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3·千夫莫擋武則天

第40章 第四十章武則天順勢殺裴炎陳子昂科考求上諫

徐敬業起兵的後果很嚴重,揚州叛軍左司馬薛仲璋同志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宰相裴炎的親外甥。 裴炎沒有宋之問那樣的高尚品質,自然也乾不出在薛仲璋屍體上多砍兩刀的事情。裴炎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當年,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武元慶之子)、武承嗣(武元爽之子)想要殺死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諸王中最有名氣,最讓人佩服的)的時候,武則天點頭同意,裴炎固爭,太后因此不悅,裴炎也因此惹得武家的不滿。 武則天沒工夫想念裴炎當年廢掉廬陵王李顯的功勞,更沒工夫表揚他疾惡如仇、嚴懲貪官的作為,她開始討厭裴炎。武則天喜歡順便殺個人甚麼的,所以,這一回徐敬業叛亂,她心想,乾脆算裴炎是同夥,殺了他得了。 武則天很聰明,殺裴炎,當然要採訪一下裴炎的感受。

“怎樣才能平息所有謀反?” “皇帝年長,不能親政,才讓這些叛賊有藉口起兵。如果太后歸還朝政,叛亂也就不討自平了!” 監察御史崔察上奏,“裴炎受先帝重托,大權在握,如果沒有異圖,怎麼會讓太后歸政?”武則天很驚訝,她讓肅政大夫和侍御史去查查這情況是真還是假。兩位受武則天委託的仁兄很快查辦完畢,裴炎被押入了大牢。他受盡酷刑,依舊言辭不屈,獄卒都被感動了,勸他說幾句軟話,興許可以少受點苦。 和裴炎交往的人,多是義士,很多人為了裴炎,甘願冒著被株連的危險替他說話。鳳閣舍人李景諶率先跳了出來,可惜他是想整死裴炎。 李景諶言辭鑿鑿地證明裴炎想要謀反,還列舉了他的一些反常舉動。譬如不參與殺自己親外甥的討論,還讓太后讓位。武后微微點頭,表示痛心,她說她已經派人去查了,的確如李景諶所言,證據確鑿,裴炎想反悔也反悔不了。

出於公心,劉景先(即劉齊賢,避李賢諱改名,宰相)和鳳閣侍郎胡元範站出來說:“炎,社稷元臣,有功於國,悉心奉上,天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武后呵呵一笑,說:“裴炎謀反都有證據了,愛卿不知道而已。” 劉景先面紅耳赤,“如果說裴炎的所作所為是謀反,那臣等也是謀反!”武后被宰相們逼得沒了話,她沒想到會有人為了旁人來她跟前鬧騰。她安慰二人道:“朕知道裴炎要反,也知道你們不反。(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 面對洶湧的求情大潮,武則天堵上了自己的耳朵。 幾天后,劉景先、胡元範下獄,劉景先被貶,胡元範流放致死,所有求過情的人一律慘遭殺害或是貶謫。至於為殺死裴炎做出貢獻的李景諶,則被提拔成了宰相,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裴炎還是反了,說你反,你就反,不是謀反也是反。

這一天,他被拉到了都亭。臨刑前,裴炎望著自己的兄弟,說出了藏在心底很久的話。 “我對不起你們,你們的官祿,都是靠自己的打拼得來的,我沒有出一點力。今日,炎遭人陷害,流落至此,實在可悲。(兄弟官皆自致,炎無分毫之力,今坐炎流竄,不亦悲乎!)我要走了,只是,真的捨不得你們!” 裴炎,兩袖清風,慷慨赴死,轟動洛陽。 武則天下令籍沒其家,負責查抄裴炎家的官員來到了裴炎家裡,在群眾的圍觀中,他轉了一圈,封上大門,什麼都沒拿就回去複命了。裴炎的相府破爛不堪,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東西,一分錢的貪污都沒查到。不對,也查到了一些物件,除了官服,就是打了無數補丁,但依然洗得很乾淨的衣裳。 裴家行動了,裴伷先,裴炎的侄子,神童、青年才俊,十七歲任太僕寺丞。

伯伯被斬以後,這個孩子再也坐不住了,他寫了一封密信,送到了太后面前。太后看罷,召見,劈頭便喝道:“裴伷先,你伯父謀反,你還跟我廢什麼話?!” 裴伷先道:“臣這是為陛下出謀劃策,不是訴冤!陛下是李家的媳婦,先帝走後,你獨攬朝政,擅改嗣子,貶斥李氏,濫封諸武。臣之伯父忠於社稷,反被誣陷,禍及子孫。陛下的所作所為,臣實在痛惜!陛下應早日歸還朝政,在深宮好生休養,則宗族可全;不然,天下一變,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武后大怒,呵斥道:“你以為你是誰,敢這麼跟我說話!” 裴伷先被人拉著,掉過頭連連高喊:“聽臣的話,還不晚!” 武則天本不想當場毆打上言者,可這次,她被這個孩子給激怒了,下令在朝堂上暴打一百大板,打得血肉模糊,流放瀼州,永世不得翻身。 (太后命於朝堂杖之一百,長流瀼州。)太后兼皇帝武則天曾安慰過身在西京長安的劉仁軌,希望他放心,洛陽是絕對不會出現殺害忠臣的情況的。

劉仁軌當然沒信,這日,從洛陽往長安去了一位名叫姜嗣宗的郎將,他主要負責出使長安,給劉仁軌問個好,請個安。 劉仁軌見到了他。 “裴炎死了。” 劉仁軌哦了一聲,“他怎麼了?” “謀反。” “哦……” 姜嗣宗看了一眼劉仁軌,忽然從眼神中流露出先知一樣的光色,他吹牛道:“嗣宗早就覺察出裴炎異常了!” 劉仁軌支應了一聲,問:“你真早就看出來了?” “嗯!” 姜嗣宗確定地點點頭。 劉仁軌欣賞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轉身,寫了一封密信,最後交給姜嗣宗,“仁軌有事要奏,正好藉使者的方便,交給太后。”姜嗣宗大呼劉仁軌客氣,頓時感覺自己的形象高大了許多。他忙不迭地接過密信,猜想這封信上,肯定就是劉仁軌對裴炎的看法,順帶有對自己提前感知能力的肯定。

姜嗣宗滿足地理了理自己的酷頭,上馬走了。 幾天后,信件到了太后手裡。表奏全文共一行:“嗣宗知裴炎反不言。(姜嗣宗知道裴炎要反卻不說。)”此時的薑嗣宗,正等待太后投來讚許的目光,卻不料武則天神色大變,厲聲令人將他拖出去,絞死在都亭。 幾天后,武則天下令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挖墳砸棺,複姓徐氏。 李績辛辛苦苦恪守職責,謙卑忍讓,最後還是被毀了。 劉仁軌對此事無能為力,他只看到武后大力打壓異己,沒有看到她推讓大權。他也管不了了,想管也管不動了。三個月後,劉仁軌薨,這位識時務的俊傑,為中日第一戰做出卓越貢獻的宰相死了。武則天懷念這位朝廷功勳的大臣,為他罷朝三天。 裴炎的事兒還沒完。單于道安撫大使、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突厥最害怕的邊將。他與駱賓王交好,又與裴炎很鐵,故而裴炎下獄,他上書一封,為裴炎慷慨陳詞。

武后大怒,派人羅織程務挺罪名。 光宅元年(公元685年)的臘月,左鷹揚將軍裴紹業聽從武則天安排,找到正在執勤的程務挺,不由辯解,拖出軍營便斬殺掉了。武則天下令,籍沒程務挺的家,以同謀罪定名。那年頭,突厥人視程務挺為戰神,還專門為他立了祠廟,每次出師前,都必定程務挺的塑像前祈禱。 突厥人擺起了酒宴,熱烈慶祝程務挺之死。 程務挺死了,大家都很開心。 然而突厥人還是不能太過開心,因為夏州都督王方翼還沒死,這個高深莫測的戰將和方略家,讓他們吃盡了苦頭。眾人拜了拜洛陽方向,請武則天格外開恩,替突厥滅了王方翼。武則天點頭同意(她本來就想殺死王方翼),讓人羅織王方翼的罪名(因王方翼與程務挺共職過,又是王皇后的弟弟),臘月底,王方翼就稀里糊塗的被關入大牢,流放崖州(海南島)而死。

突厥、吐蕃,共同擺開慶功宴,哈哈大笑,擊掌相慶。 垂拱元年(公元686年)二月十三日,太后定制:朝堂所置登聞鼓及肺石,不須防守,有撾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狀以聞。 (朝堂放置的鳴冤鼓和肺石不用看守,有擊鼓鳴冤者,就讓御史受理。) 三月,正諫大夫、同平章事崔察被罷職;幾日後,武承嗣被罷職;月末,太后頒布《垂拱格》。 四月初七,貶蹇味道為青州刺史,升劉禕之為太中大夫。太后說:“不能有惡事就推到君主身上,有善事就自己扛著。畢竟,君臣同體!” 五月初十,以冬官尚書(就是原來的工部尚書)蘇良嗣為納言。 (蘇良嗣,蘇世長的長子,以剛直不阿、敢於直諫著稱。) 五月二十三日,定制,九品以上官員或普通百姓,都可以自薦。

六月,以天官尚書(吏部尚書)韋待價(李道宗女婿,儒將)為同鳳閣鸞台三品。 七月十一日,以文昌左丞魏玄同為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三品;下詔祀天地,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配坐;採納鳳閣舍人元萬頃等人的建議。 …… 十一月,廣納上書,尋求治國良策。 (論如何“調元氣”) 武則天的改變令所有人目瞪口呆,坐在朝堂之上的這個太后,是以前那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嗎?一個人的改變怎麼會如此突然,又怎麼會這麼令人捉摸不透?武則天似乎不關心別人的看法,她讓每個人都寫一篇奏疏,一位二十六歲的年輕學者寫的文章,引起了太后的注意。滿紙忠烈之言,正氣凜然,文采飛揚,觀點犀利。太后讚許地慢慢點頭,她再一次看了看最後的署名:

麟台正字,射洪——陳子昂。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 他的太祖、高祖、六世祖,都是聞名天下的大家。到了老爸陳元敬,家庭還保持巨富,鬧飢荒那年,陳元敬一人出資買了萬石粟米,賑濟鄉里,譽滿方圓。作為一名優秀的富二代,陳子昂尤其不愛仗著祖上的光彩辦事,於是習武。因討厭學習,故每天就知道玩,習沒學好,倒練得一身好武藝。 他樂善好施,俠肝義膽,人稱任俠。 十八歲,陳子昂依舊淡定地宣布自己不學習。可是某日,和幾個朋友一起鬥雞走狗,陳子昂突然玩累了,他說,我累了,我要改變自己。於是,他殺入鄉校(地方學校),苦學六年,一舉中的,考上了明經科的進士,把和他一起玩的人拋在了腦後。 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陳子昂昂首闊步地步入了仕途。 唐高宗犧牲前後,關中持續大旱,文林郎陳子昂上書一封。他無意識的舉動博得了太后的共鳴,“關中大旱,百姓活不起,先帝仁愛,必然不能苦了百姓,那就把靈柩埋在洛陽吧。”武則天很高興,在金華殿召見了這個外貌儒雅,卻不失野性(子昂貌柔野,少威儀)的少俠。 裴炎:我五行缺火,所以單名一個“炎”字,你呢? 李旦:……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