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千古一帝李世民

第23章 第二十一章解救新羅

千古一帝李世民 杨雪舞 15255 2018-03-08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李世民宴宴起身,推簾出來,沿一條雪飛兩旁的擱道,來到三清殿旁的一座小樓。這樓名叫凌煙閣,是三年前就建了的。小樓別無他物,只一排陳列了由當時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畫的,跟隨李世民唐家父子打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 李世民自建朝以來,經過努力,終建成了一個盛世王朝。在李世民看來,盛世的到來,不是他一人的功勞,而是“於茲十有馀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李世民自己,“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在用人的問題上,李世民自認為確實做得不錯。為了表彰功臣,李世民命閻立本繪了這《二十四功臣圖》,安放在凌煙閣裡。

閣中隔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均功高宰輔的大臣;中間一層所畫,均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這二十四位功臣分別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和秦叔寶。功臣的畫像,均面北而立,以示臣之禮。如今盛世之時,李世民懷念往事,遙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征戰歲月,心中激情滿懷,情不自禁一個人來到這凌煙閣中。 記得兩年前,在朝堂之上,李世民曾指陳一些大臣們的長短,說:“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之才,經營天下,無人可及……”李世民看著一張張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畫像,想著他們的往昔,心中生出許多自豪,也生出許多遺憾。歲月無情,其中的一些人,都早早地離他而去了。李世民正回憶往事,感慨無限,岑文本來報:

“新羅國來使,籲請大唐出兵救援。” 新羅是古代韓民族的三國,公元一世紀末興起於朝鮮半島西南部漢江下游,建都於漢江南岸慰禮。新羅統一弁韓人加耶部落後,完全佔有洛東江流域,接著又佔領漢江(在今漢城附近)上游和下游地區。新羅成為朝鮮半島西南部強國,與朝鮮半島另一個更強大的國家、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國高句麗衝突不斷。為與高句麗爭雄,新羅與朝鮮半島另一個國家百濟結盟,乘勢沿東海岸北上,將其勢力一直伸延到今咸鏡南道的利原地方。朝鮮半島的另外兩國,高句麗與百濟自然不可能坐視新羅強大,聯合起來向新羅發起進攻。新羅在處境危急中,派使前來大朝請求救援。李世民聽了新羅求援的消息,沉吟了一會,對岑文本說:

“令房玄齡、長孫無忌、李績去兩儀殿見朕。” 這個高句麗,隋時就已具相當實力,還與突厥等勢力聯合,嚴重威脅中原安危。正因為如此,煬帝才三次出兵征討。可是,這個昏聵的煬帝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李世民目送走了岑文本,走出凌煙閣,沿著來路往兩儀殿一邊走,一邊想。隋亡之後,高句麗雖然表面上臣朕興起的大唐,卻還一直佔據著朕遼東燕國故地,與邊疆各族聯合對抗大唐王朝,現在又想來滅了新羅,朕怎能容你肆意枉為!想到這裡,李世民目光熠熠,用力地搖了搖頭,走進兩儀殿。 房玄齡、長孫無忌、李績、岑文本四位重臣早在殿下候著,參見了李世民之後,靜靜地立在殿下,李世民走上殿去,端坐之後,開口問道: “諸位愛卿,請各述己見,說說朕該怎麼對待新羅的求援?”

“現在的新羅,已是及及可危。我大唐倘若坐視不理,新羅亡矣。”長孫無忌說:“高句麗若消滅了新羅,實力必然更加強大,將是我大唐東北方之禍害。因此,新羅不可不救。” 李世民點點頭,目光轉向房玄齡。 “臣的看法,與司徒同。”房玄齡說:“我大唐王朝,萬萬不可坐視高句麗滅了新羅。只是,要達到此目的,或許不用戰爭,可派使者前往高句麗,陳說利害,若其執迷不悟,再發兵未遲。” 李世民這回沒有點頭,目光轉向李績和岑文本。 “臣以為,高句麗素來野心勃勃,志在一統東北,若使臣往說,恐無大用,不如立即發兵,解新羅之圍。”李績說。 “臣以為,我大唐王朝,天威盛隆,使者前去,或可去高句麗滅新羅之心;若其執迷不悟,先禮後兵,出王者之師,士氣更旺,一舉而退高句麗。”岑文本說。

李世民聽完四人的意見,閉目沉思:先禮後兵,出王者之師,這話有些道理。他抬起頭來,看著四位勳臣,緩緩地說: “岑文本,速派使臣,往高句麗,表明朕的心意:絕不容其侵犯新羅,若不即刻退兵,大唐王者師出,到時悔之晚矣。” “遵命!”岑文本領旨退出。 蓮城池,水清如鏡,水中金魚,拖曳著華麗的長尾,在凜冽的寒水中凝然不動,美妙絕倫的賢妃徐惠摻著李世民,立在葉已落盡的柳枝下。倆人似乎都在望著那華麗的魚,卻都在想著不同的事情。 “這一仗,看來是非打不可,朕一定要親自前去。”李世民想到高句麗的以往種種,將心比心,在心裡對自己說:高句麗的王,不可能因為唐王朝的威脅,就此停止了對新羅的攻擊,稱王的人,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這是為什麼?李世民輕輕地自言自語,賢妃徐惠似乎聽到了,茫然地望著皇帝。

“你,別管朕,朕要好好想想,好好想想。”李世民朝她一擺手說,又陷入了剛才的沉思。按古義解釋,皇為上,帝為下,皇帝本為天地的意思。可是,秦始皇以已獨尊可比天地,因而自稱為皇帝。從此,他修改了皇帝的本來之意,將義為天地的皇帝,改成了天地萬物之主宰的皇帝。秦始皇帝貪婪之心,由此可見。想到這裡,李世民釋然一笑。凡皇帝者,誰又不是齊天的貪心!除了江山、至高無上的權利,還有美人……想到這裡,李世民要抬起頭來,想看看賢妃徐惠。可就在這時候,他看見水中有一個纖巧的身影,一張美白的臉上,有一雙星星般迷幻的眼睛。 李世民抬起頭來,目光越過徐惠,痴迷地去看那張美白的臉。 此時,李世民已近知命之年,每日有美妙絕倫的賢妃徐惠相伴,對其他的美人已經很少興趣,特別是當作徐惠的面,還是第一次這麼去看另一位女人。徐惠雖然還是妙齡女郎,跟李世民已有好幾年,對於男女之情,已是非常敏銳,見李世民如此目光,由不得大驚。扭過頭,順了李世民的目光看去,果然見到一位纖巧的女子。

以賢妃徐惠的目光看來,這女子似乎太過一般,只是李世民有意,徐惠知道自己理應使他滿意,於是對李世民說: “臣妾去喚她過來?” “哦,對,你去。” 徐惠輕盈地飄去,很快帶了那女子,又輕盈地飄回。徐惠將她帶到皇上的身邊,起身便要離去,李世民用手勢制止了她,然後極溫和地問這女子: “小姑娘是誰?朕為何從未見過你?” “民女姓武,是陛下已故大臣武士鑊的小女,今年十三歲。”武士鑊的女兒口齡靈利,聲音甜蜜如雲雀,李世民聽了,更加高興,緊盯著她星星般雙眼說:“你到宮裡來吧,朕賜你為才人。” 武氏在宮裡有幾個女友,對宮裡的事情有一些了解,知道才人是宮官中的正五品,可以侍侵皇上。此時雖說還小小年紀,卻很有些勃勃野心,聽後跪伏在地,謝皇上龍恩。侍從帶走了剛封的武才人,徐惠重新挽起她的皇帝。

“你一定認為她不怎麼漂亮。”李世民輕輕地說:“可是朕卻很喜歡她的那雙眼睛。” 徐妃聽了,並不言語,只是微微地一笑。李世民看得出,徐妃在笑他沒有選到更好的,也就再無言語,心裡卻在想著那雙星星般美麗的眼睛。當晚,李世民早早地抱上了這白日里賜封的才人——剛滿十三歲的武氏。她的眼睛確實非常美麗,人也非常聰明,而且小小年紀,對從未經歷的事情,也能屈心迎奉。李世民在將她抱在身上時,盯著她的雙眼說:“真嫵媚,朕就賜你一個名字,叫'媚',你從此就叫武媚。” “謝皇上。”武媚極溫婉極甜蜜的回應,那雙眼,更讓人著迷。 可是,當李世民進一步動作時,立刻感到有些失望。武媚的身子太瘦,胸部還只是緊閉的花蕾,而且無脂的皮膚,也沒一點彈性。總之,沒一點女人味。李世民勉強地去雨,從她釬細的身上下來,感覺非常乏味,甚至有些後悔。這對他來說雖不是第一次,但還是很不開心,彷彿是這小女孩騙了自己。他再不願她挨著,遠遠地躺在一旁,真想再換一位,眼珠動了動,終於忍住了,並不是為這武媚,而是為自己,他雖然還不到知命之年,一夜再也臨幸不了兩位女人。李世民終於沉沉地睡去,天剛亮,就醒來了,看著身邊被他變成了婦人的小姑娘,他感到她確實不美。 “人,有時候是會花眼的。”他對自己說,走出寢室,來到書房。

書案上文房四寶擺得好好的,宣紙上,有幾個寫得不怎麼好的“戈”字,這是他前幾天寫的。李世民提起筆來,又寫了一個“戈”字,看看還是不滿意,他搖了搖頭,喊道:“來人,去,請虞大夫來。” 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孫、隋朝書法家智永禪師的子弟,所寫的字,用筆圓潤,外柔內剛,結構疏朗,氣韻秀健,在當時頗受推崇。李世民書法造詣也頗深,尤其是近些年來,弓箭、騎馬、狩獵少了,書法便成了一大樂事,每有心得,愛與人交流,於昌便將虞世南留在身邊,常與其談論書法之心得。 宦官去了之後,李世民令人將書案收拾乾淨,單留一紙,在上面寫了個“戩”字的半邊“晉”。虞世南來後,行過君臣大禮,李世民指著書案上的“晉”字說: “請先生補上右邊的'戈'。”待虞世南寫完,李世民看了看吩咐喚岑文本來。岑文本認真看了“戩”字,說:“今看陛下的這個'戩'字,右邊的'戈',筆法似有神來之感,非常逼真。”

李世民聽了,看著虞世南,敬佩地說:“先生神來之筆,甚稱當今書法大家,朕今後更要多請教了。” 岑文本聽了,這才知道“戈”為虞世南所書,忙跪下請罪。 “尚書何罪之有,是眼力頗高,朕今後又多一人談書法了。”李世民正說著,李績進來,報告說: “高句麗權臣蓋蘇文態度傲慢,拒絕了我大唐使臣的勸告,執意要滅了新羅。” 李世民聽了,略一思考,下旨說:“令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速往兩儀殿,議決援救新羅一事!” 李績與岑文本走後,李世民又讓人去喚了新太子李治,一道來到兩儀殿。長孫無忌、房玄齡等,照例已經在候著。李世民攜太子進去後,行過君臣之禮,開門見山地說道: “如今四方已經安定,就東北這地方常有戰爭。新羅為大朝之屬國,現有滅國之災。高句麗又不聽大唐使臣的勸告,執意要滅新羅。朕現在還有些力氣,諸愛卿也還有精力,朕就與你們一起去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 眾人聽了,都大吃一驚,抬起頭來,望著李世民。 “難道,陛下要親征?”長孫無忌問道。 李世民微笑著點點頭,反問長孫無忌:“可曾記得朕的'詠飲馬'?” “駿骨飲長涇,奔流灑絡纓;細紋連噴聚,亂荇饒蹄縈。水光鞍上側,馬影溜中橫;翻似天池裡,騰波龍種生。”長孫無忌隨口吟出。李世民征戰一生,對馬非常之愛,在進軍長安的途中,曾當著長孫無忌的面,寫下了這首《詠飲馬》。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長孫無忌竟記得這麼清楚,李世民聽了,不由連連點頭,高興地說: “真難為你,記得這麼清楚。只是,朕總感覺到這身體一年不如一年,馳騁疆場的日子,怕是不多了。所以,朕這次一定要去。” “李世民還不到知命之年,青春正盛……” “愛卿不要說青春正盛了。”李世民打斷房玄齡的話,說:“愛卿可記得貞觀十一年冬月的洛陽圍獵?” “歷歷在目。”房玄齡說:“那天去洛陽茂林圍獵,臣正好跟在陛下身邊。剛進茂林,就發現地上有野豬的踪跡。陛下親自安排,分兵部署,合圍野豬群,如指揮戰事一般。合圍之後,野豬正好向陛下這邊突圍,陛下不慌不忙,一箭一頭,四頭野豬很快斃命。就在這時候,一頭雄野豬不知從那裡竄出,兇猛迅捷地衝到陛下的馬鐙旁邊。兵部尚書唐儉見了,大叫著奔過來援助。沒等他到來,陛下手起刀落,已經將那頭野豬暫斷為兩截,驚得唐儉目瞪口呆。陛下卻哈哈大笑,說:兵部尚書,知道怎樣殺敵嗎?唐儉卻說:陛下以神武定天下,跟一頭野獸逞威風,沒有這個必要。陛下聽了,對唐儉說:你說得對,咱們這就罷獵。” “好,虧你能記得這麼清楚。”李世民說著陷入沉思,彷彿又回到當年手刃野豬為兩截的情景。 “那時候,朕才稱得上是青春正盛啊!”李世民感慨地說道。 “是的,那時候,陛下不僅雄資英發……” “好啦,英雄不提當年勇。”李世民再次打斷房玄齡的話,說:“親征高句麗一事,眾愛卿就不用再勸了。這一次,朕定要騎上騰波龍駒,親征高句麗!具體還可能有哪些問題,諸愛卿說一說。” “陛下掛帥親征,一定旗開得勝,打敗高句麗的軍隊,解新羅之圍。”李績不無顧及地說:“只是臣有些擔心,陛下率軍東北,那北方的薛延陀會不會乘虛南下,擾我邊垂。” 這薛延陀,是中國北方古代民族,由薛部和延陀部合併的一個汗國。在鐵勒諸部族中,最為強悍,習俗與突厥相近,其首領叫夷男,曾協助唐軍平滅東突厥。東突厥滅亡後,夷男正式建立薛延陀汗國,其轄區東至室韋,西到金山,南接沙磧,北界瀚海,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僕骨等部皆臣服,擁兵20萬,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汗國。貞觀十五年十一月,夷男曾趁李世民將東封泰山時,渡漠南下,進攻突厥。結果為唐軍大敗,被斬3000餘人,5萬餘人被俘,夷男脫身逃走,其眾至漠北,天降大雪,人畜凍死十之八九。如今此事過去的有幾年,薛延陀又日益強盛,過常伺機南侵? 。 聽了李績的話,李世民以目示群臣,徵求意見,長孫無忌首先表態,說: “臣也有此慮。” “夷男平定北方諸部,野心勃勃,趁我軍伐高句麗之時南侵,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房玄齡說。 “臣與宰相看法相同。”岑文本附合。 李世民對他的四位勳臣看了又看,突然哈哈大笑,畢了郎聲說:“這一回,朕與諸愛卿的看法,還真有些不同。來人!速傳話於薛延陀:朕要親征高句麗,長安城再無重兵守護,彼若有膽量,只管率兵來就是!” 中書舍人擬旨去了,李世民望著他的勳臣問道:“如此一來,薛延陀不敢趁虛而來嗎?不敢,借給他一百個膽也不敢!好了,再不談薛延陀的事。朕令長孫無忌與房玄齡輔左太子主持朝政,李績、岑文本三日後隨朕出征高句麗!” 凜冽的寒風,圍著太極殿東側的尚書省呼嘯了整整一夜,李績卻絲毫也沒有察覺,一個人在空蕩蕩的尚書房裡,盡然也不感到寒意。皇上要御駕親征高句麗,他為統兵大元帥,三日內就要出發,有諸多事情,他要安排籌劃。待一切都有了具體的想法後,天已經是大亮了。 李績離開書案,走出尚書房,寒風僕面而來,他這才打了個寒顫,感到渾身軟軟的困疲。匆匆地往家裡趕,推門進到正屋時,李績想到了生病的姐姐。他母親早亡,從小是姐姐帶他,因此對姐姐很有感情。他使勁地揮了揮雙臂,想幾簎此揮去周身的疲憊。李績輕步來到姐姐的臥室,姐姐已經醒了,正靠在床頭望著窗外,見弟弟進來,非常高興,剛要張口,弟弟先問了: “姐姐可曾吃過早飯?”這句積習的問話剛一出口,李績感到了自己腹中的飢餓。 “不餓。”姐姐說,微笑地望著弟弟。 “該吃了。”李績說:“弟去替你熬些粥來。” “不,如今僕人這麼多,讓他們去就行,弟弟已經做到宰相這樣的大官,整日里辛苦,何必要親自去?” “不是沒人替姐姐熬粥,只是,姐姐年事已高,弟弟也老了,能親自替姐姐做些事,弟弟感到很快樂。”李績說著,對姐姐一笑,去了廚房。他正認真地攬和著瓦缸裡的粥,李世民突然進來。 “何以親自熬粥,下人不夠?”李世民問道。 李績搖搖頭說:“臣替姐熬的。” “何以要親自動手?” “臣從小得姐姐照顧,恩同父母,如今自己能為她做些事,心中高興。” 李世民聽了,望著李績,說:“朕曾聞愛卿葬李密一事,深感卿的忠義,沒想到今日朕又見卿為姐熬粥,真大孝之人也。” 李績原是李密部下,與李密一道降唐以後,正作戰在外,聽說李密叛唐被誅,即上表李淵,請求容許他收葬故主。李淵念其忠義,准其請求。李績即回服重孝,隆重地將李密安葬於黎山之南。其墳高七仞,以君禮葬之。李淵知道之後,曾對當時的秦王李世民說:“此大忠大義也!” 李世民贊過李績,又詢問了李績有關戰事的準備,滿意地離開。從李績的宰相府出來,心中還在想著李績為姐熬粥一事,李世民心想:如此大孝之人,必忠臣也! 來李績家看看,李世民也是一時興起。早些年,李世民剛登基時,也經常去看他的臣子。當初開國元勳的家,他似乎都去過一回兩回。近年來,這事倒有些疏淡。這次見了李績為姐熬粥,心中感慨不已,原想看看李績就回,現在又想去看看另一位宰相岑文本。這次出征高句麗,戰事靠的是李績,後勤事宜:諸如糧草轉運,物資錢財,鎧甲、武器、裝備等一切事務,都委岑文本來辦理。李世民知道,這可是個不亞於直接領兵作戰的大事情。主持之人,既要有非常之能力,又得有非常之吃苦精神。 來到岑文本府中,李世民非常地吃驚。這宰相府不僅低矮簡陋,室內連褥墊、帳幔之類的裝飾也沒有。 “宰相為何這般簡陋,連些須產業也沒有?”李世民問道,想起了魏徵等一干廉潔之臣。 “臣原不過是南方一平民,徒步入關,其願望有一秘書郎或縣令足亦。如今無汗馬功勞,因皇上厚愛,徙以文墨升任中書令。地位這麼高,俸祿這麼優厚,臣想著都有些怕,哪裡還有心去置產業?” 岑文本頗有文才,早在追隨李世民之前,就有文集六十卷流行於世。一次李世民宴請百官,文本獻上《三元頌》。李世民見了,愛不釋手,加上李靖極力推薦,不久便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專門掌管朝中的機密文件,後來又升中書令。其間的原委,自然是岑文本過人的才學和能力,更有文本高尚的德行。岑文本拜為中書令後,歸家面無喜反憂,姐姐感到吃驚,問他為何至此?岑文本說:“我無功於國家,得此殊榮,責重位高,所以憂懼。”有親友來慶賀,岑文本說:“我願受吊,不原受賀。” 這次隨李世民徵高句麗,岑文本負責後勤工作,深感責任重大,領命後就一直忙於輜重籌劃諸事,沒有片刻休息。李世民見他神情疲憊,言辭異於平常,知道他是勞累過度,便不願打擾太久,簡單問了些情況,放心地離去。回到宮裡,李世民對徐妃說:“文本做事太過認真,凡事親歷親為,此次遠征,後勤之事太過繁重,朕擔心,文本與朕同去,恐不能與朕同歸長安城。” 徐妃聽了,動情地望著李世民,說:“陛下之所以能有這麼多鞠躬盡瘁的臣子,還不是因為有一位知人善任、體恤臣子的偉大明君。” “賢妃說的,八九不離十,隨朕打天下,建盛唐的功勳,臣自問都想讓他們活得好好的。比起秦、漢的皇帝,朕應該算得上是一位仁君。” “不是算得上,而確實是。”徐妃說。 “唉,人總是愛自以為是,愛聽好聽的話。朕生為皇帝,也是如此。朕聽愛妃之言,心裡真高興。”李世民真誠地說。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春天在露頭,宮中的空氣,十分的新鮮。李世民在徐妃那裡,又是宴宴遲起,來到御書房時,已近午時。明日就要出征,諸多該做的事都已經有條不紊地在進行。李世民細細地考慮著,還有哪一件,他沒有辦理。 自從立了李治為太子之後,他將李治安排到他居室的側面,以便能與這位未來的皇子朝夕相見,頻加教誨。除此之外,李世民為李治選了一批元老重臣,組成一個強大的僚臣班子,承擔“輔佐”太子的重任。這個班子中,除了太子太師長孫無忌,太子太傅房玄齡,還有太子太保蕭瑀,太子詹事兼太子左衛卒李績,太子右衛卒李大亮,以及太子左右庶子於志寧、馬周和蘇勗、高季輔。針對李治仁弱柔斷的不足,李世民還令劉洎、岑文本、褚遂良、馬周等每日輪流與太子交談,以提高其言語、決斷的能力。總之,為了太子能繼承好大位,李世民已是煞費苦心,如今出征在即,李世民又想到了太子。 “去,喚太子來。”李世民對侍臣說。 太子到來之後,李世民讓眾人退下,打量著太子:“朕此次遠征,來回要有幾月,皇兒在朝中主事,一定要事事小心。”李世民諄諄教誨說: “要多听少言,多問多思。太師長孫無忌,既是朕的勳臣,也是朕與皇兒的親戚,忠心耿耿,可以依靠;太傅房玄齡,是朕的勳臣,其子房遺愛與皇兒的妹妹高陽公主成婚,也是親戚,忠心耿耿,可以依靠;還有褚遂良,雖不是親戚,同樣忠心,是皇兒可依靠之人。朕遠征之後,皇兒對這些人一定要恭敬禮讓,即便有與他們不同的想法,也不要馬上就說出來,而是要反复思考,考慮清楚他們的動機比弄清他們的道理更重要。若是想不明白,就暫時按他們的話去做,然後再看結果。久而久之,反復之後,你就會懂得權衡利弊,怎麼來決斷事情。” “兒臣謹遵父命。” 看著真誠的李治,李世民微微地笑了,心想:“這兒子,定能將朕的江山昌盛下去。” 李世民的眼力其實不錯,正是這個遇事優柔寡斷的太子,最後平穩地做了三十五年皇帝,為唐王朝二十多位皇帝當中除唐玄宗以外在位時間最長的。其間,他不僅使百姓安享太平,還完成了父輩不能解決的高句麗問題,這是後話。 太子李治一直畢恭畢敬地站著聆聽父皇的教誨。因他此時年紀尚小,又生性柔弱,見了父皇,總有些緊張,這回父皇要遠征,讓他在朝主政,心中更是沒了底。現在聽了父皇一番教誨,心裡有了些底,又生出了對父皇的擔心,開口說道:“兒臣有一事要求父皇。” “說來聽聽。” “父皇此行路途遙遠,兒臣最擔心父皇的疽瘡復發,懇請父皇多帶上幾個御醫。” 李世民聽了,心中一動,說:“朕聽太子的。”完了久久地瞅著李治,忽然問道:“皇兒最近讀什麼書?” “重新又看了一遍《孝經》。” “記得你還很小時,父皇就讓你讀《孝經》,如今再讀,可知書中的要義?”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李治回答說。 “不錯!能夠做到這一點,足以事父兄,為臣子矣!”李世民誇獎說,又問:“近來可習字?” “遵父皇之命,兒臣日書三十字。” “拿來朕看看。” 李世民的書法,很有些水平。為政,李世民是以堯、舜為效法的對象,以秦、漢的興亡作為教訓;書法,李世民則主要學習王羲之,注重技法的研究,曾寫《筆法論》、《指法論》和《筆意論》,對書法的初學到深入進行了論述。李世民最擅長的,是飛白書法。 太子拿來今日剛習練的三十字,李世民仔細端詳了一番,說: “臨古人之書,不在學其形勢,唯求其骨力,以然於心後,形勢自然生成。” 太子從四歲習字,此時已頗有些功力,對書法的理解,也早以入門,聽了李世民的話,頻頻地點頭說: “兒臣一定努力去求其骨力。” “好!在書法上,虞世南、褚遂良諸人,各出其奇,各詣其極,太子有閒之時,可常去請教。父皇像你這麼大時,只喜歡弓箭、駿馬,是為當時形勢所至。如今天下太平,太子當潛心讀書,研習書法。博學多才,是一個明君必須具備的。” 春雷驚醒了蟄服已久的蒼龍,新雨滋潤了茫茫已久的慌原,昔日的枯黃中,柔綠在風起猛長。在這新春的柔綠中,一條清新的弛道,從長安直通洛陽。往日里,這道上來去匆匆的多是一些商人和臨近的住戶;今日里,卻浩蕩著李世民遠征高句麗的軍隊。 參加這次遠征的諸多將帥,在得到通知後,都帶了他們的軍隊,紛至沓來地趕往洛陽。李世民要在洛陽集結三十萬大軍,爾後兵分三路,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解新羅之圍。 這是個多雨的日子,道旁正有排排桃樹。春雨瀝瀝之後,那花瓣上顆顆雨滴,猶如滿掛的淚珠,朗然地印入路人的眼目。李世民掀簾見了,心中暗想:桃花也為高句麗流淚?看樣子,他們可是要大難臨頭了。再看樹下,花瓣片片,四處零落。簾外雨潺潺,落花樹下,眼見得春意闌珊。李世民這麼一路想著,不覺到了洛陽。李績、唐儉、李道宗等一班武將在城外候著,獨不見岑文本。李世民想到了他,卻也知道,他正忙啊。如此多的軍隊,這樣那樣的供給,可不是簡單的事。 第二天在洛陽城裡的大校場,李世民撿閱了他的遠征大軍。在刑部尚書張亮面前,李世民停止了腳步,就在幾天前,他們曾經討論了刑法問題,倆人都就死刑不可馬虎判決的看法達成了一致。 “凱旋回到長安後,再議死刑一事。”李世民對張亮說。 “屆時再聽陛下教誨。”張亮謙恭地回答。 此次戰役,李世民與李績等反复商定以後,決定兵分北、中、南,三路向東北進軍。中路由李績率領,從錦州稍然逼近高句麗的遼東城;北路由李世民親自帶領,直搗大黑山中的卑沙城,解新羅之圍後,東南而下,從北攻擊遼東城;南路由張亮率領,在興城乘500艘戰艦經遼東灣攻占蓋牟城,然後東北而上,從南攻擊遼東城。張亮因熟悉水軍,基於戰術上的需要,李世民這次親自點名讓他統軍隨徵高句麗。 聽了張亮的回答,李世民點點頭,又說:“戰艦、軍需,岑文本都替你安排得妥妥貼貼,到時就看你的啦。” “陛下放心,張亮一定準時拿下蓋牟城,迅速北擊高句麗的遼東城。” “好,李績居中進攻,朕與將軍北、南夾擊,遼東城焉能不破?”李世民說著高興地笑起來,又走到營州都督張劍跟前。看到他背上的弓特別大,李世民很感興趣,上前解了下來,在手中掂了掂,說:“差不多跟朕當年的弓一樣重了。” 李世民武功不錯,箭法尤其了得,他用的弓箭比常人大出一倍,射出去總是箭無虛發,連善使弓箭的突厥人,都對他的箭法佩服得五體投地。因喜愛弓箭,李世民曾作《詠弓》一詩,這回看到了張劍的大弓,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那首詩。轉頭問一直伴隨在身邊的大元帥李績:“元帥可知朕的《詠弓》詩?” “臣記得。”李績回答,隨口背了出來:“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遠。落雁帶書掠,啼猿映枝轉。” “好!元帥能記得朕的這首詩,說明元帥也是個善長使弓之人。'激箭流星遠',可以先發製人,實在是減少自己的犧牲,有效殺傷敵人的良器。這次遠征高句麗,定要發揮弓箭的長處。好好地教訓那些自以為是的高句人。” “臣遵命。” “還有,你們這些元帥、將軍,都要明白:高句麗雖向朕的大唐朝貢,卻一直心懷不滿,敵意甚濃。遼東地區,歷來為華夏所有,高句麗、百濟、新羅都是朕大唐王朝的附國,各自應相互尊重。如今高句麗野心勃勃,欲一統遼東,是對朕之大唐的挑釁,是決不能允許的……” 李世民拉開了這個話題,越說越起勁,越說越興奮,直到看見信使飛奔而至,這才住了話頭。信使送來的,是一個鼓勵士氣的好消息。 早在長安,李世民決定援救新羅時,房玄齡曾擔心薛延陀會趁虛騷擾大唐邊鏡,李世民當時讓人去告訴薛延陀:朕要去打高麗,你不怕朕就來騷擾。薛延陀聽了這麼威猛的話,當時就嚇得倒吸了一口涼氣,在心裡嚇沒了對唐朝的所謂趁虛騷擾。待李世民出長安後,高句麗權臣蓋蘇文探知是皇上御駕親征,心裡害怕,於是修書一封,許以厚利,請求薛延陀夷男叛唐,出兵相助。夷南攝於大唐王朝的天威,不敢枉動,不但不出兵相助,還將此事及自己的誠意來信告之。 李世民看了夷南的來信,哈哈大笑,說:“小小的高句麗還想聯絡他國,共同與朕為敵,真是自不量力。”完了將夷南的信交給李績,又說:“讓眾將帥們都看一看,知道高句麗是個什麼東西。” 眾將帥傳看之後,紛紛大笑不已。高句麗權臣蓋蘇文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一封求援信,大大地提高了唐軍的士氣。 仲春的遼東半島,滿地殘陽;繁花滿頭的老樹,再不見還有枯枝;嫩綠的青草,隨了暮靄變得深綠;大黑山的斜陽,探頭迎接著李世民的大軍。 大黑山位於遼東半島的西北,雖然不高,倘若登上主峰眺望,卻可以將西南面的渤海看得清清楚楚。李世民率領大軍,悄悄地從承德來到了大黑山腳下。新羅被高句麗圍了月餘的卑沙城,就在大黑山的腰間。李世民令部隊在朝陽城外安營扎寨,自己帶了營州都督張儉,登上一座小山察看敵情。但見遠處一道厚實的石牆,隨了起伏的山勢,婉延曲折地將大黑山中的卑沙城環繞著。城牆外面,可以看到旌旗飄飄的高句麗軍隊。 “新羅人修這城牆,怕是跟始皇帝學的罷。”李世民微笑著說。 “沒有這牆城,新羅人肯定支撐不到今天。”張儉說。 “是啊,現在該高句麗人倒霉了。”李世民說:“回去,立即組織人馬,今夜向高句麗人出擊!” “遵命!”唐儉高興地回答。 高句麗人做夢也想不到唐軍會來得這麼快,當他們的總兵睡夢中聽到喊殺聲時,還以為是新羅人餓急了突圍,便大聲喊著:“攔住他們,攔住他們。”自己則領兵往卑沙城衝去。已經圍困了卑沙城月餘的總兵,已經憋得夠嗆了,做夢都在想著有一天沖進卑沙城,肆意而為,那該是多麼帶勁! 很快,總兵發覺很不對勁,因為上面卑沙城方向傳來的喊殺聲,遠不及下面朝陽城方向傳來的喊殺聲激烈。待總兵明白了怎麼回事時,他的面前,已出現了大唐王朝的軍隊。激戰不到半柱香的功夫,總兵和他身邊餘下的八千高句麗士兵,都成了唐軍的俘虜。 新羅人大開卑沙城城門,疲憊不堪的士兵與飢餓的百姓全部出來,沿道跪著,迎接前來解救他們的唐軍,同時也在眼巴巴地等待著唐軍的恩賜。因為在卑沙城裡,他們已經無法再找到一粒糧食。李世民攻城無數,早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景,也早就作了充分的準備。在他進城的同時,岑文本剛好及時地運來了幾百擔糧食。 這次被圍太久,為了守城的需要,卑沙城裡的許多建築都遭到了空前的破壞,保存完好無損的,就剩下城內的石鼓禪寺。新羅的卑沙令就將李世民恭迎到寺內休息。一鼓而滅了高句麗圍兵,解了卑沙城之圍,李世民心里高興,第二天帶了唐儉爬上大黑山的主峰。果然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峰頂上的景物,竟然如此壯觀。高天闊地,一覽無遺;遠山近樹,盡收眼底。北面的蒙古高原,一望無際;南面的渤海灣,浩瀚深邃…… “朕此次若不御駕親征,何以得見大唐如此壯麗的河山!”李世民感慨地說:“不知張亮此時可是平安渡過遼東灣,拿下蓋牟城?” 張亮原為李密部下,後隨李績降唐,由房玄齡、李績的推薦進入當年秦王李世民幕府。在這期間,唐儉曾與張亮多次共事,深知張亮智慧過人,且忠誠俠義,不僅精於政務,對行軍打仗,也研究頗深,高出常人一籌。李世民兄弟爭太子位時,?張亮曾被元吉告發下獄,因拒不受元吉的一切利誘威逼,深得李世民信任。在一路升職至史部尚書的過程中,一直與唐儉友善,聽李世民問起蓋牟城戰事,唐儉脫口而出: “臣以為,蓋牟城此時一定早在尚書手中。” “爾對張亮這麼自信?” “臣以為陛下也是這麼看的。” “好消息何日可至?” “就在今日傍晚以前。” “哦,還說得這麼具體。”李世民高興地看著唐儉,說:“既如此,我們就在這山上等候消息。” 唐儉有些吃驚地望著李世民說:“山上風大……” “正涼快。”李世民打斷唐儉的話,吩咐道:“去讓人打些野味來,燒一爐大火,漫漫烤著,吃著,等候張亮的好消息。朕可是有些年不這麼愜意過了。” 唐儉很快打來幾隻野兔,讓人削皮洗淨,燒烤起來。此時雖是仲春時節,天氣開始暖和,但在小黑山頂上,還是非常涼爽。張亮擔心李世民身體,幾次提醒要李世民加件衣裳,李世民心裡一直非常高興,燒烤著野兔,望著遠處如畫的壯麗風景,細嚼慢嚥著,根本不去理會唐儉的提醒。 還沒到傍晚,太陽還沒有下山時,有快馬氣喘吁籲地爬上山來報告張亮的好消息: “已佔領蓋牟城,俘虜兩萬多高句麗人,繳獲糧食十多萬石。” 李世民聽了,非常高興,豪爽地一扔手中嚼了多時的野兔,大聲說: “傳旨,下山回石鼓禪寺,設宴替張亮祝賀!” 晚宴異常的豐盛,李世民卻難以下嚥,在不想吃飯的同時,他感到肢體酸痛。強撐了一會,李世民只好告辭,先走一步。徐賢妃摻著他,一步步來到寺中的休靜房。望著李世民皺緊的眉頭,徐賢妃對李世民說: “臣妾去喚御醫來?” 李世民點了點頭。御醫陳良甫轉眼就到,看了看李世民,又極認真地號過脈,問道: “皇是是不是肢體酸痛,遊走無定?” “正是這樣。”李世民說。 陳良甫一驚,轉眼又鎮定下來。這一切,徐賢妃都看在眼裡,李世民此時閉目養神,卻沒有看見。陳良甫強作鎮定後,開了兩味藥:去根麻黃五兩,桂心二兩。 “將這兩味藥共研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即可服用。每次服一匙,熱酒調下,一日三次,汗出見效。”陳良甫說著擦擦額頭上的汗,又補充道:“此病不宜著涼,要注意避風。” 徐賢妃點點頭,跟著陳良甫來到休靜房外,眼望著陳良甫說:“李世民的病,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病叫風疾,又稱行痺,一但染上,十天半月難已愈痊,臣懇請賢妃勸皇上速回長安。” 徐賢妃聽了,心中一驚,即讓人熬好藥湯,端了親自餵李世民服下。到第二天下午,李世民果然出了不少汗,四肢遊走不定的酸痛,一時也減輕了許多。就在這時候,又傳來一個大快人心的好消息:李績大軍,已悄然逼進遼東西城門前,張亮大軍,擊敗途中阻攔的高麗兵,斬首八千,正向遼東城南逼進。李世民聽了心中大喜,身上的酸痛已經感覺不到,宣來唐儉說: “傳令全軍,作好準備,明日清晨,向南挺進,從北面攻擊遼東城。” 唐儉領旨出去,徐賢妃伏於地,泣聲說:“臣妾懇請陛下,即回長安。” 李世民上前,扶起徐妃,看著她滿面淚花,笑著說:“看你,這麼傷心,朕的病……”正說到這裡,李世民突然又感到渾身酸痛,便轉了話問道:“太臣是怎麼與你說的?” “太醫一定要臣妾勸皇上回長安調理。” “太醫真這麼說?” 徐賢妃點點頭,上前扶住李世民說:“此役看來必獲大勝,陛下身體要緊,還是回長安養息。” “可是?” “陛下打了一輩子勝仗,軍功上的榮譽,古今無人能及,還請陛下將這一次榮譽,讓給李績、張亮、唐儉幾位將軍。” “愛妃真會說話。”李世民笑著擺了擺頭,說:“這麼一來,朕如果還要堅持留在這裡,倒是像要與大將們爭功了。” “陛下同意回長安?”徐賢妃高興起來:“臣妾讓人喚唐儉來,陛下交待幾句。” 李世民點點頭。他此時雖然面帶微笑,肢體卻非常的痛苦,那遊走不定的酸痛,越來越讓他感到難受。不一會唐儉進來,臉色異常地難看,抬頭望著李世民,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來。 “出了什麼事,快說!”李世民已被酸痛折磨得煩躁不安,大聲地催促說。 “吏部尚書岑文本,在幽州暴病身亡。”唐儉傷心地說。 “啊!”李世民驚叫一聲,凝目肅然地望著唐儉,許久,一粒豆大的淚珠,盈出眼眶,從眼角邊滴了下來。 “岑愛卿是累死的,是替朕辦差累死的,是為大唐王朝平息邊關之亂累死的。”李世民悲慟地說:“朕追贈他為侍中、廣州都督,賜諡號憲。朕還要加封他的兒子岑長倩任兵部侍郎。” 李世民說到此,垂下頭來,再不言語。唐儉因是李世民召來,知道肯定是李世民有事交待,見李世民不語,只好站在那兒等著。良久,李世民抬起頭來見了,一揮手說: “去吧!” 徐賢妃見了,心中一急,脫口而出:“陛下,你還沒有給唐將軍交待回長安之事。” “不回了!”李世民說。 遼東城為方形,內外有兩重城垣。內城有兩層和三層建築物,為高句人的官署;外城為市場區。城門有三:北門單立,東西門相對,均雙層門樓。城垣有角樓、雉堞、女兒牆等建築。城外西北有座規模宏偉兩層高樓建築,此時已為李績佔領,用作臨時的攻城指揮所。 昔日高傲無比、目空一切的高句麗權臣蓋蘇文,近日里連連得到噩夢:先是蓋牟城為唐軍張亮所佔,緊接是卑沙城被李世民親自攻陷。現如今,又是唐朝大元帥李績,大將軍張亮兵逼遼東城下。蓋蘇文被這些噩報嚇得焉了許多,心中開始後悔,悔當初不該不聽唐朝使者的勸說。可是,現在一切都遲了,就是開城投降,也不可能保得住性命。既然如此,就只能孤注一擲了。蓋蘇文轉動著帶血的大眼珠,苦苦地思考著。他想到了烏骨城、白岩城的守軍,想到了高句麗最神勇的高延壽、惠真將軍……答應與他們共享富貴,讓他們都來,有近二十萬大軍,一定可以在遼東城下大敗唐軍。蓋蘇文想到這裡,眼前一亮,哈哈地一陣狂笑之後,喚來四位親信,交待一番之後,讓他們速去搬來援兵。 重利之下,必有勇夫。聽說可以與蓋蘇文共享富貴,高延壽與惠真的部隊,很快來到遼東城,與蓋蘇文的守城部隊加起來,足足有三十萬人,且都是在長期相互征戰中鍛煉出來的精兵。此時,集結在遼東城下李績與張亮的部隊,僅有二十萬之眾。李績軍中謀士田仁善說: “兵法曰:'十而圍之',如今我軍人數尚少於敵,不如待皇上大軍來後,再作商議。” “依先生之見,我軍眼前當如何處之?”李績問道。 “堅守。”田仁善說。 李績不言,以目示張亮,希望聽聽他的看法。 “高句麗援軍已至,而今人數眾多,一定認為我軍不敢攻城。已作如是想法,必然不去準備。兵法曰:攻其不備,可得大勝。我軍若趁此猛攻,必獲大勝。” “英雄所見略同。”李績大喜說:“而今之計,除非儘早拿下遼東城,不然我軍危矣。若是堅守,待不到皇上到來,高句麗必然會進行反攻,到那時候,敵軍士氣大振,我軍士氣已衰,何以能敵?” 第二天拂曉,剛有些安全感的蓋蘇文,正在暖被裡與一位高句麗女子作樂,忽聞外面傳來激烈的喊殺聲,待他衣冠之後出得門時,李績與張亮的軍隊,已聚在一起從南門殺了進來。原來,李績與張亮決定以劣勢之兵猛攻遼東城的方略之後,即親往遼東城外偵察,發覺這晚正好敵南風,於是安排一隊人馬,臨風放火,點燃城池西南樓,然後趁火猛攻。高句麗軍本來就沒料到唐軍敢來進攻,又被大火亂了心志,儘管人多,經不住唐軍猛攻,後快敗退。 李績與張亮趁勢一路追殺,斬首萬餘,攻陷了遼東城。 高句麗最勇猛的將軍高延壽,為唐軍的神勇所震懾,率領前來救援的十五萬靺鞨、高句麗部隊,向唐軍乞降。被擊敗。高延壽來到李績軍營,進帳就跪,膝蓋挪動向前,拜伏請命。 李世民在遼東城攻克後第二日到來,聞說此事,對跪伏在面前的高延壽說:“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 高延壽抬頭看了看李世民,無言以對。李世民將降軍中的高句麗軍官、酋長三千餘人虜往中原,其餘高句麗人悉數放回。在遼東城整修幾日之後,李世民令李績等繼續攻占高句麗東北的城市,自己因風疾的折磨,只好暫留在遼東城內。兩月之後,李績等又攻下了幾個城市,在進攻安市城時,竟因城高危且堅固久攻不下。這時長孫無忌也來到遼東城,對李世民說:“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 這是以往李世民多年用過的方法,若一直打下去,安市必破無疑,只是李世民有病在身,加之新羅圍早解,北方暫時可以平靜。恩之再三,李世民決定回軍長安。這次征伐高句麗,唐軍攻克了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遷徙了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七萬人;斬首敵軍四萬餘級,而唐軍戰士陣亡的僅2000人,其中最讓李世民傷心的,是中書令岑文本。唐軍在撤兵之日,有感於唐軍的神威與天恩,高句麗的將軍士兵,在高高地城牆上跪拜,恭送唐軍離去。 後來在評說這場戰事時,李世民認為: “此戰雖重創高麗,但戰事曠日持久,耗費巨大,而終未滅高麗,應屬敗戰。”為此李世民甚至無比懷念地說:“如果魏徵還活著,肯定不會讓我進行這次遠征。” 儘管李世民如此認為,實際上這次戰爭還是有較大的意義,它是自三國時期毋丘儉攻破高句麗屠王城後、上百年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戰勝高句麗人。此次戰爭,唐王朝不僅收復了遼東半島一帶在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奪去的中國領土,更主要的是為後來唐朝徹底征服高句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幾年以後,李治終於征服了高句麗,將高句麗貴族、富戶及數十萬百姓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部分留在遼東的,成了渤海國的臣民,餘下的融入突厥及新羅,世上從此再無高句麗。這是後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