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感動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後模範人物

第92章 91、蔣筑英——高風亮節獻身事業

蔣筑英(1939-1982),男,漢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共黨員。生前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副研究員。 蔣筑英是我國光學界的優秀人才,他在科研中勇於探索,刻苦鑽研,任勞任怨,在光學機械檢測等領域做了大量工作。 1965年,他和他的研究小組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台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建成了國內一流的光學檢測實驗室。以後又設計了中國第一台電子分色機的分色特性和鍍膜要求,先後解決了國產鏡頭研製工作中的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他撰寫的《關於攝影物鏡光譜透過率》對中國的電影電視事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他是光學傳遞函數的計算、裝置、測試以及編制程序、標準化等方面的專家。他對待同志、榮譽和個人利益有著坦蕩的胸懷和高尚的風格。他掌握英、德、法、俄、日五門外語,翻譯了大量外文資料,但從不據為己有。他幫助同事一遍又一遍修改論文,發表時卻不讓署他的名字;他和別人共同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受到光學界的重視,被邀請出席學術會議作報告時,他讓合作的同事去,把榮譽讓給別人;研究所評職稱、分房子、提工資,他多次主動讓給別人。 1982年6月,蔣筑英到外地工作期間,由於過度勞累,病情惡化,不幸逝世,年僅43歲。他被追授為全國勞動模範,追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蔣筑英,1939年出生於杭州市一個舊職員家庭。解放後,他曾和其他孩子一樣在紅旗下成長。 1954年,他的父親因歷史問題被錯判勞改入獄,年僅15歲的他承受了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巨大壓力。但他從不怨天尤人,仍努力學習以報答祖國,1956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他在北大期間,學好專業課的同時還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門外語。由於家庭困難,蔣筑英靠助學金完成了學業。 “生育我者父母,教養我者黨”是他的信條。大學期間十個寒暑假,他有八個是在圖書館度過的。 1962年大學畢業前夕,母親來信催他回上海或杭州工作。蔣筑英理解母親的苦衷,卻也知道中國最大的光學基地和最著名的光學科學家都在東北。他寫信說服了母親,來到長春,成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的研究生。

導師王大珩很快看出,自己這個學生質樸、正直、勤奮,並判定他是塊璞玉,經過雕琢必然會放出奇光異彩。根據導師的指點,蔣筑英選定了光學傳遞函數這一開創性研究課題。 1965年,他年僅26歲,便在同事們的幫助下建立了我國第一台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令日本學者大為驚奇不已。此後,他又在光學傳遞函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要成就,先後解決了國產鏡頭研製工作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70年代,我國彩色電視的複原技術十分落後,導致顏色失真嚴重。蔣筑英就與導師王大珩一起攻關,提出了彩色復原質量問題的新方案,最後攻破了這一技術難關,使人們得以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 蔣筑英一生坎坷,因家庭出身一直解決不了入黨問題,但他絲毫沒有動搖對黨的堅定信念,沒有改變對祖國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常說:“一個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但黨的事業是永存的。”在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二十年裡,他從一名學生成長為一名副研究員,一直無怨無悔、勤勤懇懇地工作。他雖無一官半職,卻十分關心群眾的疾苦,被稱為“不管部長”。 1982年6月,在蔣筑英生命的最後四天裡,他收拾了新建的試驗室,修好院裡被破壞的柏油路面,幫助同事家裡修理下水道,又忍著腹部的疼痛到成都替一位家有急事的同事出差。飛抵成都的當晚,他就召集驗收組的人員開會直到深夜11時。次日一大早,他換乘兩次公共汽車,步行了三段路程到達某工廠,忍著病痛開展工作。 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難忍被送進醫院。醫生診斷他長期積勞成疾,患有化膿性膽管炎、敗血病、急性肺水腫等多種疾病。因搶救無效,他於6月15日下午5時3分去世,終年43歲。

蔣筑英一生最大的願望,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他生前一再向黨組織提出申請,去世前不久所裡已批准他填寫了《入黨志願書》。他去世後,中共吉林省委根據他生前的表現和願望,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經長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骨灰盒安放在革命公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