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百世豐碑

第4章 母親的教誨

百世豐碑 李祥 2576 2018-03-16
周恩來少年時代的健康成長,是與其身後兩位偉大女性的哺育和教誨分不開的。一位是出身官宦世家、精明能幹、豁達大度的生母萬氏十二姑;另一位是出身於書香門第、性格嫻淑、斯文典雅的過繼母陳三姑;相同的是,她們都以純厚的母愛對恩來傾注了全部心血;不同的是,她們各自在不自覺中以不同的出身、教養和性格影響著他,使他獲得了多方面的學識才乾和品德素養。 萬氏媽媽是恩來的生母,長得很漂亮,性格也爽朗,對恩來愛若掌上明珠。儘管她已經將恩來“抱”給陳氏,但她仍然跟他保持著親子之愛。她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卻是個非常能幹、善於待人接物、應酬事務的婦女。公公去世以後,這個官宦之家出現了後繼無人的局面。大伯貽賡在奉天衙門里當一個類似科長的職員,掙錢是有限的,對這個家庭支持不多。丈夫貽能學師爺沒有成材,斷絕了做官之路,只能在官府裡做點文書之類的小差事,收入更少,不能養家。兩個小叔子:貽奎殘廢;貽淦早天。進錢的門路是沒有了,但知縣之家的門面還是要維持的。親朋好友的婚喪喜慶,逢年過節的迎來送往,這一類應酬都要力求維持在當年的水平上,才不失體面。這擔子都落在萬氏十二姑身上了。由於她從小跟著父親萬青選出入於官宦門第,經歷過比較大的場面,見多識廣,聰慧、精明,辦事公道,也著實有能力充當這個敗落中的周府的管家。為了解決經濟上入不敷出的矛盾,要典當借貸,籌措銀兩;為了維護週府的面子,要維持一定的排場;為了緩和大家庭內部和與親戚間的不和,要多方奔走,排解糾紛,操心勞碌……而在她處理這些家政大事的時候,常常喜歡把恩來帶在身邊,就像她父親過去喜歡把她帶在身邊一樣。這就使恩來有機會接觸到那隱藏在美好紗幕後邊的陰暗。媽媽的辦事能力,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萬氏在排解糾紛時,少年恩來邊看邊聽,很欣賞母親先耐心聽取各方情況再發表意見的辦法,更嘆服母親經過耐心做工作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的本事。恩來從生母那裡學到了許多辦事的方法,這對他日後的辦事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恩來對生母辦的那些事情本身,卻並不喜歡,相反,隨著年齡和智慧的增長,越來越感到懷疑和厭惡。 “為什麼窮成這樣,還死要面子呢?”他觀察著,思索著……

直到幾十年後,身為總理的周恩來曾動情地回憶說:“封建家庭素來好面子,擺空場面,寧可債台高築,不肯丟掉面子。因此,我從小就懂得生活艱難。父親常外出,我十歲、十一歲即開始當家,照管家裡柴米油鹽,外出應酬,在這方面,給了我一些鍛煉。”生母萬氏性格的開朗直率和處事的精明果斷,也對童年恩來產生了很大影響。 一九零七年春,生母萬氏由於窮病憂愁而去世。她的逝世是不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她既失去了維持生活的物質基礎,又失去了應付環境的精神力量。當時,每個月為掙十幾塊錢而在外地謀生的恩來的父親,沒有來得及回來和她見最後一面。陳氏媽媽無限哀傷地撫摸著自己的愛子恩來說:“大鸞,我也活不長了!”過繼母陳三姑也是清江浦人。聰明、好學,使她成為一個才學出眾的女子。她的父親陳源是個秀才,兼通醫道,飽讀經史,但未取得顯著的功名和地位。陳氏自幼善書畫,好詩文,具有廣博的知識和較深的文學修養。她出嫁一年便死去丈夫,就把幼年的小恩來當作唯一的精神寄託和生活希望。小恩來還在三四歲的時候,就每天跟她讀書、寫字;五歲以後,又跟她學習唐詩宋詞,熟讀了許多詩句,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事,農夫猶餓死。”等等。恩來稍長,陳氏就經常給他講述一些在淮安流傳極廣的故事,如《竇娥冤>、《韓信胯下受辱》、、等,還有太平天國、義和團的故事;聽得最多的則是愛國英雄關天培和巾幗女豪傑梁紅玉、秋瑾的故事。後來周恩來到南開學校上學時寫了《射陽憶舊》一文,還回憶他“幼時喜聞故事”,對嗣母講的奇聞怪事“輒繞膝不去,終日聽之不倦”的情景。

在讀書聽故事之餘,小恩來還堅持練習寫字,無論在酷暑盛夏,還是寒冬臘月,從不間斷。他寫字非常認真,一絲不苟,不喜描紅,好練懸筆,常在磨光的羅地磚上反复蘸水練習,終於練得一手魏碑加顏體的好書法。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那雄渾有力的字體,正是周恩來少年時期勤學苦練的結果。此外,過繼母親還教他做各種益智遊戲,比較常見的是比賽拼詩。這種遊戲就是先將一首古詩上的字分別寫在一個個方塊紙片上,然後混合起來,看誰能最先將這些單體字重新整理成詩。在這類游戲中,恩來往往擺得又快又好,詩句拼得準確,有時還別有創意。不幸的是,生母萬氏去世僅僅半年時間,嗣母陳氏又被肺癆奪去了生命。年僅十歲的恩來在極度悲痛之餘,給嗣母辦完了喪事,並帶著兩個弟弟,護送嗣母的靈柩回淮安老家,與叔父合葬。為紀念自己最親愛的嗣母,周恩來悲痛地寫了一篇“念娘”文,表達對母親無盡的思念。文中寫道:“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幾遍,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裡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要流下來,計算母親寫詩的年月,離現在整整二十六年,那時候母親才十五歲,還在外婆家呢,想起來時光容易墨跡還有,母親已去世十年了,不知道還想著有我這兒子沒有?”字裡行間,哀思不絕如縷,情意綿長至極。

周恩來的一生,從性格、學識、修養到為人處世等等方面,都受到生母和嗣母對他幼時教育啟蒙的深刻影響,為其日後所走的道路及成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旅歐時期,他在一封表明自己“當信共產主義原理”志向的信中說:自己一來“天性富於調和性”,二來“求真的心極盛”。這兩大性格都與早年受兩位母親的熏陶有關。抗戰勝利後,周恩來在重慶對記者說過:“三十八年了,我沒有回家,母親墓前想來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著親恩未報!”“直到今天,我還得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一九四六年九月,周恩來在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採訪時,又一次深情地追憶親愛的母親:“我的母親長得很漂亮,為人善良,生了三個小孩——我和兩個弟弟。我出生後,因叔父周貽淦已去世,照傳統習慣,把我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撫養。叔母即嗣母陳氏,是受過教育的女子。在我五歲時就常給我講故事,如《天雨花》、等,嗣母終日守在房中不出門,我的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承繼過來的。但我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這一部分。”兩位母親把全部的母愛,傾注在周恩來身上;而周恩來日後又把對母親的愛全部報效給了祖國母親和全人類。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