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曹操·魏武雄風

第75章 七十四、文武兩道都是行路難

曹操·魏武雄風 子金山 1992 2018-03-13
出來阻止曹操再次興師南下的是個小人物:曹操手下的一個參軍,傅幹,字彥材,因為他給曹操提出的實際上是一個可稱為戰略範疇的建議,所以不管曹操採納與否,老孫認為值得拿出來剖析一二。 建議大意如下:治理天下,無非文、武二字。武治先立威,文治先立德,威德相濟,才是王道。 過去因天下大亂,上下失去秩序,魏公以武力收伏天下,十平其九——這武字當然用對了。及至今天,僅餘吳、蜀未服,概因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甲兵不能至彼,自然難以威服。 既然威字用不上,那當然應該以德懷柔。建議:武攻改文攻,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讓天下臣民一心向陽當葵花,人民的江山自然萬年長了。 如此經濟建設上去了,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重點轉向教育工作,多辦學校,少建監獄,讓人民恢復到“人之初”狀態,“性本善”後誘導以禮義,國家的根本不就有了嗎?

魏公神武早已震於四海,“用兵真如神”之歌唱遍華夏,若能加強全民三講、八榮八恥教育,修文以濟武略,則普天之下,皆成順民矣。 現在出動十萬大軍,屯於長江之濱,若賊來個龜縮深藏,則我將士鐵騎不能逞其能,明公智慧無所施展;就算槍桿子起了作用,被武力壓服的人心裡能服嗎? 建議明公學習虞舜舞干戚之義,放棄戰爭,選擇和平,以道義制敵,無往而不勝也! 這話說的頭頭是道,極符合孫子兵法中“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宏論,那曹操能採納嗎? 不能!原因很簡單,傅乾說的是治理天下,問題是現在還是在打天下的階段,樹欲靜而風不止,階級敵人亡我之心不死,棄武修文等於放棄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絕對真理,幾乎等於自殺。

別說天下還沒到手,就是到手了也不能自毀長城啊?要知道:那長城兩面都是大磚鑲嵌的,既能對外,也要對內,沒有雪亮的刺刀,誰來聽你的三講教育? 再說了,戰爭的算盤珠歷來是由敵我雙方撥動的,你管得了自己,還能管得住別人?史書載:“公不從”,其實就是曹操想“從”也是不可能的:江淮前線,孫權已經先動手了! 雖然曹操現在無論在實際上還是從形式上,都與皇帝差不了多少了——三月,皇帝已經明詔:魏公曹操其地位在諸王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但江東的孫權並不因此買賬,反而是以實際行動表示了自己的不屑! 孫權的首個作戰目標是皖城,這是去年曹操把江北邊民內遷後唯一沒放棄的合肥以南的據點,由廬江太守朱光駐守。這朱光屯皖城執行的卻是曹操在建安十五年的屯墾軍令,召集流民,大開稻田,一時成了江東欲蠶食江北的攔洪水壩。

呂蒙心思頗遠,建議孫權:“皖城地區田肥水美,若一旦豐收,朱光的民眾必增,兵力必強,應該早除掉這個大患。” 孫權素來就有虛心聽取群眾意見的良好品質,立即依從,並且親自帶隊來攻皖城。江東諸將按照攻城的老規矩,提議先築土山,同時添置攻城器具。 還是呂蒙及時指出:“製作攻城器械及構築土山,需要多長時間?所拖時日必久。我們準備妥當了,皖城的防備也修整完畢了,他們的外援救兵必然也到了,那時還能有我們什麼事? 況且我軍是乘雨水豐足才得以乘舟而入,若滯留經日,水必退盡,我軍只有捨舟登陸退軍。還道艱難,我軍必危!今觀此皖城,還不能及時加固,以我三軍初戰銳氣,四面強攻,拔城不難。然後從水路而歸,方是全勝之道。 ”

孫權又是聽從了呂蒙的。 呂蒙便推薦甘寧為攻城總督,那甘寧卻不是在後督軍,而是手持鐵練,率先攀城,直接成了突擊隊長;再加上呂蒙以精銳步兵繼之以後,呂蒙本人親自擂鼓催戰,江東士卒騰踴非常,皖城立見危機。 廬江太守朱光及參軍董和雖然集結了男女數万口守城,但無奈大都是些農墾部隊,實在談不上什麼戰力。被江東軍黎明進攻,破城朝食,竟沒耽誤江東軍在皖城內進早餐! 朱光率參軍董和及男女數万口做了俘虜,聞訊急來增援的張遼剛趕到夾石,聞聽皖城已破,無奈退回了合肥。 孫權感激呂蒙數次決斷於關鍵時刻,拜呂蒙為廬江太守,分軍馬給呂蒙使其駐軍尋陽,並別賜呂蒙尋陽屯田之民六百戶,官屬三十人。那曹操的大軍就是在這種勢態下不得不出動南下的。

曹操此次出兵,聲勢浩大,水陸並進,人馬喧囂,聲震數十里,大有不破江東誓不還之態勢,眼看江東就要大禍臨頭! 而此刻的孫權卻並不在江淮前線,荊州方向出現了更吸引他的機會。 但留守的將士們也不負孫權所望,面對曹操的大軍,嚴格執行孫權留下的作戰方略:據城死守,決不出戰!竟至曹操有力無處使,強攻不得地利,人多只能觀戰,出現了臨行時傅幹所預言的局面:“十萬大軍,屯於長江之濱,若賊來個龜縮深藏,則我將士鐵騎不能逞其能,明公智慧無所施展……” 曹操苦思怎生破塢之時,老天又讓曹操折了一個有力臂膀:魏國尚書令荀攸在軍中病逝! 先失荀彧,再去荀攸,曹操傷感無比,哀嘆:“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

心痛之際,後方又秘傳驚報:國丈伏完謀反在即,現已掌握皇后親筆家書,指使其父親殺魏公政變! 曹操不能再猶豫了,前方軍事無起色,後方豈能再蹈當初兗州覆轍?於是仍由張遼、李典、樂進等七千人馬留守合肥,自己帶全軍退回許都。 正是: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