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偵探推理 斷骨金蓮

第49章 第四十八章

斷骨金蓮 许伟才 1379 2018-03-15
——梳髻資料 據考古資料研究可知:在人類社會的初期,人們不分男女一般都將長發散披在肩上。以後,隨著勞動生產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加,感到長發散亂頗有不便,就用繩帶系束,以骨簪插別。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後期,人們也還是如此處理頭髮。 而到夏商時期,人們開始以梳辮子來裝飾自己,直至春秋戰國。但男女之間的辮子略有差異。 此後,女子開始挽髻於頭。根據古書記載:“乃自我始祖黃帝製作衣冠以來,隱蔽形體,僅露首面,撲朔迷離,莫可辨識。後聖知其然也,乃命男辮女髻,以便一目了然,誠法良而美意也。” 《禮記.曲禮篇》注中,有女子許嫁則十五著笄,未許嫁者則二十著笄的記載。 “笄”,原是梳髻盤頭髮用的簪子。 “十五及笄”,也就是說女子十五歲就算是成年了,可以梳髻插簪,可以出嫁了。

秦漢之際,婦女及成年,開始梳髻。從遺留下來的歷史文物中,可以見到“倭墮髻”、“墮馬髻”等髮髻式樣。至魏晉南北朝,再至唐宋元明清,婦女的發式面妝日趨講究,梳髻不僅是中國女性的特色妝式,還與纏足一樣,成為禮教對女性的一種約制。 辛亥革命以前,中國的婦女除出家為尼外,一律是蓄髮梳髻,視髮髻為珍寶,絕無一絲一毫剪髮的念頭的。這首先與千百年來人們的審美觀有關係。婦女們注重發式面妝,對鏡梳妝,梳出許多形態各異的髮髻。諸如盤龍髻、鴛鴦髻、棲鴨髻、如意髻……再插以金釵玉簪,一方面顯示身份尊卑,一方面刻意妝飾,取悅於男子。 《妝台記》中說:“周文王於髻上加珠翠翹花,敷之鉛粉,其髻高曰鳳髻。又有云髻,步步而搖,故曰步搖。始皇宮中悉好神仙之術,乃梳神仙髻,后宮尚之。後有迎春髻、垂雲髻,亦相尚。漢武帝李夫人取玉釵搔頭,自此宮人多用玉。”可見,女子梳髻妝飾是為了投男子所好,以男子的好惡為轉移的。

如唐代,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婦女的發式此時也最為繁綺。其造型之多,名稱之美都是空前絕後的。據史書記載,唐代婦女的發式多大二、三十種,有半翻髻、反綰髻、樂遊髻、愁來髻、百合髻、飛雲髻、歸順髻、盤桓髻等等。初唐時期,女子沿襲隋代舊式,髮髻比較簡單,變化也比較少,多做平頂式,將頭髮分成二至三層,層層堆上,頂部梳理成雲朵狀。到了貞觀年間,婦女們講究發式,髮髻日漸高聳,並出現高髻、義髻、飛髻、螺髻、反綰髻等等。其中最俏美的屬“半翻髻”,這種發式,把頭髮梳起,用刀型,直豎發頂,再朝兩側翻斜,有的稱“單刀半翻髻”。有的稍微變化,稱“雙刀半翻髻”。 到唐玄宗時,婦女中流行“雙環望仙髻”。兩髻高高聳起,插以各種金玉簪釵,犀角梳籬,穿上寬鬆長袖衫,顯得婀娜多姿。此外,唐代最為流行的是一種“拋家髻”,這種發式梳留兩髻抱面,一髻拋出,最襯托女性嬌柔之美。

宋代婦女的髮髻雖比不上唐代多姿多彩,但也刻意妝飾。如南宋時,臨安婦女多梳雲髻,將頭髮盤上頭頂挽髻,猶如一朵彩雲,即所謂“髻挽巫山一段雲”。並且在面頰兩旁的鬢髮上插飾金鳳珠釵,“金銀珠翠插滿頭”。一般婦女若買不起金銀珠飾,就插上各種香花,使髮髻頭飾與纏成的三寸金蓮交相輝映,取悅於男子。 許多文人學士、封建士大夫如同欣賞婦女小腳一樣,把婦女的髮髻也當作賞玩物。他們把婦女的頭髮稱作“青絲”、“烏雲”,視為神聖寶物,賦予特殊的意義。如男女定情,女子絞下一縷青絲送給男子,那是最堅實的誓誌了。而女子如果觸犯了婦道族規,有的族長就會當眾剪下女子的頭髮以示懲罰,對被剪髮的女子來說,這是最大的羞辱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