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傳記回憶 民國總理段祺瑞

第16章 儒將之風

民國總理段祺瑞 关河五十州 1557 2018-03-16
段祺瑞之所以能夠頂替馮國璋,成為袁世凱走馬換將的最適當人選,自然是因為他在和與戰、共和與君主立憲等問題的看法上與馮國璋有著很大的區別。 段祺瑞不僅缺乏“忠於清”的牢固思想基礎,在北洋系遭遇整肅的那段黑暗時期裡,還被載灃、良弼等人穿過小鞋,這導致他對滿洲親貴十分不滿。同時,他也有充分理由認為,大清江山弄到現在這種樣子,全是這些無才無德卻又嫉賢妒能的“小爺們”一手造成的。 以後袁世凱擬就了一個未發電稿,裡面有一句話切中要害,可謂是對段祺瑞等人心聲的直接反映:“三年以來,皇族之敗壞大局,罪難發數!” 有人誇說段祺瑞:“段氏本主張革新之人,自居江北,又久吸南方之空氣,所轄軍隊……無不富有革命思想。”這純粹就是事後諸葛亮的說法。從段祺瑞當時所處環境、地位及其個人性格、從小接受的教育等因素上來分析,實在找不到他已有共和思想的明確證據。至於稱段和段的軍隊“富有革命思想”,那就更是往泥菩薩臉上搽金粉了——“段氏”、“段家軍”什麼時候成革命黨人了?

應該說,段祺瑞原先對“立憲”、“共和”這些舶來品都不是很感興趣,也沒有太深研究。不過他後來逐漸發現,無論是立憲還是共和,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一旦施行,君權將被削盡,滿族權貴們也必須靠邊站。這是最符合他心意的,由此段祺瑞才開始對政體變革表現出一定的好感和熱情。 在馮國璋被調走之前,南北雙方在武漢已達成局部停戰協議,基本未發生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但手下將領仍有躍躍欲試之心,前線士兵尋釁滋事、破壞停戰協定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段祺瑞到任後恃其舊日聲勢,數日之間不與各將領見面。此舉莫測高深,將領們沒人敢主動跑來搞什麼請戰。與此同時,他又令徐樹錚組織執法隊,上街維持秩序。 徐樹錚自信陽整飭軍紀開始,在士兵們中就有了狠辣絕情之名。他所率領的執法隊一律佩大刀、軍棍,發現不良行為立即制止,情節嚴重的就地正法、梟首示眾。

馮國璋在進攻革命軍的過程中曾經縱火燒城,漢口許多地方都被燒成了一片瓦礫。段祺瑞為此電奏朝廷,請求撥款賑救和賠償損失,這也使得他大得人心,一時間外界都盛傳段祺瑞頗具“儒將之風”。 一俟穩住局面,段祺瑞即考慮如何同南方進行談判。袁世凱、段祺瑞最希望的談判對像是黎元洪,畢竟曾在北洋一個炕頭上吃過飯,比較容易打交道。此前袁世凱派往湖北的朱芾煌找的就是黎元洪。當時朱芾煌帶去了汪精衛致黎元洪的信件,內容是約定南北聯合,逼迫清室退位,而後舉袁世凱為總統。黎元洪對此已表示同意。 可是自漢陽失守,黃興以及追隨者返回上海後,武漢“首義之區”的地位和影響力下降,上海轉而成為革命黨人的活動中心,和談地點也由武漢移往上海,事情要解決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1911年12月18日,南北談判代表團在上海正式展開和談,結果談判一開始,雙方就產生了重大的原則性分歧:北方代表堅持立憲,南方代表主張共和。 北方代表秉承的是袁世凱之意。其實袁世凱並不是真的想立憲,共和對他來說更好,當然前提是必須讓他當總統。問題是現在談判對像變了,原先答應讓他當總統的黎元洪已經插不上手,能夠插上手的是上海方面,而上海方面卻從沒有做出過類似的承諾。 設想一下,萬一他袁世凱頂著清廷的壓力,同意改建共和了,可自己卻當不上總統,那豈不是白忙一場,成了為他人作嫁衣裳? 袁世凱精明過人,在感到時機尚不成熟的情況下,他不得不一再告誡北方代表:“只有維持君憲到底,不知有他。” 談判陷入僵局。作為武漢前線的北方最高指揮官,段祺瑞的態度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此,各方面的勢力紛至沓來,有的要摸清他的思想傾向,有的要對他進行遊說。不管是接待哪方面的代表,段祺瑞翻來覆去總是一句話:“國家大事應由民眾來決定,我等軍人,將尊重民眾的意見。”

在拿模棱兩可的套話敷衍外界的同時,段祺瑞也在積極尋求破局之法。這時,他得到了帳下另一名幕僚靳雲鵬的鼎力相助。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