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孔雀膽

第14章 蝴蝶夢殘滇海月,杜鵑啼破點蒼春

孔雀膽 吴蔚 2696 2018-03-13
詩文輯錄 小說中主要歷史人物事蹟和命運完全忠於史實,因而不再單獨作傳。本篇輯錄了一些相關詩文,供讀者賞析玩味。小說中已經引用過的均不再收錄。 小說中所提皇室及世家子弟入無為寺習教均為歷史真事。段正淳,大理第十五任皇帝,自小拜無為寺妙湛禪師為師,勤學精武,十七歲時參加寺中大考,文章擢第一,武試第三。可見這些皇帝子弟不僅要在寺中習文學武,學成後還要參加考試。 段正淳成人後娶高升泰(曾奪位自立為皇帝)之妹高升潔為正妻。高升潔從學於本慧國師,精奇門,有文才,與丈夫爭辯,總能占到上風。段正淳二十二歲時,作詩一首道: 當時高氏把持了一切朝政,高泰明堂弟高祥明曾贈送給段正淳農奴三萬二千戶,堂堂皇帝竟要接受臣子的“賞賜”,也難怪段正淳會寫出“妻叫東走莫朝西”這樣的詩句了。

段和譽,又名段正嚴,即為金庸先生名著男主角段譽原型,七歲入無為寺,拜正靜為師。他少年時喜歡游玩,曾作有《遊園詩》: 段和譽年輕時愛民用賢,思攬政權,然而勵精圖治四十年,也無法改變高氏專國的事實。到他年老時,王室動盪,諸子爭權,他無力阻止,心力交瘁下禪位為僧。 段和譽一生中,頗多趣事。他為皇帝時到無為寺進香,遭兩名刺客行刺。刺客被捉住後本該處死,段和譽聽說二人是為主人復仇,很是讚賞,不但赦免了二人,還特意立義士塚。 段和譽出家後入無為寺,特意在觀音大士前塑金童玉女法相,即他本人和玲瓏夫人年幼時的面容。又在壁間題詩: 高昌雅,字文中,元代人。有《點蒼山》一詩: 李京,字景山,河間(今河北獻縣)人,大德五年(1301年)任雲南烏蒙道宣慰副使。著有《雲南志略》一書。有詩《蒼洱臨眺》:

罘罳(fu si)是古代設在門外的一種屏風,旃(zhan)檀是一種香樹。虎頭指晉代畫家顧愷之,龍眠指宋代畫家李公麟。 羅觀,元代廬陵人,元順帝時曾在雲南任職,有《五華樓》一詩: 喬堅,字鼎實,元朝時任雲南順慶路判官,有《題龍尾關驛壁》詩二首: “柝”(tuo)是古代打更用的梆子。 段福,字表仁,大理國末代皇帝段興智之叔。大理國滅亡後,曾經跟隨蒙古軍東征西討,後來回鄉,路上寫下《春日白崖道中》一詩: 生動地描寫了戰爭後遍地蒼痍的淒涼。然而春天來到,新草添綠,又帶給人無限的希望。 段功死後,妻子阿蓋作《悲憤詩》: “雁門”即為雁門關,指代阿蓋塞外的蒙古老家;“踏裡彩”為錦被名;“吐嚕”為可惜的意思;“肉屏”為駱駝背;“鐵立意”為松林。全詩雖然意境不高,但卻表達了阿蓋夾在父親和丈夫之間兩難矛盾的心理。

董法真為南詔董天官十八世孫,世襲趙州湯天大寺和仙支總管事,十八歲即入主九鼎寺凌霄閣,在大理地位很高,經常出入總管府。段功死後,董法真在五華樓前連續做法事十二天,並在五華樓鐵門上題詩道: 雖然極力稱頌了段功的才幹,但對他為阿蓋美色所迷也是不以為然的,這基本上代表了當時絕大多數大理人的看法。 僧人本慧精詩文,與段功結為至交,他善於相人,曾經力勸段功遠離梁王,但其不聽。段功死後,本慧寫詩悼念: 吟詩完畢,大哭三聲,又大笑三聲,聲如巨雷,隨即大喝道:“蒼天無眼、梁王小人、殺我段功、必遭報應。” 段功死後,梁王與大理交惡。紅巾軍復攻昆明,梁王派其叔鐵木的罕向大理借兵,段寶斷然拒絕,作書回答說:“殺虎母,還餵虎子:分狙栗,自詐狙公。假途滅虢,獻璧吞虞。金印玉書,設釣魚之香餌,繡閣豔女,備掩雉之羅網。況平章已死,只遺一奴一獒。奴可配阿蓋妃,獒可配華黎氏,二事許諾,當借大兵。不然,金馬山換作點蒼山,昆明海改作西洱海,兵來矣。”

書後還附詩一首: 梁王讀後,恨段寶入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段寶聽說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為帝后,曾派其叔段真前去上表,表云: 臣聞有天下者為天下之主,有列土者為列土之君。卑臣寶雖隔萬里之遙,每切中原之向。大理有二帝三皇之後,一方九姓之傳,漢晉六朝以來,大蒙國受封於前唐,殘唐五季而終,二理國繼守於兩宋,臣祖思平等恪共藩复,貢禮屢修於中土,華風遠暢於邊隅。迨至故元,不尚仁義,專事暴殘。順帝已遁北方,梁王猶禍鄯闡。邇聞明主奉天承運,禦極南京,中原太平,邊徼寧乂。意者中國有聖人,履堯舜之正統,陋漢唐之淺圖,天時人事然也。或命臣依漢唐故例,歲貢天朝,或仿元代職名,俾守舊土。庶深谷回陽,幽扄照日,八方浴德,六合同春,垂憐邊境,救卹一方。欲修進貢,恐觸明威,合待事體之定,專候聖旨之頒,謹此。

這也是大理唯一一次表示要與明朝通好。朱元璋看表後曾表示,如果大理願意出兵夾攻梁王,可以考慮沿襲漢唐故例,繼續封段氏為雲南王。但段寶出於某種考慮,最終沒有同意,大理也始終奉元為正朔,沿用元代年號。 史籍記載,朱元璋先後派出七批使者到雲南勸梁王把匝刺瓦爾密投降,梁王不從,還殺死了明朝使者。朱元璋有意招降,是因為雲南山高路遠,他統一中原不久,不願意輕易用兵。以朱元璋的眼光,肯定能夠看出大理有實力與梁王相抗,既然招納梁王不成,也應該花了不少功夫在勸降大理上,但大理始終不同意出兵攻滅梁王,由此惹怒朱元璋,以致後來對雲南用兵毫不留情。段氏雖然奮力抵抗到最後一刻,最終還是敗在明軍的鐵蹄下。這場戰爭實際上是國力的較量,大理軍能與梁王相抗數十年,但若與中原王朝較量,無異於以卵擊石。

段寶死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好是朱元璋派大軍攻打雲南之前,當時他年僅三十歲,死因不詳。 明軍滅大理後慘酷鎮壓段氏和白姓大族,焚毀五華樓及典籍等,均為歷史真事。 段寶繼大理總管位為十五歲,因而可推測本故事開始時段寶十二歲,段僧奴十三歲,小說中略做了誇大處理。 段僧奴自幼聰慧,七歲能文,九歲琴棋書畫嶄露,極得父親段功喜愛。她八歲時,段功命她以蘭花為題吟詩一首,當即得詩道: 清新可喜,對一個才八歲的小女孩來說,十分難得了。 段功死後,阿蓋公主護柩歸葬大理。高蘭率兒女到龍關迎接靈柩,哭聲載道。段僧奴親作祭文道: 她一直有志為父報仇,時常舞動段功生前的佩劍“烏鋼劍”,說:“吾原以此劍雪父恨刃梁王而未遂,引以為憾。但以此劍配身,父容依然,言猶在耳。”

出嫁建昌時,段僧奴與弟弟段寶依依惜別,在龍關橋贈離別詩一首: 走到翠柳堤時,感受離別親人的痛苦,賦詩道: 到達建昌後,她與阿榮約法三章:操兵演武伺機伐梁王;戒酒色立德政;興農田而罷狩獵。阿榮滿口答應,但他只是垂涎段僧奴美色,娶到手後並不如何珍惜,整日沈於酒色,又連納六名姬妾。段僧奴一氣之下,帶著女兒另居別處。 丈夫指望不上,弟弟段寶也迫於形勢與梁王修好,段僧奴徹底失望,從此便持素於沙門。她後來回到大理隱居,經常與無極、達果、安道、桂樓、張繼白、玄素幾人一起結社吟詩,號稱“南中七隱”又稱“葉榆七子”。 段僧奴一直活到九十四歲,其女瓊芝嫁給大理總兵徐進次子,孫女嫁給張繼白孫。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