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劉邦發跡史·神一樣的無賴

第9章 關中稱王

項羽的童年時代,楚國已日漸衰亡,而秦國日益強盛並逐步統治全國。家與國的苦難,帶給項羽的是對秦國統治者的深深仇恨。他彷彿生來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推翻秦朝。在《項羽本紀》中,“苦秦”、“亡秦”等詞反復出現,當宋義坐兵不救趙時,這位二十四歲的年輕人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 “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曰:'承其蔽。'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蔽之承!” 對於當時整個時局形勢,項羽的議論分析簡要精闢,指明當時秦軍實力強大,反秦軍隊內部急需相互團結統一陣營。憑藉鉅鹿一戰,項羽以少勝多,這場胜利也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反秦盟軍首領位置。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鴻門一宴後,表面上已經取得了整個反秦盟軍的領導權。當時人民對和平呼喊著,時代也希望統一,但是骨子裡流著楚國貴族的血液的項羽,只是希望回到楚莊王當年問鼎中原,趾高氣揚的時代,希望能再次像楚王那樣得到“列國從長”的地位,並希望長期維持這種在分封割據中己為大的狀態。他分封諸反秦將領,自立為西楚霸王,並遠離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土地肥沃的關中要地,而以地遠偏僻、物質相對匱乏的彭城為都城,只為一個“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可以說在亡秦鬥爭中的項羽,目標準確而單一,符合整個時代乃至人民心聲,但在推翻秦王朝後,他目光短淺,甚至在政治上妄圖恢復到以前春秋戰國互為攻伐的狀態,這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所謂歷史潮流,浩浩蕩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這是二十四歲的項羽。生活在以暴亂和勇決為名的吳中之地,項羽就以魁梧英武的外形給當地人以震撼力。在首次起兵中,項羽緊跟項梁其後,一聲令下,拔劍斬守頭,“府中皆懾伏,莫敢起”。 在整個攻秦戰爭中,項羽總是衝鋒在前,一馬當先,所向披靡,實際上在整個攻秦大軍中,項羽領導的軍隊應付了來自秦朝的大部分兵力,包括鉅鹿之戰中的章邯部和關中的子嬰部。至於在楚漢爭雄中,項羽多次以少勝多擊敗過劉邦,他以無比的勇氣和力量予一切阻擋者以摧枯拉朽的打擊。他崇尚武力,在廣武與漢軍對決時,他對劉邦說道:“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這些話除能看出項羽對武力的極端崇拜,對個人英雄主義的迷戀和對自身實力的高度自信,希望用個人武力支配天下外,更多的則是項羽個人性格的缺陷和對政治的無知。 從前面項羽的表現來看,他並非完全沒有政治的圖謀:他剿殺宋義,放逐義帝,不斷對劉邦的勢力加以限制將其控制在關中地方,並分封諸侯王讓他們勢力相互牽制。然而項羽的政治眼光在亡秦之後變得異常淺短和無力,他主張回到春秋戰國紛爭的時代,成就像楚莊王一樣的霸業,於是他錯過了多次消除競爭對手劉邦的機會,他反复貽誤戰機和統一全國的良機,在被劉邦等人苦苦逼出的楚漢之爭中迷失步伐,像一個渾身有力卻找不到地方使的巨人一樣自我戕害,或者天真幼稚地對著滿腦子主意和詭計的對手來一句——我們單挑吧。

宋代的黃震可謂一語中的,道出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他沒有建立王朝的雄心壯志。 “楚滅無英圖,漢興得成功。”項羽這種在軍事實力上的過分強大導致的是武力視野膨脹,而政治圖謀的短見化導致的是政治主張上的侏儒化,同時,武力視野的膨脹也不斷對政治視野加以限制,使得後者更為狹窄乃至蔭蔽。二者相互交錯,加深著項羽的悲劇,讓人同情、好笑或者厭惡。 鉅鹿一役後,項羽準備一鼓作氣直搗咸陽,結果帶領大軍走到函谷關卻遇到麻煩了。 函谷關這個地方是陝西、河南交界的一個關口,過了函谷關就是臨潼,就到陝西了。函谷關以東是河南,函谷關以西是陝西。項羽大軍到達之後,發現有軍隊把住關口不讓他進關,他一打聽,竟然是劉邦的軍隊,接著又聽說原來劉邦比他早了兩個月進入函谷關,滅了大秦。

劉邦進入函谷關之後,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入,這對於項羽來說無疑是一種羞辱,因為此時的項羽剛剛結束了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戰役的勝利極大地提高了項羽的政治地位,他已經習慣了把自己看做秦末大起義中的最大功臣,也習慣了天下諸侯對他的尊崇。而此時他萬萬沒有想到劉邦竟然對他說“不”。劉邦把住函谷關不讓項羽進,這簡直就是把項羽當做敵人,充滿敵意。如果拿劉邦跟天下諸侯一比,一個是充滿敬畏,一個是充滿敵意,這個反差太大了。這會給項羽帶來什麼感受呢? 這個項羽確實受不了,嚴重地傷害了他的自尊。項羽自己認為自己功勞很大,打了這麼大一個仗,來到這兒,你劉邦竟然把住不讓我進,這是他惱怒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呢,他沒有想到,劉邦居然先進了關中。這個事前有一個背景,當年劉邦跟項羽分兵打秦國的時候,劉邦的任務是向西打到秦國去,那麼項羽的任務是北上救趙。他們曾經在懷王的主持下有一個約定,北上的項羽和西進的劉邦,誰先入關誰做關中王。

項羽一聽說劉邦先入關了,那啥話也不用說了,按照約定,關中王是姓劉的了,這口氣項羽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項羽北上救趙打的是硬仗,他是和秦軍最精銳的章邯軍、跟長城軍決死殊戰。劉邦呢?秦軍主力跟項羽決戰的時候,其實關中的守軍已經很薄弱了,劉邦就趁著關中秦軍力量很弱的情況下打進去了。所以論出力來說,項羽出的是牛力,出的是大力氣,劉邦出的是小力氣。所以項羽覺得劉邦不該做關中王。再一個,約定是誰主持的?是懷王,懷王主持下的這個約定項羽也不滿意,因為項羽對懷王本人就不滿。 劉邦想做關中王,項羽當然是不答應的了,而且,劉邦竟然還讓子嬰,讓一個投降的秦朝皇帝做丞相,這也是項羽絕對不能允許的。項羽有一種強烈的仇秦心理,項羽的爺爺項燕是楚國滅亡的時候被秦將殺死的;項羽的叔叔項梁被秦將章邯殺了。可以說他們老項家跟秦朝是有世代血仇的,你現在讓子嬰做丞相,項羽能同意嗎?

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裡,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 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由於堅決執行“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劉邦在咸陽城的舉措可謂明智之舉,不過他對付項羽的招數恐怕就大錯特錯了。 項羽跟劉邦兩個人年齡懸殊,秦朝滅亡的時候,項羽才二十七歲,而劉邦已經是五十出頭了,劉邦老謀深算,可以說是個老狐狸啊!項羽是年少氣盛,但是劉邦這個老狐狸畢竟在函谷關這兒露出來了他的狐狸尾巴。 他想做關中王,把住關口不讓項羽進,簡直是以卵擊石。此時項羽的力量比他強大得多,而且剛剛打過鉅鹿之戰,戰士們的士氣正高,這個時候項羽要消滅他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劉邦恐怕連還手之力都沒有。所以說,劉邦此舉不但沒有任何勝算,反而還過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政治企圖。而他的野心一暴露出來,那項羽還能對他放心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