難題,便是掃除這三位前秦降將的障礙。 劉邦四月剛燒了棧道,八月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又出來了。 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採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策開始軍事行動。韓信的第一步計劃是,先奪取關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他先派樊噲、周勃率兵一萬佯修已被劉邦進漢中時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褒斜道出兵的架勢。

這時,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不禁笑道:“誰叫你們把棧道燒毀的!你們自己斷絕了出路,現在又來修復,這麼大的工程,只派那麼多士兵,看你們哪年哪月才能完成。”因此,劉邦和韓信的這一行動,根本沒有引起章邯的重視。 不久章邯便接到緊急報告,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被佔,守將被殺。原來韓信明里是在修棧道,實則是聲東擊西,暗中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抄小路西出勉縣轉折北上,順陳倉小道入秦川,渡渭河於陳倉古渡口,倒攻大散關。 可是,章邯起初還不相信,以為是謠言,等到證實的時候,才急忙率軍趕到陳倉城,與韓信激戰。此時,明修棧道的樊噲、周勃也出斜谷,與韓信會師。 雍王的軍隊被打敗,退兵逃走;在好畤停下來再戰,又被打敗,逃到了廢丘。

打跑了章邯這個難纏的傢伙,路就好走多了。不出三個月,劉邦一路向東,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都先後歸降了他;同時派遣將軍薛歐、王吸帶兵出武關,藉著王陵兵駐南陽,順便到沛縣去接太公、呂后。項羽聽說後,派兵在陽夏阻截,漢軍不能前進;又封原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以抵拒漢軍。 韓王昌還夠義氣,不肯歸降,劉邦不得已派韓國的太尉信收拾了他。並把攻占的土地設置為隴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等郡;在關外設置了河南郡,改封信為韓王。 從偏遠地區來到中原,除了一路用武力解決攔路虎外,劉邦最擅長的收買人心事業也在同步進行中。他下令:凡是率領一萬人以上的隊伍或獻出一郡之地降漢的將領,就封他萬戶侯。同時修築河上郡的要塞。原先秦朝供帝王遊玩打獵的園林,都允許人們去耕種。正月,俘虜了雍王章邯的弟弟章平。大赦天下罪犯。

劉邦出了武關到達陝縣,例行公事地到關外下鄉慰問老百姓,順便做做思想工作。一回來就見常山王張耳立在殿外等候。 這張耳不在襄國好好坐他的王位,怎麼跑到這兒來了呢?原來這又是因為項羽分封不公惹出的一檔子事兒。 張耳是魏國大樑人。他年輕的時候曾趕上做魏公子無忌的門客,因被消除了本地名籍,逃亡而來到了外黃。 外黃有一富人女,人長得特別美麗,卻嫁了一個愚蠢平庸的丈夫,就逃離了她的丈夫,去投奔她父親舊時的賓客。 她父親的賓客平素就了解張耳,於是對這位美女說:“你一定要嫁個有才能的丈夫,就嫁給張耳吧。”美女聽從了他的意見,終於斷絕了同她丈夫的關係,改嫁給張耳。 有了這一資本,張耳自然從困窘中擺脫出來,廣泛交遊,女家給張耳供給豐厚的資金,張耳因此招致千里以外的賓客,沒多久就在外黃做了縣令。從此他的名聲更加大了。

巧的是,與他同鄉的一個人也有著類似的經歷。這個人十分崇拜老夫子,學孔子周遊列國的勁兒多次遊歷趙國的苦陘。大概才子都能招來佳人(甭管是幾婚的吧),當地一位有錢的公乘氏也把女兒嫁給了他。聽說張耳是個賢德之人,他便前去投奔。這個人就是陳餘。 或許因為都是才子佳人的絕配,兩人一見如故。陳餘年紀輕些,就像對待老子一樣侍奉張耳,兩人鐵得跟一個人似的。就這麼一對好朋友,日後卻反目成仇,都欲置對方於死地。 秦國滅大樑時,張耳已住在外黃,那會兒劉邦還像個浪蕩遊俠似的,成天在外蹭飯打秋風(賣狗肉的樊噲就曾深受其苦),也知道張耳的大名,在他家一住就是幾個月。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秦滅魏幾年後,這兩人的名聲就傳到了秦國。按照現在的說法,兩人的行徑叫結黨營私,搞非法聚會,一時都成了賞金獵人的目標:捉住張耳的賞千金,捉住陳餘的賞五百。

張耳和陳餘這對好哥們儿就改名換姓,一塊兒逃到陳地,充當裡正衛維持生活。 里中小吏曾因陳餘犯了小的過失鞭打他,陳餘打算起來反抗,張耳趕快用腳踩他,示意他別動,乖乖接受鞭打,小吏走後,張耳就把陳餘帶到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和你怎麼說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裡吏身上嗎?”陳餘認為他說得對。 本以為風聲已經過了,沒想到秦國又發出命令文告,懸賞拘捕他們二人。 陳勝在蘄州起義,打到陳地,軍隊已擴充到幾萬人。張耳、陳餘求見陳勝。陳勝和他的親信們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餘是條好漢,只是未曾見過面,這次相見非常高興。 陳地的豪傑父老勸說陳勝道:“將軍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拿銳利的武器,率領著士兵討伐暴虐的秦國,重立楚國的政權,使滅亡的國家得以復存,使斷絕的子嗣得以延續,這樣的功德,應該稱王。況且還要督察、率領天下各路的將領,不稱王是不行的,希望將軍立為楚王。”

陳勝就徵求陳餘和張耳的看法,他二人回答說:“秦國無道,佔人家的國家,滅了人家的社稷,斷絕了人家的後代,掠盡百姓的財物。將軍怒目圓睜,放開膽量,不顧萬死一生,是為了替天下人除殘去暴。如今剛剛打到陳地就稱王,在天下人面前顯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率兵向西挺進,派人去擁立六國的後代,給秦國增加敵對勢力。給它樹敵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們的黨羽越多,兵力就越強大。如果這樣,就用不著在遼闊的曠野荒原上互相廝殺,也不存在堅守強攻的縣城,剷除暴虐的秦國,就可以佔據咸陽向諸侯發號施令。各諸侯國在滅亡後又得以復立,施以恩德感召他們,如能這樣,那麼帝王大業就成功了。如今只在陳地稱王,恐怕天下的諸侯就會懈怠不相從了。”可惜陳勝目光短淺,沒聽從他們的意見,很快自立稱王。

陳餘再次規勸陳王說:“大王調遣梁、楚的軍隊向西挺進,當務之急是攻破函谷關,來不及收復黃河以北的地區。我曾遍遊趙國,熟悉那裡的傑出人物和地理形勢,希望派一支軍隊,向北出其不意地奪取趙國的土地。”陳王覺得有道理,於是就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和陳餘擔任左右校尉,撥給他們三千人的軍隊,向北奪取趙國的土地。由此,兩人進入了各自的絢爛人生,不過彼此之間的誤會即將開始。 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各縣遊說當地傑出人物:“秦國的亂政酷刑殘害天下百姓,已經幾十年了。北部邊境有修築萬里長城的苦役,南邊廣徵兵丁戍守五嶺,國內國外動盪不安,百姓疲憊不堪,按人頭收繳穀物,用簸箕收斂,用來供給軍費開支,財盡力竭,民不聊生。加上嚴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寧。

“陳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導天下,在楚地稱王,縱橫兩千里,沒有不響應的,家家義憤填膺,人人鬥志旺盛,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縣里、郡裡,誰官最大誰就遭殃。 “如今已經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稱王,派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攻擊秦軍。在這時不成就封侯大業的,不是人中的豪傑。請諸位好好思量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認為苦於秦國的暴政時間太長久了。憑著普天下的力量攻打無道昏君,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據土地的大業,這是有誌之士不可錯過的時機啊!” 所有人都認為這話說得很對,於是行軍作戰、收編隊伍,擴充到幾萬人的軍隊,武臣自己立號稱武信君。攻克趙國十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 於是,他帶兵朝東北方向攻擊范陽。范陽人蒯通規勸范陽令說:“我私下聽說您將要死了,所以前來表示哀悼慰問。雖然如此,但是還要恭賀您因為有了我蒯通而能獲得複生。”

范陽令聽了氣不打一處來,但還是忍著問:“為什麼對我哀悼慰問?” 蒯通回答說:“秦國的法律非常嚴酷,您做了十年的范陽縣令,殺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兒寡母,砍斷人家腳的,在人家臉上刺字的,數也數不清。然而慈祥的父輩孝順的子女沒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裡的原因,是害怕秦國的酷法罷了。 “如今天下大亂。秦國的法令不能施行了,然而,那些慈父孝子就會把利刃插進您肚子而成就他們的名聲,這就是我來哀悼慰問您的原因啊! “如今,各路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馬即將到來,您卻要死守范陽,年輕的人都爭先要殺死您,投奔武信君。您應該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面見武信君,可以轉禍為福就在而今了。” 范陽令就派蒯通去見武信君,蒯通說:“您一定要打了勝仗而後奪取土地,攻破了守敵然後佔領城池,我私下認為錯了。您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過戰鬥而奪取土地,只要發出征召文告就讓您平定廣闊的土地,可以嗎?”

武信君說:“你說的是什麼意思?” 蒯通回答說:“如今范陽令應當整頓他的人馬用來堅守抵抗,可是他膽小怕死,貪戀財富而愛慕尊貴,所以他本打算走在天下人的前面來投降,又害怕您認為他是秦國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樣被殺死。 “可是,如今范陽城裡的年輕人也正想殺掉他,自己據守城池來抵抗您。您為什麼不把侯印讓我帶去,委任范陽令,范陽令就會把城池獻給您,年輕人也不敢殺他們的縣令了。讓范陽令坐著彩飾豪華的車子,奔馳在燕國、趙國的郊野。燕國、趙國郊野的人們看見他,都會說這就是范陽令,他是率先投降的啊,馬上就得到如此優厚的待遇了,燕、趙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了。這就是我說的傳檄而平定廣闊土地的計策。” 武信君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蒯通賜給范陽令侯印。趙國人聽到這個消息,不戰而降的有三十餘座城池。 到達邯鄲,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部隊已經進入關中,到戲水地區又敗下陣來;又聽說為陳王攻城略地的各路將領,多被讒言所毀,獲罪被殺,又怨恨陳王不採納他們的計謀,不能晉升為將軍,而讓他們做校尉。於是就規勸武臣說:“陳王在蘄縣起兵,到了陳地就自立稱王,不一定要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如今,將軍用三千人馬奪取了幾十座城池,獨自據有河北廣大區域,如不稱王,不足以使社會安定下來。況且陳王聽信讒言,若是有人回去報告,恐怕難免禍患。還不如擁立其兄弟為王;否則,就擁立趙國的後代。將軍不要失掉機會,時機緊迫,不容喘息。”武臣聽從了他們的勸告,於是,自立為趙王。任用陳餘做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 派人回報陳王,陳王聽了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殺盡,而發兵攻打趙王。陳王的國相房君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而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於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王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裡,軟禁起來。並封張耳的兒子做了成都君。 陳王派使者向趙王祝賀,讓他火速調動軍隊向西進入關中。張耳、陳餘規勸武臣說:“大王在趙地稱王,這並不是楚國的本意,只不過是將計就計來祝賀大王。楚王滅掉秦國之後,一定會加兵於趙。希望大王不要向西進軍,要向北發兵奪取燕、代,向南進軍收繳河內,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趙國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擁有燕、代,楚王即使戰勝秦國,也一定不敢強制趙國。”趙王認為他們講得對,因而,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張黶奪取上黨。 韓廣的軍隊到達燕地,燕人趁勢擁立韓廣做燕王。趙王就和張耳、陳餘向北進攻燕國的邊界。趙王空閒外出,被燕軍抓獲。燕國的將領把他囚禁起來,要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歸還趙王。趙國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就把他們殺死,要求分割土地。張耳、陳餘為這件事憂慮重重。 有一個乾勤雜的士兵對他同宿舍的伙伴說:“我要是替張耳、陳餘去遊說燕軍,就能和趙王一同坐著車回來。”同住的伙伴們都譏笑他說:“使臣派去了十幾位,去了就立即被殺死,你有什麼辦法能救出趙王呢?” 於是,他跑到燕軍的大營。燕軍的將領見到他,他卻問燕將說:“知道我來幹什麼嗎?”燕將回答說:“你打算救出趙王。” 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麼樣的人嗎?” 燕將說:“是賢明的人。” 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麼?” 燕將回答說:“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 趙國的勤雜兵就笑著說:“您還不了解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陳餘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面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嗎?做臣子和做國君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只是顧慮到局勢初步穩定,還沒有敢三分國土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繫趙國的民心。 “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只是時機還沒成熟罷了。如今,您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面上是為了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兩個人好瓜分趙國自立為王。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是很容易的了。” 燕國將領認為他說得有道理,就歸還趙王,勤雜兵就替趙王駕著車子,一同歸來。 趙王雖然被救回來,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趙王手下有位大將叫李良,李良平定常山以後,回來報告,趙王再派李良奪取太原。李良的部隊到了石邑,秦國的軍隊已經嚴密地封鎖了井陘,不能向前挺進。秦國的將領謊稱二世皇帝派人送給李良一封信,沒有封口,信中說:“李良曾經侍奉我得到顯貴寵幸。李良如果能棄趙反正歸秦,就饒恕李良的罪過。使李良顯貴。” 李良接到這封信,很懷疑。於是兵回邯鄲,請求增加兵力。還沒回到邯鄲,路上遇到趙王的姐姐外出赴宴而歸,跟著一百多隨從的人馬。李良遠遠望見如此氣魄,認為是趙王,便伏在地上通報姓名,趙王姐姐喝醉了,也不知他是將軍,只是讓隨從的士兵答謝李良。 李良一向顯貴,從地上站起來,當著隨從官員的面,感到很羞愧。隨行官中有一個人說:“天下人都背叛暴秦,有本領的人便先立為王,況且趙王的地位一向在將軍之下,而今,一個女兒家竟不為將軍下車行禮,請讓我追上去殺了她。” 李良已經收到秦王的書信,本來就想反趙,尚未決斷,又遇上這件事,因而發怒,派人追趕趙王的姐姐,殺死在道中,於是就率領著他的軍隊襲擊邯鄲。邯鄲方面不了解內變,武臣、邵騷竟被殺死。張耳、陳餘有不少耳目,因此得以逃脫。他們收拾武臣的殘餘部隊,得到五萬人。 有的賓客勸告張耳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很困難;只有擁立六國時趙王的後代,以正義扶持,可以成就功業。”於是尋訪到趙歇,擁立為趙王,讓他住在信都。李良進兵攻擊陳餘,陳餘反而打敗了李良,李良只好逃回去,投奔秦將章邯。 章邯領兵到邯鄲,把城裡的百姓都遷到河內,摧毀了城郭,蕩平了所有的建築物。張耳和趙王歇逃入鉅鹿城,被秦將王離團團圍住。陳餘在北邊收集常山的殘餘部隊幾萬人,駐紮在鉅鹿城以北。章邯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城以南的棘原。修築甬道與黃河連接,給王離運送軍糧。王離兵多糧足,急攻鉅鹿。 鉅鹿城內糧食已盡,兵力很弱,張耳多次派人召陳餘前來救援,陳餘考慮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敵不過秦軍,不敢前往。 相持了幾個月,不見救兵,張耳大怒,怨恨陳餘,派張黶、陳澤前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和您結為生死之交,如今趙王和我將要死於早晚之間,而您擁兵數万,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兒呢?假如您要信守諾言,為什麼不和秦軍決一死戰?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獲勝的希望。” 陳餘說:“我估計即使向前進軍,最終不光救不成趙,還要白白地全軍覆沒。況且我不去同歸於盡,還要為趙王、張先生向秦國報仇。如今一定要去同歸於盡,如同把肉送給飢餓的猛虎,有什麼好處呢?” 張黶、陳澤說:“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歸於盡來確立誠信,哪裡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 陳餘說:“我死沒什麼顧惜的,只是死而無益,但是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話去做。”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黶、陳澤帶領著試攻秦軍,到了前線便全軍覆沒了。 正當這時,燕、齊、楚聽說趙國危急,都來救援。張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萬多人趕來,都在陳餘旁邊安營扎寨,卻不敢攻擊秦軍。後來,項羽為叔叔報仇,攻擊章邯的軍隊,項羽多次截斷章邯的甬道,王離的軍糧缺乏,他率領全部軍隊渡過黃河,最終打敗了章邯。 章邯帶兵潰退,各國諸侯的軍隊才敢攻擊圍困鉅鹿的秦國軍隊,於是俘虜了王離。秦將涉間自殺身亡。 這時趙王歇、張耳才得以出鉅鹿城,感謝各國諸侯。張耳和陳餘相見,因張耳責備陳餘不肯救趙以及追問張黶、陳澤的下落,陳餘惱怒地說:“張黶、陳澤以同歸於盡責備我,我派他們帶領五千人馬先嘗試著攻打秦軍,結果全軍覆沒,沒有一人倖免。” 張耳不信,認為是陳餘把他們殺了,多次追問陳餘。陳餘大怒,說:“沒有料到您對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難道您以為我捨不得放棄這將軍的職位嗎?”就解下印信,推給張耳。 張耳也感到驚愕,不肯接受。陳餘站起身來上廁所了。這時有的賓客規勸張耳:“我聽說'天上的賜予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如今,陳將軍把印信交給您,您不接受,違背天意不吉祥。趕快接收它!”張耳就佩帶了陳餘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 陳餘回來,也怨恨張耳不辭讓就收繳了大印,於是疾步走出去。張耳收編了他的軍隊,陳余獨自和他部下親信幾百人到黃河邊的湖澤中打魚捕獵去了。從此,陳餘、張耳就在感情上產生了裂痕。 趙王歇又回到信都居住,張耳跟隨著項羽和其他諸侯進入關中。等到項羽封諸侯為王時,張耳向來交遊很廣,很多人替他說好話,項羽平常也聽說張耳有才能,於是分割趙國的土地封張耳做常山王,設立信都,並把信都改名為襄國。 陳餘舊有的賓客中很多人規勸項羽說:“陳餘和張耳一樣,也對趙國有功。”可是項羽因為陳餘不隨從入關,又聽說他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把趙王歇遷都代縣,改封為代王。 張耳到他的封國去,陳餘更加惱怒,說:“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只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 待到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陳餘便派夏說去遊說田榮道:“項羽作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將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如今,把趙王遷居代縣!希望大王借給我軍隊,以南皮作為您遮擋防衛的屏障。” 田榮打算在趙國樹立黨羽用以反對楚國,就派遣了軍隊聽從陳餘的指揮。因此,陳餘調動了所屬三個縣的全部軍隊襲擊常山王張耳。 張耳敗逃,想到各諸侯之中沒有可以投奔的,說:“劉邦雖然和我有老交情,可是項羽的勢力強大,又是他分封的我,我想投奔楚國。” 謀士甘德說:“劉邦入關,五星會聚於井宿天區。井宿天區是秦國的分星。先到的,一定功成霸業。即使現在楚國強大,今後一定歸屬於漢。” 由此,張耳決定奔漢。劉邦也以優厚的禮遇接待了他。 陳餘打敗張耳以後,全部收復了趙國的土地,把趙王歇從代縣接回來,又做了趙國的國君,趙王對陳餘感恩戴德,分封陳餘為代王。陳餘因為趙王軟弱,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不到封國去,留下來輔佐趙王,而派夏說以國相的身份駐守代國。 平定了三秦後,劉邦繼續向東進擊楚國,派使者通知趙國,要和趙國共同伐楚。陳餘說:“只要劉邦殺掉張耳,趙國就從命。”於是劉邦找到一個和張耳長得相像的人斬首,派人拿著人頭送給陳餘。陳餘才發兵助漢。 三月,劉邦從臨晉渡黃河,魏王豹帶兵跟隨著。攻下河內,俘虜了殷王司馬卬,設置了河內郡。又率軍向南渡過平陰津,到達洛陽。新城縣一位掌管教化的三老董公攔住了劉邦,向他說了義帝被殺的情況。 項羽出了函谷關,就派人讓義帝遷都(陳平出的餿主意)。並對義帝說:“古代帝王擁有縱橫千里的土地,而且一定要居住在江河的上游。”派使者把義帝遷徙到長沙郡的郴縣,催促他趕快起程。 群臣見義帝被項羽玩弄於股掌間,儼然傀儡一個,於是都漸漸背叛了他。項羽就秘密派人去殺義帝,把義帝殺死在江南。 聽老董這一番哭訴,劉邦也袒露左臂失聲大哭。隨即下令為義帝發喪,哭吊三天,並派使者通告各諸侯說:“天下諸侯共同擁立義帝,稱巨事奉。如今項羽在江南放逐並殺害了義帝,這是大逆不道。我親自為義帝發喪,諸侯也都應該穿白戴素。我將發動關中全部軍隊,聚集河南、河東、河內三郡的士兵,向南沿長江、漢水而下,我希望與諸侯王一起去打楚國那個殺害義帝的罪人!” 照理說,劉邦對這位熊心殿下根本毫無君臣感情可言,但居然可以在喪禮上號啕大哭,說話慷慨激昂,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引起各方諸侯對項羽的不滿,激發大家的反楚熱情。所以這一場哭戲只是劉邦所主演的又一場政治秀而已,而且效果奇佳:只用了幾滴眼淚爭取到了諸侯們的同情和理解,也為更多的人懷疑和背叛項羽找到了充足的理由。正所謂“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這時候,在北方攻打齊國的項羽,把田榮趕到了平原。田榮因為平時沒跟這裡的人搞好關係,竟被當地人給殺了。可嘆這位掀起反楚風潮的英雄,竟落得這般下場,齊國各地也都歸降了楚國。本來事情至此也就解決了,可這楚軍一向放火劫掠慣了,齊國人已經投降了,卻還要燒人家房子,搶人家美女,結果齊國人怒了,又反叛楚國。田榮的弟弟田橫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並在城陽舉兵反楚。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