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奉獻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前英雄人物

第67章 66、冼星海——民族精神黃河頌歌

冼星海(1905~1945年),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 冼星海幼年時隨母親僑居馬來亞謀生。 1918年回國後,先後入嶺南大學附中和嶺南大學,酷愛音樂。 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小提琴和鋼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1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高級作曲班學習,他是該班幾十年來第一個中國考生。留法期間,他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 1935年回國後,他在上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先後創作了《救國軍歌》《戰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夜半歌聲》《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太平天國》《大雷雨》等譜曲。在參加上海學聯到郊區救亡宣傳的活動時,國民黨當局派保安隊到現場阻止學生,對峙時劍拔弩張。這時,青年詩人塞克把自己寫的一首詩交給冼星海。冼星海懷著滿腔激憤,朗誦了兩遍,倚牆只用了5分鐘就寫出曲譜———“槍口朝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這首《救國軍歌》當場在學生中唱響,隨後在場的老百姓甚至連保安隊的士兵也跟著唱,很多人邊唱邊流淚。

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上海話劇界戰時演劇二隊,進行抗日文藝宣傳。同年10月到達武漢,不久參加了周恩來、郭沫若等領導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參與主持抗戰音樂工作。他深入學校、農村、廠礦,向群眾教唱抗日歌曲,舉辦抗戰歌詠活動,對動員民眾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其間,他創作了《保衛盧溝橋》《游擊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 1938年底,冼星海到達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 1939年3月,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成了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這部作品分為《黃河頌》《保衛黃河》等9個樂章,歌頌了中國人民的鬥爭精神,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畫面,塑造了中華民族的英雄形象。全曲氣勢磅礴,將時代精神、民族氣魄與大眾藝術形式緊密結合,成為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禮堂公演。 5月11日,在慶祝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晚會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觀看了由冼星海指揮演出的《黃河大合唱》後,連聲稱讚。周恩來從重慶回到延安看過演出後,於7月8日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這部充滿革命英雄主義氣概的音樂史詩,激勵著無數熱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奔向抗日的最前方,對全國軍民的抗日鬥志起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在延安的艱苦條件下,黨中央決定每月給冼星海15元津貼,而當時朱德總司令每月津貼只有5元。另外,魯藝的助教有6元,教員有12元。冼星海每星期能吃兩次肉,兩次大米飯,每餐多加一個湯。這些都體現了黨組織對特殊人才的尊重。 1939年6月,冼星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冼星海不僅在組織上入了黨,藝術創作也達到了嶄新的境界。在全延安沒有一架鋼琴的情況下,他完成了一生中主要作品的大部分創作,而且為黨培養出一大批音樂幹部。應該說,這也恰恰是他周圍革命環境影響的結果。冼星海與聶耳一樣,把音樂當成爭取大眾解放的武器,人民也在歌聲中永遠記住了他們。 1940年5月,他受黨中央派遣去蘇聯爲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配樂。臨行前,毛澤東於百忙中在家中請他吃飯,為他餞行。到蘇聯後不久,衛國戰爭爆發。他因戰亂和交通阻隔而難以歸國。其間,他以音樂為武器,寫下了交響曲《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中國狂想曲》,歌頌蘇聯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表達對祖國的深切懷念。由於長期勞累和營養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10月病逝於莫斯科。延安各界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致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