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偵探推理 活屍之死

第5章 第三章墓碑村的葬儀社一家人

活屍之死 山口雅也 6654 2018-03-15
Tombsville——墓碑村。 這奇怪的地名連在特蘭夕法尼亞的深山里都很難見到,若有人想知道它的由來的話,我想直接到當地走一趟是最好的辦法。畢竟這個位於新英格蘭西北部的偏遠鄉下,人口只有幾千人的迷你小地方,是不可能登上美國歷史殿堂的;而相較於那引發好事者無限遐思的地名,可供考察的資料卻是少之又少。 大理石鎮是離墓碑村最近的市鎮,一天有六班公交車往返兩地。從公交車總站一走出來,就會看到廣場對面仿英國莊園府邸的歌德復興式直立屋頂。這外觀為綠色的典雅建築原是自稱為“鎮上詩人”的葛拉罕·卡本特的私人宅邸,如今大家只知道它是鎮上唯一的圖書館兼鄉土數據館。 在這棟建築的書架角落,有幾本連鎮民都很少去翻閱的冷門書。其中有一本小冊子,是墓碑村的不動產商人兼篤學之士法蘭克·歐布萊恩自費出版的《墓碑村、大理石鎮一帶的歷史及民間傳說》。事實上,要了解墓碑村地名的由來,這本書是最方便的數據。

歐布萊恩在書裡這樣寫道: “……關於墓碑村地名的由來,有各種說法,不過依我之見,還走記載於十八世紀中期、法印戰爭前後的'羅傑·威廉士的惡作劇'說比較可信。 “最初在墓碑村、大理石鎮周邊殖民的走一六三四年渡海前來的移民,他們建立了所謂的麻薩諸塞灣殖民地,這個前面也提過了,只不過這批新移民並不像他們的前輩Pilgrim Fathers,是那麼嚴格的清教徒。身為'非分離派'的中產階級,他們一方面懷抱著建設山頂村落的宗教信念,但同時卻也對世俗的買賣展現出旺盛的企圖心。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介紹接下來這個故事的男主角——當時新移民的領袖羅傑·威廉斯了。威廉斯一邊生產畜產和玉米,一邊又製造蘭姆酒,還和遠在倫敦的商人做生意,是一個很能幹的生意人。這樣的他看中了現在大理石鎮周邊的土地。除了認為這一帶的平地很適合放牧之外,對礦物學略有研究的威廉斯還知道山里藏有質量優良的花崗岩。後來,大理石和酪農業共同成為此地的經濟命脈,美國東岸大部分的建材幾乎全來自於這取之不竭的礦脈——精明的威廉斯應該早就料到了。

“然而,當時那附近一帶操控在隸屬阿爾岡昆語族的納拉幹西印第安人的手中。就算他再怎麼會做生意,遇到這以驍勇善戰著稱的對手,也是無計可施吧?歷經幾番交涉,酋長還是堅持不肯把土地讓給他。於是威廉斯心生一計,他利用納拉幹西族迷信傳說的心理,佈置了一場騙局。 “現在巴利科恩家經營的知名墓園——'微笑墓園'所在的丘陵,在當時有一塊巨大的花崗岩,它的形狀就像是印第安聖者的側臉,因此被納拉幹西族視為全族英靈取集的基石,極度敬畏著。知道這件事的威廉斯利用這塊石頭作為華麗舞台的道具。他指定要在'聖者之墓'跟酋長進行第七次談判,並叫已經歸順他的頌族翻譯者躲在岩石後面,說出這樣的話:

“——'納拉幹西的偉大勇士啊,聽清楚了。這塊土地已經被詛咒了,你最好把它讓給從南方來的白人,趕快往北遷徒。否則的話,災厄將會席捲全族。黑色的死者會從墳墓裡爬出來,到處找活人下手,啃咬他們的肉,全族將會滅亡……' “聽到這番話的酋長臉色變得比死人還要蒼白,當場就答應了威廉斯的要求。 “就這樣,威廉斯不花一絲力氣,只用了兩木桶的蘭姆酒和一皮袋的香料,就把大理石鎮和墓碑村周邊的廣大土地買下來了。 “墓碑村一帶從那時開始就一直是不堪使用的荒涼土地,他真正想要的是現在大理石鎮周邊的那塊,然而,'被詛咒的土地'這部戲是他自導自演的,就算不樂意,他都得好、壞一併接收了。

“從上述的故事,我們可以得知墓碑村之所以取'墓碑'為名,應該是跟印第安聖者的'墓石'有關。 “就這樣,以部分人士所謂的'黑心伎倆'(筆者倒認為比起那些不付任何代價,強取豪奪印第安人土地的麻薩諸塞州開發者,威廉斯的罪算是輕的了)取得土地的過程多少觸怒了神明,自那之後,墓碑村成了永遠被人遺忘的地方。相較於此,大理石鎮卻在一七八四年設立了我國第一座大理石開採場,奠定了日復發展的基礎。” ——以上就是歐布萊恩所記載的關於“墓碑村”命名的由來。 大理石鎮後來因生產優良的大理石和發展酪農業,成為地方經濟的重鎮而繁榮了起來。進入七〇年代之後,除了這些傳統產業外,更多了生產電子零件的工廠,替這個歷史古城帶來了新的風貌。

秋色正濃的時節,來到大理石鎮和墓碑村遊覽的人們看到美麗的湖光山色,以及被各种红葉點綴得繽紛多彩的古老街道,都會意識到:這就是出現在影集“冷暖人間”裡的典型新英格蘭風光啊!沒錯,就“外觀”而言,確實可以這樣說。不過,要是讓雞蛋裡挑骨頭的社會學學者來講,肯定會說這一帶其實是最不像新英格蘭的區域。 他們指的是當地在人種和宗教構成上的特異性。也就是說,這一帶不像新英格蘭的其它區域,WASP(白盎格魯薩克遜人)擁有絕對龐大的勢力。 最早是一九八〇年代後期,在紐約生活不下去的愛爾蘭裔移民開始往北遷移。不過歸根究底,還是因為一九一〇年至二〇年間,西維吉尼亞的意大利裔礦工大量湧入。當時被同夥背叛、罷工不成還丟了飯碗的煤礦工人,陸續被精明的職業介紹人送往大理石鎮的採石場,但這次他們可真是押對了寶。因為大理石鎮的大理石開採場已經成為東部一帶住宅建材的主要供給源,再加上,紐約的摩天大樓時代正好從這時開始,為了開採石頭,勢必需要更多勞動力。

意大利裔移民在忙著替摩天大樓還有法院開採大理石的同時,也漸漸習慣了這片新天地的生活。然而,其中並不包括改變宗教信仰。他們希望能擁有自己的教會。於是為了照顧愛爾蘭裔移民的福祉,許多羅馬天主教教堂應運而生。其中最古老的一所,在墓碑村的微笑墓園裡還可以看到。 面對天主教徒這般的行動,早先搬進來的清教徒們倒是十分冷靜。原本這片土地就是由羅傑·威廉斯那樣的人開發出來的,他們雖然也是清教徒,尺度卻寬多了,因此會有那種反應也就不足為奇。 因為有這麼一段故事,致使在清教徒佔壓倒性多數的新英格蘭地區,大理石鎮和墓碑村一帶卻例外成了羅馬天主教信徒比較多的區域。 既然講到宗教了,就讓我們再把話題轉回墓碑村吧。

和大理石鎮的蓬勃發展相比,可說是完全被人們遺忘的墓碑村,在第二次大戰後又重新躍上了地方歷史的舞台——而且,還是用跟它那陰森地名滿相符的方式。 一九四五年,有一名英國人混在戰罷歸來的士兵中,來到了墓碑村。這個人名叫史邁利·巴利科恩,是葬儀社的老闆。 史邁利在倫敦繼承了祖父湯瑪士·巴利科恩一手創辦的葬儀社,然而,他這個葬儀社老闆不光對死人,連對活著的漂亮的女人也非常感興趣,一向花名在外。年紀輕輕的他會來到這鳥不生蛋的地方,也是那壞習慣害的。他沾上了人家退休上校的老婆,在倫敦混不下去,只好收掉葬儀社,渡海來到美國。 只是,這風流成性的葬儀社老闆一上船就後悔了。為什麼呢?因為他親手關掉的葬儀社在倫敦可是數一數二的老店。為了讓讀者了解橫渡大西洋的史邁利有多後悔,我們必須先從他的祖父湯瑪土·巴利科恩的偉大功績說起。

湯瑪士在世的時候正值維多利亞王朝。當時身為一介窮記者的湯瑪士在因緣際會之下,加入了剛成立的倫敦公墓公司(London Necropolis Company)。這家公司做的是墓地開發的生意,算是當今靈骨塔業者的先驅。湯瑪士的轉職正好挑對了時機,當時惡劣的環境、傳染病以及貧困的生活,導致死亡率達到顛峰,搭上當時倫敦墓地擴大政策的順風車,他經手的墓地也大賣。 就這樣,他賺到了一筆錢,開始有了自己創業的想法。一八四〇年,毅然決定自己當老闆的湯瑪士以買賣墓地得來的錢為資本,在倫敦開了家葬儀社兼禮儀用品公司。 這次的決定又是正確的。葬儀社比外行人想像的好賺一倍,至於禮儀用品店又比葬儀社好賺個三倍,是會生蛋的金母雞。

頗有生意頭腦的湯瑪士不但從法國請來設計師,還替美麗的喪服製造豪華的型錄。跟他的做法相呼應的,是當時因為縫紉機普及而積極拓展市場的倫敦時尚界。至今依然使用在黑紗上的一種叫做“縐紗”的材質,為了因應喪服的需求而被大量開發,就是那時候的事。用到的場合少,價格卻很昂貴的喪服或葬禮用品,對上流社會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門面擺飾,也因此製造或販賣它們成了頗有賺頭的好生意。就這樣,不管是死人還是活人的錢,都大量流進了湯瑪士的口袋。 湯瑪士之所以能順利累積財富,不單只因為他是個幸運的男人。他看準了英國殯葬業處於蓬勃發展期的趨勢,也具備了一邊掌控社會情勢,一邊逐夢淘金的才能。 英國火葬協會的成立就是最好的例子。一八七四年,由維多利亞女王的御醫亨利·湯普生主導,並在各界知名人士(其中包括因幫《艾麗斯夢遊仙境》繪製插圖而名噪一時的約翰·泰尼爾大師)聯署支持下,該協會終於誕生了,不過,這期間湯瑪士也主動幫了許多忙。就當時倫敦市民的情感和信仰而言,要他們接受火葬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協會那邊也是一直拖到一八七九年才敢實驗性地先燒一頭馬來試試,不過在那之後,為了講求衛生,火葬開始在英國普及了起來。由此看來,湯瑪士確實有先見之明。

就這樣,由湯瑪士打下基礎的葬儀社成為巴利科恩家代代相傳的職業,不過卻由於前面講的那件事,在史邁利這一代斷了。 沒守住祖先辛苦建立的基業,流落到了新英格蘭鄉下的浪蕩子史邁利,在新天地裡選擇從事的行業竟然還是開葬儀社。在墓碑村的郊區買了間老房子住下來的他,承襲了祖父的智能,想到可以把那一帶被遺忘的土地開發成墓地。 史邁利的這個主意,後來成為美國殯葬業者慣用的伎倆。墓園的土地不用課稅。只要鎖定墓碑村周邊不適合蓋房子、也不適合耕種的廉價土地,以免稅的方式購入,整理成墓地後再高價出售——這可是大鑽法律漏洞,穩賺不賠的生意。 過去,幾乎無償取得了這片土地的精明英國人沒有好好利用它,任其荒廢;兩百年後,從英國渡海而來的男人以同樣便宜的價錢買下了它,這次他卻像米達斯王一樣,讓廢土變成了黃金,化腐朽為神奇。 史邁利首先成立了非營利法人的葬儀社,成為發起人。然後,他再跟當地的土地開發業者合作,把將來要作為墓地的土地登記在土地開發公司的名下。土地開發公司和葬儀法人簽訂契約、提供土地,法人則把那些土地變更為墓地販賣。買賣價格的五成做為法人的經營及維持費,剩下的則全歸發起人所有。如此一來,法人的收支將永遠是零,使非營利事業的招牌不致毀損;但實際上,發起人卻可從幾乎不用錢的土地獲得幾十萬美金的利潤,這神奇的賺錢方法全是史邁利想出來的。 雖說他在倫敦是因為亂搞男女關係而導致生意失敗,可是這樣看來,史邁利似乎也遺傳到了祖父開葬儀社的天賦。這個精明的英國人很快就把美國殯葬業的經營技巧參透了。引進英國特有的屍體防腐處理技術就不用說了,像是墓地管理維修費的基本金制度,或是埋葬的生前契約制等,他也一一把這些想法付諸實行。 然而不可否認的,在史邁利的成功背後確實有著“運氣”這回事。最大的關鍵就是一九五〇年大理石鎮議會通過了與墓地凍結有關的條例,明文規定,大理石鎮自一九五〇年以後都不准再開發新的墓地。 這樣的事情並不是什麼特例。人類自有史以來,就曾多次試圖將死人的地盤和活人的地盤分開或是融合。因時代的不同,死人可能受到陽世親人的厚葬,也有可能被視為不祥物,棄置在郊外或教會裡。 殷鑑不遠,比方說,路易十六政權結束時的法國,就曾把已經使用超過五百年、具有悠久歷史的“聖嬰公墓”整個挖開來,改作其它用途;十九世紀初期,拿破崙三世更下令廢止對都市發展而言有如絆腳石的墓地,企圖將它們遷往巴黎郊外。比這些更新、與大理石鎮的例子更類似的,就屬一九三七年在舊金山實施的墓地禁止令吧!這條禁止令頒行的背景,當然是因為舊金山供活人使用的土地嚴重不足,可是受到池魚之殃的卻是舊金山近郊一個名叫科馬的小鎮,活人和死人的人數比一下子變成了五十對好幾萬,全鎮徹底地“墓地化”了。 大理石鎮的情況和剛才舉的加州的例子可說頗為相似。雖說這是幅員廣大的美國,但四周都被丘陵環繞的大理石鎮,土地本來就有限,再加上當時鎮上正積極發展觀光產業,為了活人的利益,只好犧牲死人睡覺的地方了——持這種看法的人還滿多的。 要是讓喜歡講大道理的人來發表意見,比方說前面提到的社會學學者,肯定會說這種現象正足以說明現代人對死亡抱持的態度——明顯地排斥、抗拒死亡。也就是說,在道德良知的廢墟之上,有的只是對生者利益和幸福的追求,以及由快速經濟成長所支配的都市化文化,因此死人會被趕出活人的地盤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總而言之,因為有這麼一段故事,致使史邁利開設的微笑墓園不斷從大理石鎮那邊吸收改葬的墓地,更從一九五〇年起,一肩挑起該鎮專屬墓園的重責大任。史邁利原本是英國國教徒,因為第二任妻子是天主教徒的關係,才改信了教,不過墓園這邊倒是不分教派,怎樣的葬禮都辦。 認真說起來,史邁利其實是個無神論者,美國的理性主義和實用主義反倒比較吸引他。 “分得那麼清楚,怎麼開葬儀社啊?”這才是他的真心話。 在那之後,史邁利的墓園不僅擴充設備,還把擁有歐洲庭園風格的墓地整理得美輪美奐,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其名聲之響亮,不僅大理石鎮,在整個州都聲名遠播,甚至有人不遠千里地捧著鈔票上門來簽約呢!漸漸地,許多墓碑村的居民依附在這座大墓園底下討生活,史邁利更被推上了村長的寶座。在美國,殯葬業者的社會地位本來就高出其它國家很多,葬儀社老闆當市長、縣長的例子並不罕見。 就在眾人以為他應該還得起在倫敦欠下的借款的時候,史邁利突然對葬儀社的生意失去了興趣。如果說他的事業企圖心只是出於想跟偉大祖父一別苗頭的心理的話,這樣就不難理解了。六〇年代以後,史邁利把他的熱情全放在股票和投資上,墓園的經營則草草交代了事。結果,史邁利個人的財富是增加了,墓園本身卻沒有擴大到全國級的規模,不過至少它沒有辜負“全州第一”的盛名就是了。 就這樣,自維多利亞時代開始,開葬儀社成了巴利科恩家的事業,代代傳承了下去。但說到誰要來承接史邁利的衣缽,這又是個傷腦筋的問題了。 史邁利結了兩次婚,總共有六個孩子。第一次結婚是在剛抵達美國的一九四五年,對方是他在船上認識的英國畫家的女兒勞拉。短短五年的婚姻生活裡,勞拉幫他生下了三男一女,然後就死了——死因是自殺。該怎麼說呢?天生具有藝術家纖細氣質的勞拉似乎受不了史邁利一再偷腥的惡習——大家都是這樣傳的。 勞拉留下的四個孩子,長女潔西卡嫁給了承包墓園生意的不動產商人之子弗雷德里克·歐布萊恩;三子史蒂芬離家出走後,最後客死在日本。所以現在遺留在墓園的就剩長子約翰和次子威廉兩人。 另一方面,勞拉自殺後,史邁利在一九五〇年跟傳言中的外遇對象之一莫妮卡結了婚。莫妮卡不論就聰明才智還是教養都比不上勞拉,不過她可比勞拉美上了好幾倍。聽說她就是在墓園內的天主教堂打雜時被史邁利看上的。婚後,莫妮卡馬上生了對雙胞胎,取名為詹姆士和傑森。雙胞胎之一的傑森受到信仰虔誠的母親影響,成了天主教神父,卻在越戰歸來不久後就去世了,因此莫妮卡的兒子只剩詹姆士一人。被雙胞胎兄弟單獨留下的詹姆士,選擇了在墓園工作的老路。 現在留在微笑墓園的三個孩子,認真說起來,就屬約翰最有乃父之風,最得史邁利的真傳。 約翰一開始很排斥繼承葬儀社的家業,他成了醫生,自己在波士頓開醫院,卻因經營不善而在一年前返回了墓園。即使如此,史邁利還是相信約翰遺傳了自己做生意的本事,把墓園的經營權交給了他。然而,王位的轉移是不可能那麼平順的。約翰大概看父親這個土皇帝作威作福覺得很不順眼吧?兩人之間經常發生衝突。然後史邁利病倒了,約翰總算得以發揮自己在殯葬業上的天分,慢慢地把個人的經營風格展現出來。這下子,質疑約翰會不會做生意的聲音也變小了。別看他算盤打得很精,偶爾也會做出孤注一擲、血本無歸的事,只能說是被鬼附身了吧? 跟約翰比起來,威廉比較像母親勞拉。他對做生意沒興趣,反而鍾情於藝術。從學生時代開始,威廉就花了大筆金錢在戲劇上,到現在他仍未放棄自己的夢想,期望有朝一日能從墓園經營者變成一名演員。 至於莫妮卡的兒子詹姆士,則跟勞拉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典型。他天生就是個工匠,若論到屍體的修整及防腐技巧,他可說是東部的第一把交椅,只是他的性格有點扭曲,能否成為一名好的墓園經營者就有待商榷了。 如果史邁利就此嚥氣的話,墓園百分之九十九會由約翰繼承吧!但偏偏他們兄弟又不是那麼的團結,所以巴利科恩家和微笑墓園的前途可說是多災多難啊! 總之,在大展經商才能的清教徒以印第安人的墓石為舞台安排了一場騙局後的兩百年,墓碑村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村落。這裡跟二十世紀大部分的城市都不一樣,正好顛倒過來,是活人依附著死人過生活的。就像字面上的意思一樣,“墓碑村”成了一個到處都是墓碑的村落。 而站在這墳墓之村的至高點掌控一切的,就是微笑墓園和開設葬儀社的巴利科恩家族。
註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