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大智大勇·周恩來在1946年

第72章 四、新政協召開

自1948年秋開始,中共中央就開始邀請原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民主人士陸續進入解放區。 為了保證這樣多的愛國民主人士平安到達解放區,周恩來作了周密的安排,並一直抓得很緊。 在香港,負責這頂工作的是潘漢年和錢之光,協助的有許滌新、饒彰風、喬冠華、夏衍等。他們以租用外國輪船運貨的名義,秘密地將愛國民主人士分批送往東北和華北。前後這樣走的至少有350多人。在大連,劉昂等負責接待。 周恩來一再向接待人員電示:一定要把他們接待好,安全送到目的地。並要求給他們買皮大衣、皮帽子、皮靴,要給他們住好的旅館,要開歡迎會等。 1948年9月29日,第一批由香港北上的有沈鈞儒、譚平山、章伯鈞、蔡廷鍇4人抵達哈爾濱市。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得知後,立即去電錶示歡迎並告訴他們:準備明年適當時機舉行政治協商會議。 同時,給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高崗、李富春發電,要求將《關於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諸問題》發給他們,請他們提出意見。 11月5日,周恩來又電告香港分局,要他們邀請尚在香港、上海的民主人士李濟深、何香凝、郭沫若,還有茅盾、馬寅初、李達、葉聖陶、歐陽予倩、曾昭倫、陳嘉庚、司徒美堂等立即北上解放區。 1949年2月14日,還在西北坡的周恩來為中共中央起草致東北局、華北局等電:現在東北的民主人士,應即接他們來平,以便能集中協商大計,並準備新政協籌備會的成立。 當月25日,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等一行35人,在林伯渠等陪同下,乘專車由瀋陽到達北平。這以後,黃炎培等也先後到達北平。

毛澤東、周恩來率中共中央辦公廳到北平不久,同國民黨政府之間的和平談判又開始了。但是,這時國共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發生了根本變化。蔣介石當年敢於推翻政協決議發動內戰,靠的是他手裡的武裝力量和美國的援助。經過三大戰役後,國民黨的兵力,連後方機關在內只剩下120萬人,正規軍只有100多萬人,其中不少還是重新補充的。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400多萬人以上,並且很多已用繳獲的武器裝備起來,實現了機械化。同時,國統區的財政經濟已經崩潰,物價的飛漲如脫韁的野馬,到1948年8月,法幣較抗戰前夕上漲了300萬倍。國民黨政府宣布以金圓券代替法幣,結果使經濟更加陷入絕境。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不得不再次發出求和聲明,提出以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反動軍隊等項條件,作為和平談判的基礎。

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談,討論通過毛澤東起草的決議,重申黨“必須將革命進行到底,而不容許半途而廢”的堅定立場。 毛澤東在《關於時局的聲明》中說:雖然中國人民解放軍具有充足的力量和充足的理由,確有把握,在不要很久的時間之內,全部地消滅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但是,為了迅速結束戰爭,實現真正和平,減少人民的痛苦,中國共產黨願意和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在8項條件的基礎之上進行和平談判。這些條件是(一)懲辦戰爭罪犯;(二)廢除偽憲法;(三)廢除偽法統;(四)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對軍隊;(五)沒收官僚資本;(六)改革土地制度;(七)廢除賣國條約;(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這一聲明,表達了全國人民的意願,也獲得各民主黨派的熱烈擁護。

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著名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譚平山等55人於1月22日聯名發表對聲明的堅決支持,旗幟鮮明地指出“人民民主陣營之內,決無反對派立足之地,亦不容許有中間路線之存在。” 國民黨政府又於1月8日要求美國、英國、法國、蘇聯四國政府“調停”中國內戰的請求,但遭到四國政府的拒絕。 1月21日,蔣介石以“因故不能視事”為由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其“總統”職責。 李宗仁上台的第二天,便以“代總統”的身份表示願以中共的8項條件中基礎進行和平談判。但是,這時,國民黨政府的實權仍然操縱在蔣介石及其親信的手中。蔣介石下台前,就為繼續反革命戰爭作了部署。他任命陳城、蔣經國分別擔任國民黨台灣省政府主席和省黨部主任,命令國民黨中央銀行將所存黃金、銀元、外幣共約有5億美元全部移存台灣,為最後退保台灣地區做準備。他還任命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司令,朱紹良、余漢謀、張群分別為福州、廣州和重慶綏署主任,準備固守長江,在江南和西南地區抵抗人民解放軍的前進。國民黨中常委會移到廣州,計劃爭取3個月至6個月時間,在江南重新編練新兵,以便捲土重來。

李宗仁也企圖利用國民黨的殘餘兵力,積極備戰,重振士氣,拉攏一些自由人士進行“民主改革”,依靠長江天險,保住江南及其他某些地區,實現“守江謀和,劃江而治”的圖謀。 儘管這樣,中共中央仍然把李宗仁同蔣介石加以區別,對他進行善意的爭取和幫助,希望他擺脫和斷絕同蔣介石的關係,站到人民方面來,實現真正和平。 中共中央派出以周恩來、林伯渠、林彪、葉劍英、李維漢為和談代表,周恩來為首席代表,同由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為代表,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南京政府和談代表團,在北平進行和平談判。經過半個月的協商,中共代表團在盡可能地採納南京政府代表團提出意見之後,提出8條24款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宣布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日期。

經李宗仁向蔣介石請示,以及國民黨中常會、中央政治會議的討論,4月20日,南京政府最後決定拒絕在協定上簽字。 這樣,中國人民解放軍立即發起了渡江戰役,強渡長江。 4月22日下午,國民黨政府在其江防被全線突破後,倉皇部署總退卻。國民黨政府留在南京的許多機構遷移廣州,“代總統”李宗仁逃往桂林。 23日,勝利渡江的解放軍與中共南京地下組織勝利會師,紅旗插上了國民黨政府總統府。 標誌著國民黨22年的反動統治的崩潰。 25日,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由劉伯承、宋任窮分任正副主任,劉伯承兼任南京市市長。 南京解放時,司徒雷登沒有隨國民黨政府遷往廣州而繼續留在南京。他在觀望和等待,希望利用他在中國的多方面聯繫,能夠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施加影響。為此,他曾計劃訪問北京,但最後被美國國務院否決。

8月2日司徒雷登離開中國。在他的離華途中,美國政府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的白皮書。 白皮書又是一部美國對華政策失敗的記錄和辯護書。它一方面披露了美國侵華和國民黨腐敗的若干事實材料,不得不承認中國革命“是中國內部勢力的產物,這些勢力美國也曾試圖加以影響,但不能有效”,另一方面歪曲中國革命發生和勝利的原因,掩蓋美國侵華政策的實質,並堅持同中國人民為敵的政策,公然聲稱,美國將鼓勵“中國民主個人主義者再顯身手”,以推翻被稱為受“外來羈絆”的新政權。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出席會議的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各民族、海外華僑和特別邀請的代表共634人,來賓300人。

主席台佈置的莊嚴大方,中央掛著孫中山和毛澤東的巨幅照片。上面懸掛著人民政協的會徽,兩旁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大會開幕後,軍樂隊齊奏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同時在場外鳴放禮炮54響。全體代表起立,熱烈鼓掌達五分鐘。毛澤東致開幕詞:“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佔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在這個會議上,選舉產生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選舉陳毅等56人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會議決定五星紅旗為國歌,國都為北京,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 10月1日下午2時,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舉行了第一次會議,一致決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在這個會上,51歲的周恩來被任命新中國的政府首腦——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為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沈鈞儒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羅榮桓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會議宣告中華人民革命共和國政府成立。

首次政務會後,首都北京30萬群眾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 入夜,攜家帶口的人們還在天安門廣場流連忘返,北京成了不夜城。 奼紫嫣紅的禮花在北京上空綻放異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