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感動中國·100位新中國成立後模範人物

第53章 52、李四光——地質之光千秋功業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1月18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迴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李四光是我國卓越的地質科學家,他以畢生的精力,孜孜不倦地攀登地質科學技術高峰。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和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作出的巨大貢獻,在我國科學技術史上樹立了一塊豐碑。毛主席曾先後七次接見他,並對其貢獻作了高度評價。 李四光自幼勤奮讀書,刻苦學習,1904年因成績優秀,被保送到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造船機械。 1905年他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孫中山喜其年輕有志,以“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相贈。 1911年李四光參加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敗後赴英國留學,主要學習地質學。 1918年畢業後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1920年,李四光婉言謝絕了英國老師請他留英做名流學者的勸說,毅然回國就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從此,李四光頑強地在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奮鬥,踏遍山山水水,精心採集各種地質標本,進行艱苦卓絕的野外考察和刻苦的研究工作。

1921年,李四光首次發現了我國第四紀冰川遺跡,開創了我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的研究工作;1926年寫下了《地球表面形像變遷之主因》專著;1927年寫下了《中國北部之蜓科》古生物專著;1932年任國立中央大學代理校長、名譽教授。 1933年後,相繼寫出了《東亞構造格架》、《中國震旦紀冰川》、《新華夏海的誕生》等多部著作,震驚了中外學者。由此,中國誕生了地質力學,李四光成為這門學科當之無愧的創建人。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時,國家急需石油。但是,由於帝國主義御用學者散佈的“中國貧油論”和舊的石油地質理論的影響,我國石油普查工作僅限於西北一隅,一直沒有取得重大進展。李四光依據自己多年對中國地質理論的研究,從新華夏構造體系的觀點出發,向毛澤東和周恩來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認為在我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是豐富的。特別是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有良好的生油、儲油條件,東北的松遼平原和北部灣,還有黃海、東海和南海,都有“有經濟價值的沉降物”。李四光不同意“中國貧油”論,提出應該打開僅局限於西北一隅勘探石油的局面,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以至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含油地區。根據毛澤東的戰略決策,地質部和有關部門一起,相繼對鬆遼平原、華北平原等地區進行了石油普查,李四光親自指導這項工作。 1959年9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週年前夕,石油工業部在黑龍江省肇州縣高台子構造松基三井,首次打出自噴工業油流,從而迎來了1960年大慶油田大會戰的勝利。以後,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又相繼被發現,事實證明了李四光的科學預見,粉碎了“中國貧油”論。

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理論不僅指導找油,使我國的石油資源得到開發利用,還成功地指導找煤,找金屬礦產,找水和地熱……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凡是祖國需要的,他都去鑽研,去找。 60年代,我國連續發生強烈地震,嚴重威脅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國家迫切需要解決地震預報問題。年過古稀且已身患動脈瘤疾病的李四光又積極投身了地震預報的研究工作。晚年的李四光,生活很簡單。飲食上不沾葷腥。衣著也很不講究,得過且過,甚至補丁摞補丁。李四光去世後,工作人員想找幾樣遺物留下來,找來找去也沒發現什麼像樣的值得保存的東西。李四光身兼多職,但除了必須出席的會議,他從不在類似晚會、紀念性活動這樣的場合露面。他總覺得年歲越大,時間越緊,要盡可能地把有限的時間花在有用的地方。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地震後,他親臨災區調查。 1970年10月,他又到延慶、密雲等地觀察地質構造活動的變化……他表示:“只要再給我半年時間,我有信心去組織人力攻克地震預報這個難關。”可是,誰知住院後的第二天他就因突發動脈瘤破裂而不幸逝世了。這一天是1971年4月29日,享年82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