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曹操·魏武雄風

第81章 八十、張天師的幸福生活

曹操·魏武雄風 子金山 3436 2018-03-13
自古升官,路有千條,形形色色,難得盡述。 老爸有本事的,在襁褓裡就可以做官;上面“有人”的,做官的大門也向你敞開著;隋朝之前,一般是靠推薦與選拔相結合,漢代就設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專門搜羅有意做官的人才;靠造反——招安之路做官也算是一條捷徑;另外還有上不得檯面的黃門、紅門、後庭、前雄之類;苦讀個秀才——舉人——進士?這是大隋之後的一條極窄之獨木橋,你要付出一生的代價,成功的比例也就1%往下吧。 但靠修仙升官的大概只有天師張門一家,漢和帝時的張陵就開創了這曠古先例,曾被因修仙有成而晉位太傅之職,並封冀縣侯。 官位這東西,你越拿她當回事,她就越是回事,你要視她是只破鞋爛靴,她就連位街頭拉客的“小姐”也不如,“小姐”們還能“自食其身”呢,那官位可是吸食的民脂民膏,並無時不被一些樂於此道的流氓強暴著。

張陵就是位看透了官場底牌的高人,不屑此一品高位,避官而走深山,繼續他未竟的修仙大業,先居江西龍虎,後臨西蜀鶴鳴,據其信徒說煉丹大成,並一人獨殲百萬鬼兵,據說終得大道,白日飛升,據說直到今天還在天上值仙班! 由於張陵是修道成仙,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中間塞進一個道字,後人都稱其張道陵。又因皇帝曾拜其為太傅——太傅,天子的老師也——大家便尊其為天師,後世也就跟著把張天師叫響了牌子! 另有一說是天上的玉皇大帝親封的: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重陽佳節,張陵等三人在群山絕高之處,依時服下龍虎大丹,果然靈驗非凡,不多時一天使飄然下凡,手持玉冊傳玉皇大帝旨意:封張陵為“正一天師”,自此修仙成功,白日飛昇仙界,從此留在了凡間“天師”的名頭!

插一句:成仙的四人中還有天師的夫人,夫人能一塊飛升成仙,當然是因為配合天師修煉“房中之術”有功於仙界,再說了,到了天上就不修習此妙術了嗎?真要把功夫荒蕪了,那多遺憾加寂寞? 成仙不易,決不能大家都去,再說仙人隊伍肯定也是有編額的,決不會像凡間的官員,可以無限設置副職,看人添置局、辦,要是那樣,大家都成了仙,誰留塵世當官?當官的又哪裡去找被管的人民?那不是主僕不分了嗎! 張天師成了仙,可是那些徒子徒孫卻難以有這福分。但是大夥誰也不想錯過仙緣,所以志同道合的人們就自然聚到了一起,共同把自己列入了神仙候補的隊伍,稱為道教,張天師這一嫡系便稱為天師道教,並按照張天師的“臨仙遺言”,由他的兒子張衡繼承老爸的天師之位。

不過兒子倒不敢佔用老爸的字號,改了一個字,稱為:嗣師,但張天師的深謀遠慮之處在於還定了個規矩:學習皇帝們的世襲制度,天師由張氏一脈代代相傳,與天地同休。 二代張天師——嗣師張衡雖沒能把老爸留下的修仙事業發揚光大,但卻也精通了老爸的主要業務:醫生。也就是給人灑符水治病,一般是凡是沒死掉的都治好了,不死不活的當然是病人的心不誠所致,收費也是按照老爸留下的慣例:避免通貨膨脹銀錢貶值,一律自願捐助五斗米——所以圈外人也稱其為五斗米教。 眾多學員的學費也是執行的這個慣例,孔夫子當年辦學收幾束肉乾,張天師辦學收五斗黃米,今天上學要交上萬人民幣。看來還是道教高尚些。 後來黃巾起義也是打的道教的招牌,那張角就自稱為太平道人,但是經此一亂,二代張天師的學費、醫療費卻是再收不易了,桓、靈之亂過後,災年時穀米漲價到了一斛五十餘萬錢,平民百姓誰能交得起?只感嘆那創業的張天師確有後視之能,認糧不認錢,還怕你物價飛漲?

張衡這二代天師有點窩囊,不僅由於修仙事業發展大環境不利,而是自己在教內也大權旁落了,到了這嗣師臨成仙的那幾年,教內的事務基本都得聽一個叫張修的道友指揮了,那張修看來政治水平遠高於只顧成仙的張衡,暗暗早就羨慕道教旁支張角,準備乾脆另闢捷徑,扯旗反了吧,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更何況嫡系天師道教在此! 莫非要放棄道祖張天師修仙升官的正途,而要走造反做官的邪路? 那嗣師張衡沒有造反做官的俗癮,並且不屑朝廷給的“黃門侍郎”的虛官,還是學習老爸好榜樣,繼續自己的修仙大業,據說後來果然步了老爸的後塵,在漢靈帝光和二年也成仙去也。 二代天師做仙不做官,三代天師張魯可是官、仙都愛做。漢獻帝中平元年七月,張衡夥同前輩道友張修率五斗米道眾,在巴西郡起事,這下道教一下成了“米賊”。

天子其時自己正本命不顧,又怎管得了人數眾多的五斗米賊?只好委託本家益州牧劉焉進行統戰工作,只要接受和平改編,要地盤給地盤,要官位給官位,實在不行,一國兩制也成,只要你承認是大漢臣民。 當時的益州牧劉焉硬手段不多,軟招數還是會使的,一頂“別部司馬”官帽搞定了張修,由於與二代天師娘子盧氏(應該是遺孀)那層說不清楚的關係擺在那兒,張魯就先委屈做了劉焉手下的“督義司馬”,並奉劉焉之命進軍漢中,擴張益州地盤。 註明一事:據道教文獻說是盧氏也與張衡一同升天成仙,那麼後來進出劉焉宅府的是哪位?估計仙人麼,從天上時常回來探親串門也是說不定的,成仙不忘捨身提攜兒子,也在情理之中。 張魯雖按規矩接了老爸的班,卻也不敢佔用爺爺天師、老爸嗣師的字號,也學習老爸改了一個字,稱為:系師,但是人們還是知道這就是正宗的三代天師,對其尊敬有加,就差弄張標準像掛在車頭前面了。

系師的兵都稱“鬼卒”,打仗都覺神仙附體,再加上張修、張魯作戰都有兩下子,當時的漢寧太守蘇固不是系師張魯及其張修加“鬼卒”的對手,被張魯輕鬆的佔據了漢中這方四面臨山的風水盆地。 沒叔父輩的張修什麼事兒,張魯早就對張修架空自己老爸的做法不滿,現在輪到了自己這輩天師,那就不客氣了,一個突襲,幹掉了張修,從此獨霸了漢中。 至於後來劉璋藉此由殺掉了張魯的親娘、兄弟,張、劉兩家反目成仇之事,前文已交代,不再复述,只簡單介紹一下這位系師張魯是如何治理漢中的。 張魯現在被朝廷承認的正式職務是漢寧太守,但也就是僅在上表朝廷時寫上一回用用,在張魯的轄區內,系師這個稱呼最大,也最好聽,自他以下,不設朝廷規定的任何地方官吏,一切行政職務,都稱“祭酒”、“治頭大祭酒”等等。

人民當然只准許一個信仰:偉大、光榮、正確的天師道;道規即刑法,但相當寬鬆,據史載:凡犯法者,三次後再論罪行刑;小錯誤,只要去修路百步,則錯罪全免。統治巴、漢三十年,沒有乾部隊伍,轄區內無官,祭酒便相當於後世革委會委員,人民皆被徹底洗腦,無不真心擁護。 人民就那麼容易被忽悠?非也! 小民百姓們就信的是看得見的利益,這張魯畢竟也是一代天師,雖然被曹操、劉備這級別的大佬看不起,其實主持教務還是有兩下子的,首先關注的就是民生。 在張魯管轄的範圍內,普遍建起了“公共食堂”,稱為“義舍”,裡面擺上“義米”、“義肉”。來往行人,就像進入了免費的自助餐廳,隨便吃,打包不行,這要靠個人覺悟了,不過也確實沒人敢偷,一是不缺吃的,用不著做偷事,二是張天師是何等人?那是將來必成神仙的半仙之體呀,誰敢相欺於暗室?

這很容易理解,後世有個年代,你就是藏在密封的廁所裡、蓋在被窩裡蒙住頭,也未必敢提名字罵偉人一句,那是一種發自心底的恐懼,能左右你的精神!當然,更多的人是發自心底的愛戴,不會偷罵的,哪怕剛幹掉你的親爹親娘——這更恐怖:能控制你的思想! 張魯對人民的思想控制就是基本成功的。 但是善於控制別人思想的領袖人物,一般都不會控制自己的思想,甚至大多時候他們的思想也容易被別人控制,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公平! 會制定政策與教規不等於政治手腕靈活,張魯的政治能力簡直就是一個懦夫加白痴的混合體。 張魯一直對漢寧太守後面的兩個字有意見,要是換成一個王字多好聽?徵求左右意見,仙人候補們卻少有支持的,尤其是主要謀士閻圃:怎麼?想吸引曹操來較量?

張魯雖然尊重閻圃等人的意見,沒有當真自封漢寧王,但真正掌握指揮天師行動仙訣的是另外兩名楊姓謀士,一位名松,一位名柏。姓楊名松、柏的二位近臣最投合張魯的胃口,張魯對其言聽計從,簡直等於將自己這木偶的提線交到兩人手裡。 可惜這松柏二楊卻名不副實,氣節上別說松柏了,連牆頭草也不如,牆頭草還不至於有意傷害主人呢,而二楊卻是私通任何給錢的敵寇,除錢以外,不愛其它,當然也包括天師張魯。 這就是面臨曹操大軍進擊的漢中現狀,其實就是張魯自己也明白自己有多少斤兩,本來聞風就要宣布投降的,可是張魯的弟弟張衛(魏書武帝紀中為張韂,其它史書是衛字,老孫就揀筆劃少的用吧)有些不甘心,漢中沒有別的強勢,還有地利呀,那群山峻嶺就是那麼容易過來的?便自告奮勇去阻擊曹軍。

張衛的看法是對的,曹操率部苦行軍,與張衛、楊昂的漢中軍相遇時,已經被山路折磨的幾乎自潰,心裡唯有一個念頭:回去!再也不想來這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