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感動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後模範人物

第68章 67、陳景潤——獻身數學寂寞傳奇

陳景潤(1933-1996),男,漢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無黨派人士。生前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物理學教學部委員。著名數學家。 陳景潤從小喜愛數學,在廈門大學讀書期間,發表了第一篇論文。 1957年10月,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先後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在解析數論的許多重要問題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哥德巴赫猜想被稱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為了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陳景潤全身心投入其中,廢寢忘食,達到忘我的境界。經過長期艱苦的科學研究,1966年,他在《科學通報》上宣布他證明了(1,2);1973年他在《中國科學》上發表了(1,2)的詳細證明並改進了1966年宣布的數值結果,立即在國際數學界引起了轟動。他的研究成果被公認為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被國際數學界稱為“陳氏定理”。其後,他對上述定理又作了改進,並於1979年初完成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他的研究成果至今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領域還保持著領先地位。陳景潤傳奇式的學習成才之路,使人們深刻感受到科學的價值和魅力,激發起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投身科學研究的巨大熱情。他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陳景潤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後,1953年至1954年在北京四中任教,因口齒不清,被拒絕上講台授課,只可批改作業,後被“停職回鄉養病”。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 陳景潤主要研究解析數論,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為陳氏定理。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安德烈·韋伊(Andre Weil)曾這樣稱讚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

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發表,如旋風般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震撼著中外數學界。國內外評論說:“陳景潤成了中國科學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參加了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同志親切地接見了他。當時陳景潤身體不太好,小平同志關懷備至,會議結束後,陳景潤被送入北京解放軍309醫院高幹病房。他的到來,轟動了整個醫院,院領導給予了盛情的接待,醫生和護士無不崇敬這位世界上第一位數學聖人。 1977年11月從武漢軍區派到309醫院進修的由昆,被同伴們拉去看中國這位名人,這真是緣分,過去陳景潤連女人名字的邊都不粘,連句話都不說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陳景潤見到由昆,眼睛一亮,親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請她們進來坐下,話也多了。後來由昆被派到陳景潤的病房當值班醫生。這樣,接觸的機會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現,陳景潤都特別高興。一天,陳景潤關切地問由昆,家住在哪?有沒有男朋友、有沒有成家?由昆毫不設防,她便心直口快地說:“沒有,沒有,還早著呢。”以後,由昆也十分關心這位中國數學家,斗轉星移,彼此產生了愛情,他們在組織的幫助下結婚了。從此這位被稱為“癡人”和“怪人”的數字家陳景潤有了一個溫暖的家了。

陳景潤不僅是數學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特的見解。兒子名叫陳由偉。 “陳由偉”這個名字是陳景潤起的。陳由是他與夫人各自的姓,偉則希望其對人類有偉大貢獻的意思。陳景潤對獨生兒子的培養方法是:民主對待兒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長,使他的思維方法更具有個性。陳景潤認為,孩子有個性才能成才,文藝家、政治家、科學家都靠個性的發展才獲得成功。陳景潤希望兒子將來也當科學家。陳由偉天生聰明,每當他拿玩具,便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開看個明白。一個玩具幾十元,當母親的便拉下臉來嚴肅批評兒子。這時,陳景潤總是樂呵呵地站在兒子一邊說:“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開玩具證明他有求知慾望,能研究問題。當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對。”兒子上小學後,常常向陳景潤談自己的事,學習、勞動或與同學的往來。陳景潤認真聽著,然後為孩子當參謀,或表揚或批評糾正。很快,他就獲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兒子成了朋友。陳景潤認為,教育培養孩子,要因人而異,不同環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這正是這位舉世聞名的數學家的過人之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