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共產黨抗戰英傑·救亡先驅錄

第24章 023、“藥王”譽滿晉察冀——記晉察冀軍區衛生部副部長杜伯華

杜伯華,原名維漢,字華昌,1904年生於一個中醫世家。幼年隨父從河北省逃荒到吉林省榆樹縣夏寶屯落戶,其父杜萬貴靠行醫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杜伯華從小讀書勤奮好學,但因家境清貧,只讀到小學四年級便輟學,隨父外出採藥,串鄉行醫。天長日久,學會了識別草藥,掌握了採藥、製藥技術和摸脈看病。 1931年,到榆樹縣城開辦了建中醫社,次年,改辦華昌藥房。這時,他不僅繼續鑽研中醫,還自修西醫,醫術不斷精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 1932年8月,杜伯華在前來榆樹縣開展抗日宣傳的姑表內弟李向之的影響下,決心參加革命活動。 1933年,李向之在華昌藥房建立了中共榆樹縣地下交通聯絡站,杜伯華被任命為聯絡站負責人,以行醫為掩護,接送過往幹部,蒐集日偽情報,籌集和轉送抗日物資。他將藥房盈利的絕大部分捐獻給了東北義勇軍作抗日鬥爭的經費,或者直接購買膠鞋、棉衣、槍彈、藥品等物資,轉送義勇軍官兵。 1935年春,他還巧妙地掩護遭偽警察通緝的抗日聯軍五團副團長李士英出城脫險。當他得知敵人將要逮捕他,查封華昌藥房時,他及時轉告了黨的地下組織,並變賣了藥房,輾轉到了北平,繼續從事革命活動。不久,由李向之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6年夏秋之間,他由黨的組織派到陝西西安,參加了張學良東北軍,在孫銘久旅下轄的學兵隊任連指導員。西安事變時,他參加了活捉蔣介石的軍事行動。 1937年初,杜伯華根據黨的指示,帶一些學兵隊隊員返回北平,在西城粉子胡同25號煤鋪(東北抗日救亡總會下屬的社會支部所在地)秘密開展地下工作。 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炮轟盧溝橋,中日戰爭全面展開,不久平津相繼陷落。黨決定杜伯華帶領一部分學兵隊員參加“平西游擊隊”。 當時,國民黨軍政人員紛紛南撤,北平城內人心惶惶,一片混亂。北平地下黨認為這是營救抗日戰友、擴大抗日武裝的極好機會,指示游擊隊做好準備,攻打德勝門外河北省第二模範監獄,解救難友,繳獲槍支彈藥。杜伯華利用為管理人員看病之機,進入監獄偵察,摸清這個監獄共關押近600人,其中20多人是共產黨員,監獄有30多名看守警察,監舍的佈局和通道走向等情況也熟記於心。通過數次接觸,杜伯華還和一位看守獄門的老頭交上了朋友。 8月28日深夜,游擊隊員來到獄門前“叭、叭、叭”三聲聯絡信號槍聲響起,獄門大開,游擊隊員蜂擁而入。這時,看守人員列隊站在院中,身上未帶任何武器,正準備迎接日軍派來的接收大員,卻乖乖地當了游擊隊員的俘虜。游擊隊一槍未放,劫獄成功,繳獲3挺機槍、數十條步槍及彈藥,犯人全部得以解放,其中一半人參加了游擊隊。游擊隊力量壯大後,被正式命名為平西抗日救國軍,全軍編為3個總隊,杜伯華任醫務處長、軍政委員會委員,後任二總隊主任(即政治委員),率部在青白口、雁翅、門頭溝以東地區活動。 11月中旬,抗日救國軍在阜平整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杜伯華仍任二總隊主任,率部開闢平西抗日根據地。

1938年4月,杜伯華等帶領部隊參加了二道河子伏擊戰,殲滅日偽軍近百人,並擊落敵機一架。 4月下旬,杜伯華調任房(山)良(鄉)聯合縣縣長。 5月8日,聯合縣政府正式成立後,他迅速開展抗日宣傳,加強縣、區、村抗日政權建設,促進抗日統一戰線,組織青年參軍參戰,使全縣工作出現了新局面。 1939年3月,他升任冀西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為鞏固和擴大平西抗日根據地傾注了很多心血。 杜伯華是一個出色的醫生,以救死扶傷為己任。即使是從軍從政時期,也擠出時間為軍民群眾看病,拯救過無數傷病員的生命。 在一次反“掃蕩”戰鬥中,有個小戰士的腿被打成粉碎性骨折,軍醫要給他截肢。這個小戰士流著眼淚說:“我剛16歲,沒有腿怎麼打鬼子呀!給我留下這條腿吧!”軍醫說:“已打成這個樣子,我是沒有辦法了,你找杜專員吧,興許他有辦法。”

恰好,杜伯華來這個部隊探望傷病員,他聽說這個小戰士的情況後,反複檢查這個戰士的傷情,撫摸著他的頭說:“小同志不要難過,讓我再想想辦法。”杜伯華立即抽出時間,親自上山採藥,配製成治傷藥。讓戰士內服湯藥,外敷膏藥。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小戰士的腿奇蹟般地保住了,傷也治好了。當他重新站立起來的時候,流著激動的淚水,深情地向杜伯華敬了一個軍禮…… 一次,五支隊教導員史進前得了瘟疫傷寒病,高燒昏迷,生命垂危。杜伯華看到與自己一同做地下工作,一同砸監獄,又一同在平西打游擊的戰友病成這個樣子,既心疼又著急,立即上山採藥熬好,一口一口地給教導員餵下。在他精心治療護理下,教導員的病情有了好轉。他萬分欣喜地說:“哈!你死不了啦,終於把你從死神那裡搶回來啦。告訴你,大家把你的墓地都準備好了。我這些日子裡常常想,你不該死啊,這樣年輕,才21歲……”杜伯華一邊說著,一邊深情地撫摸著戰友那雙乾瘦的手。為了鞏固療效,杜伯華又派人化裝進城買來治瘟疫、傷寒的特效藥,使教導員的病情完全得到控制,迅速恢復了健康。對這件事,史進前非常感激,至今念念不忘杜伯華的救命之恩。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本侵略者對晉察冀邊區的大“掃蕩”特別殘酷和頻繁。邊區軍民生活極為艱苦,尤其是藥品十分缺乏。 1940年,晉察冀地區瘟疫流行,疾病叢生,嚴重損害了邊區人民的健康和部隊的戰鬥力。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十分關心邊區軍民的疾苦,把製藥行醫出身的杜伯華調來軍區衛生部任副部長,主管製藥工作,並指示衛生部部長游勝華說:“伯華同志到衛生部工作,你們應充分發揮他的特長,特別是把製藥工作搞上去,以粉碎日寇對我之經濟封鎖。” 杜伯華到任後,到軍區各醫院看望傷病員,詢問病情,詳細了解缺醫少藥的情況,決定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親自設計藥碾和乾燥器等製藥的關鍵設備與工具,並帶領邊區軍民上山採藥;還從機關抽調幾名骨乾及戰士辦起了製藥廠。在研製各種藥品的過程中,他每研製一種新藥,總是首先在自己身上做試驗,觀察服後痛苦大小,有無副作用,以掌握第一手資料,絕對安全後,才給傷病員服用。為此,他身上常常是青一塊紫一塊,胃裡也痛得火燒火燎,渾身冒汗。有一次,他喝下自己配製的湯藥後,開始喉嚨乾燥,胃往下墜,接著昏迷了4個多小時,幸虧被同志們及時發現,才搶救過來。以後,在大家的督促下,他每次試服新藥,都事先準備好解藥,並有衛生員在旁守護,防止出事。製藥廠經過他一次又一次地試驗,改進配方,終於研製出解熱、利尿、防腐、健胃、鎮咳化痰、鎮痛、止瘧等幾十種藥品。藥廠在生產片劑的過程中缺乏片劑粘合劑,他就發動大家採集桃樹膠來加工生產。他親自研製手搖式壓片機和石印機,改善了製片生產和包裝的條件。缺少注射用的安瓶,他又領著大家建起了玻璃車間,生產安瓶。只要傷病員和醫療單位需要,藥廠就千方百計地從中藥代用品中提煉製成各種片、散、丹、膏。不僅克服了嚴重的西藥來源困難,也便於野戰部隊攜帶和使用。這些藥品雖然外觀不夠精緻,但很有療效,拯救了無數傷病員的生命,解除了他們在傷病過程中的痛苦。晉察冀邊區的藥品,除滿足自己的需要外,還銷往平津、晉冀魯豫、晉西北等地,甚至還從敵占區換取了偽鈔,購進了各種西藥和醫療器械,解決了邊區醫療用品的困難,對粉碎敵人的封鎖起了重要作用。

1941年2月20日,由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簽發的《關於自製代用藥品問題的訓令》中指出:“自敵對經濟封鎖加緊後,西藥之購買與輸入日益困難,而我們邊區土產原料炮製之各種藥品……雖因技術設置所限,提煉尚不純良,外觀不如舶來西藥之精緻,但所採用之原料亦多含有西藥成分之原料,或按中醫驗方所配成,屢次試驗均極有效。”聶司令員肯定的這些成績,與杜伯華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1941年的環境雖然非常艱苦,但共產黨人對抗日勝利和祖國的未來始終充滿信心。 194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誕生20週年的紀念日。杜伯華準備在這一天,和他親密的革命情侶松偉結為伉儷。可是對革命和人生充滿樂觀的杜伯華,生命的指針卻永遠停在了6月30日這一天。這天,他因試服606藥物中毒而倒下,永遠離開了他眷戀著的革命事業和親愛的戰友。當時他年僅37歲。

杜伯華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遺體安葬在河北省唐縣神仙山麓,與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葬在一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