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

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

王蕙玲

  • 傳記回憶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108727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序言

因為是張愛玲,因為張愛玲難說,因為張愛玲難說又不願意硬加詮釋,因為難說不能多說又不得不說得準確;因此這個劇本有其特殊風格。王蕙玲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不依時間軸進行情節,故事從張愛玲中年到了美國之後開始、再接回少女成長時期,而後成名、與胡蘭成戀愛,離開中國,再跳接回一九六二年的美國婚姻,而至老死他鄉。為什麼傳記故事,卻不依慣例地從出生開始,順著時間進行寫起?王蓄玲說,選擇這裡開場,許多原因中的一個,便是因為這時候的張愛玲對國人是完全的陌生,因為不熟悉,才能讓觀眾先擺脫掉對張愛玲許多先入為主的概念,有機會重新認識張愛玲。從幾人裡看出不凡之處,便是的企圖。 從美國部分開場,張愛玲三十六歲,是個來自上海的中國作家,除此之外,一片空白。這樣的出場,張愛玲使純粹只是個普通人,頂多,多了一個作家身分。由這裡,從她一個平凡人的身分,我們看到她與瑞荷平凡幾近無趣的戀愛、平淡的婚姻,再從一點一滴的細節、一些記憶,從張愛玲的回憶、故事才倒敘回她的出身、童年及後來的一切。是的,想知道張愛玲的傳奇,便應該先知道她只是一個“一般人”。

寫傳奇人物的平凡處,是先解脫她太多傳奇色彩的煙霧;讓人看清她的素面,素面相見才能得見本心;這樣的企圖,在劇本風格自然是極力地避免戲劇化的營造。本劇中的故事人物幾乎都有所依據,情節對白有編排,但很少杜撰事件,為的便是還原這本來面目。因為這部戲的主體是寫“人”、寫“生命”,所以努力要呈現的是人的複雜性、人生的多面貌。許多矛盾、不統一、無法說明的行為動機及轉折心態,只能盡量保留事件發展的原樣,不加主觀地解釋與整理;以免歪曲或狹隘限制。因此,這個戲裡的張愛玲和其他許多人物,不以戲劇性格統一,卻更接近真實的人生。 忠於事實,是傳記篇的基礎。然而,要寫一個創作者。心靈世界的思想和情感,卻又不能只是一般人物傳記的直鋪事實情節,因此王蕙玲混雜更多的敘事手法,筆法時而貼近張愛玲的心靈,貿然地進入她的回憶;時而跳接張愛玲的作品,並企圖展現她的作品與心靈情感的呼應;更有時索性直接的大量旁白出現,直接讓張愛玲發聲……這些複雜的技法,組織出企圖多彩多姿的風貌及靈動的敘述風格,使這部作品更具文學性,卻也更難戲劇呈現。

王蕙玲認為,我們不能替傳記人物說話,但我們可以讓人更貼近她。是的,貼近張愛玲、感受張愛玲,也許便是這個戲的企圖:帶領觀眾走進張愛玲的人生旅途,走進張愛玲辦心靈世界,走進張愛玲的作品世界,讓你自己去知道她,感受她,自己去想,去知道或不知道,去懂得或不懂得。其他的,我們不能多說,因為是她的生命,是你的感受。 這樣來寫張愛玲,只能徹底地把戲劇還原回人生的繁複多樣,如同王蕙玲自己說的:想寫一個沒有戲的戲,一個沒有故事的故事。劇本,沒有戲劇性的情節,只有一場場的生命細節,生活紀實,比較像日記散文,更像繪畫或音樂,豐實以生命的各種色彩,串聯起來的是心靈的韻律起伏。對習慣於電視連續劇思路的觀眾似是種挑戰,其實將是種解放:當情節不再牽著觀眾走的時候,觀眾便可以自己生出自己的觀點及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張愛玲;才不握住張愛玲及觀眾自己。

也因此,這個劇本也許更接近留在這世界的張愛玲,也更表現出了張愛玲的各個面貌;所謂:時人對此一枝花,如夢相似。是真的嗎?是真的嗎?張愛玲是這樣嗎?她讓人想之不盡、說之不完;感受深淺,是我們各人飲水,冷暖自得,卻不能論斷,更又與她自己無關;這是王慧玲對張愛玲及大眾的尊重,也更是還原了傳奇人物該有的傳記態度。我喜歡這個劇本,是寫了我們想知道的張愛玲,同時沒寫出不該替她說的話,沒握住她自己的生命。 生命以她自己獨特之姿舒展、綻放;人人可觀,無人可代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