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國民黨抗戰驍將·炎黃忠魂錄

第8章 真誠與八路軍合作抗戰——記武士敏烈士

武士敏(1892~1941.9.29),字勉之,河北省懷安縣柴溝堡鎮人,一八九二年出生於一個小商人的家庭,自幼喜好習武,常以殺敵報國自勉,他立志讀書深造,爾後投筆從戎,救國救民。一九零八年,武士敏考入宣化宮立中學堂,在中學裡,他參加了反對沙俄策劃外蒙獨立的“徵蒙先鋒隊”。爾後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在校期間,他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響,加入了同盟會,不久就放棄學業,投身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洪流,為革命奔走宣傳。 武士敏將軍青年時代,是一個有思想、有見識、有膽略、立志獻身民主革命的熱血青年。 一九一五年,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引起全國革命力量的反對,武士敏積極參與反袁活動,仗義疏財,四處奔走,營救被捕的反袁人士郭宗道,並同他一起投身聲勢浩大的討袁護國運動。

一九一七年,武士敏到陝西參加了反對北洋走狗陳樹藩的靖國軍,結識了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胡景翼先生及楊虎城將軍,並接受他們的委託,到廣東革命根據地謁見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先生見武士敏年輕有為,聰慧好學,大加讚賞。 一九二四年,國民軍發動“首都政變”,武士敏毅然推遲留學機會,參加國民軍起義工作,他受任聯絡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等部,到處奔走接洽。 起義成功後,胡景翼請他出任河南省政府警察廳長,他婉言謝絕。他不為名利所動,不顧北洋直系軍閥的偵緝追捕,耗盡家資,奔走於綏遠、察哈爾一帶,組織各地的流散革命部隊,在保定成立了國民軍第三軍騎兵第一中隊。 從此,他置身戎馬生涯,轉戰直、魯、豫,與北洋軍閥多次激戰,功勞卓著。

一九二五年,國民軍分攻直、魯,武士敏出兵滄州,截斷津浦路,有力地配合國民軍攻取了天津,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獻身精神。一九二六年,國民軍受挫,武士敏響應馮玉祥將軍的號召,同共產黨人南漢宸、劉仲華等人一同赴蘇聯學習考察。 一九二七年,武士敏從蘇聯回國後,就任楊虎城將軍屬下的第一師第二旅旅長。 一九三零年任第七十一師第二一一旅旅長,後改任為第四十二師第一二四旅旅長兼渲關警備司令。 在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武士敏深受楊虎城將軍的影響,思想傾向進步,抵制國民黨反動派鎮壓共產黨的罪惡行徑和排擠雜牌軍、消滅異已的作法。 九一八事變以後,武士敏同張學良將軍經常來往,同情東北軍收復失地的主張,堅決擁護國共合作抗日。

西安事變前,武士敏正任陝軍第一六九師師長,他積極幫助張、楊搞救國義舉、堅持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救國的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做了一些工作,對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武士敏將軍立即請纓上陣,率領第一六九師出陝西,渡過黃河,揮師北上,開赴山西、河北抗日前線。當時,正值山西東線戰局吃緊,武士敏立即率部奔向石家莊和娘子關前線。 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八日,與日軍西進主力在娘子關附近展開激戰,武將軍親臨前線指揮全師浴血奮戰,與來增援的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二九師並肩戰鬥,先後在正大路沿線垣村、黃崖底、廣陽坡等地,打了多次伏擊戰,重創日軍,俘獲甚多,然後安全突圍轉進。

武士敏治軍嚴明,嚴格訓練部隊,能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每戰必身先士卒,親臨前線,頗得士兵的愛戴。同時,武士敏胸懷民族大義,堅持與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精誠團結,密切協作共同打擊日寇,反對國民黨頑固分子不顧國家危亡,搞磨擦反共投降的賣國活動。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八日,太原陷落,國民黨中央軍和晉綏軍沿同蒲路、平漢路大舉南撤。但武士敏將軍堅決反對恐日思想,率領第一六九師與八路軍、決死隊、國民黨騎四師王奇峰部、四川軍隊李家鈺部堅持山西抗戰,與敵人周旋於太行山和太嶽山上,箝制太原、晉中的日軍,多次與日軍交戰,屢挫敵鋒,立下了不朽的戰功。 一九三八年四月,日軍主力部隊三萬餘人九路圍攻我太行抗日根據地。

武士敏將軍根據作戰部署,堅決聽從第十八集團軍朱德司令與彭德懷副司令的指揮,率領第一六九師與八路軍密切協作,共禦外侮,堅守子洪口要隘,同進犯的日軍第一零九師團血戰數晝夜,殺得日軍屍橫遍野。 一九三九年六月,日軍再次集結第一零九師團和獨立第九旅團主力,從平遙縣豹凸山側面,襲擊武將軍駐在大岳區的第一六九師,形勢異常險惡,第一六九師面臨三面環攻,武士敏將軍指揮若定,集中全師重火力於七月四日秘密轉移到沁源的天神山上,第二天凌晨,兇惡的日軍剛接近天神山腳下,武將軍一聲令下,全師大砲、機槍猛烈開火,把日軍壓制在馬家峪溝灣,打得敵人狼狽不堪,爾後,日軍架炮組織反擊,但我軍佔據有利地形,打退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迫使日軍後撤。在天神山大捷後,武將軍以戰功晉升為第九十八軍軍長,率部繼續轉戰在中條山區,抗擊日本侵略軍。

一九三九年,國民黨頑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攻高潮,閻錫山密令其部隊消滅山西新軍,還派人拉攏武士敏將軍夾擊山西新軍,武將軍義正辭嚴地拒絕了,表示堅決與八路軍合作,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共同抗日,不把日寇趕出中國絕不罷休。 一九三九年下半年,由於日軍的殘酷進攻和國民黨內投降妥協空氣的影響,國民黨朱懷冰等部隊都離開了艱苦的山西根據地,而武士敏則堅決與中共合作,在官兵中經常宣傳“抗日高於一切,堅持抗戰到底”的道理。武士敏將軍在朱德、彭德懷的鼓勵幫助下,表示了堅決抗日的決心,模範地執行了真誠團結,抗戰到底的正確方針。 一九四零年二月,朱德、彭德懷正副司令在沁縣召開國共兩黨的東路軍將領會議,共商團結抗日大計,武士敏將軍在會後說:“我當了幾十年兵,真正懂得為國報效是在小東嶺會上聽了彭副指揮的教誨後才認識的。從此,我才懂得怎樣做一個真正的軍人。”

第九十八軍在武士敏將軍的領導下,與八路軍密切配合,打退了日軍對我抗日根據地的多次猖狂進攻,堅持了山西的抗日戰爭,為穩定全國抗日戰爭的局勢,支持正面戰場作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九四一年五月,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集結臨汾、長治、晉城十萬多人分十四路向中條山進攻。國民黨駐守中條山的部隊約二十萬人。由於無充分準備,龐大的後勤機關不能疏散,部隊無法展開戰鬥,結果受到嚴重損失,國民黨二萬多人投降,四萬多人被俘,一萬多人犧牲,其餘十萬多則奉命退過黃河,唯武士敏將軍事第九十八軍轉戰各地,堅決與八路軍一起在山西抗擊日軍。日寇多次派人勸武士敏投降,但均遭拒絕。一次,日寇派一個認識武士敏的叛徒來勸降,武將軍大怒:“我是一個軍人,我應該死在抗日的戰場!”遂將叛徒扣壓。

九月下旬,日軍集中主力三萬餘人,兵分十四路,向英勇抗戰的武士敏將軍的部隊掃蕩,合圍第九十八軍所在地沁水縣東峪、西峪。由於敵我兵力對比懸殊,二十九日武部被日軍包圍,武士敏將軍臨危不懼,親臨馬頭山前線,指揮部隊頑強抵抗,浴血奮戰,並多次組織突圍,終因敵人封鎖嚴密,受到嚴重挫折,全軍將士與日軍反复衝殺,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武士敏將軍在突圍中被敵人子彈擊中下腭,高呼:“拼到底,不成功,便成仁!”爾後壯烈犧牲,時年四十九歲。 武將軍殉國後,全國抗日軍民悲痛萬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通令全區各地舉行悼念儀式,追悼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而壯烈犧牲的英雄,要求各級政府,廣泛宣傳武士敏將軍的抗日功績,褒獎武將軍崇高的愛國抗日行為,發揚武將軍的堅持團結合作,共同抗日的精神,並函請邊區臨時參議會舉行全邊區追悼大會,籌建武將軍抗日紀念塔,並將武士敏將軍殉難的地區(沁水縣東部)改名為“士敏縣”

《新華日報》華北版分別寫了消息報導和社論及悼念的文章,指出武士敏將軍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軍事家,也是一位始終與八路軍精誠團結,並肩作戰,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者而壯烈殉國的抗日英雄。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為追悼先烈,在長治市太行太岳烈士陵園中舉行隆重的武士敏將軍遺骨遷葬儀式,並建碑於墓前,以表彰武士敏將軍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曾在太嶽山區與武士敏一起戰鬥過的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薄一波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追懷武士敏將軍。 文中寫道:“在幾十年的鬥爭中,他始終不避艱險,模範地實踐了國共兩黨的團結與合作,分享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贏得的北伐戰爭勝利的喜悅,經受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嚴酷考驗,並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實踐了他'為國報效'宏圖大願的一生。武士敏將軍是我們黨的忠實朋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他那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顧全大局的崇高品德,捍衛民族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和學習的”。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