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奉獻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前英雄人物

第85章 84、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友誼橋樑

埃德加·斯諾(1905~1972年),美國新聞記者、作家,生於美國密蘇里州坎薩斯城一個出版印刷業主之家,曾就讀於密蘇里大學新聞系。斯諾1928年離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來到中國,在上海任《密勒支評論報》助理主編,以後又任《芝加哥論壇報》、倫敦《每日先驅報》駐東南亞記者。他踏遍中國大地進行採訪報導,九一八事變後曾訪問東北、上海戰線,發表報告通訊集《遠東戰線》。在上海,他見到了宋慶齡和魯迅,引發了他對記錄中國人民苦難與嚮往的中國新文藝的興趣,後來他對蕭乾講,“魯迅是教我懂得中國的一把鑰匙”。他慶幸自己能在上海結識魯迅先生和宋慶齡女士,他是在他們的指引下認識中國的。 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安排下,斯諾首次訪問了陝甘寧邊區,拜訪了許多中共領導人。在延安,他曾將親眼見到的一二九運動實況講給毛澤東同志聽。

10月末,斯諾回到北平之後即發表了大量通訊報導,還熱情向北大、清華、燕大的青年學生介紹陝北見聞。 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聞學會、歷史學會開會之機,在臨湖軒放映他拍攝的反映蘇區生活的影片、幻燈片,展示照片,讓國統區青年看到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紅軍領袖的形象,看到了“紅旗下的中國”。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斯諾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 10月《紅星照耀下的中國》(《西行漫記》)在英國倫敦公開出版,在中外進步讀者中引起極大轟動。 1938年2月,中譯本又在上海出版,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真正形象。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斯諾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戰爭的開端。他在參加日軍召開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大聲質問:“為什麼要在中國領土上進行軍事演習?為什麼藉口士兵失踪動用大兵?為什麼侵略者不撤兵回營,反叫中國守軍撤出宛平?”斯諾這一連串的問題,問得日軍新聞發言人狼狽不堪,無法正面回答,只得倉促宣布記者招待會結束。

9月末,斯諾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滬抗戰。在報導中,斯諾稱讚這場戰爭是“偉大的表演”,中國人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和軍事技能,是許多人所沒有料想到的。 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日軍大肆搜捕、迫害中國的抗日愛國人士和革命青年。當時,斯諾參加了在北平的外國人(歐美)援華社會團體,積極掩護和幫助中國的愛國者,使他們免遭日軍捕殺,他的公寓成了抗日愛國分子的避難所,斯諾熱情地幫助這些避難者化裝成乞丐、苦力和小販逃出北平。 在斯諾家花園的地下,愛國學生埋藏了許多被日軍查禁的進步書刊。斯諾甚至還同意在他家中設置了一部秘密電台,斯諾除了忙於新聞採訪,報導中日戰況,每天還要為眾多的避難者的吃飯問題奔忙。

當時,西方各國在中日戰爭中保持中立,日本佔領軍對在北平的歐美等國的人士還沒有敢公然侵犯。斯諾說:“我的住所很快成了某種地下工作總部了,我肯定不再是一個'中立者'了。” 1941年,斯諾回到美國後,仍然向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宣傳中國的抗日戰爭。他說:“我依然贊成中國的事業,從根本上說,真理、公正和正義屬於中國人民的事業,我贊成任何有助於中國人民自己幫助自己的措施,因為只有採用這種方法,才能使他們自己解救自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斯諾對中國進行了三次長期訪問。這在美國政府對新生的中國實行孤立政策和武裝支持台灣蔣介石的年代裡,對一名美國人來說,真是一件獨一無二的事。 1960年,斯諾訪問北京,他意識到中國領導人希望他的到來,可能有助於建立起一座中美兩國的友誼橋樑,他表示:“前途是艱險的,但橋樑能夠架起,而且最後必將架起。”

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出乎意外的被邀請訪問北京,中美關係解凍,美國《生活》雜誌抓住時機發表了斯諾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斯諾透露了中國領導人毛澤東曾告訴他的話: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訪問中國,無論是以旅遊者的身份還是以總統的身份都會受到歡迎。這篇文章是斯諾的最後一篇“獨家內幕新聞”。就在尼克鬆開始前往北京的同一個星期,斯諾死於癌症。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