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國民黨抗戰驍將·炎黃忠魂錄

第19章 黃埔之英,民族之雄——記戴安瀾烈士

戴安瀾將軍,是一位傑出的抗日英雄。他在抗日戰爭中,為中華民族的生存,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九四二年,奉命率二零零師遠征緬甸,抗擊日寇,為國殉職。 將軍生前曾言:“司馬遷講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重於泰山就是有價值,輕於鴻毛就是沒有價值。死於當前,我們應認清是泰山還是鴻毛,然後選定應走的方向毅然地跨出步去!”他是這樣講的,也是這樣做的。將軍以實際行動,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偉大的抗日事業,正因為如此,殉國後,周恩來同誌曾書贈“黃埔之英,民族之雄”挽詞,對戴安瀾給以很高的評價。 戴安瀾(幼名衍功,學名炳陽)號海鷗,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風和村人,生於一九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農曆甲辰年十月十九日)。

戴安瀾幼年,家境清貧,其父戴禮明,以養鴨為生,借歲尾年頭,隨戲班獻唱,略得報酬,補貼家用。戴安瀾共有兄妹六人,父親見他聰明好學,便節衣縮食,送他去求學。一九一一年他七歲那年,入私塾就讀,其父平日常以戲中人物之忠義奸佞、善良邪惡,諄諄相教,戴安瀾亦深知家庭生活艱辛,求學不易,故刻苦攻讀,學業優異,一九一八年又拜讀在桐城著名人士周紹峰先生門下深造。周先生注重道德氣節教育,誨人不倦,使戴安瀾深受教益,對學習益加勤奮,博得先生器重。周先生常對人誇讚:“此子享賦優異,後必有成”。青年時期,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的影響下,積極投入新文化潮流,一九二三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安徽公學高中部學習,更受陶行知所傳播的新思想、新文化影響,在政治上逐漸成長。

一九二四年,戴安瀾在叔祖父戴端甫(當時任廣東粵軍團長之職)的勳勉下,投筆從戎,參加北伐軍,當二等兵,時年二十歲。一九二五年考人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學習,翌年畢業,在革命先驅孫中山新三民主義思想及第一次國共合作形勢的熏陶下,參加了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九年,任副官、連長、區隊長之職,一九三零年任副團長,一九三一年任團長。 在抗日烽火連天的年代,他奉命轉戰南北,屢建戰功,並先後升任旅長、副師長、師長等職。九一八事變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全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戰運動。身為愛國軍人,戴安瀾滿腔熱血,誓死保衛國土。一九三三年二月,戴安瀾在國民黨十七軍二十五師關麟徵部一四五團任團長,參加了古北口戰役(長城抗日)。是役,一四五團與一四六團奉命分佔古北口南天門兩側高地。

三月十二日拂曉,敵以主力向一四五團正面攻擊,敵機數十架輪番轟炸,敵重砲集中射擊,竟日不斷,同時以大部兵力向我右翼延伸包圍。由於第一線陣地夫守,二十五師陷於孤立,全線處被動態勢,激戰至午後三時,戰鬥力消耗極大。當時右翼包圍之敵有增無減,我通訊聯絡中斷,雖眾寡懸殊,但全體官兵仍奮勇殺敵。為縮短戰線,取得更好戰機,戴安瀾指揮部隊轉換陣地,至古北口西南五里的南天門一帶高地。 經過三晝夜激戰,擊退敵人多次進攻,使進犯之敵遭受重大傷亡,卒使友軍原將軍樓右翼陣地失而復得。在此次戰鬥中,將軍派出的一個軍士哨所,因遠離主力,在變換陣地時,仍令其堅守崗位繼續戰鬥,該哨所先後斃傷日寇百餘名,敵惱羞成怒,用飛機大炮聯合轟擊,哨所勇士在頑強拼搏中全部陣亡。敵軍佔領哨所後,發現只有七名戰士屍體,深為敬畏,便將七位勇士屍體掩埋,並樹“支那七勇士之墓”木碑一塊。這一戰役,我一四五團勇猛頑強,狠狠打擊了日寇。由於戴安瀾團長指揮出色,役後榮獲“三等雲麾勳章”一枚。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後,舉國上下,同仇敵汽,在國共兩黨團結合作的形勢下全國軍民掀起了全面抗日熱潮。當時戴安瀾已升任第七十三旅旅長,先後參加了保定、漕河之役,以及漳河爭奪戰和太行山游擊戰,他率部出奇制勝,屢創日寇。 在一九三八年的魯南會戰中,更發揮了卓著的指揮才能,在陶墩、朱莊之戰鬥中,他有勇有謀,火攻陶墩,計取朱莊,為台兒莊會戰奠定了勝利的基礎。台兒莊之役,敵以重兵拼爭,戴安瀾率旅迎敵,浴血奮戰,激戰十晝夜,使敵死傷逾萬。戰後榮獲華冑勳章一枚。 台兒莊戰役後,日寇又進犯中艾山,七十三旅奉命堅守,激戰四晝夜,擊潰敵數十次猛攻,敵終未得逞。當時敵電台廣播稱“中國軍隊有一俄國教官,指揮有度。”其實是戴將軍體態魁梧,親臨前線指揮,使敵產生錯覺。

一九三八年五月,戴安瀾因戰功晉升為第八十五軍八十九師副師長。 一九三九年一月,他又升任第二零零師師長,十二月奉命參加崑崙關(大明山區)戰役。崑崙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當時由號稱“鐵軍”的日寇第五師團之主力第十二旅團把守,堪稱“金湯之固”。戴安瀾面對強敵,鎮定自若,在全面摸清敵情的前提下,周密布防。戰前,他發出豪言:“中國古時有狀元三鼓奪崑崙之佳話,吾擬元旦奪取崑崙關。”戰鬥打響以後,他親臨前線指揮,雖不幸負傷,仍堅守崗位,經一月苦戰,斃敵六千,繳獲甚多,並擊斃敵旅團長中村正雄和聯隊長三木吉之助,寫下了抗戰史上輝煌的一頁。戰後榮獲“四等寶鼎勳章”一枚。 戴安瀾博學多才,是一名勇謀兼備的將軍。在戰場,驍勇善戰;在平時,治軍有方。他所率之師,成為抗日軍隊之堅。在政治上也有卓識遠見,曾被稱為一代儒將。

從北伐到抗戰,他雖為中級指揮官,但已清楚看到中國軍隊在對日作戰及訓練上存在嚴重的缺點和錯誤,他在日記中曾經這樣寫道:“吾輩受國家之培育,食民眾之脂膏,在戰場惟知殺敵,處地方則思利民”。 “今為九一八六週年。困難重重,悲憤已極!而現今軍隊復有多數不肯戰鬥和不能戰鬥,更令人焦急”。 “見××軍由漳河北岸潰退時,倉惶畏縮之態,令人憤恨!”他明確感到,務需改進軍隊之政治與軍事教育,提高軍人素質。為此,於一九三七年編寫了《痛苦的回憶》和《自訟》各一冊。書中寫道:“長城之役,迄今四年,而印像新鮮,猶如昨日,此蓋因死難胞澤慘烈情形,感人之深,而動人之切。每一回憶,痛苦萬分,故撰此書,定名為痛苦的回憶,亦示永久不忘之意耳。”與此同時,他還撰寫了《二十六年之回顧》與《二十七年之新計劃》。

一九三八年,在兼任三十一集團軍教育長時,他總結了多年的實戰經驗,編撰了《磨礪集》和《磨礪續集》,闡述戰略、戰役、戰斗等軍事原則,作為提高部隊的教材。據當年參謀主任李修業回憶:《磨礪集》“這本小冊子是戴師長投筆從戎以來所有心得的結晶,曾印發全師官佐。其主旨是激發愛國熱情,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戴將軍治軍嚴明,很強調軍隊和民眾的關係,對於違紀犯民行為,決不寬縱。當年教導大隊學員夏國棟曾在回憶錄中談到:“將軍學識淵博,治軍有方,曾有一事,深得教益,數十年後仍記憶猶新。當時由於戰事需要,軍官大隊須從河南轉移到湖南,長距離的步行跋涉,的確非常艱苦。有兩名學員,以軍事第一為名,私自徵用民船,並鼓動一些學員乘船而去,船至漢口,他們分文不付,揚長而去。

“對這一違紀行為,戴將軍十分氣憤,為嚴肅軍紀,宣布對兩名為首分子送軍法處,同時又及時組織學員學習討論,並以希臘神話中巨人安泰,力大無比,但若雙腳離地,則不堪一擊的故事引導大家。他說:'軍隊和民眾的關係,恰如巨人和土地一樣,軍隊離開了民眾,就一定要垮台。你們今天是學員,不久便是部隊的官長,官長如此,兵又如何帶法?' “這一番有哲理的教導,使學員深受教益,在後階段行軍中,紀律空前好。關於兩名違紀學員,戴將軍念其認識了錯誤,並有悔改表現,又考慮抗戰急需一切可用之材,對他們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後,令其到部隊經受戰火考驗。 “……戴將軍以他一顆追求民主進步的心和高尚的品德修養,教育了我們這一代人,我所以能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在重慶參加起義,並數十年如一日,勤勤懇懇地工作,與當年戴將軍的言教身傳是緊密相關的。”

由於戴將軍治軍有方,能結合實戰,激發自覺,愛兵如子,以身作則,深得部屬的尊敬與擁護。因而一九四零年全國軍隊春節大檢閱時,他的部隊榮獲第一。 戴將軍在政治上亦具遠見,早年,為孫中山先生新三民主義的積極擁護者,對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身體力行。李修業在回憶錄中談到:“一九二七年,他對我說:我早知道你加入了CP(共產黨代號)。我告訴你,我已參加了青年軍人聯合會,陳連長是我營的負責人。自從你們公開了黨籍以後,傳說青年軍人聯合會與孫文主義學會將要同時解散,我不管解散不解散,我既要革命,就要加入革命組織。”一九三八年,在“新華日報”記者陸治採訪他時,他闡述說;“國共第二次合作,團結抗日,這是深得民心的好事,要戰勝敵人,必先改革政治,我們是打反侵略的正義戰爭,人民擁護我們,願做我們的後盾。可是抗戰已是第二年了,國民黨內還有一部分人,怕動員民眾參加抗戰,這次調我們到武漢外圍來作戰,戰地老百姓竟逃避一空,連找個嚮導也困難,這只能從政治上去找原因。要爭取最後勝利,必須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將來勝利以後要建設,仍然需要兩黨合作,民主建國。”戴安瀾將軍在短短的一生中,對軍事、政治、文藝、技術等各類書籍都愛讀。書成了他的良伴。就是在硝煙瀰漫、戎馬倥傯之際,他仍訂計劃自學英語。僅一九三七年一年,他利用戰鬥、工作、訓練之餘,就閱讀了各類書籍一百十九冊。書使他懂得了人生的意義,忠勇廉潔乃是為人之道。他常以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作為自己忠貞為國的指南。他常對部下說:“一支軍隊,要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長官必須愛兵,官兵必須愛民,愛兵才能治軍,愛民才有後盾。”一九三七年十一月,當他拿到五個月薪水一千五百元後,除留下五百元作為維持家庭簡樸的生活開支外,慨然捐款一千元給國家。他在給家兄的一封信中寫到:“回思國家當此危急存亡之時,而身為軍人,不能保土為民,拿此巨薪,於心何忍?!”因專心軍務,他幾過家門而不入。但對士兵的衣食冷暖卻極為關心,每每親自過問,查哨查舖更是常事。在一次軍訓演習時,兩個戰士的手腿被刺劃破多處,鮮血淋漓,戴安瀾看後很心痛,立即明確規定:所屬各部的一切演習場地,必須將木刺剷除,如不做到這一點而使士兵受傷,連排長應負醫藥責任。

為了造就和提高所部軍官的素質和品德,他題寫了很多名言,贈各官長共勉之:人我之際要看得平!平則不忮。功名之際要看得淡! 淡則不求。生死之際要看得破!破則不懼。人能不忮、不求、不懼,則無往而非樂境而生氣盎然。 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壯有所練,老有所養。 治軍欲使知戰,必須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明之以刑。 毀譽不聞,寵辱不驚,安危不動,得失不患。 由於戴安瀾將軍的嚴格訓教,他的部隊每到一駐地,皆以紀律嚴明、富有戰鬥力而受到駐地百姓和上級的讚揚。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侵略者橫衝直闖,菲律賓、泰國、馬來亞、香港、印尼、緬甸等廣大地區均被其侵占,當時在這一地區與日作戰的英軍不作抵抗,我西南邊睡日益孤立,抗日的唯一國際補給線有被切斷的危險。為阻敵進犯,挫其銳氣,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一九四二年二月,最高統帥部決意出師遠征緬甸,抗擊日寇。 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戴安瀾將軍奉命率二零零師為第五軍的先頭部隊入緬作戰(二零零師是一九三八年春在湖南湘潭編成的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並由蘇聯顧問幫助訓練)。出國前夕,戴將軍召集全師官兵作戰前動員,他以岳飛、文天祥為榜樣,激勵官兵的愛國熱情。並親自譜寫戰歌《戰場行》: 弟兄們!向前走,弟兄們!向前走,五千年曆史的責任,已經落在我們的肩頭,落在我們的肩頭。 日本強盜要滅亡我們國家,奴役我們民族。 我們不願做亡國奴,我們不願做亡國奴,只有誓死奮鬥,只有誓死奮鬥,只有誓死奮鬥。 …… 他又以諸葛武侯出征的故事自勉,氣壯山河地賦詩兩首: 詩意表達了將軍當時的心情和決心。 由於當時任務緊迫,全師日夜兼程,三月七日抵達同固(東瓜),此時已遠離後續部隊五千華里之遙。部隊奉命固守同固,粉碎敵正面進攻,斷敵由仰光向曼特勒入侵之路。同固,位於緬甸南部平原,處於庇古與曼特勒之間,距曼特勒一百九十英里,是一個中等城區,道路縱橫,交通發達。當時仰光已失守,同固在軍事上成了戰略重鎮,但它位於一片全無依託的廣漠平原,加上時值三月旱季,天晴日烈,田野枯乾,大小河流均可徒涉,在軍事上易攻難守。針對不利地形,戴將軍不顧旅途勞累,立即部署作戰計劃,令部隊從速構築防禦工事。 三月十七日,英方通告,原駐防同固之英軍於當夜撤走,戴師即處孤軍迎戰之勢,但戴將軍知己知彼,決意利用日寇輕敵之狂,迎頭給以痛擊,挫其銳氣。十九日拂曉,敵前哨部隊二百餘人,乘車沿公路直驅庇尤(離同固三十里)。此時,早已在此部署警戒的戴師,待敵闖入射擊圈內,突然開火,輕重武器同時射擊。連長謝慰然、排長王君昆沉著指揮,步機槍、手榴彈響成一片,在暮色中,敵還不知我陣地和士兵所在,倉促還擊。我騎兵、裝甲車乘勢攻擊,殺聲頓起,日寇驚慌失措,棄車逃竄,潰不成軍。此次戰鬥,斃敵二十,繳獲步槍十一支,機槍二挺,摩托車十九輛,並從敵屍(少尉礬部一徑)身上獲得敵兵力配備圖及文件數份。這是日寇侵緬以來首次受到中國軍隊的教訓。從繳獲文件得知,敵在最高指揮官陸軍第十五軍團司令板田員三郎直接指揮下,兵力擁有三十三、五十五、五十六、十八師團和泰國兩個師,並附戰車隊、砲兵隊、騎兵隊以及海空配合部隊。敵之作戰意圖是:三路包圍曼特勒,東路以五十六師團攻景東,西路以三十三師團攻普羅,中路以五十五師團攻同固,以求速勝之目的。前哨一戰,日寇見勢不佳,便動用五十五師團全部兵力壓向譚台賓,攻擊同固正面,同時以便衣及緬好抄襲同固左翼西南,又擬於同固後面七里外切斷我退路,妄以三麵包圍,前後夾擊,迫使我就範。戰鬥打響後,敵陸空配合,步炮協同,飛機輪番轟炸,山炮整日轟擊,同時出動一支混合聯隊,數次發起猛攻,但均遭我迎頭痛擊,敵傷亡慘重,混合聯隊幾乎全部被殲。 三天激戰,敵一無所得,遂又加強兵力,大規模進攻同固阿克春陣地。戴師雖面臨逆境,孤軍奮戰,但由於部隊訓練有素,士氣高昂,全師官兵均拼力死戰。面對五倍於我之敵,三月二十一日夜,戴師長召集營以上軍官會議,帶頭宣布陣亡後的替代人,各級幹部均表示與同固共存亡的決心。 三月二十二日通告全體官兵:“如本師長戰死,由副師長替代,副師長戰死,由參謀長替代,參謀長戰死,由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並遺書妻子: 二十三日,日寇以兩個聯隊兵力,在數十架飛機以及山砲戰車掩護下向阿克春陣地猛撲,戴將軍指揮若定,以步騎兵配合向敵側翼反擊,摧毀敵坦克、裝甲車、汽車十餘輛。二十四日敵再次組織猛攻,激戰至深夜,為殺傷敵有生力量,戴將軍令部隊主動撤出前沿陣地,集中主力,堅守同固。二十五日,敵步砲兵聯合圍攻,三十餘架飛機對我陣地狂轟濫炸,同固幾乎被夷為平地,我沉著應戰,連續擊退敵多次進攻,敵未能越雷池一步。激戰至二十八日,我陣地屹立不動。二十九日拂曉,在完成戰略目的情況下戴師奉命轉移。在部隊全部撤出陣地後,敵還不知同固已為空城。同固一役,戴師抗擊五倍之敵,以傷亡八百勇士的代價,殲敵五千有餘,成為抗戰史上光輝的一頁。戰後據美國官方有關中印緬戰區的材料記載,同固保衛戰是緬甸戰場上“所堅持最長的防衛行動,並為該師和它的指揮官贏得了巨大的榮譽。” 連日寇也不得不承認,同固之戰是緬戰中“最艱苦的戰鬥之一”。戰後,戴安瀾將軍向祖國發回電報:敵與我接戰始自十九日,迄今一旬,初敵只第五十五師團之兵力,至二十四日即發現敵三十二師團,及其騎、砲兵團各番號,激戰至二十九日,我軍仍固守同固市鐵路以東之陣地,敵勢之猛,向所未有,尤以二十四至二十八日,敵機更不斷轟炸,掩護其戰車縱橫弛騁,其砲兵且使用大量毒氣彈,晝夜更番向我陣地猛攻,然我軍皆遵鈞面授之機宜,預有準備,故敵末逞,最近六日,敵軍在我陣地前遺屍有五千以上,我軍亦多傷亡,但兵無不以一當十,誓與敵寇在此□□到底。更可告慰者,當地民眾歡迎我軍,到處與我竭誠相處。 同固阻擊任務完成後,戴師奉命轉移至葉新。喘息未定,因西路喬克巴唐英軍被圍,又奉命馳援。剛解圍,東路棠吉又告失守,四月二十一日,遂又奉命收穫棠吉。二十四日拂曉,戴師發起攻擊,先後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並突入市區與敵巷戰。戰鬥打得異常激烈,將軍親臨前線指揮。隨從副官受傷,一衛士犧牲。爭奪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報飛傳,國人無不歡欣鼓舞:攻克棠吉後,戴師奉命作戰略轉移。五月十六日,在朗科地區,突遭敵重兵伏擊。在密林中鏖戰了兩晝夜後,全師突出重圍,但不幸戴將軍為流彈所中,胸腹部受傷。然而,將軍在擔架上仍繼續指揮戰鬥。由於當時緬甸已進入雨季,連日戰鬥,衣履如浸,濕了又於,乾了再濕,征衣三套,泥血斑斑,且進入山區,人煙稀少,醫藥不全,水漿更無入口,將軍受創之軀被雨淋日曬,傷勢嚴重惡化,不幸於五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時四十分與世長辭。時年三十八歲。 將軍殉國後,全師官兵無不悲慟,痛哭失聲。當即由工兵營伐木製棺入殮,並由五九八團護棟回國,在步兵指揮官鄭庭笈帶領下,於六月二日,衝破敵最後一道防線,進行了聞名中外的郎科突圍,勝利歸國。 靈櫬運至滇緬邊境,一老華僑沉痛致哀,特地獻出他為自己準備的楠棺一口,供將軍成殮。七月十五日,靈櫬運抵昆明,各界代表集會,舉行萬人公祭。後又經安順、貴陽等地,所經之途,各城空巷迎忠魂,人們無不拭淚致哀。七月三十一日,靈櫬運至廣西全州,人們再次舉行公祭。 一九四三年四月一日,在廣西全州香山寺,隆重舉行國葬儀式,由國府特派代表李濟深主持,各界代表肅穆仁立。當地父老聞訊亦前往參加。隨著深沉的鞭炮聲,與會者悲痛不已,莫不拭淚哽咽。 李濟深在悼詞中說:“戴故師長為國殉職,其身雖死,精神永垂宇宙,為中國軍人之模範!” 國共兩黨領導人紛紛書贈挽詩、挽詞和輓聯,茲錄如下: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日,美國國會授權總統,向將軍頒發軍團功勳勳章。 一九四三年秋,戴將軍靈櫬由廣西全州遷葬家鄉安徽蕪湖市儲山公園之小赭山麓。 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一日,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同年十月三日,以毛澤東名義,向戴將軍家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為紀念戴安瀾將軍,蕪湖市人民政府於一九七九年重新整修了墓地,並樹立了石碑。一九八三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對墓地再次進行了擴修。將軍陵墓位於小赭山南麓,水泥覆蓋圓頂墓體,墓後石砌圍牆相護,三方石碑分左中右而立。左碑銘刻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鄧穎超等先輩當年題贈挽詩挽詞輓聯;右碑是將軍生平簡歷;中碑是王崑崙所題“戴安瀾烈士墓”。 墓區林木茂盛,松柏長青,瞻仰的人們,終年不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