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第56章 危機之後的綠色暢想

張亞勤·讓智慧起舞 刘世英 1685 2018-03-16
每年4月,中國海南島上曾經的漁村博鰲就會成為全世界的焦點。作為向全世界傳遞亞洲聲音的民間論壇組織,博鰲經濟論壇成為政商學界思想交彙的勝地。從各國政要到世界首富、從知名學者到青年領袖,在4月的博鰲,你幾乎可以觀察到這個世界上最熱門的人物、最焦點的事件。 2009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期間,張亞勤與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合影。 作為博鰲論壇的常客,張亞勤從每年論壇主題的變化看到的是,中國融入世界的步伐越來越快—“儘管我們面臨那麼多挑戰,儘管調結構、重新起航的過程是如此艱難,但每次危機總是浴火重生的契機。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危機'='危險'+'機遇'。”

“得益”於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從2009到2010,連續兩年的論壇主題都聚焦於“後危機”時代的複蘇。在經歷了無節制的消費主義和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導向的增長模式之後,未來10年甚至20年,中國的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這架世界經濟引擎的良好運轉不僅關乎13億中國人自身的福祉,更是使世界其他地區走出危機的拉動因素。 在美國前財長保爾森的小範圍見面會上,這位全程參與迎擊金融危機的銀行家以自己親臨“峭壁邊緣”的經歷剖析了他眼中的危機。保爾森的冷靜客觀令張亞勤思考良多。張亞勤曾經在研發集團的內部刊物上說,從十年前創辦當時還叫微軟中國研究院的第一天起,他就“從來沒有為錢擔心過”,但這次,他也破天荒地開始研究預算、看財務報表。什麼叫危機?當每個人,不管身處什麼位置、什麼行業,都開始感到一絲涼意的時候,也就是人人自危的時刻。

“正如我在參加博鰲論壇討論時談到的,由於政府的部署、企業的努力,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看上去比較小—但這也意味著,經濟體系中的很多泡沫成分還沒有去掉,包括房地產泡沫、股市泡沫,特別是人的心態的泡沫—總的感覺是:海嘯過後,還沒有看到誰在裸泳。這是好事也是壞事。我們絕不能因為金融風暴引發的經濟波動暫時得到控製而沾沾自喜,甚至於忘乎所以。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型,把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主線,直接跨越至綠色經濟大國,少走彎路。企業需要警醒,不應盲目樂觀,加緊向健康、合理的發展模式的轉型,關注創新、打造具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鍊和生態系統。” 具體到此次博鰲年會倡導的“綠色經濟”,這是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一次深層次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革,人類社會的發展導向從此加入了“綠色”指標,“綠色”將深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

1998年回國創辦微軟中國研究院的時候,張亞勤怀揣著以信息科技改變中國的夢想,在他看來,在經歷了這次給全球經濟帶來深刻改變的危機之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轉型,“綠色”經濟是必然之選:抓住時機,在危機後的經濟崛起中把握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主線,直接跨越至綠色經濟大國,少走彎路。 “IT是綠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IT行業本身就屬於綠色產業,IT行業自身的創新與變革,以及利用IT技術進行傳統行業的改造與提升,可以加快各行業向綠色經濟轉型的步伐,提升產業經濟向'綠色'模式的全面轉軌。” 其實,“後危機時代”引發的思考不僅限於經濟範疇,甚至企業管理、思想,乃至人文,方方面面都面臨著一次深刻的變革。在博鰲接受媒體採訪時張亞勤表示,基業常青是每個有使命感的企業的目標,從優秀企業發展成為卓越企業也是每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的夢想。

“我們說,卓越企業的三個基本指標是:持續經營50年以上;不依賴單一的領導者,有完善的人才培養和管理機制;不依賴單一產品的成功,有持續創新的能力。如今,卓越企業還要加上一條'綠色'指標,也就是企業對社會及世界的綠色責任,包括兩點:一是企業自身的運營模式需要更加'綠色',二是企業產業與服務的研發方向將考慮'綠色'性能與應用。” 危機之後,大潮退去,裸泳者終將現身沙灘。這個時候,人才更是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人才的培養與管理需要持久、規範、人性化,而“綠色”人才的定義,則需要把環保公益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為此而在MBA和MPA課程中增加一門'綠色領導力'的課程,我看也並不為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